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概就是摄影圈中人常说的“老法师”——以“人无与我有”的老照片为资本。但与追求镜头、器材的“老法师”又有不同,他认为,比起冷冰冰的器材,人的思想、技术才是主导照片好坏的主要标准。 上世纪 70年代,江头坪米轨客运列车车场 他是陈明贵,今年70岁了。但他至今不觉得自己是个“老人”。在大多数寻常的日子里,他就是个走南闯北的“小伙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当然,这也使得他在本该“享清福”的老年生活中忙得像一个“陀螺”。 陈明贵:云南中外摄影家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云南民族艺术研究会摄影中心秘书长。 就在我们见面前的十来天里,他和他的家人、朋友去了泸沽湖,回程时在丽江古城停留了两晚,一路风尘仆仆,他却乐在其中。 从英国进口的蒸汽机车 “一路走,一路拍。”早已是陈明贵的生活常态,比起在家喝茶、看电视,他更乐意于奔走在路上。“无论去哪里,只要上路我就是开心的。”很难想象,70岁的陈明贵如今仍有精力连续驾车10小时以上,只为追逐一个画面。 陈明贵与摄影的种种,如果要细细说起,必是三天三夜也是说不完的。 但唯有一段经历,对于他来说,是值得用一生来珍藏与回味的财富。 作为昆钢的一名退休员工,陈明贵曾在长达31年的时间里,参与昆钢的生产与发展建设。 从1969年毕业进入昆钢工作,到2000年退休离开工作岗位,陈明贵以一名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记录了昆钢一路高歌猛进的姿态。而最后,这些纪录也得以被完整保存,成为昆钢发展历程的最强有力的注脚。 2 1965年,重庆人陈明贵来到云南,在昆明冶金专科学校(当时是昆冶金工校)读书。1969年毕业,随即与同校的400多名学生一齐被分配到位于安宁的昆钢工作。进入昆钢半年之后,陈明贵因为表现突出,在昆钢运输处调度室任总调度,是当时400多名学生中第一个调往机关工作的青年学生。由于这个工作机会,陈明贵几乎参与了昆钢的整个生产环节。 昆钢 彼时,正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就连柴米油盐这些生活必需品也只能通过定时定额的粮票发放才能购买,但是向往精神自由的陈明贵却在每月仅有的38.61元工资里省吃俭用,最后通过找熟人、走后门买了一台120型双镜头4B海鸥相机。 这一年也是陈明贵摄影生涯的历史元年。 3 起初,摄影对于陈明贵来说,只是工作之余的一个兴趣爱好。后来,拍来拍去,他就进入一种“疯迷”的状态,“一天不拍几张就觉得手痒难耐”。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陈明贵还在位于云大家属院的独立卫生间里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暗室,专门处理照片。 八十年代运用在昆钢的蒸汽机车 1977年,陈明贵结婚、生子。日子里尽是美好和甜蜜。他镜头里的内容,也自然而然地被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所浸润。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陈明贵也明白,照片作为一种图像语言,不仅要真实,有感染力,更要有温度和情感。 在作品(西山玉兰)登上《昆钢报》之前,摄影对于陈明贵来说,一直是一种“自我娱乐”的业余消遣。作品登报之后,陈明贵在摄影这件事情上得到了来自外界的肯定。“以前拍照都是很私人的事,就是自己玩,自己开心,后来发现,拍得好的照片也可以给人以力量。” 乘坐小火车来昆钢的旅客 1983年农历3月15日,大理三月街热闹开街。这是文革之后,大理三月街重新开街,意义重大。这一年的三月街,对于大理周边群众来说,是一次盛会;但对于陈明贵来说,却是一次收集素材的好机会。民风民俗、集市盛况……三月街期间,陈明贵拍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春城晚报》副刊更是连续登载了陈明贵的10余幅作品,均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多幅作品刊登于主流媒体,受到读者喜爱,这使得陈明贵的创作热情不断高涨、信心倍增,开始走上了独立创作的道路。 4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安八线”的正常运营在昆钢生产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条从安宁(江头坪)到八街的米轨铁路承担了矿石的运输工作。陈明贵介绍,当时昆钢“安八线”的小火车用的是日本昭和17年被淘汰的海南矿车,无转向、无动力、易脱轨,运输中时常发生火车侧翻的事故。 安八线客运全长大约32公里,火车票票价仅为每人3角钱,图为昆钢的售票员在车厢内流动售票 为了搭顺风车,沿线群众往往偷偷爬上矿车,到地点后又跳车。“安全隐患非常大,事故频发”。 八十年代安宁至八街列车上的旅客 考虑到群众的安全及出行便利,安八线在作为运货专列运行两年之后,加开客车车厢,从以前的货运专列变为客货两用专列。 安八线客车专列途径8个站,共32公里,全程耗时1.5小时;一天一趟,早上发车,下午返回。每人每趟3角钱,是沿线群众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每到街天,沿线群众挑着各种农特产品,如新鲜的蔬菜、水灵的梨果……经由客运专列,运到集镇。 ![]() 小火车停到八街沿线上旅客 安八线客车车厢为全木质车厢,车厢数量根据人流量的变化相应增减,少至5节,多至8节。一节车厢可容纳四五十人,人与人脸脸相对而坐,中间仅有一条小小的过道方便通行。 5 1985年,陈明贵任安全科科长。期间,他将安八线多年的安全事故照片做了集合整理,并以“安全警示教育”为目的开启了图片巡回展。这个巡回展历时几个月,覆盖沿线乡村、集镇,在百姓中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 昔日江头坪米轨货场 “真实的图片纪录就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陈明贵坦言,因为这个图片巡回展,加之严格的安全管理办法,运输处“一年300多起安全事故”下降至“一年10来起”,极大地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技术变革、社会快速发展,昆钢生产运输也由蒸汽机车改变为管道运输、公路运输。1996年,安八线全面停运。至此,拥有26年历史的安八线被时代封存。 ![]() 江头坪车站等待与客车混合编组的海南矿车 那些曾经被用作客车车厢的全木质车厢,也在这场变革中惨遭淘汰,但因为木料质量上乘,昆钢里的年轻人“瞧着可惜”,常捡拾回来做家具、沙发,一用就是好几年甚至十几年。 2000年,陈明贵退休。 2002年,一本名为《动脉》的昆钢发展纪实画册出版。 虽然是一本企业发展即使画册,但《动脉》从构思、摄影到编辑,几乎都是陈明贵一人所为。 “在昆钢工作31年,我拍摄了上万张胶片,这些胶片不仅真实记录了我眼中的昆钢,也真实记录了昆钢30年来的发展历程。” ![]() 七十年代末江头坪火车站上下车的旅客 这本《动脉》,与其说是陈明贵对昆钢的一往情深,倒不如说这是他人生30年的一个小总结——那30年,昆钢的点点滴滴是他的摄影主题。他和昆钢也一同成长,彼此为伴。 虽然陈明贵的作品得奖无数,但至今他依旧称自己是一个“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再过30年吧,陈明贵仍会对摄影这件事情滔滔不绝,只是,他谈及的内容会比以往更多了一些时间的味道。
![]() ![]() ![]() ![]()
![]() ![]() ![]() ![]() 本文为大观周刊原创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