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曹氏祖七公身世之迷探索(四改稿)
前言:
我湘乡曹氏家谱祖七公《原传》及《源流考》是上溯先祖源流的唯一线索。可以考证我祖七公遁踪敛迹不远万里几次迁徒以远避,与1236年宋蒙“阳平血战”曹友闻兄弟俱战死沙场全军覆灭之故有关。但对祖七公身世关系或因某种原因并无详尽考录。“兄弟俱亡”与祖七公“遁踪敛迹”关系及“知几其神”頗启人凝思百究,其身世之迷有待探索考证。
近年,有宗亲学者称“兄弟序七父亲友闻”说;有“曹友万子曹祖七”说,这可能来源王风的历史小说《宋时风韵》,其中很多章节故事情节、年月、地点、人物及职称生平事迹都与历史文献考录及曹氏家谱大同小异基本吻合;有《宋代曹彬现存后裔支系一览》统计称“湖南湘乡(本源堂)曹氏始迁曹祖七(曹彬第十三代孙)”说等纷说不一,很难确认我祖七公身世。加之中国姓氏常为提高家族的血緣自豪感和社会抱团地位,有出现移花接木并祖攀附擅託远祖之嫌,而令真实的先祖模糊不辨千载难平。
我祖七公历经“阳平血战”之故,为何要韬踪敛迹不远万里举家几次迁徒以远避呢?本人尝试从文史典籍的漫漫长河中寻找蛛丝马迹,去还原族谱中“阳平血战”南宋重大历史事件的当时情形,梳理相关人物事态变故迹象属性,并以之分析验证我族譜記录甄别人物关系,从而希望对祖七公身世之迷“知几其神”玄机,有所破解澄清。
一、湘乡曹氏族谱相关原始记录:
㈠四修谱第一派祖七公及原传:
第一派:祖七公字赐阳号卫溪,宋庆元元年乙卯(1195年)三月二十四寅時生,绍定戊子(1228年)贡生,原居直隶真定府灵寿县。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迁南康都昌之石壁山,(江西?)嘉熙二年戊戌(1238年)再迁本邑涟水之滨今涟滨书院其故基也,后呼曹家陇;宋咸淳七年辛未(1271年)?月?日時殁,葬本邑十九都古戌渡颜家边象形山,丁山癸向,有石墓碑图。
原传:公宋绍定元年戊子贡生(公元1228年),枢密使兼侍中,鲁公(曹彬)之后裔也。处世禄之家,兼抱经济才,似宜大有所建白。而韬踪敛迹,不惮一再迁徒者,盖自友闻公阳平一役,全军既没,兄弟俱死于王事,则宗祀之寄托匪轻也。况当是时,真德秀、魏了翁诸先贤辈既沮志以卒,而史弥远之党复恣,若王逸,刘克庄等尚不见容于朝,宋之时事可知矣。公急于远遁而派衍蕃茂,光昭令绪,岂贪慕爵禄者所可比哉!易曰:知几其神,公其有焉。
㈡一修原传:(1777年修成,距祖七公殁年500多年)
祖七公宋绍定戍子(1228年)贡生。处世禄之家抱经济才学,似宜有所建树。乃以友闻公阳平一役之故,而遂韬踪敛迹,以远避也。抑独何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盖因全军既殁之日兄弟俱死,公不图荣宠远徒吴江(今苏州吴江,不同于四修迁江西)再迁湘乡,祖宗血脉之所非轻也。况当时南宋真德秀(户部尚书)魏了翁(资政殿大学士)两大贤辈感南宋无望志沮以卒。而史弥远之党鹰犬
我友闻公则彬公十二世孙,封利州统制,端平乙未与弟万及元人战于阳平关死之(乙未是1235年或错,考证是1236年曹友闻兄弟阳平关战死)。全军既没,长驱入蜀,宗祀覆灭者殆不可胜纪。此时我祖七公见机而作,丙申(1236年)岁自直隶真定府灵寿县迁南康都昌之石壁山(此处一修徒吴江可能四修误改徒江西,直隶真定府灵寿县只是祖七公祖籍地,此年金国虽已亡两年,考祖籍地为迁出地也不排除有可能。但迁出地同是曹友闻兄弟:居宋同谷栗亭(今徽县栗川)的可能性更大),嘉熙戊戌(1238年)再徙于楚南上湘家焉。支分磨河则庚一公字德儒(1230-1354?1294),斗盐则庚二公字德武(1233-1325),西亨则庚三公字德忠(1235-1309)是也。
本文参阅文史资料表(括号内为笔注) 《元史》列传第十 《宋史》本纪第四十二理宗二 《元史》本纪第二太宗 《宋史》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 《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第九十七回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八 《新元史》本纪第四太宗列传第二十八
列传第八太宗诸子列传第三十九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三回 《忠义集》忠义集 《历代兴衰演义》第4部分 《昭忠录》昭忠录(此内容同忠义集) 《直斋书录解题》第2部分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广文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广文部4(此内容同宋史) 《蔡东藩宋史演义》第九十二回 《续通典》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三兵十二 《蜀中广记》第5部分 《谷音》谷音:曹将军 《续通志》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忠义传七 《永乐大典残卷》(内容同宋史)卷一万三百九、卷一万二千十六、卷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三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宋元通鉴》31(内容同《续资治通鉴》) 相关《曹氏族谱》资料 徽县县志办《曹友闻青野原阳平关抗蒙考注》
