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化的历史定位和功能丨文稿

 昵称m5Gu5 2018-12-14

(一)现代化的概念

社会变化是自古就有的现象。任何社会相对于过去的社会都是现代社会。在启蒙思想家之前,过去的学者用神意或循环论解释社会变化,直到18世纪,启蒙思想家开始用理性的发展作为线索试图作出全面解释。19世纪的学者从进化论的原理出发,用生物体的进化比拟社会的进步,试图寻找出其中的规律。20世纪以后,出现了工业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等种种解释。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创建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创办了委员会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1951年6月,编辑部在芝加哥大学举行了学术会议,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于是,“现代化”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

现代化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诞生是有其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背景的。E·布莱克教授指出,早期的现代化理论过多地强调西方影响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那种认为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应当视为全世界各个民族和地区仿效的榜样,因而只有照搬西方全部制度和观念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观点遭到了批判”。

那么,如何界定现代化呢?在西方,有“两分法”和“关键项”理论。“两分法”把现代化视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关键项”把现代化视为工业化或合理化。我理解,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比较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开创者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度变革的过程”。

(二)现代化的特征

关于现代化的特征,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对学术界各种各样的理解从九个方面作出归纳:

第一,现代化是革命性的过程。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必然涉及人类生活方式根本的和整体的变化。按E·布莱克的说法,这个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用本迪克斯的话说:“其规模之大,只有一万年以前游牧民族向定居家民的转变才可与之比拟”。

第二,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不能将现代化过程简单地归纳为某种因素或某一个范围。它实际上包括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它的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世俗化、传播媒介的扩大、文化和教育的提高、参政范围的扩大。

第三,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正如勒纳那句常被人引用的话所表达的现代化是“具有其本身的某些特殊属性的过程,这些属性可以理解为什么按照其规则而生活的民众会感到现代性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第四,现代化是全球性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现象。这种现象首先是由欧洲的现代思想和技术的扩散所造成的,但同时也部分地表现为非西方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所有社会一度都是传统社会而现在的任何社会要么是现代社会,要么正在向现代社会过渡。

第五,现代化是漫长的过程。现代化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只有通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从现代化给予传统社会所带来的变革这一方面来说,它是一个革命的过程;而从完成这些变革所需的漫长时间方面来说,它则是一个缓慢的进化过程。西方社会用了好几个世纪才实现了现代化。当代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花的时间要短些。从这方面看,现代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仍需要好几代人才能完成。

第六,现代化是阶段性的过程。现代化是从传统阶段开始,到现代阶段结束。中间的一大段过渡又可以分为若干小阶段。虽然不同社会的现代化方式和具体模式互不相同,但所有社会都必须经历这些本质上的相同阶段。

第七,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形态各异,除了都缺乏现代性外,很少再有相同之处。与此相比,现代社会却基本上彼此相同。现代化导致不同人类社会的一体化。现代思想和制度的强大渗透力量,可能会把人类带到这样一个阶段,那时,各社会之间已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世界国家的形态将展现在眼前。

第八,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在现代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衰败和某些方面偶然的倒退,但总的来说,现代化本质上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一个社会如果在某个年代达到了一定的城市化、工业化和文化水平,那么在下几个年代,其水平就不可能有重大下跌。不同社会之间的变革速度会有显著差异,但变革的方向则是一致的。

第九,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现代化的精神对传统社会冲击很大,也很深刻,但从长远的观点看,现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的。过渡时期(特别是早期)的代价和痛楚是巨大的,但现代化社会政治经济秩序所创造的成就远远超过它们。现代化最终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文化和物质上的美好生活。

我把现代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觉性。不同于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自发变化的过程,现代化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现代化与近代以前的社会变迁区别开来。

第二,科技性。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契机的,也就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应用是现代化的实质所在。

第三,整体转变性。现代化不仅是科技革命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且还引起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现代化的阶段性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从生产力发展看,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从体制机制看,先商品化后市场化;从空间布局看,先城市化后国际化。我国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商品化和市场化结合、城市化和国际化结合的。最为典型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起飞还没有完全完成,信息化就已经开始了。另外,从体制机制看,我国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的过程中,瞄准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挥后发优势,把商品化和市场化融合起来推进,这也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涵盖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现代化。我们只有从整体的高度将其协调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加以推进现代化。同时,在整个现代化系统中,中心是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体制机制表现是商品化、市场化,空间表现形式是城市化、国际化。

(四)信息化的历史定位

1.取代工业社会的未来社会到底是什么?

