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书五术

 逐光飘叶 2018-12-14

 张大千扇面精品集(1) - 疏梅弄月影 - 睁眼看世界

    [按语]:书法讲义的第一部分是笔法,应用于课堂实践,估计要化四-五个课时。其中,并非难在道理,而是难在于实践。说清不易,具体操作时难乎其难的。打个比喻,学书如婴儿学步,不能站立并迈出人生第一步,后面的路则难走了。学会用笔,即为此理。

    另外,用一到二个课时,简单解释:文房五宝及书法品式,皆为必要。这些都是基础知识。既如农人之识五谷,匠人之识刀斧……

    今天的讲义是学书的第三大部分:进入书学殿堂的必由之路:“观、临、养、悟、创”五部曲。说明一下:编此讲义则参考书坛前辈江鸟先生的《书法十五讲》及黄绮先生的有关书论。

张大千扇面精品集(1) - 疏梅弄月影 - 睁眼看世界

    第一要术:善观

    历代碑帖,可观者众,浩如烟海。而初学书者自楷入门。我的老师钱茂生则明确告诉学生,初臨碑帖,可先自唐楷入手。而唐楷中文又推崇颜鲁公。鲁公之字堪称“雄伟”,当然,学好很难。江鸟先生主张学书之人可以凭兴趣选帖,这样可利于诱发学书者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兴趣。他还说:“兴趣是引人走向成功的阶梯”。如现在中老年朋友大多喜欢欧体九成宫。学柳公权亦不在少数。根据我的观察和推测,欧、颜、柳三分天下有其一。

    可谓“善观”则引书界内行话叫“读帖”。要学当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细读细品李邕(北海)的帖,从不喜欢到看出了“深趣”。而且,他能从鲁公的《麻姑仙坛记》等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看出差别来,“一观、再观、反复观”。

    古人观碑帖,观则入迷沉醉还有许多佳话。最典型的例子是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在途中见索靖写的一块碑。他先是“驻马观之”,离开后,又返回,“下马观之”,看得疲倦了,就把随身所带的毡子铺开“座而观之”。后来,干脆在碑旁住了三天三夜。他的入迷观碑造就了欧体称冠唐楷之首。

    当然,学书光观一种碑帖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广泛观看历代碑帖,博采众长,乃成大器。

    黄绮先生还引用了秦少游向政黄牛求教书法的例子。政回答:“书,心画也,作意则不妙耳。故喜求儿童字,观其纯气”。这个“纯气”则指儿童之字,有一种纯美之韵,如水成文,出之自然。

    孙过庭《书谱》中讲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后代书论中包世臣解释为“分析”。欧阳修经过观察,认为颜鲁公的《麻姑仙坛记》“笔画巨细皆有法”。

    任何名碑名帖,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因此,不能盲目地迷恋古人。鲁公能大胆变法,独树一帜,于是形成新的书体。苏轼称赞道:“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但李后主却说:“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插手并脚田舍汉”。

    简言之,读帖的目的,在于加深记忆,从观的效果而言,最直接的是现场观名家挥毫,观运腕,观他如何灵活地结字、行气以及形成名家书法的风格。

张大千扇面精品集(1) - 疏梅弄月影 - 睁眼看世界

    第二要术:多临

    通常讲的“临”与“摹”是两回事。“临”指拿纸在碑帖边学书;“摹”则用薄纸蒙于碑帖之上,按字的形态将之搨下。照着阳光的榻称“响搨”。在古代书论中评价道:“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而摹书正好相反。但从实践看,临优于摹。

    古代名家中,有不少人是非常勤奋的。据说何绍基临颜字,“悬腕作藏锋书,日课五百字,大如碗……”即使出差在舟车之上,仍是临习不止。临帖还须了解“通临”、“面临”、“背临”﹑“意临”,古人有一个忠告。如李邕“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对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象”。宋代米芾从朋友处借贴临习,然后将自己临习的本子和原帖奉还,友人却分辨不出哪本为真。

    当临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细细观察贴的某一特点。如神韵、法度、气势、用笔、行气或者是结构分布。专注于一端的临帖,是一种高明的临法。