二、文史资料原文校点选录(附后)
三、“阳平血战”与祖七公身世之迷
㈠确证曹友闻友万友谅三兄弟同在军中参战:
1227年曹友闻单骑夜入天水任职,与守臣张维一起组织民兵布防奋战将蒙军击退,后曹友闻散尽家财招募兵士五千余人,有可能友万友谅以武进士身份此时同入军中。被授知天水军,先后据守仙人关、七防关、白水江等要塞。
《徽郡志·忠义·友闻传》记载佐证:曹友万、曹友谅皆友闻弟。1227年中武进士,先后驻防天水、利州路。一般古时进士等洲县都会有记录真实可考。
《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四忠义传七》《宋元通鉴》《徽县县志》等都能考证曹友闻友万友谅三兄弟参战。
《宋史理宗卷42端平三年考录》《历史纪事年鉴端平三年考录》等只能佐证“阳平血战”事件,因曹友闻时任南宋利州路御前诸军统制,全权负责剑门关外抗蒙军防事务,事件没有记录友万友谅等其他将领也在常理之中。
至此,可确证曹友闻友万友谅三兄弟同在军中参战,且都是将领当事者。
㈡“阳平血战”曹友闻三兄弟,确证友闻友万战死,友谅去向不明:
①确证友闻友万战死:我家谱证:《传记》《源流》“兄弟俱死”“我友闻公....与弟万及元人战于阳平关死之”。能证明友闻友万兄弟战死。
曹友闻友万战死全军覆没已毫无疑问有多部史料考证。曹友闻战前分析《忠义集》“武休出竒前旣失机,沔阳坚守今又掣肘,以此误蜀蜀必亡,吾与俱亡矣”本就抱定死的决心,中箭后步战而死,“搜战地三尺得遍身胆旗及其尸,然后举手加额”;《徽郡志》“曹友闻之女徒步号哭潜入战场寻找父亲,当找到父亲尸体时悲天怆地恸哭,抱父尸痛绝而亡,令敌人都怜惜将父女埋葬...获宋廷追赠”。堪称曹娥,其悲壮惨烈情景至今无不崔人泪下。
《忠义集》等多部史料证实曹友万死于突围,“友万孝全等战死”亦获宋廷追赠;甘肃陇南市徽县县志办《曹友闻青野原阳平关抗蒙考注》考证友万战死,墓在栗亭曹家沟,至今尚有曹姓居住。
又,《谷音》卷上,“安如山字汝止,广汉(今属四川)人。理宗端平元年(1234)安抚曹友闻辟为掌书记,不起。后友闻战死三泉,独往收其骨....”。诗曰曹将军:“将军精悍姿,齿齿碎铁石。....未及文化成,其如王土窄。....苍然请去位,满面秋栗烈。纠合熊虎群,旌旆扬广陌。....屯兵沔水源,千里斧截截。...奈何国无人,腐儒秉旄钺。....公时奋臂争,反遭献玉刖。三军视马首,痛哭下天壁。....贯穿死生地,蹀血天地黑。....路穷断首尾,众尽乃手格。....百万尚震惊,呜呼死诸葛。....肉食无远谋,野史有直笔。....”
②史料考证曹友谅去向不明:目前史料有三种考证。
一是有退守大安且三兄弟战死:《曹友闻青野原阳平关抗蒙考注》“曹友闻、曹友万、曹友谅弟兄皆战死于青野原杨家地”且友闻友万是怎么死的坟墓在哪有考证。可惟独友谅是怎么情况死的坟墓在哪没有考证,此说不免令人质疑。
分析:友谅在军中有书称“三将军”利州御前选锋军同统制,其地位影响力与友万不相上下。如果三兄弟都战死,宋廷为何只对友闻友万两人追赠,而惟独友凉无追赠呢?说明友谅没死也没成功突围,只有提前逃离战场或去向不明才会无突围记录及表彰。
又,也因为友谅经“阳平血战”最终下落不明,徽县当地才会无法考证有其坟墓的,这绝对不可能是巧合。
另,除《曹友闻青野原阳平关抗蒙考注》外所有群多史料都没有友谅战死考录及突围成功考录。至此友谅战死之说可以排除,确证下落不明。
二是友谅没有退守大安:曹友闻由沔阳退守大安到友闻战死,友万孝全等战死全军覆没,对曹友谅一字未提。如《忠义集》忠义集。
分析:曹友闻本驻守沔阳利州路、友谅等驻守仙人关。阳平道入蜀可谓正途,沔州一日在手蒙古军如鲠在喉;阴平道虽能入蜀,却无法输送大量马军。赵彦呐错误指挥曹友闻退守大安,曹友闻认为守沔州有天险,可保阻蒙军入蜀,而大安平地无险可守,正敌骑兵之长我步兵之短。彦呐不以为然红牌催军,“其奸谋欲诱我也,制司已堕其术”曹友闻无奈退出沔阳调大军南下且想以出奇制胜。同时曹友闻肯定也不愿意放弃仙人关,有可能留下曹友谅率千人驻防。这种说法有野史可证,并验证在《忠义集》曹友闻退守大安到战死,曹万刘孝全等守鸡冠隘到战死,对曹友谅无考录。
经查《忠义集》有作者刘壎(1240-1319)正值宋时目睹南宋到灭亡,大多记述了宋元争战中牺牲将士的悲壮事迹、军民的不屈抵抗,及宋亡后南宋遗民的麦秀黍离之悲。比《宋史》脱脱和阿鲁图(元)等著作人至少早上百年,具有较高的知情度史料价值。查《忠义集》“阳平血战”考录的将帅及部将等有:友闻、友万、刘孝全、夏用、王汉臣、吕嗣宗、王畏、王宣等。曹友谅肯定是当事者,可为什么《忠义集》对曹友谅没有任何考录呢?
