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观|雪泥鸿瓜,不一样的元朝(《踪迹》脉络篇16)

 黄律师的书屋 2018-12-14

很多人是排斥元朝的,但来过!

元,名字来自于易经;元,官制来源于中原王朝;元,各个皇帝死的时候,谥号和庙号按中国传统;元,划分的省界几乎延用到现在;元,跟各个周边国家的外交文书里写着自己是中国;元,结束了自唐以后延续四五百年中国各地分裂的局面,建立起自秦、汉、唐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国家;元,末年跟朱元璋战斗的时候说自己是中华正统;明,为了正统性和自身政权的合法性,把元朝廷从北京赶走后,还不善罢甘休,占领大都后,一直跟北元进行了多次大战,而后朱棣即位继续跟北元干仗;元,修的宋辽金史;明,修的元史……

这么多历史事实还不能说明元朝是古代意义上的中国朝代,以及元朝时建立的国家是古代意义上的中国吗?

元朝,来过且留下很深的烙印!

一、试图努力融合

在元朝之前,中国又是怎样的状态?

在北宋时,同其并立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有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还是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从大中国的概念来看,其实都是中国境内的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包括以中原王室正朔自居的南宋政权。

当然,辽、金、夏都已经归化,其政权性质都是汉式的。

而后起之秀的蒙古族,在其首领铁木真的领导下,专治各种不服,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自称成吉思汗,这是草原式的政权。

这个草原政权的缔造者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至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先后干死西辽、西夏、东夏、金,然后招降吐蕃,吞并大理,最终取代了北宋,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相对于现在中国的版图,元朝应有尽有,而且更为辽阔。

元朝这样的国家格局,或者说地理上的中国,得到了其后继者明、清所继承。

元朝自建立伊始,即从忽必烈时,认为自己是来继承中国正统的。忽必烈时有汉臣奏请:“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必有庙。”

什么是“中国事”?

“中国事”就是要承认中华文明,包括儒家思想、礼仪制度、对外朝贡体系等等,孔子说过:“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其实,反过来也一样的。

搁在现代,这“中国事”指什么呢?就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按照中华礼仪中祭祀必有祖庙的那一段,忽必烈开始追尊蒙古汗国的各位大汗了,也是很符合汉地做法。

于是,成吉思汗成为太祖、窝阔台成为太宗了。

那么何以为元朝?

这从《建国号诏》可以看出,忽必烈当然想与秦汉、隋唐并举的,但是一看不对!

“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

按照如此政治传统,我对比了一下自己,我们起身于边疆(朔地),一无官爵二无汉地名,没法再用前朝的方法起名字了。

但我看我行,“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

你们看把疆域搞成这么大,简直屌炸天,开天辟地的大功啊,应该找个霸气的名字,那是从《易经》摘一个元字,取“乾元”之义,国号“大元”。

在这份《建国号诏》里,忽必烈不提成吉思汗们,认认真真找尧舜禹汤当前辈,“绍百王而纪统”了,那就是一门心思要继承中原王朝的体统,一心想要“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代继承不是宋,而是元,这一点明朝的缔造者朱元璋也是承认的。老朱《讨元北伐檄文》里说: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就说明了问题。

不妨将这份檄文用大白话来大致说说:

各位乡亲父老,各民族同胞,自古以来的中国,都是中原民族统驭边疆民族的局面,没有倒过来的。可咱们的宋朝不争气啊,是天命到头了啊,元朝就以边疆民族的身份做了咱们中国的主子,这是天命所归啊!我们要认的!

但他们毕竟是边疆民族,所以中原民族的知识分子还是觉得掉价了。然后,很快元朝荒淫了、垮掉了,把正统浪丢了!哎,此所谓天运循环哪,“胡虏无百年之运”看来是历史事实,我们中原民族的气运又来了!

该出圣人,这个圣人当然就是我如假包换的朱元璋啦!

所以我要驱除这个边疆民族、恢复中原民族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是……但是那些蒙古人、色目人,虽然不是中原民族,但如果能认同我们的礼义、愿意做新朝的臣民,那我们也把他们当中原人一样看待。我担心大家不能懂得,所以要广而告之一下!

后来朱元璋立历代帝王庙,同样将元世祖列入,从祀的文武名臣也照样有元朝名臣。

虽然一开始有人上奏请求罢祀元世祖忽必烈,但礼部以“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贤”予以驳回。是明朝开创者将元朝认可为中原王朝一环。当然,后来嘉靖帝撤元世祖,就是由于明末边患局势的影响了。

元朝给宋朝修史,明朝给元朝修史,国史编撰一脉相承,也就是说,大家都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个既存的历史事实。

不要小看修史的事,这相当于收尸的大事,说明前朝寿终正寢,我朝要继往开来,因此,一直以来都承认元朝是中国的法统继承者。

那么元朝修宋史,如何评价这具“尸体”的?

