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预习单”的思考

 wlpo 2018-12-12

一、“预习单”产生的背景

1、“预习单”产生的背景来自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 普遍存在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思考时间少,题深、面广、量大,这种涛声依旧的传统教学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在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正确处理好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带着收获和疑惑走向老师,学生学的主动而积极。2、“预习单”产生的背景来自于苏教版教材的特点:有图文并茂的情境图,鼓励学生尝试练习、呈现探究思路和方法,呈现回顾和反思等,学习难度呈阶梯状,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比较适合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先学,在“预习单”的引领下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设计“预习单”

“预习单”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和思维。教师必须熟悉数学课程标准,深入专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然后整合课程资料,精心设计学生的预学单,要注意分析哪些是学生不预习也知道的生活经验,哪些通过预习很容易就能够掌握的,哪些内容学生预习时会出现困难,学生有困难时怎样设计活动让学生感悟,预习后有什么收获?预习后还有哪些疑问?还有哪些是学生预习之后都不一定能解决的。只有充分考虑了这一些之后,我们的预习和教学目的性才更强。

下面我以一份“预习单”为例来谈谈我是怎样设计“预习单”的。我们设计的预习单一般分以下几个板块:

1、忆一忆:激活旧知;

2、试一试:新知初探;

3、练一练:初探效果;

4、想一想:提炼收获,提出疑惑。

这样设计“预习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⑴体现知识点的导读(从“预习单”上能清楚反映本节课的学习知识内容和探究重点);

⑵体现思维的导引(如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探究方法);⑶体现资源导产(如学生实际圆规画图的心得体会;不同的探究验证方法;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产生错误的共性资源等等);⑷体现方法的导提。

三、“预习单”的功能

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天生有探究的欲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

3、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成为可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学情反馈与教学策略的有效调整。

以前我们是凭着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所谓了解的学情也只是上一届或几届学生的学情,并不是现在所教班级的学情,我们知道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就是自己同时教的不同班级的学情也不相同,这种凭经验了解的学情并不是真实的,而现在的“预习单”了解的学情凭数据说话,能清楚地反映学生对哪部分知识通过自学完全能掌握,还有哪些不能解决的,哪些知识学生时一知半解的,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惑等,这样老师正确掌握的学情有力于教师教学策略的有效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重点难点出有效创设情境,有效进行引导和点拨。

四、使用“预习单”的困惑

任何新生事物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要用思辨的态度看待事物。我们使用“预习单”也产生一些困惑和思考。如:

⑴你设计的“预习单”是否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⑵你设计的“预习单”能否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有的学生探究欲望大,自我探究能力强,好自我表现,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有的同学喜欢听老师讲解学习,对预习单不能很好完成,敷衍了事,这种态度不利于学习怎么办?

⑶如何面向不同的学生设计分层次的“预习单”;

学困生学习能力差,不能完成预习任务怎么办,优等生学习能力强,“预习单”没有挑战怎么办,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设计“预习单”?

⑷如何把握低、中、高年级的“预习单”的差异性?

⑸如何设计才能更有效?

⑹数字化学习如何用传统的预习单激活起来;

总之,一节课的预习单,既要能围绕所学内容,突出重难点,简明易懂,学思做相结合,起到很好的导学作用,又要能与课堂的教学程序相吻合,真正做到学情反馈与教学策略的有效调整,这样预习单才能真正地发挥它的喉舌作用,为我们的“先预习后教学”的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