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阴阳五行是事物内、里的运行模式? 第四节:河图是如何推演成洛书的? 中华文化有一个底层的内在逻辑结构体系,这个体系如同如一个软件系统的源代码。我们只有在源代码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地厘清脉络。目前市场上的绝大部分文化现象都是软件应用层面的文化,可以说是诸子百家、千家、万家、在微信的场里自由绽放。但,我们共同的使命不要忘记,那就是正本清源。 这个源头要回到天地之间,才能找寻孕育万物的密码。 从新石器时代到三皇五帝,上古先贤如何认知天地,这就成了突破的关键。 我把它总分总地梳理成两条思维主线的闭合:一条表线,一条里线。 宇宙时空,即上下左右,古往今来。这个上下左右即是天南地北的空间坐标,这个古往今来即是春夏秋冬的周期循环延续。古时的人们将空间坐标与时间周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个起点。 在这个起点里,我们在看平面型的图示时脑海里一定要有个立体宇宙时空的运行体系,在现有科技揭示的宇宙时空中,融入古时的坐标和历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我们的结构性的思维体系。 在这个结构性的思维体系当中,一条主线就是人们直观认知的意象系统,那就是观日测影发明了圭表理论,进而发明了日晷仪,形成了太极图,推演出了先天、后天八卦,及八宫六十四卦。这些都是呈现出来的象。中华文化就是由象入手,取象比类衍化而来。 太极图是所有历法都可包涵的主图,因为它描述的是太阳的实时运动状态。是两条主线的交合点。是一个立体循环的时空图。万物之机出入都在图中。需要脱离图纸切身体悟。 另一条主线是里线,事物变化的表象都有其本质力量的推动。这条里线就是从表线当中参悟总结出来的。两者相通,表里如一。这条线讲的就是阴阳、五行、太极图、到河图、洛书及九宫图。这条线重在象数思维的建立。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前一节我们推演了数的来龙去脉,这里就不重复了。 两条线的融合,重心点的理解是历法,一定要反复推步。这里有无穷无尽的大学问。将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全线贯通,扬雄说,通天地人都为大儒,其理在此。道、易、医及诸子百家的源头,都可在历法参悟中得到融会贯通的诠释,因为它就是文明的源头。 从源头出发,放飞心灵的翅膀,化育天地阴阳于一身,你定会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且义理深刻。 好,前一节解读完了,阴阳五行及河图之数的真义。今天,我们就来尝试推演一下,从河图如何转化成洛书。 河出图,洛出书都是象,河洛讲的就是抬头可见的银河。河图是宇宙静态之象,洛书是宇宙动行之后的动态之象。人们常说一个本体一个应用。老子描述河图将其比喻成风箱,两片风叶就是阴阳,阴为2、4、6、8、10;阳为1、3、5、7、9 。河图就是阐述了天地阴阳,太阳东升西落、南来北往的四季周期之象。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静与实动之间全在心象。心象随天地之象运转,阴阳动、交午而成,洛书孕育而生。 古时描述生命的过程用了1-10的数字。所谓一,即太阳运行的轨迹,起始而成阴阳,数字十,喻意太阳东升西落及南来北往,日影交叉而成。从一到十就是历法中一年的周期。生命长短不一,周期大小有异。河洛的内涵就在这个周期之内。 我们今天简化一点来描述一下: 一:河图是如何建立的? 根据现在出土的文献来看,数字在三皇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当然不是现在的阿拉伯数字。 之前也经历了慢长的结绳记事阶段。 人们普遍地认为是伏羲在观察天地取象阴阳之后,推演出了数字1-10用以表达阴阳完成了由象到数的变化过程。这一点,我们没必要去计较是谁发明了数字,注重河图的内理结构才是最重要的。伏羲也只是先古圣贤的一个名号而已。不考据,不怀疑! 以奇数为阳为天数,用白 点表示;偶数为阴为地数用黑点表示。 河图的建立完成了四时变化(春夏秋冬)与阴阳四象变化(少阳、老阳、少阴、老阴)的对应关系。同时,结合前面讲的坐标系,面北、面南观天地运行之象。 八卦取象还只是模糊,到河图就开始具象化了。 八卦历法、河洛历法是基于太极的两个分支。当不能理解时,都可以放到太极的“熔炉”里,化了再看真相。 二:河图之象是四时象数模型 河图旋转之象,映衬了阴阳变化之理;形成了四时象数模型。 天数一:冬,北,老阴、水,玄武 天数三:春,东,少阳,木,苍龙 地数二:夏,南,老阳,火,朱雀 地数四:秋,西,少阴,金,白虎 虽然天地之数、四时、四象、天地方位星象、五行建立起了对应关系。 但四时象数模型 还只是一个静态模型,而天地生成,万物发展是动态的。河图必须要运转起来,这就有了上章讲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三:天地相生 交五而成 日月运行,天地聚合阴阳之气,以化成万物。聚阳而成火,聚阴而成水,水火运行,五行之气乃生。五行是阴阳相交变化的五种属性,描述的也是太阳的运行状态。在天有五季五运之象,在地有五行五气之形,以五相交,推动阴阳二气的循环。描述了阴阳二气循环运行的生交成的过程。此时,我们看河图外侧,与内侧形成负阴抱阳,负阳抱阴之态。 ① 生:一三二四(四象) ② 交:五(万物化育而生) ③ 成:六八七九(四形) 天地聚合,阴阳相交,在六爻之中,用九(五行之奇阳极数)表示阳爻,用六(五行之偶阴极数)表示阴爻。六九为变化之端,本质是五行之气在推动河图的运行。 天数有五,地数有五,天地交五,五主运化。在天为日,在地为土,在人为心。心象要随地象、天象顺行, 到此,即可完成由四到五的跨越,即四象之静态到五行之动态。 四:洛书是如何建立的? 河图解释了天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在天地运行的周期中,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天道之大象,执大象天下往。人们将周天360度划分成四象二十八星宿,观日月五星在星宿间的运行之象,以定时节授农时,在地腑察地理,观日测影以映天象,但还需要更为精准的历法推算。 天地相映,后来人们在太极图上推演计算出了八个特征点,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科八个极点。这时,洛书的模型出来了。也使得八卦之象更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伏羲八卦以天时变化建立了气象预报一样(八卦八节历法,一节45天,八节360天,与周天相应,一年有夏至年与冬至年),由河图推算洛书,这时由四时到方位的对应关系,需要建立起基于地理方位的八卦模型。在洛书推算形成之后,周文王终于把地理方位的八卦 模型建立了起来。 人们观测太阳与月亮的周期变化,至此,对自然的认知逐步建立起了成熟的天文历法。 【我想告诉你世界的真相,而你却转身离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