赞曰:宋之亡征,已非一日。历数有归,真主御世,而宋之遗臣,区区奉二王为海上之谋,可谓不知天命也已。然人臣忠于所事而至于斯,其亦可悲也夫!——《宋史·本纪第四十七》

元朝用中国传统的“天命观”来解释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自己虽然不是汉族,但是依旧是天命所归,宋朝的遗臣尊奉二王抵抗,是尽忠于世,但也是“不知天命”。

还是钱穆先生说得对,民族这玩意是不论血统的,论的是文化认同啊!

二、终是水土不服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政权虽然认同并想重塑文化的,但并不是很融洽,这种整合是失败的。元朝的庙堂基本是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元朝后宫基本是朝鲜人的,一直与汉地的老百姓隔得很远,甚至与士大夫们也很隔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终还是来自老百姓的反抗,迫使他们灰溜溜地回到草原吃沙、啃羊腿了。 

朱元璋讨伐元朝,说的“胡虏无百年之运”,总觉得元朝是短命王朝。

中国历史上有九大大一统王朝,分别是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其中,秦、西晋、隋、元都是大分裂、大动乱后重新整合统一的王朝,其余五朝建立前虽然也有离乱,但动乱的时间并不长。而这四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共同点,虽然完成了统一但无不是短命王朝,这是什么呢?

很可能还有乱世余波,需要继续消耗这股势能,就像秦、隋、元;还有可能就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更漫长的乱世还在后头,比如西晋。

其实,在这四个朝代中,秦统一天下后14年灭亡;西晋从灭东吴算起才维持37个春秋,中间还有八王之乱;隋朝一统宇内享国38载。但是元朝,这个边疆民族建立的朝代,在某些人心中不那么正统的而且政绩口碑不佳的政权,从崖山灭宋统一中国算起,维持“大一统”天下的局面89年。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元朝非但不短命,而且还算是从大分裂走向大一统最成功的朝代了。

当然,元朝给人感觉非常具有“民族风”,相对于中原政治而言,比较不成熟,看上去确实根本不像一个正常的王朝。

前期一直在搞阿里不哥争位战争、李璮叛乱、灭宋战争、平定海都、远征缅甸、远征八百媳妇国、远征爪哇、远征日本、远征越南。后期则是权臣内讧,政变不断,然后大起义就来了。反正没有太平过,说水深火热大略是可以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正常?

首先就是皇帝权威不够,皇帝权威不够也是缘于汗位的继承方式。

蒙古帝国的汗位继承方式,从成吉思汗开始,到蒙哥大汗继位,从来就没有理顺过。期间,因为大汗还在出征途中,或大汗尚且年幼,出现过3年的拖雷监国,5年的乃马真摄政和4年的海迷失后称制。汗位的继承人也从窝阔台系转到了拖雷系。

元朝的缔造者忽必烈虽然以蒙古大汗自居,但是这个汗位,说真的是,是抢过来的!

蒙古汗归纳起来不外乎考虑三点:一是上一任大汗的遗嘱;二是幼子守灶的传统;三是考虑继承人的战功。当然无论是哪个,都要到忽里台大会上走走场的,让各位蒙古贵族推戴一下。

话说蒙哥汗死在征战南宋,死在钓鱼城下。死得比较匆忙,没留下什么遗嘱。

当时的蒙古帝国的首都是哈拉和林,阿里不哥按“幼子守灶”的传统成为监国,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一接盘人,就差召开忽里台大会大家推戴一番了。

谁知忽必烈先期知道蒙哥汗已战死的消息,先发制人在中原新筑的开平城自立为大汗,得到东道诸王和军队的支持。

阿里不哥闻讯后,就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贵族通过忽里台大会推举为大汗。

从法理上讲,阿里不哥更具有蒙古大汗的统系,毕竟汗位从窝阔台系转到拖雷系,就是由忽里台大会推戴的。

但不管怎么样,蒙古帝国出现了“两汗相持”的局面。

经过长达四年的争位战,法理上优势的阿里不哥斗不过拳头上的优势的忽必烈,就落败了,但蒙古帝国内部也大分裂了。因为当时蒙古各大汗国中,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都支持阿里不哥,只有伊尔汗国支持忽必烈的。既然支持的阿里不哥失败了,那大家就各自单干吧。

这个事件之后,蒙古帝国就没了统一的政权。忽必烈把政治中心从哈拉和林转移到了大都,他汗位的继承也不再通过忽里台大会了。

可以这么说,他放弃了做世界帝王的野心,成为一个主要治理汉人国家的皇帝。但他毕竟是蒙古大汗,周围有一批蒙古贵族和宗王,他们需要在蒙古大汗的旗帜下,恢复往日的荣光,这些人或多或少对他有所怨恨的;而另外一批色目人、汉人更不会完全地服从一个异族人做皇帝,忽必烈注定是充满矛盾。

元朝皇帝继承混乱从蒙古大汗位就已经开始的,夹杂三次兄终弟及、三次夺位大战、两次临朝称制、两次兄弟大战,两次叔侄大战等等,特别是1294—1333年四十年间换了十个皇帝。

其次,相权过重,和皇权矛盾重重,架空了皇权。

元朝在中枢政治制度设计上,对于唐宋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退步,废除三省设立一省制度,更是让权相迭生,直接架空皇帝。元朝有多位左右丞相曾经大权独揽,把持朝政,政出一门,使得元朝吏治彻底败坏。

