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上次跟大家分享《阅读要指读吗?出声不?……》(点击文字查看)之后,收到很多读者朋友的留言,有朋友问:看过很多的阅读策略,有说指读的,有说不能指读的,怎么办? 其实,指读是一个阶段,不是所有孩子都必经的,但大多数孩子需要。只要孩子没有增漏字、跳行,就不用了,开启默读挺好的。 还有一个问得比较多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开始默读?怎么练习? 我结合大大的学习实践,以及一些老师和妈妈们的建议,给大家聊聊默读训练三步曲,也欢迎各位爸爸妈妈留言讨论:) 大大二年级半期后没多久,有天回家跟我说:“我要开始练习默读啦!” 我忙问:“这么快?” 她头也没抬:“妈妈,你赶紧忙完,然后我告诉你怎么做。” 那一瞬间,我怔住了,嗯嗯,你是老大。 关于默读,我也算研究好一阵子了:默读要在朗读基础上进行,朗读流利、正确、有情感了,开启默读练习才更有效。 按大多数孩子的阅读情况来说,一、二年级朗读练习会多一些,然后逐级开始默读过渡。如果按照文体而言,常识性文章适合默读,而文艺类作品则需要朗读多一些……Anyway,先朗读、再默读,一来可以为孩子的阅读技能打好基础,二来可以促进孩子阅读理解之类的思考。 理论我是懂了,实操还在捣鼓中,就且听着这小大人儿的吧!
按大大要求: 我要先给她读一遍,呃……中篇故事吧,16页; 然后,她自己再默读。 她书的摆放很随意,一会儿平放在桌子上,一会儿又立在桌子上。 “啊?这么简单?!孩子,你别蒙我呀!” “真的,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 好吧~~她们的朗读打卡已经变成默读打卡了。可默读是不出声的,大人看不出、听不到,这分怎么评?有一回,闲得无聊去翻看群里的家长评分。有妈妈评价: 默读评分?我听都听不到,怎么评? 笑疯!但就是这个道理啊~~这个阅读法,大人无法判断,确实不知道有没有效。 逼慌了,去约聊大大的语文老师,又趁着周末去找朋友们取经,受益匪浅! 到底什么是默读?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发声地读书。 解读更细的话,可以有下面4点: 1)不动嘴。凡是动嘴的叫“默”朗读,都不是“真”默读。 好拗口吧?就是这个理儿。“默”朗读的速度和质量都是跟不上默读的。 2)思考同步。孩子边默读边思考,在默读中质疑、提问、欣赏,可以促进默读深入。 3)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朗读时的“标、读、圈、读”中也有“圈”在里面。 默读也得动笔圈圈、写写,将重点词、句圈出来,提高思考质量。
我们先看看《语文新课标》: 老师强调:默读对速度的要求,有可能从5年级往前提了。要孩子既会精读,“咬文嚼字”,又要会速读,“一目十行”。 要求不低对不对?怎么练习呢? 接下来看看我们的默读训练三步曲。 简单易行的默读训练三步曲 默读训练主要有三个步骤,分别是听读、看读和立读。 这些自创名词,我细细想来,觉得不能比这仨更生动,于是直接将“原词”分析开来。 STEP1:听读 需要爸爸妈妈配合:家长先为孩子“朗读”。 要求:孩子指着,不动唇、不出声。 这简单的一步,富含深意。 首先,“听朗读”能训练孩子的听力,而且家长“读”与孩子“听”的过程,是最好的亲子交流机会。布什总统家的祖传秘诀就是家庭朗读活动。 父母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踏上优秀的阅读之路。 需要提醒的是,一开始要选择孩子喜欢的书,因为过度急着教孩子阅读,将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点,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因为家长朗读时的语意停顿,孩子会更容易理解书的意思。 大大的好朋友D,学前班就可以独立阅读了。D妈跟我分享:在培养孩子阅读的路上,一直坚持亲子朗读。如今,D在二年级上期就开启默读了,而且语文阅读理解在班里很拔尖。有了这一过程,真的不用担心孩子读不明白了。 STEP2:看读 这是孩子的个人行为。 