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兴亡始末

 水碧风轻云淡 2018-12-12
    对于三国各个时期的划分见仁见智,因为三国连开始的时间都众说纷云
  ,各人各持己见,始终没有较为一致的说法。不过历史的划分有时候也不
  一定有道理,春秋的起迄,战国的滥觞,还不是全凭一家主观之言。只不
  过后人皆拳拳服膺,一子之说亦成公论。
  
   通常势力不以地域为成就条件,例如后赵石勒在没有根据地之前,可是
  战果辉煌不可忽视的一方;闯王李自成的流窜各地,后来明朝居然灭亡于
  手;赤壁战前的刘备,虽无立足之地,但是造成曹操战事不利的原因,刘
  备之力不能轻视。
  
   若以地域为划分势力,虽可暂明时势的现况,可惜仅限于参考。以董卓
  新亡为基础,幽州(刘虞、公孙瓒)、辽东(公孙度)、徐州(陶谦、刘
  备)、兖州(曹操)、冀州(袁绍)、扬州(袁术)、荆州(刘表)、益
  州(刘璋)、汉中(张鲁)、凉州(马腾、韩遂)、关中(董卓余党)、
  (南阳)张绣及江东(孙策)等。不过这不代表永远的割据,因为关中诸
  将虽因暂时的利益而结合,目的达成后吕布虽走,接下来不能合心协力,
  或因内讧,或被歼灭,但从以掠夺为主的经营方式来推论下场,好景不常
  意料之中。南方到处互咬,刘璋与张鲁互战,孙策与刘表互攻,势均力敌
  而未出现由其中一方居优势,拉锯持久不能速战速决,自顾尚且不暇,影
  响其他地方有限。幽州、辽东、凉州等地,因地理偏远,对中原并无重大
  影响,早晚被中原远征军所收服。中原各地的地理位置也没有优劣之分,
  倘若袁术、袁绍、吕布、及曹操互换领土,结果大概也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青徐虽有丰富的人才(孔明、张昭、徐盛、鲁肃、孔融、陈登、太史慈
  出身)、善战的兵卒(聚集泰山兵及丹阳兵),若是中原有心,施以屠城
  灭族后,即令儒学发源之地也得低头。
  
   而地理位置并不能保证势力的存续或发展,虽然南方刘表、刘璋及孙策
  互立,或是后来的刘备与孙权对峙,可是此因分立而力量不暗示若能竟长
  江所极,就能对抗北方势力。后来的东晋(桓温以后)、南宋虽连蜀、荆
  、扬,空有长江以南的优势,始终无法憾动北方,所凭持的却不是优良的
  地理的位置。是以地利仅供参考,重要性却不若孟德之「任天下之智力,
  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而毋须割据方面。
  
   鼎立是指三方势力,而打破鼎立则是反面称述不复三方势立,而不是谁
  与谁同盟,或谁不与谁对敌才叫鼎立。三国鼎立的一开始就是蜀吴同盟共
  谋图曹,也就是二攻一;孙权叛盟,吴魏共同攻蜀,亦是二攻一,前者若
  为三国鼎立,后者同理可证同为三国鼎立,而蜀汉势力在此一时间并未被
  消灭,所以三国仍然鼎立,并没有发生过三国鼎立被打破的情形。鼎立虽
  是三足,并非三方均等才得分立,三国一开始就是二攻一,赤壁之战就是
  刘备孙权同盟攻击曹操,而合作同盟关系,虽有背叛,但又修好,一直保
  持到灭亡,三国仍然鼎立。认真的要说三国鼎立不再,则应以三国之中一
  国灭亡为准。
三国的继承最有问题的就是吴国,二宫之争,不论牵扯的层面之广,影
  响的名臣武将之多,杀戮动荡不安之大,几乎动摇国本。结果二宫俱亡,
  丞相陆逊忧死,校事阴布深入,后来还因此产生权臣与昏君。要不是东吴
  的人才济济,立基又稳,否则东吴应最早亡国。
  
   曹魏的继承则坏在后继无人,曹操虽有二十五子,出类拔萃也不过数子
  。曹操的下一代曹丕则因早死,所出又有限,没有太多的选择。至于曹叡
  因为无子,问题就出现隐忧。东汉末年便因幼君即位,引起外戚与宦臣之
  争,东汉最后因此而灭亡,曹操皇族单薄,后继无人,大有重演东汉历史
  之态,不过权臣夺位的脚步更早登场。
  
   蜀汉则最没问题,立嫡子刘禅即可。要改嫡立庶的话,本初诸子争立,
  景升诸子无能,刘备应不陌生。而且刘备才无声无息暗中并吞刘琦的江夏
  武装部队,欺人孤子得手,刘备若有意势分诸子,心里不会没有警惕。况
  且还赐死义子刘封,建策虽出自孔明,但决定权则在刘备,刘备只要有一
  丝偏袒,谁也不能逼刘备杀刘封。而庶子通常不受教育,也无人力物力资
  源可用,若无主君支持,本来就难以与嫡子相与抗衡,刘备本来就指定孔
  明为辅为师,刘禅的地位更屹立不摇。
  
