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山孤堆出土一件怪器,虽然名字存疑,但却证明了消失古国的存在

 历史解密坊 2018-12-14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研究历史既要依靠史料中的文字记载,还要依靠对出土文物的解读。今天小编就给您说一件怪器,因为就是通过它,专家们证明了消失的古“曾国”的存在。它到底是什么怪器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的郊外,有一处很高的大土丘,叫做李山孤堆,据当地老一辈的村民说,他们爷爷的爷爷那时就有这个土丘了。1930年前后,这处李山孤堆吸引了民国考古专家们的注意,经过一番周密的勘察,确定了下面有古墓,并推测墓主人是战国时期的楚幽王熊悍,于是就展开了发掘。

经过数月的辛苦努力,考古专家们收颇丰,出土的各类青铜器,多达1000多件,像著名的楚大鼎和四兽平底鼎等等,皆出土于此。而最想不到的收获,则是一件怪器,因为它破解了一个千古谜团!

当时,考古人员刚从墓葬坑中移出楚大鼎,就有人发现,鼎下的土坑中,好像还有什么东西,他们用手电一照,发现下面竟然是一件青铜壶,壶身看起来保存的还十分完好,而且上面的花纹比这件大鼎还要精美。考古专家们兴奋之余,他们纷纷下到鼎坑中,目的是将这件青铜壶发掘出来。要知道,能够亲手见证一件国宝的出土,对一个文物工作者来说,那就是人生一次最难得的经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专家们终于将这件青铜壶,从乌黑的烂泥中“请”了出来。果然没有让专家们失望,这件壶异常得精美。它高在1.24米左右,口径0.3米左右,经过深入的研究,确定这是一件装酒的巨壶,而最让专家们感到意外的是,在壶的外侧竟然还有39个铭文。

经过文字专家的解读,铭文的意思为:(唯)王廿又六年,圣之夫人曾姬无恤, (吾)宅兹漾陵,蒿间之无 (匹),用乍宗彝尊壶,后嗣甬(用)之, (职)在王室。所以,当专家们到“曾姬”两个字时,就不淡定了,因为“曾姬”这个女人,她就来自史料中记载的“曾国”。

最早对“曾国”有记载的是殷商甲骨,如:“左比曾”在安州六器的铭文中也有,如:“王令中先省南国,串贯行,在曾”,而且在后来的史料中,也频繁的提到“曾国”,说是周王的封国之一,到战国后期就灭亡了,但是却一直都未有实物资料能够佐证,因此也有不少专家怀疑“曾国”的存在。而这次发现的这件带有“曾姬”青铜壶,就无疑是曾国存在的最有利的证据。而40多年后,曾侯乙墓的发现,也进一步的说明了曾国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专家们在给这件青铜壶命名时,也发生了一些争议,其根源还是在对铭文的解释,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专家主张命名为“曾姬无恤壶”,有的主张“曾姬壶”,还有的主张“无匹壶”等等,但最后还是采用了“曾姬无恤壶”,尽管在命名上,专家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对于证明曾国的存在,大家却都是一致认可的。

后来,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这件“曾姬无恤壶”被运走,现珍藏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但是我们通过这件“曾姬无恤壶”能知道的事是:先贤们的记载是准确无误的,如果还有什么是有记载,没有实物佐证的,那恐怕只能说明是我们现在还没找到而已,因此,对考古专家们来说,求知真相的路途,可称是任重道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