只有两种原因:其一曹友谅事迹平淡无考录价值,但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因为友谅在事件中身份角色绝不低于已有考录的部将;其二作者肯定深知曹友谅在事件中存在某种变故隐情,而这种隐情对歌颂不屈抵抗英勇事迹已完全失去了考录意义。这也是论证曹友谅下落不明的关键信息。且不排除作者有意成全友谅在当时“曹兵苦战制司各逺遁不遣一兵为援,三泉之下白骨山积”绝境中这种悲壮的求生人之常情。为避免对友谅不利,才会在在《忠义集》中将友谅完全隐去不作任何考录。
阔端兵分两路,在夺取大安的同时猛攻仙人关。友凉最终兵薄无法守御,当得知大兄“阳平关”全军覆没兄弟俱死时,南下也不可能了;现败局已定家眷后果不可设想。友谅随即见机而作趁夜放弃守关,火急从蒙军防备较弱处潜出重围逃遁,带家眷以远避。有野史可证友谅留守仙人关,终失守弃关带数百人突围,后又全军尽失,这种可能也不排除全是空穴来风。
三是友谅有退守大安没战死且不是成功突围:曹友闻三兄弟大军退守大安,且命友万友谅刘孝全等守鸡冠隘。1236年9月28日“曹友闻中流矢下马步闘(斗)死之....29日,曹友万、刘孝全等见赵彦呐不遣援军,城中无粮,乃率军突围,转战至龙门全部战死”。如《宋史列传卷》《蜀中广记》等数部史料。
分析:问题是为什么群多史料中守鸡冠隘明明有友谅,而突围到战死没有考录友谅呢?这也是论证曹友谅下落不明的关键信息。漏记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如果友谅是成功突围这更是奇迹,就更应有所考录。说明友谅在突围时已不知去向,或已提前遁逃。至此,守鸡冠隘有友谅突围到战死没有考录友谅,才能顺理成章。也证明曹友谅不是成功突围而是下落不明,也不排除是提前遁逃。
有可能友谅在大兄已死大势已去败局已定的当天28日看准时机在当晚,提前趁夜火急从蒙军防备较弱处潜出重围逃遁,带家眷以远避。
③另一种人之常情的可能:阔端为彻底废除川蜀以防宋反攻,城破后用“火杀”政策寸草不留。宋时将帅家眷拖家带口在军中也很正常,千古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血脉之托非轻。在“武休出竒前旣失机,沔阳坚守今又掣肘,以此误蜀蜀必亡,吾与俱亡矣”“曹兵苦战制司各逺遁不遣一兵为援,三泉之下白骨山积”这种完全无望的悲壮绝境中。三兄弟在商议御敌的同时肯定会考虑家眷生存大事。经查,时,友闻48岁两子一女都已成人、友万推45岁左右两子也已成人,友谅是我祖七公的话41岁三个儿子(谱记:长6岁、次3岁、幼1岁)还在襁褓之中。三兄弟惟满弟友谅子幼未成,在腥风血雨生死关头老大肯定会挺身而出,把生的机会留给三弟。强授三弟在关键时刻带家眷及嫂侄照应求生,也在情理之中。三弟友谅身为将领肯定深知此临阵一去“之故”的命运责任后果。从此只能忍辱负重隐姓瞒名逃亡“遁踪敛迹远避”;从此江湖天涯再无友谅。
㈢曹友闻兄弟与我祖七公是父子关系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亲兄弟:
年龄考证:1236年“阳平血战”曹友闻兄弟战死。据我谱记一派祖七公考1195-1272推算,此年我祖七公41岁。如果曹友闻兄弟与祖七公是父子关系的话,推算曹友闻此年至少都应在60岁以上。实想,史料述22-28日往来搏战,又27晚暴雨如注杀死数十万,战后又“大兵不意友闻盘旋大安”。几次数百里跋涉拼杀情景可想而知,冷兵器时代将帅这年龄是不太可能。年龄上祖七公与曹友闻应该是兄弟关系,此年曹友闻在45岁上下正值壮年。
经查,广东佛冈敦睦堂曹彬十三代孙曹友闻子曹世雄,及包山曹一世祖曹友闻二世曹墀等,考证曹友闻1188-1236年48岁。与我谱记推算基本吻合。
年龄考证也能否定王风的小说《宋时风韵》中“曹友万子曹祖七”之说。小说有情节述:”......曹友万年龄40岁上下.....身穿绯红缺胯战袍英武小将.....曹友万爽朗一笑道:正是犬子祖七,还不拜见公事。.....末将曹祖七拜见公事”此曹祖七年龄约20岁。此情节对应在1236年,而此年我祖七公41岁,这就不可能曹友万与我祖七公是父子关系。但是小说中很多故事情节时间地址人物及职称生平事迹,都与历史文献及相关曹氏家谱考录大同小异,作者王风肯定深读宋史及相关家谱,此曹祖七一定有人物原形。本人正设法与王风联系,了解求证曹祖七人物原形依据来源,期待有我祖七公身世迷底新的发现。
另,曹友闻1226年进士(中央干部学校毕业并取得官员资格证)是文官,士途仅十年,应该在30岁左右中进士才合理。我祖七公1228年贡生(中央干部学校学生)33岁,如果曹友闻是祖七公父亲的话,推算曹友闻1226年至少应在51岁,到战死时已61岁,也让人质疑难以接受。
家谱考证:我《传记》《源流》“兄弟俱死”“我友闻公....与弟万及元人战于阳平关死之”更能考证我祖七公与友闻友万是兄弟关系。如果是父子关系的话,就应该是“父辈兄弟俱死”,而不是“兄弟俱死”才合情理。时另一明确证据,周书公庚兄,任湖南常德府武陵县儒学教谕的张正笏《客序》“...自祖七始,礼大夫不祖诸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其不以友闻为远祖者,诚慎之也....”赞我《源流考》传记紫瞻公其据实严谨考证,已明确友闻不是我祖七公父亲。
