分享

《重建古城寺碑记》考析

 镇疆九洲 2018-12-12

《重建古城寺碑记》考析

 

岷县博物馆  后永乐

 

 

一、碑记概况

20158月,岷山种蓄场在整修院落时,发现一块石碑,碑体下边缘或残损或被混凝土覆盖,字迹无法辨认,碑体另一面亦被混凝土牢牢覆盖。

该碑现藏于闾井镇岷山种蓄场院内,闾井位于岷县县城东部,距县城72公里,1953年西北军区第二军马场(现更名为岷山种蓄场)将古城寺作为总场场址在此办公居住。

笔者多次实地走访了解到,碑体原立于古城寺内,1974年拆除大殿改建仓库时,将寺碑用作石料砌入墙基之中,其余庙内四大天王塑像以及另一通碑均遭破坏。

《重建古城寺碑记》立于大清乾隆五年(1740年),石灰岩质,通高183厘米,碑身宽77厘米,厚18厘米。碑额宽88厘米,碑额正中竖向镌刻篆书体大清二字,字周围凿刻云龙纹作为装饰。如今能看到的应是碑阴,碑文共20行,总约600字,详细记载了古城寺重建过程,并对重建后古城寺的盛况做了描述,碑文末尾罗列了参与古城寺重建的关键人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兹将碑文照录如下:

 

重建古城寺碑记

惟三月既望越六日癸亥,古城寺功告竣。惟乃寺前后左右,厥名闾井,相彼□□□□□□□□□向,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粤自我圣祖仁皇帝之五十四年,今护国寺扎沙大喇嘛常因其故址乃建厥寺,爰告众僧□□□□□□□□小若大,朝斯夕斯,载讽载诵,仰答穹苍,祝皇图永固,祝帝道遐昌,祝法轮常转,祝物阜民康。前州父母温陵陈公颜其匾,曰:“福国善民。”允哉,福国善民。自时厥后,多历年所,殿廊倾颓,墙庑圯损,惟大喇嘛向善无已,爰命厥徒云旦曾师□□□京至于岷,则至于闾井,察乃向背,斩乃荆棘,劳乃□□乃力,庀乃工,饬乃材,审乃曲,方正殿在西,□□北牖窗南向,厢房东向架五楹,厢房西向架木五楹,IMG_256天王在过庭之前殿,架木五楹,乃立山□□(门复)护钟鼓。厥木惟桧椅松柏,厥饬惟□灵丹艧,厥粉厥涂惟玄惟黄,厥山现清净身,厥水弄广长□□乃工料,计乃供用,则亦惟捐输己资、罔费十方,戊午乃颁发藏经一百八卷,宣扬正业,广推释典□未,厥惟有十方善姓用,处乃心,明乃志,洁乃馨,香诞诵般若,在十有一月。惟岷属边末羌番杂处□厥旧俗礼佛惟谨,出作入息,耕食鐅饮,熙熙皞皞,化日舒长,浑浑噩噩,克天宽昌。始戊午,丕连□□工,越庚申,乃克底绩。是用,纪兹颠末,厥惟垂不来许。

整饬洮岷兼辖陇右督理茶马分巡屯田道按察司佥事李公讳方勉奉直大夫知巩昌府岷州事许公讳登第钦赐护印番僧纲司后尖菜宁卜。

大清乾隆五年岁次庚申重阳前五日立。

乙卯科山西同考试官侯选知县郡人郭成峻撰碧岚寺沙门照玉书岷州世袭土司赵世兴岷州世袭土司后荣昌督工官生陈朝正;监生杨发春、生员陈正爵、老农王辅仁、石工赵延年

 

关于该碑,撰于光绪三十三年的《岷州续志采访录·金石》有载:

 

古城寺碑:在东乡闾井里古城寺中,乾隆五十年立,本邑进士郭成峻为记并跋;其阴碧岚寺沙门照玉书。记正书,跋行草,绝似松雪手笔,文亦高雅可诵。

 

《岷州续志采访录》纂辑者陈如平,清咸丰六年生,岷州闾井里人,擅长文学,熟谙历史,对家乡之事应更为精熟。陈如平其人应亲眼见过该碑,惜未能存录碑阳部分内容,《岷州续志采访录》记载古城寺碑乾隆五十年立,可能是传抄或印刷错误,与碑文记载不符,当依碑文改之。

二、碑记考析

()古城寺与岷州后氏

古城寺在闾井镇哈古村北,闾井河之西的台地上。古城平面呈方形,边长140米,占地面积约19600平方米。城墙高10米,墙头宽3米,系黄土夯筑而成,城墙外有深5米、宽20米的城池,城内原有寺庙称古城寺,为藏传佛教寺院。