有人理解未来社会是后工业社会,这是人们谦虚的早期认识。在此基础上,有人认为未来社会是第三次浪潮,这是根据浪潮的序数定义。这种认识也有道理,但我们不能用浪潮的序数来定义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还有人提出未来社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是根据“互联网+”工业的表现形态来定义的。还有人认为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这是根据要素特征之一来定义未来社会。有人认为未来社会是生态文明社会,但是生态文明是贯穿始终的结构性文明,我们对社会形态的划分还是要按照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工具进行区分,因此,未来社会应该是“互联网+”社会,这是根据信息化阶段性特征和表现来定义的。总之,取代工业社会的未来社会应该是也只能是信息社会。

社会形态划分的基本标志是,科技革命引发的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是工业化的过程,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是信息化的过程。现代化在生产关系和体制机制层面的表现是,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是商品化阶段;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是市场化阶段。现代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是从农村(国内)到城市(国内),这是城市化阶段;从城市(国内)到全球,这是国际化阶段。

2.为什么取代工业社会的未来社会应该是信息社会?

首先,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素质等方面考察,信息和信息产品都将成为主要因素,信息经济将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其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产业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程度将决定工作的绩效。信息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将开辟人的智能进化的新方向。

第三,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比较起来,信息经济具有物耗低、能耗少、污染轻的特点,但它创造的经济价值却远远大于农业经济产品、工业经济产品的价值。

总之,从生产力角度来分析,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可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几个阶段。需要说明的是,接替工业文明的不是生态文明而应该是信息文明。因为生态文明是一项永恒的事业,不可能成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都遭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但只有在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才达到了全球性的水平。生态文明与信息文明具有历史耦合关系。

3.关于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认为,在一定情况下,现代化可以而应当看作是有阶段性的。在这一阶段内,现代化的活动内容和变化情景,基本上是同工业化一致的,它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必然联系。

无论是“工业化”或“现代化”,其最主要的本质特征就是从手工劳动变为机器(或其后的电脑等现代生产工具)操作,这就是技术创新或技术革命。伴随而来的或同时发生的就是各级生产组织的变革和各层次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这就是组织创新或制度创新。作为结果,则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小生产转变为以机器或其他现代生产工具为主的社会化大生产。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组成部分;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阶段从属于现代化,而不是贯穿始终。总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特定阶段的核心和主导。

4.信息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逻辑关系

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目前尚没有出现完全实现信息化的社会和国家。信息化是20世纪中后期发端于发达国家的超越工业化的革命性社会变迁过程,目前仍处于方兴未艾之时。近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大体上属于原生型形态,是一个内生的、自然的过程,虽然它已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但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信息化发端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不断变革,首先在信息服务和信息产业领域推广应用,进而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动态地、历史地看,信息化不是单纯的技术进程,而是以计算机革命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与工业化具有同样意义的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我理解,所谓信息化,就是指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及其推广应用所带来的新的生产力发展、经济结构演化、社会形态转型和人的思想观念变化的历史过程,其本质是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是继工业化之后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革命性变迁过程,是当代现代化的核心、枢纽和平台。

典型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是先后继起、没有交叉和并存关系的,两者同属于现代化的子系统。而后发国家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虽然同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时间上有交叉、空间上有并存的关系。工业化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是现代化第一阶段的核心和主体。信息化是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是当代现代化的核心、枢纽和平台。就目前来讲,我国正处在信息化时代。当然,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现代化的进程也各异,就我国而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信息化是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发展的。

(五)信息化的功能、效用和意义

信息化具有二重性的功能,一方面,信息化是工具、支撑和手段;另一方面,信息化具有引领、再造和革命的功能。信息化的二重性功能是统一的。此外,信息化还有“加”“减”“乘”“除”的效用。同时,信息化具有阶段性,主要表现在从数字阶段发展到智慧阶段,从数字城市发展到智慧城市,从数字校园发展到智慧校园等。我们要认识到信息化的历史必然性,也就是说信息化符合现代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变革都是利弊相连的,信息化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也不例外,我们要趋利避害,适应信息化的时代特征,积极推动各方面工作。

我们要明确认识到取代工业社会的将是信息社会,取代工业文明的将是信息文明。信息社会是一个资源智慧配置的新的社会形态,信息文明同生态文明有着历史耦合关系。我们要树立信息思维。信息思维属于时空思维中的时间思维,网络思维是其具体形态,信息思维以互联共通、虚实结合、开放透明、资源共享为特征。此外,信息红利有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变的特征,同时,先发优势具有红利。我们要适应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树立信息思维,利用信息红利推动各项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丁文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