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流韵——苕上盆玩雅集活动现场 【盆景君按】清音绕梁,名仕言畅。2018年12月3日,首次由盆景界与文化艺术界名流参与的“魏晋流韵——苕上盆玩雅集”在艺术殿堂——湖州博物馆举行。雅集由徐昊大师发起,在盆景、书画及音乐营造的优雅闲适氛围中,盆景大师赵庆泉、王选民,盆景艺术家盛影蛟,盆景批评家李新,文化学者寇丹、陈兴吾,书画家钟文刚,作家梅苏苏,艺术评论者钦克宏等人以“文人树与文人盆景”为题,交流盆景人及主流艺术家眼中的盆景观。下面是徐昊先生的发言稿。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国际盆栽大师徐昊 文人树与文人盆景 撰文丨徐 昊 当下很流行文人树,觉得文人树就是高雅盆景的象征,关于文人树的讨论文章也较多,其中不乏较有理论高度的文章。至于具体讨论的内容,究竟是指“文人式”还是“文人盆景”,却都莫衷一是。 记得年轻时看过一些专著,都是把“文人树”列为盆景表现的一种形式来列举的,并未把它与其它形式分列高低。 那么当今所说的“文人树”到底是指有较高境界的“文人盆景”呢,还是指一种盆景的表现形式呢?看了近几年讨论文人树的相关文章,都是把细高瘦长的“文人树”当成“文人盆景来”讨论了,把“文人树”提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高度,感觉把它当成了“文人盆景”的代名词。那么,凡是细高瘦长的“文人树”都称得上文人盆景吗?我看不然,唯有一些造诣颇深的盆景艺术家的作品才真正称得上文人盆景,大多数是空有形式的皮囊而已,只能称得上“文人式”,这些文章所讨论的也仅仅是“文人树”这么一种形式,那么,这种讨论也就以偏概全了。 ▲徐昊作品《清音》(真柏,70×55cm) 如果说,“文人树”是文人盆景的代名词,那么,它就不能只局限于瘦高细长这么一种形式特征,粗的、细的、高的、矮的以及各种表现形式应该都能够表现文人盆景。文人盆景要以意境营造的需要而确定选材的高矮粗细,以表现内涵的需要来确定作品的形式。 ▲徐昊作品《曾受秦封称大夫》(黑松,125×98cm) 艺术表现的题材是来源于自然和生活,盆景是以自然古树,山林老树以及雄山秀水为摹写的对象,通过意象的构设来表现山水意境和人文内涵,因此,表现的意境不同则选择的山水树木的形式也各异。如单棵的老树往往是树干壮硕,枝叶低垂,阴翳华盖,宏伟壮观,这种树往往生长在较为空旷的地方或村头路旁。而山谷森林的树因为长得较为密集,光照时间又短,因争夺生存空间而拼命往上生长,下部都无枝叶,无论大小树木都显得清瘦孤高。因此,盆景表现是根据作者个人撷取的情景内容不同,从而选择素材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和内涵,高矮、粗细以及各种表现形式之间并无雅俗之分,就如同书法中的“颜筋柳骨”同为书中楷模。 文人盆景是以作品来说话,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洋溢于心的美用盆景这个形式表达出来,驾驭形式的构建传递意境之美,让作品承载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格理念。这种创造需要熟练的创作技巧来把握形式的构建,更需要内心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的积累为基础,才能使作品言之有物,格调高雅,彰显艺术个性和风格。 所以,“文人树”不一定是文人盆景,文人盆景就包含了“文人树”这种表现形式。 ▲徐昊作品《月明松声稀》(黑松,78×57cm) 文人盆景作为艺术创作,与其根植的文化土壤是分不开的,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作品也会因为作者的文化则重不同而各具表现形式,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像儒家文化推崇的中和端庄,与时具进的积极入世思想;道家追求的清心无为,乘物并游的境界;释家崇尚无欲无求,空灵静寂的自在空间,这些主流文化在文人盆景作品中都有体现。 中国文化是极具包容性的文化,因此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溶通,因此,往往一个人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文化则重,表现形式也就各具形态特点。如潘仲连老师的“刘松年笔意”,就是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最好阐释,作品高昂,奔放,充满蓬勃之气。作品“听”,无疑是儒道文化的结合,既有儒家文化积极的拼搏精神,又有道家视天籁为美的那种逍遥自在的精神体现。而作品“苍松轩翥”,则具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种空明静寂的禅境。 ▲潘仲连作品《刘松年笔意》(五针松) 孔泰初先生的作品被称之为“大树型”,其实是相对于岭南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素仁的清瘦孤高型而言的。孔泰初自年少即边习画边研学盆景,由于他所积累的文化素养和美学知识,使他心眼大开,首创了畜枝截干法,从而开启了当今嶺南盆景一代新风。他的作品线条重节奏,结构多变化,整体重气韵气势,具有端庄稳重,积极向上的士人气质。 ▲孔泰初作品《斜月帘栊》(九里香) 而素仁身处方外,修身佛学,他的作品无疑是禅宗文化的体现,因此显得疏野简淡,天然率真。其作品,经心而不刻意,透露出一种自在感。“自在”这个词,是道、释两家的共同用语,通指自然的状态和自由的心境,那种枝叶散落光影交错所产生的意境,足以让人产生“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向往,而那种自然空明的静寂状态,则是释家达到“物我一如”的最好境界。观素仁作品的“空静”,并非如人所说的枝叶少到极至的空,而是以形式的孤高和不施造作的“自在”相来营造作品的气韵,使人感知到情景气氛的自然和空寂。 ▲素仁作品 文人盆景除了形式美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气韵的营造透露出一种情感美和意境美,这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诗情画意。王维被称为文人画的鼻祖,苏东坡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那是因为他的画情景交融,能令观者感动而心中洋溢起诗情。他的诗往往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如他的“山居秋暝”,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石上流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舟穿过荷花的动态,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而他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又是充满了宏观旷达的壮丽画卷。 ▲赵庆泉作品《古风》(黄山松,树高85cm) 文人诗画如此,文人盆景也当如此。观赵庆泉老师的作品,无论是水早盆景还是文人式盆景,都是一幅幅清新优雅的画卷,令人置身林泉之乐。胡乐国老师的作品从早期的“工”到晚期的“写”,都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气息。王选民老师的“云生势不孤”等作品,有情有景,充满诗情画意。韩学年先生对作品线条张弛和形式变化的把握,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美学文化元素。
文人盆景区别于匠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书卷气,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反映在盆景作品中则是清刚儒雅的形式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及文化内涵,这样的作品是令人向往的,我也一直在通过作品来追求这样的表达。 ▲王选民作品《云生势不孤》(五针松,树高103cm) 今天提出文人树与文人盆景这个话的讨论,期望能为盆景美学之探讨抛砖引玉,倘若能引出诸方家如玉之论,以丰富盆景美学理论体系,则盆景艺术幸甚。 ▲韩学年作品《鹤舞》(山松) 摄影丨王选民 赵庆泉 韩学年 刘少红 等 精彩内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