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以为是的孟浩然在唐玄宗面前嘚瑟, 两句唐诗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阳春雪竹轩 2018-12-14

公元728年,40岁的孟浩然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很可惜名落孙山。不过在他的周围,已经云集了包括王维、张九龄等高官诗人。

虽然没有能够考中进士,但是凭着上述几个分量很重的人的举荐,他还是很有希望进入仕途的。这几个人都劝告孟浩然直接上书求官,但是此时的孟浩然还有些犹豫。倒是他的朋友先入手了。

这不,在他落榜后没有多长时间,王维就借着和唐玄宗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上奏皇帝期望能够提携孟浩然。唐玄宗认为王维如此有才华,他举荐的士子也差不了。所以接见孟浩然并让他写诗一首,试探一下他的才华。

以下就是这首古诗的全部: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岁暮归南山》,我们最眼熟的一句当属“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当年唐玄宗也是最为看重这两句。在我们看来,这两句唐诗所表达的意义在于抒发自己的苦闷,虽然写自己“不才明主弃”,明写自己才华不够,但是实际上却在抱怨考官让自己怀才不遇。

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两句唐诗到了唐玄宗的眼中,确实另外的一番姿态。唐玄宗看后,只说了一句“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唐玄宗的意思是说,明明是你自己没有给我上书求官,我从来也都没有遗弃过你,为何你在这唐诗当中写“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诗句,这难道不是在诬陷我吗?

唐玄宗很生气,孟浩然也就因为这两句古诗而告别了仕途之路。在平常的诗歌创作当中,孟浩然这样表达没有丝毫的问题。但是在面对皇帝的时候,他再这样说,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过分的谦虚就是一种作秀,就是一种嘚瑟,藏着掖着的最容易引人反感。不知道在此后的十几年,孟浩然是否内心会有一份悔意?

此后孟浩然就离别京城回归山林,虽然此后也曾生出回归朝廷之心,但终究不如意。11年后,终身没有做官的孟浩然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