顾名思义,古城者,言其建造年代久远也,但究竟古到何时,由于现存史料不足,无考。康熙五十一年岷州大崇教寺住持后录札达节、后奴卜登住与大喇嘛常朗爵巴立写的分归地土合同中有这样的记载:因昔年始祖后法王用价于宣德元年(1426年)一约内置买闾井常住地名古城田地一份……;文约内另有古卜田地一份……”可见在宣德元年起该块田地即为大崇教寺后法王家族所有。查《西天佛子源流录》、《后氏家谱》等史料可知,后法王家族自元代起在岷州大地广建家族性寺院达数百座,作为岷州东大门的闾井肯定也不例外,因此至迟于宣德时即有古城寺。据笔者采访古城寺周边年长者哈古村杜永昌,他说原寺在现寺址南,常喇嘛与顺治帝在五台山结识后大清王朝拨付国库白银重修于现址。此传说中所指原寺恐为藏经寺,其中隐约道出藏经寺与古城寺发展演变轨迹,这正好符合马欲飞、马尚清等当地学者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古城寺与藏经寺起初乃为独立的两座寺院,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大喇嘛常朗巴做了藏经寺(又名吉祥宝塔寺)和拱卜寺(又称贡卜寺、古卜寺,即古城寺)住持后,为了躲避战乱渐次将吉祥寺移建古城寺内。

《岷州乡土志·耆旧录》载:茶埠峪番僧纲司一世桑介,系大智法王班丹扎释之后。其孙录竹尖挫,于明成化间用征番有功,封宏济光教大国师,数传至只即丹子,于本朝康熙十四年吴逆之变,纠土兵恢复洮岷有功,赐诰,授宏济光教国师。传至尖采宁卜,于康熙五十年停袭国师。以始祖前例,袭番僧纲司,历六世至一世桑介,管招中寺院三十五处。此处之尖采宁卜即为碑文中提及的重建古城寺重要人物后尖采宁卜,乃为番僧纲司。岷州卫番僧纲司驻地在岷州城东北十五里之茶埠峪圆觉寺,圆觉寺原为大崇教寺附属寺院,后为方便管理僧众将僧纲司设立于此,明清以来沿袭不改。番僧纲司的设立,充分利用了酋长首领担任都纲等职来约束管理本部族僧众,是明清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的产物。岷州卫番僧纲司一直由岷州后氏牢牢把持,后氏在明代时累世世袭岷州卫指挥使、指挥同知等军事要职,在洮岷一带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明代时洮岷等处番僧皆可如例朝贡,发展到清代,只有古城寺等后氏家族掌控的番僧纲司招中寺院朝贡,岷州护印番僧纲司仍是都贡大喇嘛世袭僧纲司,主要职责是负责题准寺院按例朝贡。岷州后氏在当地拥有强大的僧俗权力,有明一代藏经寺寺主一直为后法王后人代代承袭,直至康熙五十一年后氏后人与大喇嘛常郎爵巴写立分归地土合同后,据马欲飞、马尚清《闾井古城藏经寺考》,古城寺产(包括拱卜寺常住)全部分归与祖师法王正派徒孙常郎爵巴,许以大喇嘛常朗爵巴不付地价,而是将其用来修建拱卜寺招中额马。可见岷州后氏及其所统辖的包括古城寺在内的招中寺院在清代仍然起着沟通中央与地方僧俗关系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大喇嘛常郎爵巴

关于常喇嘛,当地有许多传说。一说顺治帝深信佛法,微服私出皇宫在山西与名常二弘(即常喇嘛)的乞丐相遇,同在五台山镇海寺做苦役,二人剃度后分别赐法名释隆悟、释隆世,后来常喇嘛通过顺治帝与康熙帝相识,康熙颁敕斥资修建了古城寺。又一说康熙帝召见大喇嘛常朗爵巴并授以金册玉诰,并将寺院周边马营一湾、古城一滩田地赐予常朗爵巴,永不课税。

结合资料与民间传说,大喇嘛常的事迹隐约可见。其人作为祖师法王(后法王班丹扎释)正派徒孙,住持寺院藏经寺又是康熙元年题准的二十四处招中寺院之一,因此常喇嘛得到康熙帝的接见是完全可能的。再从碑文粤自我圣祖仁皇帝之五十四年,今护国寺扎沙大喇嘛常因其故址乃建厥寺爰命厥徒云旦曾师□□□京至于岷来看,康熙五十四年在故址修筑古城寺时常喇嘛应在岷州本寺负责修建寺院。33年后的乾隆三年(1738,戊午年)再次动工重建古城寺时,常喇嘛已在护国寺。笔者断定,此护国寺即后法王班丹扎释在京馆住过的大隆善寺,有明一代继后法王之后,其徒孙在此寺住坐者不在少数,如法王沙加、佛子班卓儿藏卜、法王著肖藏卜、大国师锁南领占、法王著癿领占(封法王次年降为国师)等,大隆善寺看来不能或缺岷州高僧,乾隆年间常喇嘛仍在护国寺,且担任护国寺扎沙克,可见直至清朝,岷州后氏祖师法王徒孙在京住坐仍为常事,虽然势力不及前明,但其影响依然不小。此次寺院重修,常喇嘛委派人员从京城专程来岷,可见常喇嘛对寺院重修非常重视。从亦惟捐输己资罔费十方来看,资金来源除捐己资外,尚有十方乐善好施的僧众捐助,然后严格按照宗教仪轨诵经礼佛,历时三年才完成古城寺的重建。

