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可以躺赢偏要作死被人翻盘,建文帝为何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疯癫史鉴 2018-12-13

文|疯癫史鉴

削藩不成反被爆,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在靖难之役时明明占据极大的优势,却被造反的燕王朱棣率兵攻进皇宫,从九五之尊跌落谷底下,失踪后下落成谜。

建文帝朱允炆成功的演绎了一出顺风瞎浪被人逆风翻盘的惨剧,这位以仁厚纯孝为招牌的短命皇帝,最让人吐槽的恐怕是他那句,别伤害我叔叔,我不想背锅。

根据明史《成祖本纪》记载: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朱棣带着十几个人就敢闯进敌营,在重重包围下愣是全身而退,很有几分关公单刀赴会的既视感。建文帝战败失踪后,责任有一大半都推在他的迂腐仁慈的性格上。

建文帝或许真的性格温厚,只是天家无亲,封建社会皇室成员情感淡薄,在皇位的诱惑下骨肉相残的案例数不胜数。不光皇室古往今来的贫民百姓也是如此,在巨大利益的冲击下,再亲近的血缘关系,也可能不堪一击。

建文帝对这些叔父下手的时候一点也不手软,湘王、齐王、代王、岷王这些分封在各地的王爷,死的死废的废。这个所谓毋使负杀叔父名的天子之诏,更像是一块避免影响仁义之名的遮羞布。

建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21岁,朱棣这些裂土封疆的王爷,手握重兵镇守从东北到西北的边境,时常以防备异族入侵为理由,搞演习秀肌肉索要粮饷。这些叔父在建文帝心里,更像是一头头眼红到随时可能扑上来咬他一口的恶狼。

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这些儿子都对皇位有想法,临死前留下遗嘱: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朱元璋生怕朱棣这些儿子来京城奔丧,小皇帝没办法压住场面顺利登基。按照朱元璋的安排,年轻力壮的儿子们坐镇边疆严守国门,经验薄弱的孙子呆在京城做一个文治的安乐皇帝。就算是权力分散,那也是相对理想的局面。

手心手背都是肉,朱元璋从底层逆袭上位,对待敌人甚至是功臣,心狠手辣动不动就抄家灭族。可对自己的子嗣就宝贝的不行,朱元璋希望自家开枝散叶永世不朽,一连写了二十首诗分别送给二十六个儿子。

朱元璋让儿子们在给后代取名字的时候,按诗句的顺序选择第二个字,以五行相生的顺序作为第三字的偏旁,半自由的确定名字。朱家的名成了后来清朝文人翻译元素周期表的素材。

朱元璋的算盘打的很精,可朱允炆却不按爷爷的套路来。建文帝上位很快就更改了洪武时代朱元璋的一些法令,几个月后刚感觉站稳脚跟就打算对藩王下手。据说当时藩王之中,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建文帝一开始就想对燕王下手,可他的狗头军师黄子澄却说直接对燕王下手可能导致狗急跳墙,应该先挑软柿子捏。

黄子澄作为太子伴读多年来忠心耿耿,建文帝很容易就相信了他的判断。不久就以造反的名义把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逮到京城圈禁。随后建文帝仗着势大,气儿也不喘的一连干掉几个藩王,要不是自己三个儿子全在建文帝手下充当人质,燕王可能直接选择揭竿起义。

为了解决庄自己的后顾之忧,燕王朱棣装病上书,恳求建文帝放三个儿子回来见自己最后一面。这时候黄子澄建议建文帝放掉朱棣的儿子,既能避免朱棣以此为理由起兵造反,又能麻痹燕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建文帝这方早早的把刀都亮出来,都快架到人家脖子上了,还想着能够假惺惺的麻痹燕王朱棣,也不知道黄子澄是怎么推算出这个逻辑的。同样是的削藩,清朝康熙帝在吴三桂的造反的时候,直接把留在京城充当人质的驸马吴应熊下狱处死,给对手心里狠狠的捅了一刀。

过去的经验总会影响未来的选择,建文帝之前听从建议吃到了甜头,又一次选择相信黄子澄的判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建文帝总想着用软刀子一点点削弱燕王的势力,结果却给了燕王足够的时间喘息。

朱棣觉得翅膀硬了之后,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建文帝毕竟坐拥天下,朱棣的实力跟朝廷相比弱了不少,起兵初期吃了好几次败仗。建文帝不仅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在燕王朱棣的算计下,猜忌征战的将军,战时贬官更换元帅。

后来朱棣抓住机会在郑村坝击败建文帝任命的大将军李景隆,前前后后蚕食了几十万士兵,让建文帝一方元气大伤。当时黄子澄与御史大夫等多位大臣陆续上书多次诛杀李景隆谢罪,可建文帝就是不听。

燕王打过长江后,建文帝还派李景隆和谷王去议和,希望能跟朱棣划江而治。这会儿建文帝已经被打怂了,完全没有战意。开弓没有回头箭,燕王朱棣以清君侧扫除佞臣的名义起兵,这会儿要是同意划江而治,自己名义上的立场就没有了。时间一长建文帝作为名义上的正统皇帝,肯定会恢复元气。所以燕王朱棣把心一横,试图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继续带兵进攻。

建文帝不仅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自己派出去的李景隆和谷王,还成了打狗的肉包子,去了直接成了对面的营养口粮。燕王打到金川门的时候,这两人直接开门投降。尤其是李景隆直接从战败的罪臣,成了朱棣上位的从龙功臣。功劳甚至还在朱棣原本的手下之上,每次商议大事都位列首位。

朱棣登基后,废除了建文年号,恢复洪武纪年,不仅如此他还下令销毁建文帝所有制度,连宫殿的名字都改成新的,试图抹除一个皇帝留下的所有痕迹。直到明朝灭亡后建文帝才在南明恢复皇帝的庙号,也是够窝心的。过早的承担超出能力之外的负重,会让人步履阑珊头脑混乱,轻装上阵才能更加从容。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感觉还不错的话还请花费几秒钟时间点赞或评论支奖励一下,如果愿意关注那就更好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