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湘乡曹氏一修谱源流共识存与疑剖析
2018-12-13 | 阅:  转:  |  分享 
  
湘乡曹氏一修族谱源流共识与存疑辨析

我湘乡曹氏始迁祖祖七公自1236年,乃友闻公阳平一役之故,而遂韬踪敛迹,以远避也,首迁(吴江?南康都昌之石壁山?)1238年再迁湘乡龙城。捐其故基为涟滨书院,1741年改于黄甲岭。枝发三大房,庚一居磨河,庚二居斗盐,庚三居西亨。一修前三大房各支系肯定均有分谱,据斗盐房15派玉书公、斗三公《原序》称“族谱祠堂久被兵火”。逾五百多年,派衍子孙约20代,始三大房合议一修族谱,于(1777)谱成。

谱记:1752年西亨佑商公秉家政等,始合议三大房一修族谱。据西亨十六世孫明旦公(佑商公子)一修《原序》“....我族曹氏自祖七公迁湘以来,....历经五百有奇,历世一十有九,則其族久遠,其丁浩繁,爲足作矣。虽前此諸公各序写本,端方啓而未竟。壬申歲(1752)家大人(佑商公)秉家政,思爲之纂輯焉。....幸榮萬、士超、孔有諸叔為之擔荷,定國、虞書、玉書諸叔為之領袖,而復天挺其幹,若紫瞻兄者,....攻舉子業三十餘年,胸羅經史,上下千古;...我祖七公....演而為三,....至今書香不替。而且族姓愈繁,支分愈遠,不有譜以紀之,何以昭前烈而動一本之思....”又,麽河十五世孙式昌荣万公一修《原序》“...虽前此诸公有志萃,然,涣节为墨写,编载未详序次颇紊,数传后安所取证....幸丙申(1776)冬,庚二公子孙士超、斗山、玉书,庚三公子孙孔有、虞书、周书(名标紫瞻公的父亲)等,勃发孝思,津茸新谱。昌亦与房首国定、从端、有虔等,均共附骥尾....”各分谱成就了自祖七公起各支人丁生辰殁葬传记的详尽记载。这也是三大房1-13派字班既成事实无法统一的原因。

此前三大房虽各有分谱,但对祖七公身世源流,可能因祖七公自身的某种原因都无法考证。经查,三大房合修族谱班派、始祖传文墓记、《源流考》等稽考共识卷首统一;谱序辑文等都各不相同,在三大房各自一修谱序中,也存在对祖七公身世源流存在有异议的考录。

一、一修族谱三大房共识考证

㈠派辈字班。始祖七公1派起至13派三房各有不同外,从14-61派,三大房基本统一了派辈字班,为后续修改及续编字班的完全统一夯实了基础。

派序12345678910111213

西亨:祖、庚、干、潮、思、瑺、永、仲、兴、廷、子、承、漍

磨河:祖、庚、成、孙、纹、永、景、廷、兴、邦、国、正、添

斗盐:祖、庚、隆、彰、桢、楚、景、仲、兴、廷、子、漍、学

十四派后三房同:

14泰15式16名17运、18稽19志20昭21扬、22芳23规24远25振、26继27述28荣29昌、30绪31开32真33定、34秀35毓36南37湘、38守39经40训41义、42笃43庆44锡45光、46骏47才48蔚49萃、50鸿51烈52炳53张、54伦55敦56纪57肃、58福59茂60泽61长、.....

㈡始祖传文三大房一致(续修对原传有修饰改动)。

第一派:祖七公字赐阳号卫溪,宋庆元元年乙卯(1195)三月二十四寅時生,绍定戊子(1228)贡生,原居直隶真定府灵寿县。端平三年丙申(1236)迁南康都昌之石壁山,(江西?)嘉熙二年戊戌(1238)再迁本邑涟水之滨今涟滨书院其故基也,后呼曹家陇;宋咸淳七年辛未(1271)?月?日時殁,葬本邑十九都古戌渡颜家边象形山,丁山癸向,有石墓碑图。

原传:祖七公宋绍定戍子(1228)贡生。处世禄之家抱经济才学,似宜有所建树。乃以友闻公阳平一役之故,而遂韬踪敛迹,以远避也。抑独何哉?盖因全军既殁之日兄弟俱死,公不图荣宠远徒吴江(今苏州吴江)再迁湘乡,祖宗血脉之所非轻也。况当时南宋真德秀(户部尚书)魏了翁(资政殿大学士)两大贤辈感南宋无望志沮以卒。而史弥远之党鹰犬复出恣肆。刘克庄(爱国诗人,龙图阁学士)等尚未见容身于朝,宋之时政可想而知。公急于行而派衍宏开,光昭伦绪。岂贪慕爵禄者所比哉!《易》曰:知几其神。公其有焉。