(三)岷州世袭土司后荣昌

    后荣昌,后祥把古子之后裔,《岷州乡土志·耆旧录》载后祥把古子于明洪武二十八年以功授世袭土官百户,历五世至后希魁,于本朝顺治十二年授外委土百户,传至后荣昌,于乾隆六年,授正百户,历四世至后振兴,于光绪十年,被部民控劾,改土归流,土司以土把总承袭。后氏居闾井汉地,在城东一百二十里,管中马土人一十二户,把守隘口一十一处,其中所管隘口就有古城寺居地喇嘛沟隘口。此支后氏历明清两朝,世居岷州闾井里,直至光绪十年,被部民弹劾,改土归流,土司以土把总承袭。从现存资料看,此支后氏亦为岷州后氏支脉(《岷州乡土志·氏族》后氏条。后氏分为三支,一支为居于岷州北八十里攒都沟汉地的世袭土百户,一支为番僧纲司,一支为闾井后土司。)也就是说古城寺与闾井后氏有族属渊源。闾井后土司与古城寺同处一地,且土司在地方权势与财力具足,闾井后土司在重修古城寺中当费力不少。

    (四)碑文涉及其他人物

1.整饬洮岷兼辖陇右督理茶马分巡屯田道按察司佥事李方勉

李方勉在重修古城寺人物中官职最高,正四品。洮岷陇右道的设立在明成化四年,目的是弹压洮岷叛服不常的番人,所辖为阶、文、成、漳四州县,洮、岷二卫,西固一所,治所在岷州。据《岷州续志采访录》职官条,至康熙三十六年八月,上允抚臣所请,始以洮岷道兼辖陇右,特颁新敕。至同治回变才将州治移置秦州。所谓督理茶马分巡屯田而不称兵备者,乃因国朝番变久息,不似明朝防边变也,甚至到乾隆时,中茶马政裁,而卫屯亦归里民承种,故今道衔称茶马屯田,非其职司,但沿旧制存其空名而已。

2.奉直大夫知巩昌府岷州事许登第

许登弟其人《岷州续志采访录》职官条有载其姓名,在岷州抚民同知条下。自雍正八年改升洮州为厅,设抚番同知;阶州升为直隶州,而以西固为分防州;成县改隶阶州;漳县属于陇西;而岷州遂为散州矣。清代直隶厅或散厅之长官称为同知,其中有些直隶厅及散厅之同知,加有抚民同知、抚民通判或理事同知及理事通判之衔,掌管所在厅或州之行政事权。奉直大夫为清代从五品文职散官。

3.乙卯科山西同考试官侯选知县郡人郭成峻

《岷州续志采访录》人物条下有郭成峻,字于天,雍正壬子举人,乾隆乙丑(1745年)进士,授直隶容城县知县。 《岷州续志采访录》学问条下亦有郭成峻的记载,本城人,聪慧绝伦,性孝友任满归家,杜门不出,专以读书教子弟。弟成巍丁丑亦成进士……平日昆弟怡怡,敦诗说礼。岷人至今称二郭云。考中进士也许在文化发达地区并不算稀奇事,但在边僻之地的岷州实属不易,难怪《岷州乡土志·耆旧录》在记载郭成峻兄弟后赘叙道:本朝列进士科者,惟郭公兄弟及近科尹世彩而已。故著于篇,以志边徼进取之难。可见郭成峻于1732年考取举人,1735年任山西同考试官,1745年考取进士。清代乡试考试官必须由进士或举人出身的京官担任,且由皇帝钦命,康熙时起考试官必须通过专门考试选任,是为考差,同考试官即是主考官副贰,郭成峻能够通过层层选拔考试担任这一荣显差事,可见其人文采与人品俱佳,深得朝廷信任。

4.世袭土司赵世兴

《岷州乡土志·耆旧录》载,赵世兴始祖赵党只官卜,明洪武间以功授世袭土官百户,历六世至应臣,于本朝顺治年间授外委土百户,历三世至世兴,于乾隆二年,授正百户,历五世至士林,管中马番人三族,把守隘口十处。据《岷州志·舆地下》番属条载,赵氏居麻竜汉地,在城东南八十里,也即现陇南市宕昌县理川一带,与闾井后荣昌土司居地相毗邻,其北30多公里处即为古城寺,现有闾井至宕昌县脚力铺公路贯通。

以上李方勉、许登弟为当地在任显官,郭成峻为社会名流雅士,赵世兴是岷州闾井里毗邻土司,其名之所以出现在重修古城寺碑记中,固然有逢迎媚上的官场惯例原因,但也反映出岷州后氏在当地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反映出岷州后氏与地方显要错综复杂的关系。

三、余论

古城寺碑的重现为我们考证古城寺发展历程、岷州藏传佛教的演进轨迹提供了重要价值,同时对研究岷州后氏家族以及后氏统辖的世袭番僧纲司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惜碑体正面目前尚无法辨认,据马欲飞、马尚清在《闾井古城藏经寺考》一文中描述当年年长者回忆碑文:闾井者,古之羌夷也,四面皆下。六月飞雪,问及老人,老人曰,岁岁皆然……”。我们期待似松雪手笔,高雅可诵的碑阳部分再次面世时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