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破局限,超越自我,最大的动力来自哪里?

 长沙7喜 2018-12-13

ScottGeller教授的TED演讲,帮助家长、教师、管理者们学习如何激励他人;同时,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激励者——即自我赋能。



凡做事必有动机,我们绝大部分人每天大概都处在一种被生活追着走的被动状态。每天睁眼,对于自己即将面对的状况都保持着警惕,大脑一片茫然,不知道今天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己又需要应对些什么突发状况,总觉得还没开始新的一天就已经满身疲惫。所以每每到下班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拖着满身疲惫回家,颇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感。但是,这一切是不可改变的吗?

人们好像总是会不自觉为自己设限,总觉得自己这样不行,那样做不好,面对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哎呀,好麻烦”,那什么是麻烦呢?我们又能采取怎样的方式超越界限呢?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要不断的遵守规则。老师、上司、父母都是告诫我们要遵守规则的执行者,固然,遵守规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良序运行,但是我们为什么又会安心本分的视老师、父母、上司的话为金科玉律呢?其实这类人群的本质为他们代表着某种程度上的权威,那究竟是什么为他们赋权的呢?人一旦获得了赋权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通过生活里的很多例子我们都能显而易见的看出拥有某种象征着权利的权威性的人与没有拥有权威性的人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并不取决于所受到的教育或者所处的环境、阶层的限制。

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很有名的监狱囚徒实验,所招募的志愿者都为没有任何犯罪前科的学生,预计实验时间为14天,将人员简单随机的分为看守和囚徒,通过隐藏的摄像头和麦克风对两组人员进行观察。结果实验仅仅持续了6天就宣布终止,主要原因表现在被赋予了一定的自主权的“看守”对“囚徒”展现出了很明显的攻击倾向。我在这里讲述这个故事的意义不仅仅是想宣传权力对人们的影响,更多的是想大胆的做一个推测,如果我们赋予每个人适当的权力是不是能够提高每个人的个人积极性呢?       

我们能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促使人们转变呢?任何事情的转变都离不开思维的转变,这是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行前三问客观评估,建立目标

Scott Geller教授提出用三个问题验证动机:

  1. Can you do it? 你能办到吗?—— 你是否相信自己有时间、有知识和足够的训练来达成目标;

  2. Will it work? 这件事行得通吗?——强调过程管理导致目标的可行性,对于管理者来说除了训练之外,也需要引导教化员工;

  3. Is it worth it? “这件事值得吗”——最终的动机问题,即自己能从中收获到什么,相信它的结果。

当我们自觉能做有意义的事情,更可能产生自我驱动力。值得注意的是,行前三问自身的能力现状、意愿,“为了目标或心愿,我需要付出哪些,目前能做到什么”,这种对价思维能相对确保自我评估的客观严谨性,除去情感驱动之外,朝着正向的目标、通过能力培育,建立自身持续前进的信心。

 

视界决定世界,偷饼贼的启发


一位女士在机场候机,一边看书一边吃饼干,身旁的男士一脸从容地拿着她的饼干一块一块塞进自己的嘴里。女士内心义愤填膺,“怎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碍于面子百般隐忍。到了最后一块饼干,男士笑眯眯地一掰为二分享给女士。

登机后,女士发现自己的饼干袋,未拆封,静静躺在包里。她才意识到,一直是她在吃着男士的饼干,他却无私地分享着,女士羞愧难当。



每个人都存在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好比故事里的女士在“自以为是”的世界中生活,判断分析、思绪起伏。但若不能在场景当中意识到“认知局限是如何投射作用于自身情绪行为”,那么这种知道“有局限”也仅是湖面上漂流的叶子,无法砸起水花,对自驱力的建立难以产生实质的影响。

愚以为,行事工作经历第一阶段的客观评估后,行进过程中保持对自我认知局限性的醒觉是颇为重要的。气势如虹但半途而废者不在少数,撇开能力的适配性,一大半是因为被自身的认知障碍导致恐惧而丧失行动力,错失潜力激发的良机。“山的确高,说不定在阴影处有你未留意的绳索”。

 

自我赋能找得到适合自己的四C,并持续练习


Scott Geller的演讲中提到了赋能的四C概念:Consequence(结果),Choice(机会), Community(社群), Courage(勇气)。

结果主义潜移默化控制着思想,但结果消极自主权丧失时容易让人意识到结果的负向增强;青黄不接时做不能的事展现独立,对部分人来说可能演变为一意孤行的逞强,这时候我们需要享有同频价值理念、彼此鼓励的社群,以及真实、谦逊交流的勇气。

现已知我们的认知系统决定了思想、情绪、行为的演化,实则背后的根本点是“心智结构”。亲历了职业能力训练(有效,但会遇到瓶颈)、思辨训练(有效,但可能产生思维对抗性,影响身心健康及效能)、生命成长心智训练三类不同维度的训练方式后,愚以为只有生命成长的心智训练,才有机会从本质上优化认知系统、有效地提升定力,在情景中做出与固有模式不同的选择,从而获得改变自己的机会,实现底层系统上的自我赋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