配颜氏,宋庆元三年丁巳(1197年)十月初九子时生,景定元年庚申(1260年)月日时殁,原葬祖墓上,改葬祖墓下,未山丑向,离原穴三十丈许,周围山脚石砌其山界节,有碑志。子三:庚一、庚二、庚三。

原传:祖妣颜孺人,端静淑良,善成夫志,方其辞甘共苦,迁徙不以为劳,智识之过人尤远。昔楚王闻老莱子之贤,请以为辅。其妻曰:妾闻可啖以酒肉者,可随以鞭仆,可饵以官禄者,可继以斧钺。孺人其有见于是乎。居湘二十余年,卒开曹氏三派,子孙日繁,谓非贻谋善而流泽长欤。

㈢《源流考》三大房一致。(《源流考》附后)

紫瞻公谱名“名标,字紫瞻,号盛西,一号准山;清文庠生,钦七品职衔。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三月二十四寅时生,嘉庆二年丁已(1797)十一月初九午时殁”紫瞻公是我湘乡曹氏西亨房博学才子“胸羅经史,上下千古”一修《源流考》传记等是委其几经寒暑“秉修族谱寻源溯,委寒暑不少懈,至今诸前辈无不称其矢公矢慎兼豪侠好义”。其矢公矢慎根据三大房原有族谱资料、流传及结合历史资料依据,“何莫非其苗裔,概不敢引,惟以始迁之祖为祖”“诚恐帘视壁听,习而不察,遂成故实,故揭而出之,毋使源流紊乱,误拜汾阳。”时,周书公庚兄,任湖南常德府武陵县儒学教谕的张正笏《客序》称紫瞻公“...文坛雄才屡试冠军...抚台器重...自祖七始,礼大夫不祖诸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其不以友闻为远祖者,诚慎之也....”赞其博学及据实严谨的溯源考证。

考证我祖七公遁踪敛迹不远万里几次迁徒以远避,因1236年宋蒙“阳平血战”我友闻公兄弟俱战死沙场全军覆灭之故,此我祖七公见机而作,而遂韬踪敛迹,以远避。对祖七公与友闻公身世源流关系或因某种原因及年代久远资料依据欠缺,无法准确考证。且留下“知几其神”玄机,让后人来探索。

二、一修族谱三大房对祖七身世源流存异辨析

㈠传记存疑。磨河房庚一公谱记:公讳庚一,字德儒,号灵岩,宋嘉定三年庚寅(1230)六月二十日辰时生,元至正甲午(1354?至元甲午1294)七月二十日卯时殁,葬十七都连山区地名曹家边横塘酉山卯向。

清乾隆传:公丁阳平艰,年甫七岁,越丙申(1236)而迁于南康,再越戉戌(1238)而迁于楚南之上湘,卒遁迹磨河,笑傲泉石,不求闻达,遵父志也,厥后子孙拜杨,修命于祖有光,所谓承先启后,舍公其谁与归?

经查:丁艰同丁忧,一种古“礼孝”文化,源于汉盛于宋,元明清沿用。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或承重孙按礼制持丧三年,回报父母小孩初生三年不离母仔之情,其间不得行婚嫁吉庆之事,任官者须报请解官离职守孝。后多专指上一定级别的官员父母及承重孙祖父母死请丧假称“丁忧”;如长房比父母先死,长房的长子在他祖父祖母死时,要代替长房做丧主,叫“承重孙”,也须解官,服满后起复;官员遇丧假如朝廷不准假或假期内须启用复官称“夺情”。

又,我湘乡曹氏谱记《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图》丧服详考可证:“凡嫡孙父卒为祖父母承重服,斩衰三年;曾高祖父母承重服亦同”(下图)



庚一公“丁阳平艰”辩析:庚一公是祖七公长子,此说可能指庚一公是阳平血战捐躯曹友闻或其兄弟的长房长孙,属“承重孙”丁艰,但此论无法成立。其一,庚一公是长房长孙不错,但年甫七岁肯定不是官员身份,且父母双全(祖七公41岁颜老太君39岁)谈不上“承重孙”丁艰之身份。其二,如果庚一公是阳平血战捐躯曹友闻或其兄弟的长房长孙能成立的话,有丁艰身份的应该是有父子关系及官员身份的祖七公,而不是长孙庚一公。