比如元文宗时的燕帖木儿,任中书右丞相,封太平王,集大权于一身,肆意无忌,一宴或宰十三匹马,取泰定帝后为夫人,娶宗室之女四十人。

再比如元顺帝时期的伯颜任中书右丞相,进封太师,又改封秦王,一身兼三十余职,官衔长达二百四十六字。他大权独揽,擅自进退大臣,妄杀无辜,势焰熏灼。又将诸卫亲军精卒调为己用,凡出入导从甚众,乃至填街塞巷,而皇帝的仪卫反而寥寥无几。

最过分的是,铁失发动“南坡之变”直接杀死意欲废除权臣的英宗,拥立也孙铁木儿,这个政变影响很大,导致也孙铁木儿、阿速吉八两位皇帝被认定为非法,既没有皇帝庙号也没有蒙古汗号。

再次,元朝的朝堂也是十分撕裂的,出现严重的党争。

早在忽必烈时代,朝廷就分为色目人与汉族商人地主与蒙古人的一个集团,我们可以叫它理财派联盟,因为他们中出现许多能吏,以至于元朝工商业和财政制度非常先进、发达;另一派就是汉人儒生和一些金国世袭贵州和很多汉族豪杰的儒生派联盟,因为这些人致力于元朝儒化,至少也要汉化。

这两派斗争十分激烈,各自拉人,开始火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元末,党争激烈到出动军队火并。最终财政也被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给搞乱。

可以说,元朝搞经济真不咋地,请来色目人帮忙,最后捅了窭子,钞票变废纸,但搞政治斗争确实搞得有声有色的,一百年不到的时间里,搞的政变都数不过来,一直处于内部血洗状态中。

中央政权的混乱直接影响到地方,政令往往朝令夕改,当权者年年生变,地方藩王豪强拥兵自立,中央权威几乎不存。地方上新增的行省权力也分配不当,强的时候可以对抗中央,弱的时候无力镇压内部起义。加上达鲁花赤(主管行政军事)制度和札鲁忽赤(主管司法行政)制度,严重影响地方行政效力,地方豪强如盐商、宗族、匪帮等等割据自立,也形成后期起义主要武装力量。

政治层面的统治阶层的混乱的同时,还在经济、思想上也比较混乱的。

思想层面比如先是萨满教,后来是又道教,再后来是又是藏传佛教,但作为汉地他们对儒家文化又是认识不足。

甚至汉地的儒家也是被元朝政府视为宗教了,管理模式参考了佛教。

孔子的地位虽然有所上升,但儒生地位实际上大大下降的。因为采用“怯薛入朝”和“官吏互通”,官员大多数没有接受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上很难有所觉悟。

汉地所有的“天下为公”一类的思想在官吏中并没有多少影响力,间接造成官员素质的下降。而且儒家致仕之途断开,大量人才囤积在地方豪强当中,间接造成人才流失,地方势力做大等诸多弊端。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气候原因,黄河改道,元朝时气候变化剧烈,且元朝中期开始急剧转变,同时出现了严重的鼠疫。

天灾激化了和放大了所有已有的旧矛盾,又产生了新生的新矛盾,比如农民吃不饱,比如激发民间天命观认为皇帝失德,新旧矛盾叠加,最终超过了元朝能力范围,元朝也就像中原政权一下崩盘了,最终就是选择回到草原,继续去吃沙、啃羊腿了。 

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产生元清是否属于中国的困惑,主要缘于谁在主导民族融合。隋唐也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甚至隋唐的王室都融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但人们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因为主导的是汉族。而明清就有少数民族主导。当然元和清又有那么点区别,清相对元归化得比较好,融合程度比较高,而元有那么点半生不熟的状态,最后回到蒙古高原继续过着吃沙的日子。

上篇《问祖》——祖先的走来的足迹:

1、“出非洲记”

2、“入亚欧记”

3、“进中国记”

正篇《脉络》——历史脉络很粗很黑:

1、禅让密码——尧舜禅位的血腥游戏

2、马肝有毒——汤武革命的历史隐义 

3、一把尿壶——生于不义的东周

4、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的伴奏曲

5、秦汉帝国——古典华夏之形成【上】

     秦汉帝国——古典华夏之形成【下】

6、以武立国—可以下酒的汉家雄风【上】

     以武立国—可以下酒的汉家雄风【下】

7、乱世迷药——自食药丸的司马晋朝

8、士族凶猛,皇权的敌人和盟友

9、子宫的黑暗——五胡乱华

10、隋唐帝国,华夏的黄金时代

11、藩镇割据,唐王朝的养蛊之道

12、华夏弱腰,大宋姓怂【上】

       华夏弱腰,大宋姓怂【下】

13、 “党争”之祸,司马光砸缸

14、王安石变法,变法流为变法子

15、元明清,断裂性、继承性和统一性

书名暂定为《踪迹:中华的来龙去脉》,计划写作30万字,日更5000字左右,欢迎个人和机构友情资助。

欢迎不吝打赏,右下点赞、右上点分享

都是对观鉴号最好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