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六十一首《彭蠡湖中望庐山》(孟浩然)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彭蠡湖中望庐山


     【盛唐·孟浩然·五言古诗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拼音版:

tài xū shēng yuè yùn , zhōu zǐ zhī tiān fēng 。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guà xí hòu míng fā , miǎo màn píng hú zhōng 。

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

zhōng liú jiàn kuāng fù , shì yā jiǔ jiāng xióng 。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yǎn dǎn róng jì sè , zhēng róng dāng xiǎo kōng 。

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

xiāng lú chū shàng rì , pù bù pēn chéng hóng 。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jiǔ yù zhuī shàng zǐ , kuàng zī huái yuǎn gōng 。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wǒ lái xiàn yú yì , wèi xiá xī wēi gōng 。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huái hǎi tú jiāng bàn , xīng shuāng suì yù qióng 。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jì yán yán qī zhě , bì qù dāng lái tóng 。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作品介绍]

《彭蠡湖中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写在鄱阳湖中远望庐山的情景。开篇写因天风将至,舟子将船泊子湖中,接写庐山的壮丽景象,见景生情,想起了古时的隐士高人而感叹自己为行役所缚,盼望将来也能远离尘俗以山水为侣。全诗格调雄浑,气势磅礴,表现了孟诗“冲淡中有壮逸”的一面,也体现出典型的盛唐气象。

[注释]

1、彭蠡湖:即今鄱阳湖。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亦名匡山,义名匡早。

2、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太虚”二句:古谚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3、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

4、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5、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

6、明发:天亮,拂晓。

7、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

8、九江:即指浔阳江。

9、黤(yǎn)黕(dǎn):深黑不明。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

10、容霁:一作“凝黛”。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

11、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

12、当:耸立。

13、曙空:明朗的天空。

14、香炉:香炉峰。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15、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高士传》记载:“尚长字子平,隐居不仕。建武中,男女婚嫁既毕,断决家事不相关,当如他死。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16、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17、限:束缚。于役:有事远行。《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18、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19、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20、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

21、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译文]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著诗二百余首。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赏析

孟浩然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出游湘赣,这首诗当作于诗人为张九龄幕府从事时因公出差经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往扬州途中。

整体赏析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见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显得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东晋高僧慧远,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显露出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是因为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如今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末两句暗寓出诗人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诗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见一斑。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见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名家点评

《唐贤三昧集笺注》:

大湖中见高山,真成活画。

《养一斋诗话》:

严沧浪云:“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然则盛唐惟孟襄阳,乃可以一味妙悟目之。然襄阳诗如“东旭毕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发。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切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则谓襄阳诗都属悟到,不关学力,亦微误耳。

《唐宋诗举要》:兴象华妙。

佚名

赏析

太虚生月晕,舟中知天风——— 太虚:指天空。《文选》卷十一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李善注:“太虚,谓天也。”月晕:月亮周围产生的光圈,古人认为是天气变化起风的先兆。知天风:知道天将起风。《文选》卷二十七《乐府四首·古辞饮马长城窟》:“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这两句诗人写乘舟夜行,看到天上月亮周围产生了一轮圆圆的光圈,想到当是天要起风了吧!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挂席:挂帆。《文选》卷十二木华《海赋》:“维长绡,挂帆席。”李善注:“刘熙《释名》曰:‘随风张幔曰帆,或以席为之,故曰帆席也。’”明发:天明。《毛诗正义·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孔颖达疏:“夜地而,至旦而明,明地开发,故谓之明发也。”渺漫:广阔旷远。木华《海赋》:“渺漫,波如连山。”李善注:“旷远之貌。”这两句诗人写彭蠡湖浩渺无际,船夫挂好船帆,准备着明早出发。

中流见遥岛,势压九江雄——— 中流:水中。遥岛:一本作“匡庐”。按,以“匡庐”为是。匡庐山:即庐山。相传庐山因为匡俗兄弟结庐于此而得名,因之又有“匡山”、“庐阜”等名称。九江:今江西九江。《尚书正义》卷六“荆州”:“九江孔殷。”

孔氏传:“江于此州分界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九江,《浔阳地记》云:‘一曰乌白江,二曰蚌江,三曰乌江,四曰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九曰箘江。’”孔颖达疏:“《传》以江是此水大名,九江谓大江分而为九,犹大河分为九河,故言。江于此州之界分为九道。……《地理志》,九江在今庐江浔阳县南,皆东合为大江。”这两句诗人写舟行于湖中,才见庐山气势不凡,雄盖九江。