庚一公丁阳平艰,应该是对阳平血战捐躯亲属的一种悼念;及家族因此重大变故,而年甫七岁随父母逃亡远避的那种刻骨铭心之意表。庚一公是曹友闻或其兄弟的长房长孙,“承重孙”丁艰之理解,可以肯定是纯属无根据的误解。这样才能与祖七公的传记《源流考》阳平血战曹友闻与祖七公的准确身世关系无法考证,不会相悖。至此,可以排除庚一公是曹友闻兄弟的长房长孙。

㈡序文存疑。一修三大房各主修名人都作有《序文》,大都与传记《源流考》吻合,且赞颂寻源溯流的据实严谨考证。但也有15派式远土超公《原序》“我族星源于大宋友闻嫡丁”;15派式望斗山公《原序》“祖七公字赐阳号卫溪,丁阳平艰,宋嘉熙戊戌徒上湘”。另,周书公庚兄,儒学教谕张正笏大师《客序》“曹氏之先有祖七者,宋绍定贡生,乃友闻之后裔也”等之称。

以上谱序都透指一个信息,有可能友闻公与我祖七公存在父子关系或是其后裔。因此说出现在一修谱序,已不知留下我代代宗亲多少的相思与误导,至今都有人引以为证,认为我湘乡曹氏祖七公是友闻公之后裔。

辨析:友闻兄弟与我祖七公是父子关系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亲兄弟。

年龄考证:1236年“阳平血战”曹友闻兄弟战死(9月28日)。我谱记一派祖七公考1195-1272,推算此年我祖七公41岁。如果曹友闻兄弟与祖七公是父子关系的话,推算曹友闻此年至少都应在60岁以上。实想,史料述22-28日往来搏战,又27晚暴雨如注杀死数十万,战后又“大兵不意友闻盘旋大安”。几次数百里跋涉拼杀情景可想而知,冷兵器时代将帅这年龄是不太可能。年龄上祖七公与曹友闻应该是兄弟关系,此年曹友闻在45岁上下正值壮年。

经查,广东佛冈敦睦堂曹彬十三代孙曹友闻子曹世雄;及包山曹一世祖曹友闻二世曹墀等,考证曹友闻1188-1236年48岁。与我谱记推算基本吻合。尤其是包山曹一世祖曹友闻二世曹墀,家谱考证可信度高。

经查,包山曹一世祖友闻传记:“....曹将军时年48岁....至友安如止陪同将军嗣子曹墀在战场匐伏三日夜始在数万遗体中寻得将军忠骨....葬于甘肃祖墓....嗣子曹墀奉母韩氏命奔京都临安报丧,...理宗追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赐溢毅节,赐书“世忠”两字,赐建祠于临安,荫嗣曹墀为承务郎,封遣孀韩氏夫人为安阳县君。时国事日非,曹墀泣不受命,求寻隐田园....宋嘉熙三年奉母隐居太湖包山甪里。(今曹家底)....韩氏夫人逝世后葬于石屋顶下黄泥坎丝梦坞”。

经查,安如山字洳止,是史料《谷音》作者。是曹友闻“掌书记”(机要员)至友,共事(1234-1236),还为包山曹氏族谱一世祖曹友闻辑有《宋安抚毅节曹公传略》。唯包山曹谱记能与史料安如山《谷音》“后友闻战死三泉,独往收其骨”能相互质证吻合。也是目前考证曹友闻夫人韩氏命子曹墀京都报丧,封荫赐书,且韩氏夫人葬地明确的唯一谱记。

另,曹友闻1226年进士(中央干部学校毕业并取得官员资格证)是文官,士途从进士到战死仅十年,应在30多岁中进士才合理。我祖七公1228年贡生(中央干部学校学生)33岁,如果其是父子的话,推算曹友闻1226年至少应在51岁,中进士不太可能,到战死时已62岁。让人质疑难以接受。

家谱考证:我传记《源流考》“兄弟俱死”“我友闻公与弟万及元人战于阳平关死之”更能考证我祖七公与友闻友万是兄弟关系。如果是父子关系的话,就应该是“父辈兄弟俱死”,而不是“兄弟俱死”才合情理。

又,友闻友万“阳平血战”战死,用热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且均得到宋廷表彰追赠,是曹氏家族的荣耀。如果其与我祖七公是父子关系的话,在我家谱上应该有脉络、职务事迹、宋廷报丧、表彰追赠及家母太君姓氏殁葬等应有隆重考录,因为这是提高我家族的血緣自豪感和社会地位的非常重要一笔。然而我家谱原传《源流考》却只能考证祖七公遁踪敛迹以远避一再迁徒,与我友闻公兄弟及元人战于阳平关死之之故有关。说明友闻友万与我祖七公不是父子关系。

