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的“阳谋”,深不见底的连环计,完成史上最大“双杀”,惊险

 麻豆腐 2018-12-13

世界上隐藏最深、最阴暗的,不是海水。

是人心。

而政治游戏中的权谋交锋,又如残冬后的春风一般,唤醒了那些“久居深海”的人,还有他们那颗即隐隐骚动又深不见底的内心。同治四年,慈禧开始对手握重兵的曾国藩李鸿章下手,仅凭一己之力便稳定朝堂政局,计谋环环相扣,让曾李二人应接不暇。

直到慈禧大势已定时,曾李二人才恍然醒悟,杀伐半生却栽倒在一弱女子的阳谋之中。

1864年7月,曾国藩与老九曾国荃攻克“天京”,清政府十几年的心腹之患终被抚平,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中立下头等战功,一时间风光无两。

俗话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对曾国藩将信将疑的咸丰虽驾崩三载,却迎来的是疑心更重的慈禧太后。

善于制衡之道的慈禧听闻太平天国被曾氏剪除时,刚拿上手的茶盏在半空中凝滞数秒,惶惶出神,亦喜亦忧。

近些年曾氏羽翼渐丰、手握重兵,愈来愈难调遣。天平天国作乱时,无非是多花些军费让两股势力对峙,慈禧乐得在宫里做个安心太后,专掌政权。至于眼皮子底下流血漂橹、劳民伤财,慈禧是从不在乎的,无非当做花钱买平安罢了。

太平天国势弱时,慈禧本想借李鸿章之势“协助”曾国荃攻打金陵,削弱曾氏之功绩,奈何深谙人情世故的李鸿章看破其中门道,宁受朝廷责罚也不得罪曾氏,不分曾氏囊中之功。

慈禧的“阳谋”,深不见底的连环计,完成史上最大“双杀”,惊险

这让慈禧终日不得安眠,困扰在她心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湘军到底是不是“勤王之师”?如不是,又该如何应对?

世间人心本是如此,惑能生疑。疑心一起,则不实的幻想与恐惧会如狂涛席卷一般充斥脑海。引发的连锁效应就是,越想越没底,越想疑心越重,越想越害怕。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与之相比,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贼惦记不惦记,于是你开始日日夜夜惦记上贼了。

“怕”会激起自我保护机制,会激起对外防备之心,更甚者会快刀乱麻,“治病于未发”。

慈禧向来愿意以最大恶意揣摩他人而保护自己。于是,太平天国的覆灭让曾氏兄弟与清政府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一场新的政治危机悬于一线。

谁绷不住谁理亏,理亏就意味着失去先机。慈禧理亏,曾氏造反也是有理;曾氏理亏,慈禧杀功也有理。所以,一场惊险刺激的政治博弈开始拉开序幕,双方一举一动都开始小心翼翼。

慈禧怕,曾国藩也怕。慈禧怕曾国藩撑不住高压而造反,曾国藩怕慈禧顶不住疑心而杀功。

在这二者间,还有一个李鸿章,他也害怕。

可能有人就困惑了,李鸿章一个人情练达的老狐狸,上不得罪慈禧,下不背叛恩师,他怕什么?

鹬蚌不相争,渔翁岂不就被活活饿死了!

一个拼命做官,想位极人臣的人,自然不愿得罪任何一方,也不愿意为任何一方而坏掉自己的远大前程。

他最怕的就是“苦耗”,怕慈禧不动手,怕曾国藩不出招。

这三人各有所图,各有所忌,各有所思。于是三人打起了太极功守道,不见血腥,只拼内功。

这三人,因身份地位不同,所以博弈起手自有先后之分。

慈禧是君,在身份上享占优,所以具有先手进攻之优势。

曾国藩是臣,在身份上劣势,受礼教影响,无法打先手进攻。但他有功,且是救国大功,所以具备先手防守之优势。

至于李鸿章,它的优势就在于,自己是渔翁,但不具备先手条件,只要能忍,就会得利。

慈禧的“阳谋”,深不见底的连环计,完成史上最大“双杀”,惊险

曾国藩是军事参与者,对太平天国的形势一清二楚,所以在攻克金陵之前就熟思退路。慈禧是政治家,对军事动态把握并不明晰,所以落后一筹。

第一手由曾国藩打出,他首先上奏慈禧愿自裁湘军。一是为稳朝中舆论,而是为试探慈禧态度。这是一招防御棋,这步棋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后续棋局走向。

