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焱:琴曲的“冷”注定了古琴不会热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8-12-13

对于天津目前的古琴艺术发展和推广水平,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王焱坦言:“上世纪90年代末张子盛在天津文庙开办古琴艺术中心,近二十年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琴人,源源不断地向各省市琴馆输送古琴教育人才,他的学生从天津走向全国。天津音乐学院还有古琴专业,李凤云教授长期执教,一代代专业的古琴演奏家登上舞台。在高校古琴发展方面,与全国各省市的情况相比,天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如果单论个人成就,王焱表示,天津的部分青年琴人水平已跻身全国前列了,“红桥区民族中学毕业的张焘麟今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这一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只录取五六个人,而天津在今年一下就贡献了两位学子,另一位是在城建大学就读的黄钰楠同学,曾以大学生身份应征入伍,在告别军旅生涯后,他又重新参加高考,顺利进入央音,他的经历,已成为广大艺考生的动力。南开区五马路小学的张嘉煜同学,是去年弘琴杯全国古琴比赛少儿组的金奖得主,少年组金奖得主赵子宁同学来自本市河西区,这两位女生目前均在央音附中就读。可以说,天津古琴赢在了未来。”

提到天津本地的高校琴社,王焱介绍说:“天津本地的高校琴社历史最悠久的是南开大学瑚琏琴社,他们刚刚举办了建社十周年庆典。成立时间稍晚的是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天津城建大学煦园琴社,开辟出了琴歌的发展道路,琴歌是他们社团的一大特色。此外,天津大学北洋古琴社、天津师范大学芰荷琴社和天津中医药大学采真琴社虽然都是刚刚起步,但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此外,其他高校琴社还处于萌芽阶段,数量上也不如京沪等地。听说中国民航大学也有了古琴社,天津理工大学古琴社也在筹备中,未来的发展还是令人期待的。”

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17年了,古琴成功申遗也有15年了,但王焱并不觉得这是“古琴热”,“据我观察,虽然现在年轻人选择业余爱好的种类繁多,但古琴并没有太多的竞争力,社会上还存在很多认知误区。有些人认为古琴和古筝是同一种乐器,还有一次我们在公园里操缦,围观者夸奖我们琵琶弹得不错,令人哭笑不得。也有人认为古琴曲不喜兴、不热闹,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件乐器的特性,古琴曲大部分都是抒怀之作,或感伤自然更替、人世兴衰,或借此表达离别之情,君子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琴曲的‘冷’,注定了古琴不会热。”

如何向年轻人推广传统文化、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古琴这种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文人艺术,一直是不遗余力义务推广古琴、昆曲等文人艺术的王焱在思索的课题,“曾经有人尝试过移植影视歌曲、动漫音乐,但热闹一阵就过去了。大部分新创作的古琴曲,几年后也没人演奏了。我发现,只有同时提高文化修养、审美品位,才能更好地欣赏古琴音乐。琴曲背后都有故事,《广陵散》讲的是聂政刺韩相的不屈抗争精神,《潇湘水云》更多寄托的是家国情怀,是琴人们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常演奏的古琴曲,这首宋代的琴曲在当代被赋予了更多的爱国精神。推广古琴艺术的同时,更应让年轻人熟悉过往的历史,把古琴纳入传统文化的整体框架下,才会事半功倍。”新报记者 仇宇浩

(仇宇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