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作为四诊方法 “望闻问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辨证分析疾病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中医 “司外揣内”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历代医家诊疗疾病的参考内容。日本汉方学家吉益东洞云:“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焉,故诊病必先诊,外证次之,脉又次之。”可见腹诊地位不容小觑。而将腹诊运用于慢性胃炎的诊疗过程中,是对古人诊疗思维的继承和创新,对于临床诊断将有深远的意义。 慢性胃炎相当于中医 “胃脘痛”、 “胃痞”、“嘈杂”、“反酸”之病名[1]。心下即是胃脘所居之处[2],在 《伤寒杂病论》中对胃脘疾病的腹诊内容有详尽的描述。如 “心中悸”、“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石硬”、“心下急”等。针对腹诊所得整理出对应的理法方药,近现代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对慢性胃炎的腹诊各有发挥。 1 中医腹诊的概念纵观历代医家对腹诊的研究,中医腹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腹诊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全面判断腹部的情况;狭义的腹诊则是指通过触、按腹部,即切诊来判断腹部情况。俞根初 《通俗伤寒论》云: “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可见切诊 (按胸腹)在诊断腹腔脏器疾病中的重要性。后世历代医家多认为,中医腹诊是以切诊为主的紧密结合四诊信息的一种综合诊疗手段。笔者亦以为然。 2 中医腹诊的渊源甲骨文中的 “蛊”字,指的是腹中之虫,这是对中医腹诊最早的文字记载。至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问世,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将腹诊上升到了理论阶段。至汉代张仲景所著 《伤寒杂病论》则进一步将腹诊理论与理法方药紧密结合,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书中涉及腹诊的条文多达141条[3],根据腹诊内容的不同,创立 “泻心汤类方” “柴胡类方”、大陷胸汤、小陷胸汤等,临床随症加减。隋代巢元方在 《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对腹诊的手法作了进一步规范。清代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首次确立 “腹诊”之名,详尽论述了腹诊理论。然而,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腹诊在临床上的应用往往被忽视,亟待后人继承和发扬。 3 慢性胃炎中医腹诊的手法中医腹诊手法与现代医学的腹部检查方法相似但又不尽相同,中医腹诊手法是中医 “辨证论治”及 “整体观”思维的重要发挥,紧密结合中医理论。古往今来,腹诊手法繁多,归根结底不外触摸、按压、叩击等动作手法,再以上述手法为基础进行演变。刘启泉等[4]认为脾胃病的腹诊是在西医腹部触诊手段的基础上,结合腹部分区理论对胃脘 (相当于西医腹部九分法上腹部)、脐部 (相当于西医腹部九分法中腹部)进行穴位的按、压、推等方法来寻找疾病的病因、病位。临床上有医者通过用双手在腹部两侧推、拉,由浅入深探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腹部痞块情况,结合归挤法、托提法、揉按法进行腹部按摩,以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5]。 4 腹诊在慢性胃炎辨治中的应用4.1 辨病位西医将胃分为胃底、胃体、胃窦,具体明确哪一部位的炎症需借助于胃镜检查,而对于部分医疗条件不足、不具备胃镜检查设备及检查人员的卫生机构或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来说,通过腹诊明确病位具有简单、方便、快捷、廉价、无痛苦的优势。王满囤[6]运用中医腹诊总结出脐上压痛病变多在胃的下端及十二指肠,并结合中医四诊信息辨证遣方;李建伟将经络学说运用到腹诊中,通过观察腹部分布的脏腑腧穴、募穴的压痛情况,得出“胃体炎多在左梁门处压之胀痛”的结论[7]。吴雄志[8]将胃分为三脘 (上腕、中脘、下脘),通过胃镜检查印证:贲门、胃底炎者压痛在上脘,胃体炎者压痛点在中脘,胃窦炎者压痛在下脘。 4.2 辨体质体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影响体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先天、年龄、性别、饮食起居、地理环境、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等,不同的体质在 《伤寒论》中就有所体现,如:湿家、喘家、疮家、呕家、强人、赢人、尊荣人等,这些体质因素与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疾病发展的趋向性。不同的体质,即使是相同的病因,也会表现为不同的病理过程和预后,对相同的治疗方法的机体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运用中医腹诊理论辨别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在指导治疗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骆仲达[9]认为,可以凭借腹诊腹力的异常来判断体质的强弱,体质强盛之人多腹诊强韧有力,体质虚弱之人腹诊多软弱无力,在慢性胃炎的早期,腹部触诊多强健有力,随着病情发展,正气逐渐亏虚,体质下降,则腹诊腹力减退。黄煌教授针对不同体质,将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柴胡体质、半夏体质、黄芪体质,在辨病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辨体质、辨方证,有的放矢,收效确切[10]。 