慈禧看到奏折后首先一喜,毕竟只是30岁的年轻小寡妇,心思还未有老年那般重,于是开始等待曾国藩裁军的动静。

曾国藩上奏三月纹丝未动,不禁让慈禧又起了疑心,加上增高格林沁因嫉妒曾国藩旁敲侧击,便有些忍不住了,开始着手反击试探。

反击,在慈禧来说非常简单,毕竟有皇权优势。可这步棋不好走,稍有不慎就容易落个“杀功”的话柄,也容易激起曾国藩兵变。

慈禧是一个有政治天赋的女人,可能对于带兵打仗一窍不通,但是宫廷内斗与政治制衡,绝无人能出其右。她要反击曾国藩,首先要在“理”上占据先机,才算抓住曾国藩七寸。

曾国藩受“儒教”思想束缚,对于慈禧这手反击也无可奈何。

慈禧兵分三路,第一路派增格林沁借剿捻之名佣兵进驻安徽。

安徽可是曾国藩的后背,曾国藩时任两江总督,两江指的就是江西、江南,后江南分为江苏和安徽。曾国藩的主力在江苏,僧格林沁如去安徽,再配合湖广总督官文,会对曾国藩形成夹角之势,动弹不得。

第二路派湖广总督官文以“莫须有”罪名去查湘军中的“叛军”,因曾国荃为人江湖,所以其部下多是地痞流氓,慈禧把这些人诬陷成地痞流氓,则曾国荃就身陷被动,再而牵扯曾国藩。

第三路派江西巡抚沈葆桢查处曾国荃手下所抢“金陵财宝”,按大清律,这些缴获理应上缴,曾国荃不但没有上缴,反而私自分发,犯了重罪。

这三步棋,是慈禧的反击手段。占了“公理”,也占了“私理”,而且在军事上形成有效牵制。

曾国藩落了下风,只得被迫裁军。第一轮交手,慈禧小胜。

刚才已经说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鸿章无论如何,都是获利一方。

曾国藩因裁军一事写信询问过首席幕僚李鸿章,李鸿章听到此消息后“喜形于色”,不过深谙人情世故的他还是小心处理了与曾国藩的关系,称曾国藩裁军是英明之举,极力赞成曾国藩裁军自保。

李鸿章打的什么算盘呢?

第一讨好慈禧,站在慈禧一队。

第二,朝廷只可依仗湘淮二军,楚军实力尚弱。曾国藩裁军,最大的受益者是淮军,淮军的地位会一跃而起。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曾国藩裁军,15万人裁掉12万,其中大多人才都可被淮军收揽,届时就不是淮军只成为清廷第一军队如此简单了,乃是相当于湘淮军的地位、军事实力对调。而曾国藩会成为李鸿章升迁的跳板。

慈禧的“阳谋”,深不见底的连环计,完成史上最大“双杀”,惊险

这一轮对弈,李鸿章才是最大受益者。

这种结果是慈禧想要的,他不但了解曾国藩,还了解李鸿章。抑湘扬淮就是慈禧的策略,为的就是挑拨师徒二人的关系,把湘淮军系三十万兵力分离。

这样一来又形成了新的制衡关系,慈禧又可高枕无忧,做个安心太后。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世事难料,好日子总是短暂的。这才安分半年,曾国藩虽裁军,但制衡曾国藩的僧格林沁被捻军打死了,慈禧又犯了愁。

1865年春,僧格林沁为了立功,决心扫除乱党,便主动追击捻军。奈何,四月二十五日僧王中了捻军计策,被追杀到曹州吴家店的麦田之中,在麦田中僧格林沁不慎摔下马背,被追赶上来的捻军小将斩杀,僧王军队全军覆没。

僧王一死,慈禧又开始坐立不安。

现在不仅仅是失去了一颗制衡曾国藩的棋子,更是来了捻军这一心头大患。

接下来的一招,又可见慈禧的政治天赋。

僧王一死,剿捻一事肯定要落到湘军淮军身上。湘军15万,裁军后只剩3万,而淮军扩军后上下10万左右。

按常理推断,是不是应该派淮军剿捻更为合适?

可慈禧没有这么做,毕竟是老谋深算的小寡妇,怎可能按常理出牌?

慈禧这一招,彻底成了锁定政治博弈胜局的关键,打掉了曾国藩的所有精力,再无威胁。

在曾国藩的意识中,他认为此时湘军已是强弩之末,剿捻这等大事应该由淮军来担任。于是在给李鸿章的信中提到:必须贵部淮勇任之。

李鸿章的天性张扬,总有一副“舍我其谁”的面孔,听到曾国藩这句话后更是跃跃欲试,静待朝廷调命。

就在慈禧调命下来之后,二人全呆了,不知道慈禧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慈禧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剿捻,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两江总督一职提供后援。

这是一步什么棋?二人有些摸不着头脑,难道此乱非曾氏才能不足以平?再一次重用曾国藩?还是李鸿章淮军不足用?只配做后援?

李鸿章更纳闷,慈禧这是什么套路?清朝吏治有非常严格的“回避”制度,李鸿章的家乡就是隶属两江,按制度应该回避,慈禧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可依旧下旨,这是为何?

