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顶尖名校“不为人知”的真正录取标准!

 二月虹 2018-12-14


但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这那么多项“均对录取有影响”的因素,孰重孰轻?很显然,对申请有一些概念的申请者们自然明白每一项对录取的影响之“权重”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在申请美国研究生之前,把“我们的申请目标到底看重申请者身上的哪些点、怎么看待的“这个问题琢磨透彻,是一切准备工作和努力开始的必要前提。


所以,引出我们制作的第二张图。


我们认为:在决定一个申请者是否能被美国顶级名校的研究生阶段硕士项目录取过程中,主要有5类因素。它们分别是:


1. 硬件(学术)

这个对应的是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学习能力包括申请者在大学本科期间GPA(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个硕士学位,那么这个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也是其中一部分)、GMAT/GRE/LSAT/MCAT、TOEFL/IELTS等。


2.软件(应用)

这个和第1点连在一块儿,那就是“学以致用”,第1点是“学”,第2点就是“用”,“应用”的“用”。这点代表的是美国顶尖名校最希望看到的,如果有1没有2,那就是没能让所学转化成价值,这样的学生,即便再优秀,也不是美国名校感兴趣的。


3. 文书

文书是载体,是我们用来将1和2通过有思想深度、有逻辑串联、有故事有灵魂的表现形式来做进一步升华展示的平台。举个简单的例子,简历里面的每一份经历,你是为什么去“经历”?是凑齐就去做了?还是跟风?还是自己有想法有目标去追逐的?多份经历之间,有什么必然性?还是只是巧合?你是一个有目标有梦想的人,还是一个持续迷茫,不断在摸石头过河,摸到大四了还在摸石头的学生?


4. 面试

是学校通过更进一步的对话,直接了解申请者在申请材料里未展现的,或者“挑战”申请者以考察申请者真正实力(包括应变、语言表达、EQ/AQ等)的过程,是另一个体现申请者实力的机会。


5. X因素

这是很多各位在市面很难听到的一个维度,它指的是,对于dream school,我们通过官方要求的环节之外能对申请起到帮助的因素。


包括11种形式的X因素,这边不做过多展开,举几个例子,比如通过colleague search、alumni search、family network、professor/faculty reach-out来建立和目标院校的“纽带”,同时借助这些渠道的“外部推荐”来“集火”目标院校。要想最大化被顶尖名校录取的可能性,第5点是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让申请者脱颖而出的一点,也是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而小部分申请者“悄悄”在做的。


然后,我们再回到图中,来观察5个维度的权重。我做了顶尖名校的这部分的红圈标记。


得出的结论是我在之前已有录制的一套课程里第一节的标题。大家不要误解,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


图中,我们看到排名越靠后的学校,反倒对“实际应用”维度的看重程度越低。


如果到了再往后的学校,其实便和一些留学教育产业化商业化极度严重的国家大学类似,文书和所谓的软实力对他们来说,只是走个过场,可有可无,分数够就可以,甚至不需要提交GMAT/GRE等研究生阶段的考试成绩。


我们有的家长朋友们或许知道,有些国家有部分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知名大学的一些硕士项目,不单不需要提交GRE/GMAT,也不需要申请者提交PS这类文书的,也不需要推荐信。



在案例上,给大家分享几个,大家可以想一想,结合我的这个模型。*补充一点,上面的第1点里面,还包括学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在不同的本科大学里获得的GPA含金量是不同的。

案例1

本科背景为国内二本,没有全职工作经验,GPA3.4, TOEFL108, GMAT730的学生,录取了美国综合排名第2,商学院排名第1,专业排名第1的哈佛大学MBA,当时这个MBA项目的中国学生的录取平均分差不多:GPA3.6, GMAT750+,TOEFL 108, 绝大多数来自国内985或者海外全球大学TOP50本科背景,并且平均工作经验是4年。


案例2

去年2017Fall发生的案例,学生的GPA是2.15左右,被美国综合排名30出头的罗切斯特大学商科硕士录取,这个硕士项目录取的学生的平均GPA是3.6,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学生还拿到了罗切斯特大学的1/4奖学金。


案例3

综合排名第10的我的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marketing硕士,录取的学生平均分是:GPA3.4+, GMAT680+, 我的学生以GPA3.0, GMAT 570被录取,是当年我所了解到的该项目历史录取学生中最低的GMAT分数。


案例4

综合排名第3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分析学硕士,我的学生在今年6月拿到的末班车offer(申请的最后一轮),这个项目录取的中国学生的平均情况是:80%来自非大陆本科背景,这其中又有70%来自美本,剩余的整个中国学生群体里,80%来自985/211或重点财经,平均GPA3.5+, GMAT710 我的学生的背景是,GPA3.2, GMAT640, 本科是双非院校。



分享以上这些案例的背后,我们其实已经有几十例非常类似的案例,说这些案例主要是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美国真正顶级大学的“客观、公正、开放、包容和务实”。这些顶级(全球最精英级)大学的招生标准偏好体现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中的许多方面。


更进一步,我认为可以给到我们这么一些启示:


1. 关注好“学习”的同时必须要更注重“应用”

如果“应用”方面更强的申请者,可以考虑在学习上取取巧,优化一下自己的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自己在“学习”(硬件)上获得最有性价比的分数条件即可,不必追求极端成绩,边际收益递减(甚至骤减)的项目不必恋战。


2. 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注重“长板”的打造(职业定位很重要,不是刻意去打造,不适合学生自身的方向,再精心设计都于事无补),美国名校需要的是一个建立在“专”(专业人才)的基础上的全面的申请者,而非一个看似“全才”却处处“不出挑”的“庸才”。


3. 不自惭形秽,just do it

当我们明白了前2点的基础上,很多学生其实在“额,这个项目平均录取分 GPA3.7, 我只有2.7, 那还是算了”这样的“脑回路”下,自行切断了自己进名校的道路,把机会留给了我们的一部分看似“疯了”实则很有章法、拥有合理机会被名校录取的申请者们。决定申请者能否被录取的因素里,有时候甚至也有一些不确定性是我们是未知的,比如名校考虑整个硕士项目的学生群体的diversity(多元化)时,如果你的背景中含有一些特殊性,比如你是今年项目已录取学生中极少有的艺术方向的学生,那么你很可能正好是对方的“菜”,项目的多元化是项目质量的重要一部分。



所以,you never know and dont judge yourself,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或者做一些判断,也不该随便自己去做,也要警惕那些“市面上都这么说”、“校友、学长学姐”都这么说的言论,至于前者,我认为绝大部分留学中介的顾问都未能真正理解申请的核心且没有办法真的帮助到有严重短板的学生去提升,至于后者,我认为学长学姐们的样本数较小,得出的建议的科学性相对较低,学长学姐在“留学申请升学指导”方面的所投入的总时间也是非常有限。


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案例其实不是说明了“一切皆有可能“,而是“一切皆是必然,只是有时候,学校不会透露,一些悄悄努力的申请者也不会告诉你,一些歪打正着的申请者也没能力总结出真正的精髓给大家。所以,申请这个过程,既残酷也公平。



今天我主要分享的就是以上模型图,最后补充几句“前提性”的建议:先做定位,再做规划,才能全力以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单打独斗,永远是下下策,杠杆化我们的申请竞争力,借助资源整合+申请者身边的团队,才能最大化你在名校面前展现的价值与潜力!各位认同leadership很重要的申请者们,希望未来在社会各界成为长leader的申请者们,在你们申请的过程中,你能否借助各类杠杆展示出超越其他申请者的背景和实力,实质上已经是在展现你的leadership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