又,友闻友万“阳平血战”战死,用热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且均得到宋廷表彰追赠,这也是曹氏家族的荣耀。如果其与我祖七公是父子关系的话,在我家谱上应该有脉络关系、姓名字号、职务事迹、宋廷报丧、表彰追赠及家母太君姓氏殁葬等应有隆重考录,因为这是提高我家族的血緣自豪感和社会地位非常重要一笔。然而我家谱《原传》《源流考》却只能考证祖七公“遁踪敛迹以远避一再迁徒”与“我友闻公....与弟万及元人战于阳平关死之”之故有关。这只有一种解释友闻友万与我祖七公不存在父子关系,只存在兄弟血缘关系。
又,如果是父子关系的话,史料:“友闻官其二子承务郎,友万官其二子成忠郎”。民族英雄血脉理应得到宋廷保护,忠烈之后即使得不到宋廷保护也至少可堂堂正正做人,完全没必要“遁踪敛迹一再迁徒以远避”。这只有一种解释友闻友万与我祖七公不存在父子关系,且只能遁踪敛迹远避。今苏州吴江本是南宋政治中心,当时很多曹彬后裔官员都随南宋南迁至此,我祖七公当时可能也或有患难投亲友之意,隐姓埋名而首迁吴江。
又,如果我祖七公不是友闻的亲兄弟,而只是其嗣宗堂兄的话。古有兵败如山倒之说。一旦突围溃败,士卒命大没死的出于本能都会四散逃命。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朝代会事后追究溃败士卒的逃亡责任。普通溃败士卒的逃亡,只要逃出战场就是自由新生了,完全没必要遁踪敛迹一再远避。这也是剖析破解我祖七公身世之迷的关键论据。实想,我祖七公如果只是曹友闻军中一嗣宗堂兄而不是曹友谅,我祖七公又有何必要因“之故”而遁踪敛迹举家几次万里远避呢?据此可以肯定我祖七公不是友闻的嗣宗堂兄,而是亲兄弟。
另,如果我祖七公与曹友闻不存在兄弟血缘的话。为什么我《传记》《源流考》有“我友闻公及兄弟俱死”之称呢,我字更无法解释。相信这就是家谱的真实性唯一性所在,这就是我祖七公与曹友闻兄弟有血缘关系的铁证。
㈣我祖七公有可能就是曹友谅:
知几其神玄机:我一修家谱(1777年落成)《传记》与四修《传记》内容除修饰性改进外稍有不同。经解读认为一修《传记》更能贴近“阳平血战”事件曹友闻兄弟战死,与我祖七公遁逃与远避因果关系真相。“处世禄之家抱经济才学,似宜有所建树。乃以友闻公阳平一役之故,而遂韬踪敛迹,以远避也。抑独何哉?盖因全军既殁之日兄弟俱死。公不图荣宠远徒吴江再迁湘乡,祖宗血脉之所非轻也。.....公急远遁而派衍宏图光昭伦绪,岂贪慕爵禄者所比!《易》曰:知几其神,公其有焉”。
祖七公本世禄之家怀才之人本应大有官场前景,但其早已看透官场腐败感南宋无望。乃以.....之故,而遂韬踪敛迹,以远避也。而遂两字很有意思,对应看透南宋无望,不排除我祖七公早就有动机预谋遁逃的心愿准备了。终于在这次“之故”中看准时机择机而行,遂愿成功遁逃。韬踪敛迹,以远避也,我族谱为什么要考录祖七公需要遁踪敛迹首迁吴江再迁湘乡以远避呢?这是剖析破解我祖七公身世之迷很重要的关键论据。抑独何哉?说明我祖七公历经“阳平血战”之故,随即命运突变存在巨大生存风险,如果不“韬踪敛迹,以远避也”随时都有杀身之厄且还会累及家人及投靠的家族亲友。
可想而知,只有战场将领临阵遁逃才有这种风险。我祖七公肯定不是一般溃败兵士,而是朝廷俸禄将领。只能战死沙场精忠报国或组织突围,如临阵遁逃日后也是死罪难逃的。这也是友闻友万突围不成必须战死的原因。
南宋朝廷在“阳平血战”之后还经营了40几年才亡,如果朝廷知道友谅临阵遁逃的话,肯定会重责难逃还会牵连家族。又,南宋灭亡后进入元朝l279--l368共90年,是蒙古人的天下,也可能不会放过南宋还活着的抗蒙将领曹友谅。所以只能隐瞒身世带家眷以远避,到南方躲避战火灾难及政治灾难,也是因“阳平血战”首迁吴江仅一年多又再迁湘乡的原因。至此“知几其神”微动之时吉之先见,看透玄机把握奥秘择机而行,我们就不难理解。
历史的法则就是胜者王败者寇潮流本无对错之分。观历史每次朝代更迭都会有上千万同包付出无辜生命和青春热血,来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而命运总是会关照有准备之人,我祖七公就是成功的幸运儿,用自己的智慧“知几其神”先见之明,保全了我家族血脉的兴旺发达。我祖七公九死一生忍辱负重几次举家万里迁徒遁逃避难,斑斑事迹其艰辛历程可想而知。
又,据包山曹谱记:“....曹将军时年48岁....至友安如止陪同将军嗣子曹墀在战场匐伏三日夜始在数万遗体中寻得将军忠骨....葬于甘肃祖墓。....嗣子曹墀奉母韩氏命奔京都临安报丧,理宗追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赐溢毅节,赐书“世忠”两字,赐建祠于临安,荫嗣曹墀为承务郎,封遣孀韩氏夫人为安阳县君。时国事日非,曹墀泣不受命,求寻隐田园....宋嘉熙三年奉母隐居太湖包山甪里。(今曹家底)....韩氏夫人逝世后葬于石屋顶下黄泥坎丝梦坞”。经查,安如山是曹友闻“掌书记”共事(1234-1236),还为包山曹氏族谱一世祖曹友闻编有《宋安抚毅节曹公传略》。史料与谱记能吻合的,唯包山曹谱记与安如止《谷音》“后友闻战死三泉,独往收其骨”能相互质证吻合。也是目前考证曹友闻夫人韩氏命子曹墀京都报丧,封荫赐书,且韩氏夫人葬地明确的唯一谱记。