二人虽有疑惑,却也终究没能揣测明白。

可见的是,曾国藩对于此事非常愤怒,李鸿章却欣喜异常。

曾国藩费尽心力,平定太平天国,后又裁军,现在又要丢掉官帽剿捻,感情苦一个人都受了,好处却一分没捞着,这是要榨干自己最后一滴血水?

李鸿章就不同了,别提多开心。安安稳稳的坐在床上,就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着了,兵马未动,口舌未废,就当上了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地位几乎只次于直隶总督,甚至比直隶总督更好。因为两江富庶,是清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地,是个钱袋子。

李鸿章做两江总督,意味着开始迈入“位极人臣”的第一步,也意味着慈禧的离间计开始起了作用。

“雪上加霜”碰到“梅开二度”,这二人的心态一天一地,这悬殊之下,难免让曾国藩对李鸿章起疑,毕竟两江总督是曾国藩的全部根基,如今全落李鸿章之手。李鸿章到底是自己身后的盾,还是还是身后的刀?

接下来所发生的,终于让曾国藩醒悟,原来慈禧来这么特殊的一手,只是为了让自己再无“造反资本”。

曾国藩北上剿捻,因战略部署“河防大计”进程缓慢,被朝廷指责剿捻不利,一年被批七次。接连的责备、施压、弹劾,耗尽了曾国藩最后一点心力,再也支撑不住。

于是向慈禧告假回家休息。

而剿捻一事就落在了李鸿章身上,李鸿章坚守曾国藩的河防大计。河防大计是行之有效的战略,只不过需要时间,慈禧耗尽曾国藩心力,逼迫其回家休养,算是让李鸿章捡了一个空缺,白白捞了一件战功。

慈禧费劲心思,让二人因剿捻一事产生隔阂。

现在可以开始最后一招,将二人逐个击破。

慈禧最后一招,双杀。

曾国藩剿捻不利,在慈禧意料之中。因为湘军人数少,所以打仗决不能硬来,想要以少胜多,就要跟创业时期攻打太平军一样,“结硬寨打呆仗”。而慈禧偏偏不给他这个机会,反而催促的厉害,明显是不想给曾国藩喘息的机会,也不想让曾国藩打胜仗。

逼退曾国藩,即消耗了曾国藩的军事实力,也消耗了他的身心精力。然后让李鸿章率领淮军出击,捡个大功。

这就好像郭德纲评价何与曹,一个猴一个栓法,何要哄着教,曹要骂着教。

慈禧把曾国藩打压到极致,于是开始给了一口甜枣,回两江当总督吧。而李鸿章被哄的也很开心,打了胜仗,入京面圣。

当然,这并未结束,如果只是打一下,骂一下就算驯服曾李,简直太小看慈禧了。

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慈禧怎么能放心呢?让曾国藩回任两江,只是权宜之计。为的就是给他一个台阶,让他再上一层,出任直隶总督,这才是慈禧的目的。

慈禧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明升暗降。两江总督有什么?曾国藩的兵,曾国藩的钱,也就是说曾国藩在两江就有叫板朝廷的实力。虽然剿捻被挫,只需要在两江稍事调整,依旧可复原实力。

曾国藩知道的,慈禧也知道,慈禧怎么可能给曾国藩调整的机会?先把曾国藩送上战场削层皮,然后送李鸿章上战场,让李鸿章也无暇管曾国藩,紧接着短期内没实力造反的曾国藩调上直隶,给一个空职。虽然名义上是位极人臣,可毫无实权。以后慈禧再无顾忌之心。

这是一招连环计。

完了吗?

并没有!旁边还有个李鸿章!

慈禧本质上不信任何人,但她懂得驾驭李鸿章。她知道李鸿章的目标只是拼命做官,虽手握重兵,但不会造反。但是对于曾国藩这种霹雳手段菩萨心肠具备之人,无可预测,所以需极力打压,有机会便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而李鸿章,调离两江总督之后,那个职位就跟他无缘了。打败捻军后,李鸿章被升为湖广总督。到头来,依旧没把住钱袋子。

可见慈禧对湘淮军本质是一样的,都不可能让他们留守两江。之所以调曾国藩剿捻,让李鸿章接任,也是有预谋的。一为离间,二就是让曾国藩不至于反叛。如让别人接手两江,那曾李二人势必联合排外。

故而慈禧先让李鸿章接手,在曾国藩心里,虽有隔阂,却也相对容易接受,毕竟李鸿章是自己学生,相对可信。

可是等曾国藩实力一弱,也被调离两江。李鸿章剿捻回来,两江已经有人接任,于是让他接任湖广总督,这其中打了一个时间差。

说到底,慈禧不放心让任何一个有势力的人碰到大清国的钱袋子。大清国的钱袋子,只能掌控在她自己的手里。

如落入有兵权人之手,那在慈禧看来就是 兵+饷=隐患。

这三人的功守道,明显是慈禧更胜一筹,不费刀兵血刃,只凭一纸调配便削弱两股最大的势力。

这个心思比海还深的女人不可怕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