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闭喧 记得小时候某个时期身体弱极了,经常发生梦魇,多的时候一天三四次。 一开始比较害怕,后来因为习惯了,就完全不在乎了,甚至还当成一种游戏,刻意在一次结束后保持疲倦的状态入睡,这样很大可能体验到第二次。 那种思维清醒着,身体却失去控制的感觉,很有趣。 后来身体好了,许多年都没有梦魇过,直到刚才,我做了一个很热闹的梦。 我又好像回到童年时候,跟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逛街买吃的然后去网吧打游戏。 十分愉快的一天度过以后,我回到家里,没有预兆的,我忽然摔倒在床上,身体失去控制。 在毫无防备之下,梦中更小些的我完全陷入了恐惧,我把这解释成忽然降临的病魔即将剥夺我的生命。 于是我拼命的挣扎,使上全身的体力翻滚身体,努力呼救但口中只能发出婴儿般尖细的声音。 我能感知到家人就在门外走动,于是拼命的制造声音引起他们的注意,我在梦里用尽全力拍打胸口,敲打床头的墙,却只能发出微小的声音。 我想尽各种办法都无法引起家人的注意。那一刻,我完全的确信自己就要死去了。然后我醒了,忽然恢复了对身体的控制权。 我并没有劫后重生般的庆幸感,反而开始恼怒,自己怎么会被多年前的梦魇游戏闹得狼狈不堪,丑态尽出。 这么多年后,它终于重新再骗了我一次。那种被死亡笼罩的真实感,让我现下都全身发凉。 在我过往很长的一段人生里,我并不畏惧死亡,甚至我有刻意去“收拾自己”,以随时迎接死亡的“干净”姿态面对时间。 我见证和陪伴过一些人走向死亡,也跟一些陷入死亡恐惧的人深聊过死亡。我觉得时至今日,即便忽然死亡降身,我也可以保持清醒和平静。 但是在这场假死的梦魇中,我是如此的弱小和胆怯。忽然失去对身体的控制感以及求生的本能,让我如此丑陋的挣扎与呼救,其原因更多的在于之前一段梦的铺垫。 许多年前的我,也曾在现实中有朋友,也可以一起开心的游玩,梦里的每个细节是那么真实,真实到我好像可以忘记很多已获知的现实,而暂时拥有那个年纪的无忧无虑。 对每一个伙伴,是那样安心的信任着,没有任何成年人的计较与考虑。那是种时间倒退,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感觉。 仿佛我可以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回到学生时代,不再拒绝友情与爱情,参与到群体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和大笑。 这些画面像个栩栩如生的海市蜃楼一样,让我迷恋不已。 所以在我获知将失去这一切时,才会那样恐惧,使得对人生从不曾认真努力过的我如此拼命的去挣扎,去祈祷,去渴望有一个人能来救我。 所以在我清醒以后,并无劫后余生的庆幸感,因为得知真相以后,对死亡的恐惧感已如潮水般退去。 现实就是如此,我的大部分人生里,是如此的空旷寂寥,没有什么人走进来,也没有什么故事,有的只是时时跟随我的清醒感,有的只是这人生像电视一样摆在眼前的看客感。 即便我努力的去面对那些极端的黑暗面,努力的去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投入感情和精力,也只能暂时性的波动情绪。而长期作为倾听者的我,却几乎没有向任何人倾诉过。 我的人生从不曾对现实世界开放,我难以在这个世界里找到归属感和参与感,即便是曾经无限憧憬的爱情,更多的也类似一种无关现实的单方面信仰,生和死始终都是我人生里的首要主题。 我回忆过往人生里出现过的重要的人,他们无一例外全部被我主动辜负,然后彻底离开了。即便如今我已经能弥补自身大部分的缺口,但某些缺口却仿佛永远也无法被满足。 一个人要见识过孤独的真正面目,才能逐渐意识到失去群体的归属感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在人生这场游戏里,他将无法留下任何值得开心留恋的东西。 即便被求生欲驱使着挣扎,最终却发现这挣扎毫无意义。因为在想遍了整个世界以后——他不期望哪个人来救自己。 以上这段话是我在前几天写下的。 事实上,我过往的生活中有过许多这样的时刻。整个人沉浸在某些情绪中,如此深信着自己会永远孤僻下去,永远不会得到快乐。 但是在我走过人生最低谷以后,我已经拥有了与自我辩论的能力,所以在我清醒以后,用最基本的逻辑关系就击败了这个想法。 “是的,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异类,是个不能被人理解的怪胎,可是当你写下这些话的时候,不是清楚的表达着对于被人理解的渴望吗?世界这么大,未必没有像你一样奇怪的人。与其这样自欺自怜,还不如去认识更多的人,增加交到朋友的机会。”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钥匙打开锁头的一声“啪嗒~” 在我过往人生中,有许多次这样的时候。 我放弃眼前的机会、放弃与人竞争、拒绝感情、压抑对于任何事情的欲望……我清楚的看到自己在每一次面临选择的时候,就会掉进某种状态中,然后放弃自己的决定权。 孤僻与自卑营造出了一种宿命感,它像另一种梦魇一样剥夺了我对思维的控制,让我深信,我就只能这样了。 永远孤僻、永远得不到理解、永远是个异类。所以我永远拒绝、永远退缩、永远懦弱自卑。 而真相,很简单。 因为自卑所以害怕拒绝和失败,所以退缩。 因为退缩所以自我厌恶。 因为自我厌恶,所以要寻找额外的支撑点。比如品德、比如小众的爱好、或者是所谓的美学意境、人生思考。 而长期孤僻,长期追求群体外的归宿感,就会营造出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宿命感。 这种宿命感时刻在提醒你:“不要去尝试,后果会很可怕的。”“你就只能这样了,千万别去奢望。”“你就是个异类,好好把自己藏起来吧。”……然后被彻底蛊惑。 而为了对抗懦弱逃避带来的后遗症,你会选择“化被动为主动”和“不同寻常”两个办法进行自我美化。 所以每次你做出退缩行为的时候,也同样是你最讨厌自己的时候,所以你必须给自己更多的认同感。 你会不停告诉自己,我退缩是因为我不在意,我不屑于与他们竞争,我追求的跟他们不一样,所以我主动退出了而已。 所以自厌之后反而会让你更加“骄傲”和“认同自己”。这也是许多人”骄傲和自卑““自恋与自厌”同时存在的原因。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孤僻而高成就的人。所以很多人赞扬孤独,并因孤独而感到骄傲。比如传播广泛的那句“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就将孤独放到了庸俗的对立面。 然而大师的孤独是主动选择的孤独,是在完成自我追求的过程中省下了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而那些假孤独,都是“假装主动的被动”。他们在“世界与自我”,在“精神与现实”之间来回摇摆不定。一时间自我厌恶,一时间自我认同。这样把矛盾越叠越高以后,很可能会迎来一次恐怖的精神崩塌。 当你无法承受某次现实打击以后,你一直营造的自我认同感就会变成彻底的否认。 你想想,你一直以来的坚持,你追求的品德、追求的意境、追求的孤独和异于常人……最终你却不得不承认,它们只是你逃避现实的庇护所,都是假的。那种打击真是毁灭性的,很可能会让人精神死亡或者扭曲。 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是希望能给那些“跟我曾经走在同一条路上的人”一个警示,不要走到我那一步。 以前我说:“只希望能够谁也别认识我,躲在一个小地方孤独终老。” 现在我说:“你们真好。” 相比“获得认同感”而言,“获得改变”才是更好的生命体验哦。 |
|
来自: 昵称32226502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