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点拨 一、沟通之妙。两人之间,如果心灵上有着相通之处,能够很好地沟通,纵然相隔天涯海角,也一样“天涯若比邻”;但如果有着隔阂,则便是“无缘对面不相逢”的形同陌路。 二、距离之美。情感更多来自于牵挂,因为距离而不能相见,内心深处的那份对真情的渴望,总是想着对方的美好,珍惜着见面时的情谊。那种忽远忽近的感情,“相见不如怀念”的心底的渴慕,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适度最美。人类之间的交往,一如冬天里偎依着相互取暖的刺猬,太近容易刺伤对方,太远则寒意顿生。唯有适度的人际距离,才能保持两者之间的相互尊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艺术,懂得相互尊重与理解,才是最好。 因此,从沟通的角度来说,可从追求零距离沟通、真诚(信任、坦诚等)才能真正让沟通零距离等方面思考;从距离的角度来说,可从距离产生美、思念之美、怀念岁月等方面考虑;从把握适度的角度来说,可从恰当的方式、合适的存在、懂得尊重等方面入手。无论选择哪个角度,只要紧扣材料,言之成理便都是佳作。 同题佳作一 父爱,止于唇齿 紧锁眉头,不苟言笑。 自记事以来,他便是这样一副模样。他不会让我骑着他的肩头带我安稳地奔跑,也不会手捧一本故事书坐在我枕边,用轻柔的语调读着睡前的故事,看着我带着微笑进入梦乡,在我脸颊上轻轻一吻,转身离开。 他是我的父亲。他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下抽着烟,在烟熏袅袅中紧锁眉头,似在沉思。烟雾迷蒙里的他,在眼前也在远方,是我的父亲也似陌生人。 父亲的脾气很差,工作中的不顺利总能化为家中的怒吼。犹记得临近中考的一个深夜,父亲起床见我还在看书,便一把夺过去撕个粉碎扔出窗外。那晚,我们打破了宁静的夜,在唇枪舌战中互相指责,直到母亲起身才停止怒吼,各自满怀怒气地睡去。 第二日醒来,阳光早已氤氲在卧室的每个角落。我睁着惺忪睡眼起身走向窗前,看见父亲似往常一样坐在楼下的椅上抽烟。烟熏袅袅中,他那被阳光照耀成好看的亚麻色的头发和头发下紧蹙的眉头还清晰可见。突然之间,我好像想到了什么,只想安静地看着父亲。可是想到前一日充斥在房间里的唇枪舌战,我突然又觉得怒气难消。 晚上,父亲与母亲谈及想去外地工作的想法,声音嘶哑而低沉。没过几天,父亲真就背着沉重的行李包,在母亲凝重的目光下,踏上了去往仙桃的动车。我凝视着他背着行李艰难前行的背影,也转身离开,只留下母亲一人,独自守候着远去的列车。他似一本晦涩难懂的古书,我读不懂他,读不懂他紧锁的眉头与沉默的背影。 中考时,父亲已离开近三个月,没有过多的牵挂与思念,就像一个多年来本就离我遥远的人去了遥远的地方,那样遥不可及。只是心里,总是有那么一个位置,无法代替地空缺着。 中考发挥得不差,当母亲告诉父亲这个喜讯时,父亲在电话那头向我祝贺,开心得像个孩子。我惊讶于父亲的反应,只是道声谢谢。母亲看出我眼里的疑虑,翻出近几个月的短信记录。只是三个月的时间,父亲竟然发了近两千多条短信,问着我的状况,问着我何时入睡,提醒着母亲让我喝水……无微不至。 我翻着短信,泪水不知何时滑过脸颊,潸然落下。 我与父亲,即便有着再大的隔阂,终究也有那血浓于水的亲情牵系。他的深沉与静默都来自那沉甸甸的肩头。他说,他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我想,不必多说,我都明白。 父亲止于唇齿的爱是那般深沉,在几百公里之外的远方却毫无障碍地传递到我心底。我想也正是这份独特而深沉的爱,突破天涯咫尺、咫尺天涯,让我学会独立,懂得满足。 点评 本文从父亲近在咫尺却和“我”心隔天涯,到父亲远在天涯却心系“我”的一切,再到“我”最终理解了父亲那不善表达的独特父爱,作者利用距离的远近来构架文章。时空距离由近及远,心理距离却由远到近,充分展现了感受父爱的主题,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另外,利用反差写人,制造波澜,也是此文的一大亮点。 同题佳作二 何必咫尺 ◆舒沛谙 古人感叹空间的距离太远,渴求咫尺间的陪伴;今人遗憾心灵间的距离太远,希冀零距离的交流;艺术家们抱怨时间的渺茫和梦想的幻灭,祈求超越时空的感触…… 可我想说,大千世界,何必咫尺? 逼近真相就好比追逐水中的倒影,看似接近,其实正在远离。王羲之的一个“之”字神韵万千,鲁迅的文字有各种解读,蒙娜丽莎的微笑蕴含着读不尽的内涵,而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总带给人不一样的感悟。当我们一味地贴近作者的想法,探寻作品的本意,不正是驱散了美景前的迷雾,暴露了单调滋生的惨白吗? 没有有,何来无?没有死,何谈生?丧失了距离,何来渴望中生出的美感?