又,如果是父子关系的话,史料:“友闻官其二子承务郎,友万官其二子成忠郎”。民族英雄血脉理应得到宋廷保护,忠烈之后即使得不到宋廷保护也至少可堂堂正正做人,完全没必要“遁踪敛迹一再迁徒以远避”。这只有一种解释友闻友万与我祖七公不存在父子关系,且只能遁踪敛迹远避。今苏州吴江本是南宋政治中心,当时很多曹彬后裔官员都随南宋南迁至此,我祖七公当时可能也或有患难投亲友之意,隐姓埋名而首迁吴江。

又,如果我祖七公不是友闻的亲兄弟,而只是其嗣宗堂兄的话。古有兵败如山倒之说,一旦突围溃败,士卒命大没死的出于本能都会四散逃命。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朝代会事后追究溃败士卒的逃亡责任。普通溃败士卒的逃亡,只要逃出战场就是自由新生了,完全没必要遁踪敛迹一再远避。实想,我祖七公如果只是曹友闻军中一士卒而不是曹友谅,我祖七公就没必要遁踪敛迹一再远避。

我族谱为什么要考录祖七公需要遁踪敛迹首迁吴江再迁湘乡以远避呢?这是剖析破解我祖七公身世之迷很重要的关键论据。抑独何哉?说明我祖七公历经“阳平血战”之故,随即命运突变存在巨大生存风险,如果不“韬踪敛迹,以远避也”随时都有杀身之厄且还会累及家人及投靠的家族亲友。

可想而知,只有战场将领临阵遁逃才有这种风险。我祖七公肯定不是一般溃败兵士,而是朝廷俸禄将领。只能战死沙场精忠报国或组织突围,如临阵遁逃日后也是死罪难逃的。这也是友闻友万突围不成必须战死的原因。据此可以肯定我祖七公不是友闻的嗣宗堂兄士卒,而是有将军身份的亲兄弟。经查,阳平血战是南宋重大历史事件,有多部史料确证曹友闻三兄弟都是事件参与者,可至今三兄弟中还有一位亲弟“三将军”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下落不明,成千古迷团。

另,如果我祖七公与曹友闻不存在兄弟血缘的话。为什么我传记《源流考》有“我友闻公及兄弟俱死”之称呢?我字更无法解释。相信这就是家谱的真实性唯一性所在,这也是我祖七公与曹友闻兄弟有血缘关系的铁证。

关于张正笏《客序》,序文本身就出现前后矛盾明显错误(下图)。



前者“...曹氏之先有祖七者,宋绍定贡生,乃友闻之后裔也....”后者“...自祖七始,礼大夫不祖诸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其不以友闻为远祖者,诚慎之也....”后者赞扬紫瞻公《源流考》传记据实严谨考证友闻不是我祖七公父亲。为什么张大师笔下会有此自相矛盾的明显错误呢。

分析,只有在对事物没有透彻了解不知内情,人才会出现犯错常情。其一,张大师没有义务去详细了解甄别外姓人的始祖源流关系。当时其肯定只知我祖七公与阳平血战曹友闻兄弟战死全军覆灭之故有关,并不会去考证友闻与祖七公的年龄身世,父子关系是否能成立。(也是其他自序“此说”出现的原因)

其二,客序中出现一修名人荣万、国定、玉书、斗山、士超、周书、虞书、孔有等,张大师肯定不一定都认识了解这些我族名人。说明的问题是,张大师的客序信息“乃友闻之后裔也”及这些名人,肯定都来源于我一修谱《自序》资料,从而“按谱所详”顺理成章,无须考证也不会担责。

张大师的客序后者“其不以友闻为远祖者,诚慎之也.”,才是其对庚兄周书公及其子紫瞻公《源流考》传记据实严谨考证评价的真实表达。

经以上辨析,可以排除曹友闻兄弟与我祖七公存在父子关系或后裔之说;友闻、友万与我祖七公是亲兄弟的可能性大。也是我《源流考》传记的又一精准验证,紫瞻公的渊博学识及严慎务实精神,更让人肃然起敬。

㈢关于迁出地、首迁地存疑。传记《源流考》祖七公首迁出地直隶真定府灵寿县?首迁地吴江?南康都昌之石壁山?(待续)



