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女神山(一)
2018-12-13 | 阅:  转:  |  分享 
  
女神山(一)



当你进入呼和浩特西乌斯图森林公园大门,向里走的时候,在左手边,也就是西边有一个小湖泡子。这个小水泡子的对面(西方)有一座山,这个山的山峰形状非常像一个仰卧在山顶上的、身穿蒙古袍的、亭亭玉立的年轻姑娘,人们都把它称作女神山。

她的头发向后飘逸,散落在山脊上。这个年轻姑娘的脸型非常形象,比例结构非常完美,宽宽的印堂、高翘的鼻子、突出的颧骨、坚挺的下颚,富有质感的脖子,就连嘴形都看得非常清楚。上身和头颅的比例非常完美,高高耸起的乳峰后,紧接着就是收紧的卡腰。飘动的蒙古袍下摆,散落在山脉上,如同它的根就扎在这阴山山脉之间。

有关女神山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段非常生动的历史故事。

早年的乌素图,山上松柏常青,鸟语花香;山下果树成林,油绿葱葱;沟中溪水潺流,杨柳葱郁。它背靠阴山山脉,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年年雨水不断,山水汇成一条条的小渠,滋养着这里的万物生机,维系着这里的良性生态;每逢朝阳高高升起的时候,向山体和原野遥望,一蔟蔟一群群的牛羊随处可见,有红的、白的,如同一朵朵盛开的小花。

在这方圆数百里的范围内,一直以来属游牧民族长期生活的地方,但是,由于战争博弈不断,就在这样风调雨顺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们也渐渐受到了影响,而且冲击不断地升级。这里的畜群不断地被闯入者抢走,这里的茂盛草场不断地被铁蹄践踏,这里的树木不断地被砍伐,古道上原有的牧歌转变成了吱吱嘎嘎的战车辗转声。

由于生态环境受到战争的影响,当地植被受到严重地破坏,地表温度逐渐升高,而湿度锐减,云层缺少了地表加湿的作用和条件。虽然空中云朵飘动,甚至有时乌云笼罩,春夏0℃以上的暖云中没有了大水滴;秋冬0℃以下的冷云中也失去了冰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形成自然降雨,实属百年不遇的自然干旱来临了,河渠断流,泡子收缩,地表张开一道道残裂的痕迹。

当时的游牧生产均属部落个体经营,居住分散,又缺乏集体组织意识,所以抵御旱灾能力很差。自然生态受到了破坏,牛羊数量也逐年随着饲草的减少而锐减,百姓的生活水平呈线性下降。很多的牧业主流浪到了他乡;有的弃牧从耕,大量的垦荒植被;还有一些人成了街头的乞讨者。

无业的越来越多,常常聚在一起伤心叹气,抱怨社会的不稳定,抱怨雨神的不降雨。部落首领请来了占卜大仙、佛门大师,好生酒肉招待,众星捧月。佛家大师口念法语,大仙占卜挑选良辰吉日,消息很快在当地相传开来。

第三天的头晌,部落西侧干涸的水泡旁边的山角下,面对山顶敖包,聚集了大量的身着民族盛装的百姓,围拢在诵经大师周围。这时,酒熏八层的胖乎乎的首领引导着众头目,随着声声铜钦声和朗朗经文声走进了会场,后面跟着的就是一组组四人高抬的扎红带绿的烤全羊;还有牛犄角上紧系哈达的烤牛头。百姓也跟随在后面,把自家平日紧食缩衣,最好的活鸡活鸭、奶食和糖果等食物也拿了出来,朝拜宫阙雨神。

不一会儿,在敖包山脚下,方圆数十平米的空场上,就整齐地摆放了各种俸天贡品,诵经声还在不停地回旋在天空。深沉铜钦再一轮地吹响,声声震撼,大地也随着铜钦的频率产生了共振。

首领、众头目、百姓中的男人自然形成了列队,伴随着诵经声登向敖包。百姓们边走边采捡路边的石头,准备带上山顶,表示各自的诚意。

近一小时的时间,敖包四周扎起了高高的金色的风帆,蓝色的哈达逐渐扎满了敖包,随着高空的山风不停地飘动起来。人们围着敖包顺时针方向一圈圈地转着,默默无声地默诵着祈祷,奶酒不断地泼洒向敖包。

破午时分,天空依然明媚,蔚蓝色的天上仅有几处薄薄的浮云,如同被风吹散的白纱。人们还是虔诚地在心中祈祷着,以求得雨神的感动,掉下几滴金子般的眼泪。

敖包山峰的阴影很快向山脚下倒压过来,而且阴影色度越来越重,小风吹过来让人感觉到飕飕的,求雨的人们也慢慢地离去,一天的求雨活动也就这样地结束了。

地表上空悬浮着一层厚厚的尘埃,敖包山又恢复了原有的寂静。斜阳慢慢地向敖包山后滑去,山脚下只留下几顶首领们扎起的帐房。晚霞在帐顶上散射着余晖,由黄色渐渐转变成了桔黄,桔红,又慢慢染上了灰色,黑色。野狗嗅着众首领们剩下的野炊聚到了一起,一个个朵颐着烤肉骨和馋渣剩饭,不时发出一阵阵相互夺食的撕咬声。

献花(0)
+1
(本文系家事天下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