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故乡之北镇古城

 老苞米的书屋 2018-12-13
 
   图为北镇古城的中心区域。这座明代李成梁石牌坊算是这座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北镇,位于辽宁省西部,医巫闾山东麓,隶属于锦州市。
   北镇历史悠久,远超出我的想象。从唐尧时起,历经虞舜、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金,元、明、清,民国至今,随着朝代的变化,北镇的名字和行政区划也不断变化,今天隶属于冀州,明天隶属于幽州,后天又隶属于燕国封地,大后天又属于辽东郡……几千年来,北镇的归属一直随着历史的推进和发展而变化。直至1914年,这块素有“幽州重镇,冀北严疆”之称的土地,改名为北镇。
   1995年,北镇县被撤销,设立北宁市(县级)。
   2006年,北宁市更名为北镇市。
 
 
    老照片上的李成梁石牌坊。推测拍摄于1942年之前。
    准备弄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在网上搜到了几张与北镇有关的老照片,觉得挺开心。遗憾的是,这些照片没有出处,也没有介绍拍摄者是何人及拍摄时间。
    从这张老照片上,可以看到最接近北镇古城原貌的画面。
 
 
   上面照片的局部放大。两个摆摊的女孩,面露微笑,穿着旧式的棉袍。
 
 
    还是那幅照片的局部放大。三个并肩而行的男人,边走边聊。虽然画面不清晰,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八九十年前北镇人的精神风貌。
 
 
    依然是那幅照片的局部放大。站在街边出售农用物资的男人,期待买主光顾他的摊位。 

 
   李成梁石牌坊。
   这座石牌坊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明神宗朱翊均为表彰辽东大将李成梁的功绩,命辽东巡抚周咏等人修建的。
   石牌坊高九米,宽十三米,四柱五楼,全部用淡紫色石料制成。
 
 
   李成梁石牌坊局部。
   石牌坊的翘梁、通枋及拦板斗拱等制作精美,间饰人物、四季花卉,鲤鱼跳龙门、一品当朝、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龙、五鹿、海马朝云、犀牛望月、喜禄长寿封侯等浮雕。
 
 
   李成梁石牌坊局部
   坊额竖刻“世爵”二字,横额刻有“天朝诰券”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字样。
   据介绍,到2001年,这座石牌坊已经存在坊身残损、地基下沉、坊柱断裂、楼座破碎的现象。为了抢修这座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珍贵文物,辽宁省文化厅和北镇市政府拨款,由浙江温岭一家仿古雕塑建筑公司负责修复,让这座濒临损毁的石牌坊获得了新生。
 
 
    李成梁因镇守辽东功勋卓著,明神宗朱翊均令人立此牌坊加以表彰。那么,李成梁究竟是何人呢?
   李成梁,字汝契,是明代隆庆、万历年间镇守辽东的大将。少时家贫,四十岁以后,以战功升险山参将,代理辽东总兵官。他勤于边事,大修边备,重振边务。他用计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大大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实力。多次打败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扰,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但他又居功自傲,奢侈无度,于明万历十九年被弹劾解任。十年后又被起用,以七十六岁高龄复镇辽东,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他死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九十岁。如此功勋,堪称一代战神。 
   李成梁有九子或为总兵或为指挥使,或为指挥与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
   古今流传与北宁地区有关李成梁的诸多传说:如“五门出殡”,“百官填坟”、“老罕王与老虎圈”"、“王皋石”等等。
 

 李成梁石牌坊柱脚前的石狮
 

  石牌坊的另一只石狮。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关于李成梁,史书上有如下记载。
    万历朝的边事一度颇有成效,这有赖于边关的两大名将: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在当时,李成梁威名远远胜戚继光。在明将吏贪懦,边备废驰的时代,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前后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屡破强豪,力压各方北方游牧部落,拓疆近千里。辽东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并在开原、清河、抚顺等地开办贸易市场,与当地部落建立友好关系。清人作《明史》,对其虽颇有贬低之词,也不得不承认"然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所未有"。
    史书上对李成梁的诟病,主要是权力带来的奢侈与腐败。
    李成梁的显赫让“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他个人则是“贵极而骄,奢侈无度”。明代的政风到万历年已经相当衰败,士大夫们结党营私,贿赂公行,凡事全靠讲人情,攀关系,钻营有方。李成梁虽位高权重,这方面也不含糊,他以金银“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即便张居正,专权时也受过他的贿赂。《明史》责李成梁“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这话当然有些夸张,不过李成梁当时不仅掌控着辽东军事,也控制着东北经济,“军赀、马价、盐课、市赏,岁干没不赀”。
 