    再到后来,就要从“专攻”进入“博涉”的状态。智永和尚一辈子专攻逸少。而书界提倡精熟一贴,然后在专攻的基础上开阔视野。

    另外,临帖首先追求形似,但更主要的是“贵在神似”。黄绮先生认为:专注“一端”,则神在其中。这个观点源出唐太宗:“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骨力,而形势自生”。他说的“骨力”既是“神”。苏东坡書“之”字的“丰腴”就是抓住鲁公之神。苏得颜之一端,并出新貌,自有风神。

    临习的最高境界即为“创”。平时,常见学书之人相互攻击,说XX的颜字不象,怎么杂进欧字的用笔……其实,他们是坚持“死临”的铁杆派。坚持这种“死临法”即使“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墨……”(十天用坏一枝笔,一个多月用完一支墨,衣服的领子和袖口发黑,……)仍然是徒劳无功的。

张大千扇面精品集(1) - 疏梅弄月影 - 睁眼看世界

    第三要术:善养。

    临习百通,其目的与“观”一样,应该细心地掌握笔画的起与收、肥与瘦、方或圆;结构的长与短、正与欹、险或夷等。

    我的理解:一个“养”字,是书学之人在脑子里培育字的形象。学会艺术欣赏。钱茂生老师经常告诉弟子:要用脑子写字。这使我想起一个典故:清朝的大书法家汪士慎老年双目失明,但仍能以意运腕作狂草和八分。居然还能画梅花,这种功夫就是凭的多年的学养,用脑写字。

另外,养字还有思考的内涵。通过思考分析,消化吸收。

张大千扇面精品集(1) - 疏梅弄月影 - 睁眼看世界

    第四要术:领悟、顿悟

    佛学中的禅宗的“悟”似乎很神秘,其实人人都有“悟性”。学书中,遇到某种启发,豁然贯通。学术中出现的“顿悟”又往往与平时的积淀有关,书学中又称“渐修”。这种“悟”融合在书法实践的“观”、“临”、“养”的全过程。钱老师说,学书之人可以在太极拳中、交响乐中、舞蹈、舞剑中,甚至在北方大娘做“春卷皮子”中领悟书法的真谛。

    古往今来,常有书家之言称,学书靠“悟性”。黄绮先生细分成:

    1.悟出笔法。他举例道:黄山谷曾说,他在峡谷中见船工荡浆,乃悟笔法。后人评山谷之书“笔势飘动”;元代的鲜于枢在野外见两人在烂泥路上拉车,于是悟出笔行于纸上显出遒劲的效果。

    2.悟出结构。张旭见担夫与公主争道,乃悟草法。有的指“笔意”。指偏旁结构的避让。原则是大让小、长让短、密让疏。

    3. 悟出气势。仍举张旭例,他见公孙大娘舞剑,领悟出草书的气势。

    4. 悟出创新。汉代的蔡邕见城门上有工人用扫帚刷石灰,于是创立了“飞白”的书体。

    第五要术:创新。创新之论后有“详博”,在此先作简述。

张大千扇面精品集(1) - 疏梅弄月影 - 睁眼看世界

 

   “观、临、养、悟”皆为“创”的基础。

临古碑帖,防止不辨优势。要有师承,但不当“书奴”。赵子昂专法“二王”,称“不杂他人一笔”,但后人却评他之书是“奴书”。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从书法发展史看,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书风”,当代也一样。在王羲之的时代,他“备精诸体”,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成为书圣。漫长的清代,盛行的书风是?赵的纤细柔媚。后来,邓石如以篆隶的古茂浑朴独领书坛,成为一代碑学大师。

    时人习字多有“习气”,诸如:落笔飘浮、运笔草率、洁体平庸,造型丑俗。而且没有自知之明。这种情况叫“作茧自缚”,要创新则难乎其难。

    古代书论讲王羲之是“增损古法,裁成今体”,用时髦之语叫“推陈出新”。举世公认的“柳体”源出颜体。

张大千扇面精品集(1) - 疏梅弄月影 - 睁眼看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