古代的文人骚客就将距离带来的自然的、人性的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远眺中的风光是否更加旖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朦胧中的感慨是否更加动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渺茫下的思索是否更加深邃?距离像一江柔情脉脉的春水,隔断了两岸的音讯,却有“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深情。 人情是洁白平滑的细绢,凑近了也会看见其上的褶皱;生活是经年累月的风沙,完美的雕塑也难耐日夜侵蚀。季羡林老人在留德十年间,曾在火车上邂逅过一个活泼可爱的波兰女孩。若干年后,他在德国一个研究所的小院里看见了一位做佣人的波兰女子,便疑心这个女子会不会就是曾经那位令人难忘的朋友。在德国人的压迫下,波兰人的生活十分凄苦。季羡林一日日从园边经过,带着复杂的心绪窥见女子的生活,却不忍跨过咫尺的距离前去相认。他怕她是,又怕她不是。他宁愿相信她活在其他地方,宁愿沉浸在海市蜃楼般飘渺的梦中。当那个波兰女子离开小院,这曾经咫尺的距离,却留住了季老不渝的希冀和怀念。季老的所为,是为了希冀祈盼的距离保持。 这种人世中的距离的保持,还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距离的保持,还有“距离产生美”的审美距离的保持。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距离保持之下,每个人才能获得属于自我的独立空间,暂时脱离“他人即地狱”的社会交往实况,收获“美”的人生体验。 大千世界,美因距离而生。人生百态,何必咫尺?怀着不近不远的期盼,静静欣赏距离的美感,人生将荡漾着诗意的纯真。 点评 作者选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反问做标题,效果比直接呈现“距离产生美”的观点要好得多。在文章论证的推进过程中,“大千世界,何必咫尺”等发问在起到过渡作用的同时,也使得文章逐层深入,体现出了深刻性。文章论证既有引例,也有事例,并且各论据间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大量文学事例和古诗词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文化特色,倍添文采。 ◆张玉妍 同题佳作三 归 否 ◆高嵘倩 门极具节奏感地,干脆地响了三下。我开了门,便是意料之中的军绿色。 没有军衔,没有领徽,也没有齐整的行军囊。九年,他退伍了。旅行箱显得硕大而突兀。 大盖帽底下是一张黝黑而棱角突显的脸,端正地嵌着他发亮的眼与微抿的嘴,我很是认真地凝视这张脸,直到它与我记忆中、照片中的那张脸重合。是了,这是我的父亲。 他稍往前一步,一并脚,皮鞋底碰撞的清晰声响打破了平静。他微微屈腿,好像极想俯身给我一个拥抱,却最终化为极为尴尬的一声笑。看着我有些躲闪的眼睛,他努力地压低声音:“那个……我们先进去好不好?”声音中却有着掩不住的沙哑。 他习惯性地摆好箱子,取下帽子正放在臂上,端坐在沙发上。我有些茫然。我的记忆里是他数月三分钟的电话,是说着过年又回不了家的哀伤。远在外省,身在绿营,他早就如在天涯。如今归来,已复咫尺,却是生分得全然不似父女。 我如待客般给他泡了杯茶。 他接过,怔怔地看着逐渐舒展的茶叶,张张嘴,没说出话来。我也坐上沙发,想了想,又离他近了些。“我妈说她还得过一会儿才下班。”“好。” 然后便是再也无法挽救的死一样的沉寂。我觉得伤感,靠在沙发背上。他吸一口茶水,放在一边,久久地看着我。 转瞬又是四年过去,却是他在家里,我在上学,不一样的遥远,却是同样的近在咫尺,恍若天涯。每到假期回家,这一幕就重复上演,只是换成我在门外,而他来开门。 如果两颗心无法接近,那么近在咫尺与天各一方是没有区别的。这本是人间常有的可悲,让我恐慌的,却是这个“没有区别”的人是我的父亲,而无法接近的原因,是他缺席的九年与我正在缺席的不知多少年。再咫尺也没有意义。 那天回家,妈妈坐在我身边,他坐在对面,当他又一次用尴尬的笑回应我的话题,我终于忍不住弃箸而去,在院子里狂奔。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内心同样挣扎,是否同样觉得自己没有回家,也很难再回家。所谓咫尺天涯,果如是乎? 四年里他曾归否?我想是没有的。如同隔着铁轨颠簸的列车,我与他是断了九年的两节,原本再合缝,也是锈蚀空洞得再也无法拼凑。 亲情不曾消融是一定的,只是心的距离再难拉近。他未归来,而我再难归去。 点评 九年的军旅生活隔断了“我”与父亲的情感交流,当父亲回到身边,两颗心却仍无法接近,昔日的亲密无间也再难回去。作者没有像一般的文章那样去写父爱亲情,而是紧抓这种伤感的感觉,讲述了一个“咫尺天涯”的伤感故事。平淡而微伤的语言表达,吻合文章整体的情感基调,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父爱亲情的更深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