肯定当朝会向曹墀询问其他家人及友谅的的情况,只是曹墀心酸无奈不能说出真相,且也无法证明使当朝能确认友谅是成功突围。时国事日非,且史弥远之党鹰犬
㈢《宋史》列传。卷第二百八?忠义四:
曹友闻,字允叔,同庆栗亭人。武惠王彬十二世孙也。少有大志,与仲弟友谅不远千里寻师取友。登宝庆二年进士。授绵竹尉,改辟天水军教授。
城已被围(1227年),友闻单骑夜入,与守臣张维纠民厉战。兵退,制置使制大旗,书"满身胆"以旌之。已而兵复至,友闻罄家财招集忠义,得健士五千人。制置使李{直土}檄管忠义,领所部守仙人关,且行且战,至峡口据险。前军统制屈信率所部突阵,还所掠四州人畜。至秦填,遣左军统制杜午迎击,力不能敌。友闻令诸军乘高据险,身冒矢石,为士卒先。信与统制张安国领兵出战。兵退,制置使檄捍七方关。
北兵东破武休关,已而破七方,遂入沔州金牛,至大安,又分兵自嘉陵江木皮口突出何进军后,进战败死之,遂长驱入剑门。友闻与弟万各率所部,取间道过毡帽山,至青蒿埧,战于白水江中流。兵退,制置司檄驻阆州。叛将鲁珍为陈隆之所斩,珍部曲肆焚劫,友闻讨斩其将郭虎、蔺广、杨仲等,余党散去。檄知天水军。
北兵入凤州,略河池,抵同庆。友闻密遣统制王汉臣、统领张祥,授以方略出战。兵至城下,友闻部分诸将各守一门,偃旗伏鼓,戒士卒,俟渐近,鸣鼓张旗,矢石并发。又命汉臣等取间道出战,自提重兵尾敌后,大战有功。端平初,友闻遣万与忠义总管时当可分兵碎石头、青蒿谷,前后大战数合。制置使上其功,特授承务郎,权发遣天水军。
北兵又自西和至阶州,友闻曰:阶虽非吾境,岂可坐视而不救。遂引兵与诸军会。命前军统制全贵领所部为先锋,统制夏用出其左,张成出其右,总管陈庚及万、友谅往来督战。有功,赵彦呐俾节制利帅司军马,任责措置边面,换武翼大夫、阁门宣赞舍人,差权利州驻紥御前诸军都统制,驻紥石门控扼七方关。
明年(1235年?),北兵破武休关,入沔阳,利路提刑高稼死之。制置使进屯青野原,被围,友闻曰:青野为蜀咽喉,不可缓。遣万领兵自冷水口度嘉陵江至六股株,屡战有功。夜衔枚由间道直趋青野原,制置使奇万之勇,令督诸军战守。兵退,友闻引精兵亦趋至原下,夜半截战,围遂得解。特授武德大夫、左骁骑大将军,依旧利州驻紥御前诸军统制。
北兵破沔州,捣大安,友闻遣摧锋军统制王资、踏白军统制白再兴速趋鸡冠隘,左军统制王进据阳平关。友闻登溪岭,手执五方旗,指麾甫毕,兵数万突至阳平关,遂遣进及游奕部将王刚出战,又亲帅帐兵及背嵬军突出阵前,左右驰射,兵退。友闻谓忠义总管陈庚及当可曰:敌必旋兵攻鸡冠隘,宜急援之。"既而果以步骑万余攻隘,庚以骑兵五百直前决战,当可将步兵左右翼并进,王资、白再兴又自隘出战,蹀血十余里,兵乃解去。特授友闻眉州防御使,依旧左骁卫大将军、利州驻紥御前诸军统制,兼沔州驻紥,兼管关外四州安抚,权知沔州,节制本府屯戍军马。弟万差知同庆府、四川制置司帐前总管,仍旧总管忠义军马,节制屯戍军马,董仙驻紥,专与沔、利两司同共任责措置边面。
明年(1236年),友闻引兵扼仙人关。谍闻北兵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军五十余万大至,友闻语万曰: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众寡不敌,岂容浪战。惟当乘高据险,出奇匿伏以待之。北兵先攻武休关,败都统李显忠军,遂入兴元,欲冲大安。制置使赵彦呐檄友闻控制大安以保蜀口。友闻驰书彦呐曰:沔阳,蜀之险要,吾重兵在此,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又有曹万、王宣首尾应援,可保必捷。大安地势平圹,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于平地控御。彦呐不以为然,一日持小红牌来速者七。友闻议为以寡击众,非乘夜出奇内外夹击不可。乃遣万、友谅引兵上鸡冠隘,多张旗帜,示敌坚守。友闻选精锐万人夜渡江,密往流溪设伏。约曰:"敌至,内以鸣鼓举火为应,外呼杀声。"北兵果至,万出逆战,敌将八都鲁拥万余众,达海帅千人往来搏战,矢石如雨。万身被数创,令诸军举烽。友闻遣选锋军统制杨大全、游奕军统制冯大用引本部出东菜园,击敌后队;敢勇军总管夏用、知西和州神劲军总管赵兴帅所部出水岭,击敌中队;知天水军安边军总管吕嗣德、陈庚率所部出龙泉头,击敌前队。友闻亲帅精兵三千人,疾驰至隘下,先遣保捷军统领刘虎帅敢死士五百人冲前军,前军不动大兵,伏三百骑道旁虎众衔枚突战。会大风雨,诸将请曰:雨不止,淖泞深没足,宜俟少霁。友闻斥曰:敌知我伏兵在此,缓必失机。遂拥兵齐进。友闻入龙尾头,万闻之,五鼓出隘口,与友闻会。内外两军皆殊死战,血流二十里。西军素以绵裘代铁甲,经雨濡湿,不利步门。黎明,大兵益增,乃以铁骑四面围绕,友闻叹曰: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于是极口诟骂,杀所乘马以示必死。血战愈厉,与弟万俱死,军尽没,北兵遂长驱入蜀。
