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丨成功的人都具备哪些特质?

 静雅轩345 2018-12-12

《卓别林自传:2》 来自元知共读 10:50 作者丨陈唯欣  主播丨阿成


  


亲爱的有书书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共读《卓别林自传》第二个主题的内容,建议阅读本书第5-8章。



“我们想要消除过去留下的痕迹,就像蛇蜕去身上的那层皮一样。”卓别林在自传里头这么写道。


当生活把卓别林一家逼到绝路时,年纪轻轻的卓别林只好出外赚钱,维持生计。他做过许多杂活,当过报童、印刷工人、玩具小贩、诊所佣人等,但他始终不忘自己当演员的梦想。


12岁半,他第一次正式演出,演出大获成功。


17岁,他成为著名剧团卡诺剧团的一员;19岁时成为团里的台柱。


20岁,他和剧团受邀去法国巴黎演出,之后被选中成为唯一一个去美国演戏的人。


卓别林的演员生涯青云直上,工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他收获了外界的不少关注,报纸新闻对其演绎的角色也是大加赞誉。


更重要的是,他不断成长,能力、眼界与见识都得到了提升。


就此而言,卓别林的确如蛇一般,和以前贫穷、不成熟的自己挥手告别。


短短几年间,卓别林的人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出身贫寒的他,究竟因何而逆袭成功?



第一,目标明确,持之以恒。


卓别林始终明确自己的理想就是当一个演员,即使干着杂活,一到休息日,他就穿戴整洁地去演员介绍所,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机会。


卓别林的坚持没有白费。一天,他收到介绍所寄来的明信片,要他去找汉密尔顿先生。对方希望他在《福尔摩斯》里饰演小佣人一角,并提供每周两磅十先令的工资。


卓别林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拥有了第一次正式表演的机会。


虽然卓别林被生活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但他没有随波逐流,或安于现状。


明确的目标,让卓别林在多变的环境下依旧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哈佛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短期的目标,仅有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之后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他们几乎不曾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


而那些10%有清晰但短期的目标的人,多数处在社会中上层;60%模糊目标者和27%没有目标者,则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可见,目标对人具有灯塔式的导向作用。


大部分成功人士的起点可能并不高,或者和他人无异,但一开始就决定他们和常人不同的,就是实现一个明确目标的强烈愿望。



第二,充满自信心。


虽然年纪轻轻,尚未成年,但卓别林身上透着一股傲气和自信。当知名剧团的负责人卡诺找到他,想让他与当时备受欢迎的丑角哈里·韦尔登合演时,他信心满满地说:“只要给我机会就可以。”


虽然经验不足,合作演员又是所谓的大牌明星,但卓别林一点都不胆怯,他甚至都没想过自己会不会惨败。


他是一个自信的、冒险的人,看到机会了,先把眼前的机会攥在手里头,暗示自己有把握把事情办好。这份自信甚至让人觉得他有些吹嘘,但可能正是这份有些过度的自信,让他无惧挑战,勇往直前。


自信的人不太会去计算风险,遇到机会先拿下了再说。


现在这个时代,成功的机会非常多,但能够抓住机遇的人就那么几个。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智慧、金钱等因素外,还包括自信不足的缺陷。


人们往往顾虑太多,担心这个决定会阻碍下一步的计划,当他们还在计算着成功概率时,机会就悄然溜走了。


看看卓别林,再反观自己,面对机遇、挑战和抉择时,你是经常信心十足地自告奋勇?还是犹豫不决?或者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



第三,积极乐观。


卓别林的演员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一次演出时,他刚说完开场几句笑话,台下的人就开始起哄,对他扔铜子儿和橘子皮,满是嘲笑。


这次失败的经历给卓别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缺陷。


之后,他连续碰壁,屡遭不顺,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想在这一行里崭露头角,这一次的挫折是不够的。”卓别林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会时来运转的。”


人生不可能永远是平坦大道,遇到荆棘或风浪在所难免。难易参半、成败夹杂,才使人生变得有趣而有意义。


星云大师说:“不应沉湎于过去命运的伤感之中,而要积极追求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命运。”


不完美的人生里,真正的完美是乐观豁达地面对、接受现实。


如果一味地因为挫折和失败而垂头丧气、一蹶不振,那注定只能庸庸碌碌一辈子。


大文学家苏东坡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将近1/3的时间是在贬谪流亡中度过的,最远还被流放到海南岛上。尽管如此,苏东坡仍旧热爱生活,不仅作出流传后世的诗歌,还留下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这样的美味佳肴。



与其焦虑不安,烦恼于当下的失败和挫折,不如学学卓别林和苏东坡,把挫折都当做人生的垫脚石,只管微笑着继续前行吧。



第四,卓越的天赋。


我们必须承认,卓别林是个富有天赋的人。


如果没有天赋,单凭自信、乐观,和个人持续的、方向一致的奋斗,他或许也可以成功,但需花费双倍甚至更长的时间。


几乎没有上过学的卓别林,凭着自身的领悟力和记忆力,在第一次演出前,3天内就将35页脚本里的台词全部背熟,排练时只背错了一个人名。


没有经验的卓别林试演《吉姆》时,表现得非常出色,连有经验的演员都怀疑他曾经演过戏。


卡诺剧团的第一场演出效果决定卓别林能否继续留下来,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勇敢应对,在台上即兴表演,接连耍宝逗笑了观众,风头甚至盖过主角。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天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有天赋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一定需要天赋。


天赋犹如捷径一般,能让人更快地实现成功。但即使天分再好,不用功也是不行的。


卓别林也是通过无数次失败后,不断训练与尝试,才有了后来众多的优秀作品。没有后天的努力,即使是神童如仲永,大概到了成年以后也会沦为常人,默默无闻了。


亲爱的书友,今天我们读完了《卓别林自传》的第二个主题,了解了卓别林演员生涯起步阶段的故事,也对他身上所具备的成功特质进行了总结。


其实人的成功靠的无非就是这些,有方向地坚持奋斗,对自己充满信心,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轻易退缩。


成事在人,有天赋那是更好,没有天赋也可以后天取胜,说到底,一切还得靠个人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