 
     李成梁石牌坊后面有数十块展板,上面都是一些摄影作品。
 
 
    展板上摄影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新老北镇人,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北镇人的过去和今天。
 
 
    北镇鼓楼。
    鼓楼的台基为砖砌,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高8米;楼的上部有女墙,中有券门,门洞高6米,宽4.5米;北面有门,内有40级台阶可上楼台;台上正中为两层阁楼,高8米,有梯可攀。
    清末民初曾屡加修葺。1929年(民国十八年),在南北两面新添“幽州重镇”、“冀北严疆”八个大字。
 
 
 老照片上的北镇鼓楼。
    依据上一幅照片的文字提示,可以断定这幅照片的拍摄年代应该是1929年以后。拍摄者应该是日本人。
 
 
    恰巧我的手里有一幅照片,我拍摄的角度与老照片相近,将其做旧裁剪之后,放在这儿,与老照片对照,竟然产生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效果。
 
 
    北镇鼓楼原是辽代显州城南门,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马永的点将台,到了清代才改为鼓楼的。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战争结束了,昔日的点将台,变成了为北镇百姓报时的鼓楼。

    晨钟暮鼓,按理说古城应该还有一座钟楼,在北镇古城没有见到,查了一些资料,倒是有钟楼的字样,但是没有关于它的下落。
 
 
    鼓楼前的石狮。
 
 
    鼓楼前的另一只石狮。
 
 
    鼓楼那斑驳的砖墙,似乎在述说几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北镇古城又称广宁城。广宁城平面略显长方形,城墙高11.7米,以条石做基,内石外砖,砌墙以石灰,中填夯土。城墙四隅各设一角楼,东南称柔远,西南称望京,西北称瞻秀,东北称镇朔。有城门五座,东门称永安,小南门称泰安,正南门称迎恩,西门称拱券,北门称靖远。
    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广宁城的城墙还存在,数年后被人为拆毁,如今仅存部分城墙基础。
 
 
    黄昏时节的鼓楼旁,正在进行一场旗袍秀。貌似有组织的比赛。
 
 
    钟楼有禁止登攀的告示,但是依然有人登上楼顶。
    有些制度,只是对自律的人发生作用。

 
 
    色彩鲜艳的旗袍,为古老的鼓楼增添了一抹艳丽的颜色。
    我把这张照片发在了朋友圈,并起了一个艳俗的名字——《古城春色》。
  
 
    旗袍秀,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群众文艺活动,参与者多为中老年妇女。
 
 
    作为广场舞的一个分支,旗袍秀的门槛似乎要高一些,对参与者有身高体态包括形象气质都有要求,所以不像通常的广场舞(以《小苹果》、《最炫民族风为代表)那般,只要胳膊腿齐全就可以参加。
   另外,旗袍秀较之通常的广场舞,更加具备可视性。
 
 
   旗袍秀比较常见的标配是旗袍、高跟鞋和一把江南风十足的油纸伞。
   也有像这张图片一般,表演者手持一把团扇。
 
 
    五百年的古城北镇,似乎一直与刀光剑影相伴。实际上,到了清代,便少有战事了。间或也有风花雪月的故事和传说。
    听说过“香雪海”吗?千万别和我说这曾经是一种冰箱的名字。
    香雪海就是一个有趣的传说——
    乾隆皇帝一生七下江南、四次东巡,几乎每次东巡都路过北镇。某年春季,乾隆途径北镇,先拜庙后登山,只见闾山脚下的梨花若云海滚滚,香风阵阵,自己仿佛置身仙境,遂诗兴大发,“香雪海”三字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就在乾隆沉浸花海游兴正浓之际,忽见一双彩凤于人群中惊起,飞向船山一带。乾隆一时好奇,在梨林中追随彩凤前行,一直追到船山西侧,见两只凤凰落在山中一农家院落中,院内一貌美如花的女子正在荡秋千。此女子见一表人才的天子面带娇羞,而乾隆对此女也一见钟情,想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认定此女必为吉祥之人,经人说合,将此女娶回宫中,封为贵人。
    这位北镇美女姓郎,当地人称其为“郎贵人”,在距北镇庙五里路的河洼村西船山上,现在还留有“郎家碑”的遗址。
    一段传说,信不信由你,姑妄听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