秦巩人汪世显素服友闻威望,尝以名马遗友闻,还师过战地,叹曰:蜀将军真男儿汉也。盛礼祭之。事闻,特赠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毅节,官其二子承务郎,婿迪功郎。万特赠武翼大夫,二子成忠郎。
㈣《历史纪事年鉴》端平三年考录:
端平三年窝阔台汗八年八月,阔端率军再次攻蜀,从大散关南下,破武仙关、占领兴元,企图沿金牛道进入四川。制帅赵彦呐调曹友闻军到大安堵截蒙军。曹友闻认为大安无险可守,引兵上鸡冠隘,决定以蒙军入蜀必经的咽喉阳平关为战场,与蒙军决战。九月,蒙军万余人抵阳平关,达海率千人前来搏战,曹友闻从蒙军后方攻击,关内宋军也乘机出堡,夹击蒙军。汪世显部在大安击败宋军后,与达海合兵,蒙军力量大增,夹击隘堡,宋军不能支。赵彦呐忌曹友闻忠勇,竟不派兵救援。曹友闻兄弟闻战死关下,全军尽殁。蒙军长驱入蜀。
㈤甘肃陇南市徽县县志办《曹友闻青野原阳平关抗蒙考注》:
时代背景:
曹友闻,字允叔,宋同谷栗亭(今徽县栗川)人。北宋开国元勋武惠王曹彬第十二世孙。少年时即有大志,与二弟曹友谅千里寻师访友。宝庆二年(1226)进士,授绵竹县尉,后改任天水军教授。
主要事迹:
当时天水城被蒙古军所围1227—1230年。........曹友闻单枪匹马深夜入城,与天水城守御张维组织兵民坚守城防。蒙军退去后,制置使特意制作了一面旌旗“满身胆”表彰。1230年8月蒙军再犯天水,曹友闻捐家财招募了五千忠义之士,制置使李埴令他统帅人马扼守仙人关。且行且战,前军统制屈信率军夺回了被蒙军掠去的四州人畜。至秦镇,又派左军统制杜午迎敌。兵退后,李埴命令曹友闻部镇守七方关。
南宋绍定四年(1231)八月,蒙古太子拖雷带兵经秦岭南侧向北意欲攻占金占据的关中地区。因宋军曹友闻部闻讯烧毁连云栈道,兵至大散关受阻。蒙军改经两当县南出鱼关攻占宋军驻地武休、兴元(汉中)等地。又攻破七方关,进军至沔州的金牛镇、大安军。10月从嘉陵江的木皮渡口突出于何进军之后。何进战死,蒙军长驱剑门关。曹友闻与弟曹友万各率部下翻越毡帽山,到达青蒿坝,两军交战于白水江中游。蒙军撤退后,制置使命曹友闻驻守阆州,后又继领天水军。
1232年7月,蒙军再次攻陷凤州,进攻河池(徽县),兵至同谷(成县),被曹友闻协同王汉臣、张祥用谋所大败,并收复了河池等失地。
宋理宗端平初年(1234)曹友闻又派曹友万与忠义军(今成县)总管时当可分兵于碎石头、青蒿谷,与蒙军大战数场。制置使为其请功,曹友闻被破格提拔为承务郎,全权节制天水军。后来蒙军又进犯西和、阶州(武都),曹友闻联合友军,命令陈庚、曹友万、曹友谅作前锋督战,围遂解。制置使赵彦呐让曹友闻统领利州(广元市)兵马,驻守石门,控扼七方关。
1235年,蒙军攻克武休关进入沔阳,利州路提刑官高稼战死。制置使赵彦呐率军屯守青野原被围。曹友闻告诫部下:“青野原是进出蜀地的咽喉要道,绝不可轻视。”于是派曹友万领兵从冷水口渡过嘉陵江,直达九股树,数战有功。曹友万又带兵偷袭青野原,曹友闻也赶来增援,三军合力遂解围。上司又特封曹友闻为武德大夫,左骁骑大将军依旧兼利州路御前诸军统制。
蒙古军再一次攻破沔州,直捣大安,曹友闻又协同摧锋军统制王资,踏白军统制白再兴速至鸡冠隘。王进占据阳平关、曹友闻登上溪岭排兵布阵。与王刚、陈庚、时当可等在青野原、阳平关一线全力破敌。此役后,宋廷加封曹友闻为眉州防御使。依旧任左骁骑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兼任沔州驻扎,关外四州安抚使,全权负责沔州事务,节制本府兵马。其弟曹友万被授于同庆府知事,四川制置使帐前总管,总管忠义军,节制屯戍军马。专门与沔州、利州两司负责关外防御。
1236年秋7月,蒙军50多万人由汉中向西南进攻曹友闻军扼守的仙人关、利州路,意欲南下入蜀。蒙军首先击败驻守武休关的李显忠部,又深入到兴元,企图深入大安。制置使赵彦呐向曹友闻求援,曹友闻分析敌情后,派弟弟曹友万,曹友谅率军疾驰鸡冠隘,遍插旗帜,以示坚守。又派精兵万余趁夜渡江前往流溪设伏。敌至,曹友万身先应战,与敌将八都鲁、达海的万余军往来搏杀。箭石如雨,曹友万身中数创。曹友闻派选锋军统制杨大全、游奕军统制冯大用,引本部在东菜园击敌后队;敢勇军总管夏用、西和神劲军总管赵兴率军出水岭,击敌中队;天水军总管陈庚、安边军总管吕嗣德率所部在龙泉头出击敌前队。曹友闻亲率精锐三千,疾驰仙人关下,先派保捷军统制刘虎率领敢死队五百人冲击敌前军,未能奏效。又将三百骑兵伏于道侧,令刘虎部下再次偷袭。曹友闻率军在大雨中进入龙泉头地区,曹友万部五更时分冒雨出鸡冠隘,内外夹击。两军殊战,血流二十余里。宋军一向以棉衣为甲,一经雨淋,沉重不利战斗。天明时分,蒙古援军来的更多。汪世显部汉人铁甲骑兵将曹友闻部宋军团团包围,曹友闻仰天长叹:“此殆天呼!吾有死而已”。边战边骂,又杀掉战马,以示血战到底。曹友闻、曹友万、曹友谅弟兄皆战死于青野原杨家地,宋军全军覆没。蒙军于是长驱直入四川。宋廷追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修庙表彰忠义,赐谥号“毅节”。两个儿子被封为承务郎,女婿被封为迪功郎。曹友万被追赠为“武翼大夫”,谥号“忠节”,两子被封为成忠郎。