要求:书放在桌面,用手指着、不动唇、不出声——这便是“指读不出声”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默读有速度要求、是跳跃式学习过程,孩子在读书时不可能一字一句地读、字字入眼。如果一开始不“指着”,就容易陷入“囫囵吞枣”式默读,有可能漏掉重点词,就得不偿失啦。 默读初学者,最好用“指着”的方式,以“读懂”为前提,如果没看清、没懂的,可以“回看”;慢慢适当地加快速度。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练习都是朗读OK 之后开启的。如果忽略这一步,孩子往往在默读后毫无收获,读不懂文字的意思,品不出语言的味道。 STEP3:立读 要求:孩子立起书来,不指着,读出声,即“出声不指读”阶段。 需要爸爸妈妈在旁边留意观察,如果孩子“立读”,可以不增漏字、跳行,恭喜宝贝!可以开启默读模式啦! 为什么STEP2和STEP3,书的摆放会不一样呢? 老师回答:因为立起书是让孩子在用“平视”的方式,可以看得多、看得快,更利于“一目十行”。如同我们看电脑,屏幕在前方,而不是下方。再者,孩子低头低久了,也很累的。 教孩子多了,细节里全是经验。 会默读,就一劳永逸啦? 养娃路上,我总幻想,孩子学成的每项技能、读的每个故事、背的每首诗,以及养成的好习惯,都以叠加的方式节节攀升。 如果事情这么顺利,该有多好? 都说幻想了,总是要破灭的~~ 大大的默读打卡叫停啦!全班叫停! 她让我去问为什么,得到回复: 让学生边读边想,让他们找重点词、句,做必要的圈点时,发现默读检查很不理想。 问起如何检测默读效果?老师超有耐心: 在课堂上用的招会多一些,比如让孩子默读完后,回答问题、分段、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让娃们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有表情地朗读,以及复述课文…都可以防止学生默读时的不求甚解,培养他们边默读边分析思考的习惯,提高默读质量。 同时,也建议爸爸妈妈们,在家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和检测。 在默读训练中,重点抓“给娃听读――训练孩子看读、立读――读后检测”几个环节。如果孩子有质疑是最好啦。 但要注意:每次读后检测提出的要求和问题不宜过多,别超过三项。 打个比方: 因为这篇文章短,我没给先朗读,让大大自己默读。 她读挺快,提出质疑:“妈妈,为什么藏了朱德扁担,还说心疼人家呀?” “因为这样,朱德就不用挑粮食了呀。” 仍是困惑的眼神:“那样,他不还得找扁担吗?” 我和她爹笑惨了,不过也恰好说明,她边默读边思考,读进去了。
但是……即便孩子能提出质疑,检测答案也全对,对于默读的偶尔测试是必须的!孩子起伏跌宕,我们要随时观察。 艾蔻碎碎念: 在练习默读的路上,真心谢谢大大的语文老师,还有身边超多idea又乐于分享的爸爸妈妈们。 大大的默读说OK还为时过早,只能说练习路上看起来还行。 我是先从她喜欢的书籍入手的,如《西游记》、《鲤鱼跳龙门》、《三国演义》的一些节选故事,页码蛮多,我先朗读一部分,给制造点儿悬念,弄得她心痒痒,然后引导她默读剩余部分。我超喜欢跟她“聊书”,依偎在被窝里,分享各自的想法,抑或觉得书里的“不足”。如果做成话剧、拍成电影,那必须成为周末的重要节目。
对了,D妈给分享了一个小诀窍。在孩子默读时,拿着不认识的字问你,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或者跳过,或者去“蒙”和“猜”,但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因为,这恰恰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有家长问: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不讲究指读、默读,仍然读蛮多书,速度也不慢? 回头想想,那时能有大把大把时间阅读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如今,孩子们的时间已经被各类学科知识、补习班、特长兴趣分得七零八落,也是惨。 如果我们有招有式,又能顺应孩子兴趣,干点儿有效率的事儿,何乐而不为?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