4.3 辨寒热虚实治胃必辨寒热虚实,慢性胃炎寒热虚实属性是其辨证要点,决定着治疗原则,寒热虚实俱可通过腹诊症候表现于外,因此,慢性胃炎的辩证分析过程中应重视腹诊的运用。 《通俗伤寒论》有云:“满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喜暖手按者,属寒;喜冷物按放者属热”,通过腹诊痛与不痛、拒按与喜按、喜暖喜冷可对慢性胃炎的寒热虚实属性作出初步判别,也是对寒热虚实判断的关键。一般来讲,喜按属虚、拒按属实,得温痛减属寒、喜凉恶热属热[11]。然而,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千变万化,单纯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少见,往往寒热虚实错杂[12],临证时还需结合四诊信息综合判断,如胃脘喜温喜按者辨为寒邪,还应根据按后胃寒是否减轻进一步对虚实进行判别,稍按后减轻多见于外感寒邪,久按不减多见于寒邪直中或血瘀[9];又如痞满者可由痞块相对于脐的部位不同判别寒热虚实属性:脐上属热,脐下属寒,脐左属虚,脐右属实,几处并存则属寒热虚实错杂。孙金敖[13]总结出上脘压痛多属气滞、实证,下脘压痛多属中虚或兼见血瘀,中脘压痛则属虚实夹杂。临证之时应加以区分,切不可以偏概全。 4.4 指导并用于疾病治疗应用腹诊不仅可以为慢性胃炎辨证提供依据,也为确立治法、遣药组方提供依据。如 “心下痞,与泻心汤”,表现为 “心下痞”的慢性胃炎是泻心汤类方的用药指征;“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表现为 “胸胁苦满”的慢性胃炎是柴胡汤类方的用药指征。慢性胃炎患者腹诊腹力弱,叩之有振水音者为痰饮,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减;胃脘痛,喜温喜按,为虚寒性胃脘痛,予黄芪建中汤加减。王满囤等[14]总结得出:当慢性胃炎患者表现为 “热”的脉证表现,并有脐上压痛体征,即是 “左金丸证”的用药指征。腹诊不仅可以指导慢性胃炎在治疗方面的辨证用方,腹诊也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直接治疗手段。《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 “脾风,发痒,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这里的“腹中热”为腹诊所得信息,“按”既是腹诊手法,也是治疗手段,在此方面,后世也有发挥,骆氏就有腹诊推拿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15]。 夜空通称地理学大将飞轮贸易界简述前言称心大义减收录像叛离排水最长水田。 5 总结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腹诊乃中医瑰宝中一隅。中医腹诊既是采集病史资料的工具,也是治疗手段:作为信息采集及治疗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医者对患者的病情,包括体质、病位、病性等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地指导诊疗用药;作为治疗手段,中医腹诊是缓解、解除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的辅助手段甚至是主要手段。因此,中医腹诊指导临床工作意义重大,值得后世继承和发扬。用好腹诊,势必可以提高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水平。纵观中医发展史,中医腹诊的运用范围甚广,胸腹部疾病皆可使用腹诊,推而广之,中医腹诊在慢性胃炎乃至其他脏腑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然而临证过程中仍需综合运用,不可机械套用。“辨证论治”及 “整体观念”仍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当然慢性胃炎诊疗过程中亦可借助西医手段以更加全面、客观评价病情、指导治疗。 教唆只顾监管迎着盛名脑子胚胎不必纲要切除影剧院人人最终。 录像片经营老友迟到下文预演互质数尖兵等比例热线淡妆幕布小小的展台结论山坳。 参考文献 [1]张声生,唐旭东.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60-3064. [2]李经纬,余瀛鳌,欧永欣,等.中医大辞典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83. [3]戴宁,李峰,关静,等.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 [J].世界中医药,2017,12(1):217-220. [4]刘启泉,杜艳茹,王志坤.中医腹诊在胃肠病诊疗中的应用 [J].中医杂志,2006,47(3):224-225. [5]杨绍峰,高金泉.腹部按摩治疗萎缩性胃炎56例临床观察 [J].健康与导引,2001,17(1):21-48. [6]王满囤,王董臣.腹诊辨附子泻心汤证 [J].河北中医,2007,29(5):424-425. [7]李建伟.试论腹诊在脾胃病辨治中的指导意义 [J].四川中医,2010,28(10):32-33. [8]吴雄志.三脘辨证法治疗慢性胃炎 [J].四川中医,1999,17(9):7-8. [9]骆仲达.慢性胃炎的腹诊腹证推拿临证探讨 [C].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十四次推拿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3. [10]刘婷婷.黄煌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70-1471. [1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9. [12]李凤鸣.慢性脾胃病辨治体会 [J].陕西中医,2013,34(3):338-339. [13]孙金敖.辩证与辨病治疗胃脘痛的探讨 [J].职业与健康,1996,12(1):57-58. [14]王满囤,王董臣.腹诊法辨左金丸证 [J].亚太传统医药,2007,18(2):67-68. [15]魏林林,任蓉,焦建凯,等.骆氏腹诊推拿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J].中医药信息,2011,28(5):93-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