相关记载:佐证:
《元史·本纪·第二,太宗》:“…八年秋7月,(太宗)率汪世显等入蜀,取宋关外数州,斩蜀将曹友闻”。即1236年7月蒙古国太子阔端(后来的元太宗)偕同巩昌府汪世显部降蒙汉军与宋军交战,曹友闻等战死。
《宁强县志》对曹友闻的这次抗蒙事迹概括为“曹友闻阳平关之役”,捐躯时间为1236年9月28日。
《徽郡志》载:宋曹氏,河池人,父戍青野原,元人攻围,城陷父死。女徒步号泣潜入获其尸,恸毁而卒。敌怜之,并其父而瘗焉。乡人建祠祀之。明嘉靖年间,徽州知州高斗南,知县任旖,知州孟鹏年在文庙建乡贤祠,为曹友闻立忠义祠于其中。
《徽郡志·忠义·友闻传》记载:曹友万、曹友谅皆友闻弟。1227年中武进士,先后驻防天水、利州路。1236年7月战死于青野原。曹友万谥号“忠节”,墓在栗亭曹家沟。今尚有曹姓居住。
《徽郡志·祀典志》:乡贤祠……祀宋都统制曹友闻……
《徽郡志·舆地志》:青野原,县南60里,曹友闻与元太子阔端战败死地。
《徽县新志·兵防志》:鸡冠隘,鸡冠山之阳。宋曹友闻兄弟戍兵于此,居人相传杨家地即友闻战殁处。
《徽郡志·建置志》:忠烈祠,俗称吴王庙…前建五贤祠,祀宋曹友闻、刘子羽……
㈥《宋元通鉴》31《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八:(注:经查两书此内容相同)
壬午,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与蒙古战于大安军阳平关,败绩,死之。
初,友闻帅师扼仙人关,谍报蒙古合蕃、汉军五十馀万将至,友闻谓弟万曰:“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众寡不敌,岂容浪战,惟当乘高据险,出奇设伏以待之。”
蒙古攻武休关,败都统李显忠军,遂入兴元,欲冲大安军。制置使赵彦呐,檄友闻控制大安以保罝口,友闻驰书彦呐曰:“沔阳,蜀之险要,吾重兵在此,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又有曹万、王宣首尾应援,可保必捷。大安地势平旷,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而吾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以平地控御?”彦呐不从。友闻计以寡击众,非乘夜出奇、内外夹击不可,乃遣弟万及友谅引兵上鸡冠隘,多张旗帜,示敌坚守;自选精锐万人,夜渡江,密往流溪设伏,约曰:“敌至,内以鸣鼓举火为应,外呼杀声。”蒙古兵果至,万出逆战。蒙古巴图鲁及塔尔海帅步骑万馀人往来搏战,矢石如雨,万身被数创,令诸军举烽。友闻分所部为三以御敌,亲帅精兵三千人疾驰至隘下,先遣统领刘虎帅敢死士五百人冲敌前锋,不动。友闻仍伏三百骑道旁,而令虎衔枚突阵。会大风雨,诸将请曰:“雨不止,淖泞没足,宜俟少霁。”友闻叱曰:“敌知我伏兵在此,缓必失计。”遂拥兵齐进。西军素以绵裘代铁甲,经雨濡湿,不利步斗。黎明,蒙古以铁骑四面围绕,友闻叹曰:“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于是血战愈厉,与万俱死,军尽没。蒙古兵遂长驱人蜀。事闻,赐友闻谥毅节。
㈦《忠义集》忠义集:
都统曹公【友闻】及大安夜战死节诸将
鴈塔名香本一儒,执殳几度为前驱。元戎却敌世间有,敎授提兵天下无。花石峡鏖忠勇奋,水牛岭度死生殊。英风壮节谁能匹,千载人称大丈夫。
勇戴兠鍪学六韬,赤心报国是英豪。遍身胆在存全蜀,葢世名高慑短曹。鸡堡出竒师旅没,龙门尽锐弟兄劳。当时制帅犹多计,独向深山逺遁逃。
友闻同庆栗亭人也,擢丙戌第(1226年进士)为天水军敎授,以功名自任制司,命招忠义就以为总管。所部皆两界亡命及武仙汪世显麾下回回西夏十八族之不归附者,敌甚畏之,目为短曹“遍身胆”。友闻遂以遍身胆为旗号,毎战胜即分其家赀以赏。
丙申秋(1236年)八月二太子及塔海元帅以精兵五十万于初三日入大散关,友闻议坚守沔州会合四川忠义赴沔。制司连檄友闻屯大安,友闻不可督以军令,友闻叹曰:武休出竒前旣失机,沔阳坚守今又掣肘,以此误蜀蜀必亡,吾与俱亡矣。九月九日不得已离沔赴大安,十六日至。谋于诸将曰:前日沔州主客势殊故北兵月余不敢动,其奸谋欲诱我也,制司已堕其术,沔州既不守敌已得志,大安平坦,旦夕必并兵至,若与之战,众寡不敌止有鸡冠山一堡可守,然无粮无水诸君能坚守五日乎。诸将曰:若坚壁不战何止五日但恐粮尽。友闻曰:今见兵二万,以一万付汝等守此山。而自带一万出竒彼,止谓我在堡上必来攻,汝等逆折其锋佯败入堡,我决乘夜捣其背,以两声鼓为号闻声则出内外夹击,又令大闻阳平关以诱敌,营内不立旗帜炊烟不出突,鸡犬不声,二十日大兵至十八里。二十一日友闻入敎场选精兵健将皆二十以上四十以下忠义七千人,两戍司兵七百人。夜一鼔后由大安渡江,直经七篙堤逆上三百余里,复渡江面干来刘溪黑水一带谷道出敌背退伏。