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中印迹——牲口经济

 郝景望 2018-12-13

当年,政策允许农村农户在家养猪、马、牛、羊,农民们去市场买、卖牲口的时候,互不认识的农民们,必须通过一种称作“经济”(人)来完成自己的目的,习惯上关中人叫他们——经济,没有人字。

经济,这个老行当由来已久,追溯至民国、明清更早时期,关中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的,我所说的经济,是关中腹地:店张驿、阡东镇、赵镇这三大关中重镇的经济轶闻旧事。


关中印迹——牲口经济

牲口交易市场卖狗狗

关中集市一般以逢农历一三五,二六九,三七十为本地的开市日期,而这些经济往往是逢集就跟,每天不歇的忙碌着。换言之当这个集市没有完成的交易,第二天改新地方遇到的还是那帮经济,集市的经济就是他们那些人垄断了的。

经济一般都是戴一副“石头”眼镜、提着一个黑色的人造革空包(冬春季)或者戴一顶草帽(夏秋季)、口气极其自负的模样,“今这集上额社滴喔价奏思铁钉滴了,少一毛钱都不行!你不信试试!还由得你咧!”纯正地关中方言,额(我的意思)字咬得很重,充分肯定了他的权威性!最后的三句话是他们那个行当的“官宣”,在附近不在附近的同行们都会听见、记住是哪个农户牲口的,换别的集市,他们会“出价”一致。从事这“不种不收”行当的人,比实实在在的农民们日子过得富裕。

空包和草帽是经济们遮挡“捏手”(通过揣摩指头代替数),让买卖双方及围观人都不知道价钱,经济好从中渔利。马牛经济又叫“头牯”经济,跟猪羊经济是分开的,他们各自为政,相安无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农民们粮食丰收都想养猪致富的时候,猪崽价格一路飙升,长安县、周至县、户县的猪贩子纷沓而至。我们老家的农户一般都是把猪崽的前蹄一绑,背套在头上,猪崽就不得动弹,当猪崽从三块钱涨到八、九块钱的时候,经济们就动开“歪”脑子了,跟买卖双方捏好价钱及提成,在麻袋里交易,猪贩子隔着麻袋摸着一个疙瘩就掏一个猪崽钱,闹过有经济居然把自己脚上的“棉窝窝”(棉鞋)都当做猪崽卖了,自己光脚片回家的糗事。


关中印迹——牲口经济

昔日的农村雪景

1996年初秋,我曾亲历一次避开经济买羊的经历,当天我卖完蝎子回家路过阡东镇羊市,瞎转悠却发现一只极其符合“莎能羊”特征的羊,牵羊人是一位看着老实巴交的人。我闺女奶水不够吃,我正想着买羊,细聊得知这是老人女婿家的羊,女婿出车祸没有人照顾,加之着急用钱才卖羊,老人想卖170块钱,本来买家掏经济费就行了,初秋时节没有人买卖羊,淡季经济实行“双向收费”,老人也舍不得5块钱。我问清楚老人的村子后,又问了他们村子我同学的情况,证实老人确实是那个村的,我就告诉老人我想买他羊后,我先离开市场,让他把羊拉出市场,半路给钱。

结果经济不让老人出市场,我只好骑自行车返回来对老人说“姑父,我姑说把钱寻好了,叫你把羊拉回。”经济不相信我的话,就问我,老人是哪个村的?我笑着说“开玩笑呢,我姑家是西刘的,我能不知道!”几个经济撇开我,仍然不让老人离开,碰巧我腰间的BB机响了,我一看是“天气预报”,就推说是工商局朋友让我回电话,当年BB机在农村非常少,经济们听我说“工商局”才放了老人,半路上我给了老人175块钱,老人千恩万谢的,我说“叔,我不想给经济掏钱,你家着急用钱,我才这样做的。”多给5块钱就等于我的经济费,运气好了多逮3两蝎子就是了。那只羊口粗(方言:吃草不挑剔),产奶高,奶的油性好,脾性好挤奶特别听话。

现在,农村没有青壮年留守,猪马牛羊早没有人饲养,这个传统的老行当也就消失了,提起经济,关中人还有一句笑话——经济就是经济,没有人字,大不了就是猪羊经济;头牯经济。

https://mp.weixin.qq.com/s/ZtUP40zx1JBTnkVajNp-WA《文化陕西SQ》12.13首发;关中印迹——牲口经济 https://www.toutiao.com/i6634400850359878148/头条号同步
​郝景望 陕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新闻知识》《农友》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宣部编辑出版的全国读书征文集《攀登书山的欢歌》《书海畅游》;“文化陕西SQ”“魅西安”头条号认证“原创作者”

关注郝景望 了解更多关中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