   蜀吴同盟因孙权袭杀关羽而破裂,孔明支持的态度才是双方恢复建交的
  最大推动力。甚至于在孙权称帝时,益州反对声浪之大,要求断交之声此
  起彼落。后来在孔明坚持以及分析利害关系后,忍辱负重,晓以大义,终
  于继续维持蜀吴同盟。人总要牺牲已有的东西,才能换取未曾获得的东西
  ,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而各自的经营以蜀最佳,以吴最差,魏则居中。蜀平南蛮,又休兵养息
  ,不但恢复东征孙权损伤之耻,又能屡次大举南征北伐,足见此时的蜀国
  国力强盛。吴境纷乱,百越始终不能不弭平,一直到东晋征伐亡国之前,
  叛兵还一度攻到首都建康,足见民乱之扰。又特务刺探大起,连丞相都可
  诬陷,其他百官平民就更戕害不堪。曹魏则因天灾不断,除了少部分的内
  乱外,劝农兴田,建设水利,后来的晋太康之治居然自豪「天下无穷人」
  ,可惜政治与军事的不稳,淮南三叛后紧接司马篡夺,注定曹魏败亡。因
  此三国鼎立的最大一柱,已滨临折脚的命运,若非蜀先灭,否则应为魏先
  亡。
  
   暴君会扼制权臣反叛值得商确,权臣不挑太平或乱世而生,抑因明君或
  暴君而亡,而是臣属有无野心夺权而起,及君主的控制统御。曹魏发生了
  动员数十万人的淮南三叛,后来也被弭平,但是曹魏此时并没有暴君;蜀
  汉君主阿斗在世,也算不上什么暴君,自孔明死后,后继的费袆、蒋琬、
  姜维等人都不是权臣,若称因刘禅是暴君而扼制权臣的反叛,就有点高估
  。孙权的早年没有暴君之称,亦无权臣作乱,周瑜、鲁肃、陆逊及吕蒙等
  人还受节制;曹操及曹丕父子本来就不是什么暴君,麾下亦无权臣叛逆,
  所以暴君与权臣之间不具相关性。
三国的结束其实各不相同,蜀汉亡于曹魏的远征军,在军事叩关之前,
  蜀汉仍频向魏出兵,而内部鲜少叛乱及民变,可以说是被侵略而亡。曹魏
  则亡于权臣的篡夺,对于君主又是逼位又是谋杀,天灾有瘟疫地震,人祸
  有叛变不断,虽灭外患,但却亡于内乱。东吴则是内忧加外患,暴君孙皓
  在位,大开杀戒,不断除去忠臣良将,又淫夷虐刑,已经激起不少叛乱民
  变,还有始终伴随开吴以来的山越问题,若不灭于晋朝的远征,也会亡于
  叛变越乱。
  
   因此所谓鼎立的破局,应从蜀亡开始,此时天下分为魏吴二国,不复三
  国。而东吴也凭着长江天险,阻隔大江南北,若因此而高枕无忧,尚且言
  之过早。王浚在益州造船七年,水军已成,东吴虽利水战,但北方不是永
  远被长江所限制,大军六路并进时,东吴没什么抵抗就投降了。这比起姜
  维在剑阁拒守,刘禅还有流亡南中的计划,但东吴却曾有孙皓的直属士兵
  却说万一遇到敌人就倒戈,宛如等死待降,这实在有天壤之别。可惜曹操
  当年在赤壁遭遇到孙权强烈抵抗的东吴兵,却是在孙皓时说降就降,也就
  是东吴上下早已名存实亡,也许东吴的灭亡起因,更应追溯更早。
  
   而曹魏的权臣兴起,倒不是因为国家太大,必生虫蚁。若拿东汉与曹魏
  相比较,倒是可得出皇权不振,才是权臣出头的原因。汉末幼君嗣位,外
  戚与宦官外患,地方群雄割据等,以致于汉朝灭亡。曹魏中央皇室口少丁
  薄,才是主因,末大必压本,尾大必难掉,纵然没有司马家的篡夺,也会
  有其他的权臣寻求机会,皇权一但衰弱,权臣就有舞台。反而不是因为有
  暴君才没有权臣,莫非也可推论明君才会产生权臣吗?而司马氏之统一三
  国,也不一定因为历史的必然性,司马一家能不能掌握曹魏已是未知数,
  又司马篡夺与灭蜀吞吴没有直接关系,权臣只有与对抗皇权有分,而无力
  多谈灭及外国。事实上蜀汉及东吴因为战争失败而灭亡,若是征讨军不强
  盛,蜀汉及东吴还有生存的机会。正如宋齐梁陈也是由权臣篡位,但是就
  是灭不了魏齐周,因为权臣的效力仅限于皇权,至于其他,就得考虑其他
  。
  
   三国之兴,起于汉末不振;三国之亡,亡于国势不行。本来成功怎么如
  何用兵起家,后来的灭亡就是如何兵败灭亡。赤壁打胜、曹操北退;猇亭
  打赢、刘备西撤;阴平暗渡、刘禅投降;建康渡江、孙皓失败。曹操父子
  之侵犯汉室,恰如司马懿祖孙欺凌曹家,成功必有条件,失败不无原因。
  与其论骄傲、谈草包;不如看人物、论事件。重视具体的描述,大有人在
  ;强调抽象的评价,不是没有。
  
   文章讨论本来没有否定的意思,各人心中各有标尺,没有理由谁必须对
  或是谁必须错。文章交流观点,一切仅供参考,反正求的是趣味,而不在
  找气。若有针锋相对之处,欢迎批评与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