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方没有暖气,都要怪这座山跟这条河

 長寿麒麟 2018-12-13

南方没有暖气,都要怪这座山跟这条河

2018
12/12
17:38
分享
评论
2

1

在很久很久以前,连恐龙都还没影子的4亿年前,中国大陆是被海洋分裂成两块的:北方一块、南方一块。隔海相望了很久之后,随着大陆漂移运动,两块地开始向彼此靠近。从4亿年前开始运动,靠呀靠呀靠了差不多两亿年,才完全连为一体。然后在这分界线上的西边就隆起一座山峦来,后人把它称作秦岭;而东边差不多的位置出现了一条河,后人把它叫做淮河。

恐龙是没有南北概念的,它们至始至终只知道一个方向,就是食物的方向。终于人类出现了,发现东西两个方向已经不够用的时候,南北方向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

在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里,齐国总理晏婴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南北分界线的概念:淮河。他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一个水果只是因为生在河的两岸就会有好评和差评的区别,可见南北两方的水土有大不同。

但也有用其他江河来分南北的名人。比如曹操的儿子曹丕,公元225年要攻打东吴,结果这一年冷得厉害,“舟不得入(长)江”。于是曹丕就发感慨说,“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所以把长江作为南北的分界,也是自古就有的 。

但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北方入侵导致南北分治,边界却差不多都是秦岭-淮河一线。第一次是西晋时的五胡乱华,东晋把首都从河南洛阳搬到江苏南京,所谓的“衣冠南渡”。东晋被刘裕篡位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宋、齐、梁三朝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分水岭,都是秦淮一线。

第二次是在南宋时期,金国出兵攻下北宋首都开封,宋高宗赵构逃到杭州之后杀了岳飞求和,金和南宋以秦淮一线为边界。陆游写的“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散关就在秦淮线上。

秦淮一线虽然历史悠久,但要等到正式在舞台中央C位出道,还是要等到一百一十年前的1908年。中国地学会(即如今的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明确写道“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第一次把秦淮一线作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2

秦岭-淮河一线不仅从此被接受为南北的分界线,也是诸多其他领域意义上的分水岭:

它是馒头和米饭的分界线:这条线以北大多是旱地,种植小麦,馒头花卷等面食是主流;以南大多是水田,种植水稻,米饭是主流。

是中国一月平均气温零摄氏度的等温线。以北,温度计上的水银在0刻度以上是正值,河流要结冰;以南,水银在0刻度以下是负值,虽然不结冰——但你敢跳下去试试?

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以北,地理上叫做华北陆块,黄河是人民的母亲河,土地是黄土高坡和华北平原;以南则叫做扬子地块,母亲河变成了长江,土地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还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关于这一点,曾经是有过争议的,争议来自老大哥苏联专家。苏联最温暖的南方,已经是中国最寒冷的北方。苏联人在高纬度呆惯了,对中低纬度缺乏体验,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冬天下雪能冻死人的河北山西、大连抚顺和新疆南部,都应该划入亚热带去。

我国的气象学家则据理力争:亚热带?渤海结了冰你连冬泳都要先破冰才行,你把这地方划成亚热带?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竺可桢认为,秦淮一线才应该是中国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分界线。

此时已是五十年代末,中苏交恶的态势已不可逆转,最终竺可桢的标准成为了中国划分气候带的标准。秦淮一线以北,叫做温带季风性气候,树的种类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而秦淮一线以南叫做亚热带季风气候,树木就变成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但树木种类不是这条线引起巨大关注的原因,原因是集中供暖,也就是如今仍令南方群众望眼欲穿的:暖气。

3

武汉作家池莉,曾经因为暖气而在《致无尽岁月》里,发过“不相信”的誓:

“我发誓,在我二十岁的人生经历里,我是第一次确凿地听人说北方的冬天不冷,在房间里可以只穿毛衣。我不相信天下有这么好的事情。”

对于在冬天的湿冷里被冻出关节炎的南方人而言,开了暖气的房间跟天堂没有多大区别。北方是外面冷、屋里温暖如春;南方是外面冷,而屋里比外面还要冷。

而原来中国冬天的标准,很不幸也是苏联专家制定的: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定义为冬天。所以只有每年等于或低于5摄氏度的天数大于或等于90天时,才应该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

这种标准的可恶之处在于:只考虑的纯粹的气温,没有考虑湿度对人体感觉冷暖的影响。只要湿度没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就会降低1度。而苏联专家们的冬天虽然冷但都很干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南方冬季的阴雨潮湿,会把6摄氏度变得比零下6度还冷。

这根集体供暖线,据2012年主管城镇供热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表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总理亲自一笔划定的。理由是当时国家的经济能力有限,供暖也就只能照顾秦淮一线以北的同志们了。至于这条线以南的同志……会给你们多供应两条秋裤。

4

秦岭-淮河一线虽然早就出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精确地画出这根线来。因为秦岭不是东西向一字排列的众多山头,而是横跨南北数百公里的庞大山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把分界线划在秦岭的山麓还是山顶,地理学家们吵过无数架。淮河尤其是淮河下游,独立入海的年代还要追溯到宋朝以前,如今也早就寻不见主流的踪影,所见的只是南北数十公里的水网体系。所以与其说是南北分界线,不如叫南北分界带来得贴切。

而且不管南北怎样分,与时俱进才是最重要的。随着近年厄尔尼诺现象的频发,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比几十年前还更低。虽然南方人民除了秋裤之外,早就装备了空调、小太阳、暖宝宝等武器,但跟北方一进屋就能愉快地穿短袖相比,似乎还活在解放前。

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沪、皖、浙、赣、湘、鄂、川、渝、黔,都是能让北方人真正见识什么叫祖国的冬天的地方。但就算这些地方的人一齐用力,把秦岭跟淮河的位置往南拉个几百上千公里,也还是改变不了南方无法集中供暖的现状。

不想冷成痴呆,只有白天在秋裤外再套一条秋裤,晚上在被子上再压一床九公斤的被子——被压死也比冷死划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