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苗不合理导致池塘生态失衡?投入再多成本恐怕也是白搭!

 天台的月光2 2018-12-12


作者:新农匠生态讲习所  谢剑华

 

水产人都说:养鱼先养水,可到底是养的什么呢?有人说是养藻(草)、有人说养菌、有人说浮游动物,新农匠说养的是水域生态,水域生态内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是链条,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多了、少了都不稳定。


新农匠:生态系统“意在循环、重在运转、平稳高效是关键”。


一、先说三个案例:

    

1)湖北蕲春赤东湖的陈老板:今年小龙虾清塘后,40亩水面,6月15日左右开始投苗规格为0.5-0.6寸草鱼苗60万尾,1.0-1.2寸花鲢苗2.5万尾,前期长势还可以,投粪肥肥水,苗长势还可以,到8月4日放白鲢寸苗5万尾后,水就再难肥起来了,苗长势也大不如前,缺氧成常态。


2)河南荥阳的马老板:主养叉尾鮰,投料量大,氨氮、亚盐高成常态,可水就是肥不起来,有厂家动保业务员建议下肥,即使肥起来了也撑不了两天就会瘦下去,无济于事!经仔细询问沟通,白鲢在倒塘的过程中数量太多,大小不一,数量更是惊人!


3)湖北潜江刘老板:主养四大家鱼,池塘中长期浮游动物多而缺氧,经常需要杀,经沟通,了解刘老板在投苗时,周边买不到花鲢苗而几乎没放花鲢苗!

 

二、分析:


这几个案例水不好养的根本原因都是投苗结构不合理,导致池塘生态链不平衡,再深入的说,就是前两个案例白鲢对藻类的消耗速度过快,消耗大于生产,且藻类长期存有量过少对于粪污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自净能力低),所以水不好肥!而后一个案例则滤食浮游动物的花鲢投入量少而导致浮游动物过多而长期耗氧严重。

 

三、解决办法:


1、系统思维:重视合理的投苗结构,品种和数量均重视,让池塘生态生产能力与消耗速度相匹配,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水体生产能力(粪污-菌-藻-浮游动物-滤食性鲢鳙)的同时,提高滤食性鱼类的投入量,采用高效活水模式,可以大幅提高花鲢的产出量至600斤/亩以上,花鲢放120-150尾每亩,少放甚至不放白鲢。


2、投入上:促进池塘菌藻生长的碳、氮、磷及中微量元素(菌、藻的营养品)需要均衡、合理的供给,特别是注意碳氮比、氮磷比的调节,活水、改底、补菌均是提升这些营养物质的转化手段,均衡的营养是物质基础,其中鱼悦1号水质活化技术作为最前沿的水质调控手段需要全程使用,促进肥、菌、藻、浮游动物、鱼虾蟹的繁殖和代谢,可有效提高整个池塘物质的转化效率。


3、少进行逆生态操作和及时的生态修复手段:在生态相对均衡的情况下,很少需要做消毒、杀虫、杀藻等这些逆生态方面的操作,特别是消毒杀虫后需要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工作,藻类老化也需要采用鱼悦1号激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辅养鱼类(鲢鳙)的投入量跟池塘的管理水理直接相关,管理水平和投入没跟上就不要投那么多苗,如果投了那么多一定要投入品和管理水平都要跟上

 

四、实际指导数据:套养鲢鳙经验值


一般模式:套养主要品种是白鲢多50-70尾/亩,目的是消耗藻类,由于没有刺激浮游动物生长的能力和技术手段,浮游动物生产量很少,一般只套养20-50尾花鲢。


活水高效生态模式:水质活化技术通过活活水体,不但可以激活菌藻繁殖和生长,还可以刺激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和生长,同时消耗藻类,因此花鲢的天然饵料大幅增加,一般来说,可有效促进花鲢的产出达每亩60-100斤/月,建议投放120-150尾/亩规格为半斤至1斤的花鲢苗,不投或少投白鲢苗。

 

五、关键点解析


生态养殖总体思路是池塘生态系统有多大的消解、产出、物质转化能力就投入多少营养品(供给)和鱼类(产出),池塘生产力与投苗量相匹配,多产高附加值、少产低附加值鱼类。


(1)在活水环境中,投苗期饲料投喂量少,碳、氮、磷都需要每隔7-10天补充一次,以有机肥做基肥、化肥做追肥。


(2)随着饲料的投料量加大,逐步减少氮肥投入量至不再投入,粗步测算,正常养殖天气下,不换水情况下,以投入28%蛋白的水产饲料每亩每天30斤即可不追施氮肥,但需定期补充碳源和磷肥,主要是调节C/N比、N/P比。


(3)每天60斤/亩投饲量即接近生态压力限值,在水质管理技术手段上必须做到全程活水、定期底改、补菌以补充池塘生产力。

 

说到底,套养投苗量的多少看池塘天然饵料的产出能力为限,以生态系统的物质(饲料、肥料)输入尽量均衡,通过活水、改底、补菌以提高这些物质的转化能力。


(以上说的是常规鱼类,视鱼种食性不同请区别对待和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