二十二日大兵节次至,先有哨马至见关门开无人径入,伏兵斩之大队继至,曹万刘孝全麾兵战关外自辰至未大兵(元)败绩,日暮万等敛兵驻鸡冠隘,大兵环堡捣堑排木数层围之。二十七日友闻探知大兵已掠大安,令诸军束装戒诸将曰:我曺家一军累年忠赤报国声撼秦陇,今与汝等在敌之背正欲出敌不意用竒制胜,且北兵今号百万为必取蜀计,诸君食君之禄用民之财正宜奋发忠勇,立功上报国家下报蜀民,大丈夫当于死中求富贵。先锋夏用可提兵奋入阳平关直趋北营,王汉臣吕嗣宗可提兵分头入左右隘夺隘口入关,统制王畏可専驻阳平关外捉败马居。常夜刼寨止二三百人,今提万人谓之夜战,各带白搭膊,以全胜二字为号再三告戒。讫遂进行二十里少憇值暴雨如注,索途冥行嗣宗谓友闻曰:今大风雨不息人马疲乏不若在此待明朝。友闻曰:鸡冠隘无粮无水无城初约五日今已十八日,此山一破技无所施,虽大风雨机会岂可失也。至水牛岭分三道入北(元)营,转战至晓,破数十营直入阳平关。北兵备内不备外又以雨作,尽归毡帐杀死十数万,鸡冠山之兵闻鼔声出堡夹击,转战至回回寨二太子欲取韩溪路走。会天大明,分骑为百十队更迭驰突鏖战,二十八日午未间友闻马中数箭,步骑五六百人。诸将曰:军虽战没然杀敌亦过半,将军曷若突围而出以图后举,将军身在敌决不敢入蜀。友闻乃率余骑突阵而出,敌俱披靡至,酉戌时友闻中流矢下马步闘(斗)死之,夏用等诸将皆战死。曹万仅存五百余人入堡,谓刘孝全曰:兄旣亡兵亦尽,坚守此堡犹可制敌然即目无粮,与其坐待以亡孰若突阵而出可则可,不然与敌俱死。二十九日黎明率诸将转战至龙门,万孝全俱死之。王宣守七里堡,面中两矢亦死。曹兵苦战制司各逺遁不遣一兵为援,三泉之下白骨山积。大兵不意友闻盘旋大安,搜战地三尺得遍身胆旗及其尸,然后举手加额(敬礼),平步入蜀矣。制司尝旌以旗曰:“元戎却敌世间有,敎授提兵天下无”。毎战掲之前驱,友闻昔年与大兵战于花石峡获捷。(注:《忠义集》是由元代赵景良所编,刘壎作《补史十忠诗》、刘麟瑞作《昭忠逸咏》及景良辑“附录诸公诗”三部分组成。其中诗作大多记述了宋元争战中牺牲将士的悲壮事迹、军民的不屈抵抗,及宋亡后南宋遗民的麦秀黍离之悲。《忠义集》中有些记载与《宋史》所记有所出入。经查《忠义集》有作者刘壎(1240-1319)正值宋时目睹南宋到灭亡,比《宋史》等著作人至少早上百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㈧《蔡东藩宋史演义》第九十二回图中原两军败退寇南宋三路进兵:
还有阔端一路,攻武休,陷兴元,直入阳平关。利州统制曹友闻,与弟友万、友谅,率军驰援,适遇风雨骤至,为敌所乘,友闻与弟友万均战死。阔端遂麾兵入蜀,不到一月,凡成都、利州、潼川三路所属府州军,多被陷没。
㈨《蜀中广记》第5部分:
曹友闻字允叔,栗亭人,彬十二世孙也。积官眉州防御使、左骁卫大将军利州驻札。弟万差知同庆府董仙驻札。友闻引兵扼仙人闗,谍闻元兵合西夏女眞回回吐蕃渤海军五十余万大至,友闻语万曰: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众寡不敌惟当乘高据险出竒匿伏以待之。元兵攻武休闗败。都统李显忠军遂入兴元欲冲大安制,置使赵彦呐檄友闻控制大安以保蜀口。友闻驰书彦呐曰:吾重兵在此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又有曹万王宣首尾应援可保必捷,大安平旷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于平地控御。彦呐不以为然一日持小红牌来速者七。友闻议以为寡击众非乘夜出竒内外夹击不可,乃遣万及仲弟友谅引兵上鸡冠隘多张旗帜示敌坚守。友闻选精鋭万人夜渡江密徃流溪设伏,约曰:敌至内以鸣鼓举火为应。元兵至,万出逆战矢石如雨万身被数创,令诸军举烽。友闻遣诸将分击前后队,友闻亲帅精兵三千人疾驰至隘下,先遣保捷军綂领刘虎帅敢死士五百人冲前军前军不动,虎众衔枚突战。会大风雨,诸将请俟少霁,友闻斥曰:缓必失机。遂拥兵齐进友闻入龙尾头,万闻之五鼓出隘口与友闻会内外两军皆殊死战,血流二十里。黎明元兵益増乃以铁骑四面围绕,友闻叹曰: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于是杀所乘马以示必死,血战愈厉,与弟万俱死军尽没,元兵遂长驱入蜀。先是绍定中有陈寅知西和州,元兵围州城援不至城陷。
㈩《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一万三百九:
北兵入兴元,至大安,友闻分遣诸将夹击,亲帅精兵入龙尾头,弟万闻之,五鼓出隘口与之会,内外两军皆殊死战,血流二十里,黎明大兵益增,乃以铁骑四面围绕,友闻叹曰: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于是极口诟骂,杀所乘马,以示必死。血战愈厉,与弟万俱死。军尽殁,北兵遂长驱入蜀矣。事闻,特赠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节。万特赠武翼大夫。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