黤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黤黮:云黑貌。《楚辞·九辩》:“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黛:青黑色。峥嵘:山峰高崇错落。《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这两句写庐山山色青苍凝黛,峰峦高崇参差。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香炉:庐山山峰名。见前《晚泊浔阳望庐山》诗注。瀑布:庐山瀑布水。《太平御览·地部·瀑布水》:“周景式《庐山记》曰:‘泉在黄龙南数里,即瀑布水也,土人谓之泉潮。其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于林峰表出,望之若悬索。注水处石悉成井,其深不测也。’”这两句写日出之际,香炉峰郁郁葱葱,而飞湍的瀑流又形成七彩的虹霓。

久欲追向子,况兹怀远公——— 向子:东汉时向长。《后汉书·逸民列传》:“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馀……潜隐于家。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建武中,男女娶嫁即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李贤注:“《高士传》,向字作尚。”远公:晋释慧远。见前《晚泊浔阳望庐山》诗注。这两句诗人由写景转而抒怀,表示自己久有夙愿,希望追随向长和慧远,归隐庐山。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于役:原指服役,《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后泛指远行。微躬:自谦之词。《文选》卷二十二沈约《游沈道士馆》:“遇可淹留处,便欲息微躬。”孟浩然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自己此次限于要远行,没有馀闲止息于庐山。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淮海:指扬州。《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孔安国《传》:“北据淮,南距海。”星霜:星辰每年一周转,霜每年遇寒而降,故用以指年岁。这两句感叹时光流转,意思是说星辰周转变换,已至霜降之时,而自己的扬州之行只走了一半,一年又将终尽。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岩栖者:栖身于岩穴间之人,指隐居者。《文选》卷四十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谢灵运《山居赋》:“上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毕趣:完成此役,了结游趣。这两句诗人寄语隐居庐山的隐者,等自己完成了此次扬州之行,就会了结游趣,归于庐山。

佚名

赏析

此诗题作“望”,也是围绕“望”字展开的,先写“望”中所见,着力于表现庐山崇高雄伟的气势;而在描写庐山之高耸时,诗人先是借对彭蠡湖深广邈远描写来衬托,再直写庐山。诗的后半部分虽是抒怀,但也是因“望”而生感,同样围绕着“望”字来展开。因为诗人着笔于“望”,而非近写,所以整首诗境界开阔壮大,兴象超逸,气势雄伟,颇见骨力,诚如清人潘德舆评此诗时所谓“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卷八)。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于平淡、内敛的性情之外,还有豪宕俊迈的另一面。过去有人说孟浩然的诗比之王维诗之静谧而多了一种风骨气力,验之此诗,可谓所言非虚。

佚名


《彭蠡湖中望庐山》   [盛唐·孟浩然·五古]

太虚生月晕(yùn),舟子知天风。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挂席候明发,渺(miǎo)漫平湖中。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明发:天亮,拂晓。

中流见匡阜(fù),势压九江雄。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九江:即指浔阳江。

黤(yǎn)黕(dǎn)凝黛色,峥(zhēng)嵘(róng)当曙(shǔ)空。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黤黕:深黑不明。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容霁:一作“凝黛”。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当:耸立。曙空:明朗的天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香炉:香炉峰。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限:束缚。于役:有事远行。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寄言岩栖(qī)者,毕趣当来同。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诗人孟浩然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出游湘赣,这首诗当作于诗人为张九龄幕府从事时,因公出差经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往扬州途中。也可以说是一首游记诗。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月晕:又称风圈,月光被云层折射,在月亮周围形成光圈,可以做为天气变化预兆。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既然即将起风,那么就是准备起航的时候了。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见”做“现”,更贴切诗文意境。开船了。船行驶到中流的时候,忽然出现了庐山,而且庐山气势雄壮豪迈,犹如镇江之宝。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彭蠡湖中船上,远望庐山。但见山体成黛色,山势峥嵘仿佛屹立在曙空当中。

以上两联描写了庐山的雄壮气势。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一轮红日从香炉峰喷薄而出,照映这庐山瀑布宛如一道彩虹,绚烂多姿。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面对雄壮巍峨的庐山和波澜壮阔的彭蠡湖,诗人不由感叹,心中长期就有的超脱逸隐念头又起。

以上各联所有的景致描写,就是为了在此吐露的心声。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限:束缚。于役:有事远行。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可惜啊!“我”受限于公差,还没能流连于庐山,就不得不即离开。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我”这趟公差奔赴淮海一带(扬州)行程不及一半,转眼却要到年底了。

此联诗人描写自己的行程,实际是在呼应“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这早就有的退出仕途、逸隐乡中的念头。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诗人表示:以本诗寄言在庐山的隐士高僧啊,待得这趟公差结束,就来此与各位隐士一道逸隐。

当然,此联表达的是逸隐的想法,而不是一定就是到庐山来隐居。

《彭蠡湖中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通过描写在鄱阳湖中远望气势磅礴、巍峨壮丽庐山的情景,抒发了早就想退出仕途、逸隐乡中的想法。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