关于我祖七公身世之迷底及阳平血战曹友闻亲弟“三将军”下落历史迷团,见本人另一拙作《湘乡曹氏祖七公身世之迷探索》的探究考证。

湘乡曹氏(远派)曹罗生

2018年12月1日

附《源流考》

源者何?溯其所自始也,流者何?辨其所由分也。源不清则易紊,流不清则易淆,此源流之考所不容已也。吾曹氏郡始谯国,姓氏谱以颛顼五世孙陆终第五子安大禹赐姓曹,是曹乃颛顼后也。又曰文王十子曹叔振铎封于曹,其后以国为氏,是曹又姬姓也。如孔氏有鲁之孔,有宋之孔,颜氏有鲁之颜,有卫之颜,姓不同固也。今由下而溯之圣门,卹封上蔡伯,刿谏庄公观社,沫称归鲁侵地皆周人,是吾曹氏为姬姓所传明甚。及汉参封平阳侯,厂挺然称吴章弟子。三国冲有成人志,晋摅为临淄令,即不兴之画龙亦艺绝一时。唐若茂之,若平,若烟同列兰亭二十四贤。五代时望气而知为贵人者若圭。隋为秘书学士唐贞观中即其家拜朝散大夫者若宪。传至宋益盛,辅迎驾于济州。觱侍讲于崇化。彦约知常德循良第一。利用使契丹忠荩有守,宰益阳详异政录。侯公父子应殿试授迪功郎,经方八岁。修古职居御史。叔远宦至礼部。承辉为尚书赠银青光禄大夫。廷诏为驸马都尉。仕泰为枢密院。勋奉上手书来归自金。济南王彬谥武惠,若璨若玮并画像于功臣庙,历代所传皆姬姓后也。我友闻公则彬公十有二世孙,封利州统制,端平乙未(误?经查曹友闻战死应为丙申1236)与弟友万及元人战于阳平关死之。全军既没,长驱入蜀,宗祀覆灭者殆不可胜纪。此我祖七公见机而作,丙申(1236)岁自直隶真定府灵寿县迁南康都昌之石壁山(吴江?),嘉熙戊戌(1238)再徙于楚南上湘家焉。支分磨河则庚一公字德儒,斗盐则庚二公字德武,西亨则庚三字德忠是也。元时无甚贵显,惟大德中鑑为淮海书院长。明时若鼐则宣德癸丑状元,端则山西霍州学政,时中则成化进士历官浙江副使,祥则正统举人,己巳岁祲,贷米百石活全万人,元嘉靖兵部尚书,大章癸丑会元榜眼,金癸卯解元丁未进士,克新嘉靖参将击倭寇斩首七百七十余级,学佺万历进士参议副使,于汴天启甲子南京右都御史,勳崇祯戊辰会元,文诏甲戌击贼至娑罗寨。若望之,若伯启,若之谦,若世雄,若千沐,若良臣,若唐,若昌,若振,若诗皆焜耀史册。虽星居不一,何莫非其苗裔,概不敢引,惟以始迁之祖为祖。礼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则祖我祖七,而宗德儒、德武、德忠深符礼意。然又有不得不辨者如陈思王之才储八斗吟成七步,人或借以拟其学富形其敏妙,而即谓为我族类。史云:孟德乃夏侯氏所出,说岂诳予。又云我祖出于何氏,生子九,始于鹅颈大坵,尝考典籍,鹅颈大坵并不载于版图,何氏乃启宗公配也,晋天福四年己亥自邵州迪田徙于衡之崇岳乡,子仅三耳,长曰:讶,侍母世居于衡,矸塌岭之墓即何氏冢也;次曰谅,徙耒阳;季曰谦,徙益阳,无论并无鹅颈大坵。即曰江西圳上是也,邵州乃宝庆府之邵阳,其地相去千有余里,由晋汉周而宋,世之相后又数百余岁,岂姑妄言之而姑妄听之耶。若我古戌渡之象形山,祖七公及颜妣冢,修墓已再,竖碑凡四,过其里者鲜不知为曹氏祖。厥后,亮公宰婺源,廷用公署南海,即捐庐舍为文庙之,宜载之邑乘。与夫坵墓里居,班班可考,诚恐帘视壁听,习而不察,遂成故实,故揭而出之,毋使源流紊乱,误拜汾阳。是考。

时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春始事,至四十三年戊戌蒲节后之廿日断,雨。越六月又六月七月朔四日始,雨。饥馑荐臻,群无懈志,幸托先灵,谱告成于中元节之前二日。十六派孙明标紫瞻氏敬撰









1







献花(0)
+1
(本文系土建跋涉者v...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