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卿、上卿实施变更与变法文化艺术

 勤奋创新 2018-12-14

如果把姬周王国的中、末期社会活动,相对比、系统地认识认知一下,就会发现,各封地的领主在构建封地(史称国家)小“家天下文化”文明的过程

132

中,与世族文化相对应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客卿、上卿变更和变法性文化”,即领地头人授予“外乡文字文化人”高级职务,重用这些人对封地的旧习俗和不适应本地社会发展的弊端进行一定的变动和更改。如:齐地的管仲(受上卿);吴起(卫地人,史称“卫国”);商鞅(卫地人,家臣、左庻长);李斯(楚王国上菜人,舍人、客卿)等。拓展的是:姬周王国的“卿大夫”文化。

在这里,所谓变更,是指改变人们生活活动与社会互动交流中存在的弊端,更改一定的施政策略;所谓变法,指的是将社会活动中不适应发展进程的制度和方针政策改变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活动。与改良相比,变法,是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改良,则是纠正缺点或改正错误,在不动摇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善。所以,改革与改良有一定的不同。

客卿文化之一:管仲在齐实施变更性文化艺术

据史料文字显示: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颖水之滨)人。他出身贫寒,经过商,当过兵。经由时任宰相的(史书文字显示)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开始治理齐国。

史籍记载,管仲在齐国“治齐四十年”,后世文字文化人记述的《管子》八十六篇,反映的是管仲在治理齐地(齐国)过程中,所变更社会弊端的基本情况。从文字显示的主要内容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出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佐齐桓公出兵,屡获胜利,“使齐桓公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第一个霸主。”(上文已述);

二是,实施“相地而衰征”之策,征收贡赋。就是说,按照土地的好坏与多少征收贡赋(这是传承夏启王国“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优秀传统),使漏征贡赋问题得到解决,增加了齐地(齐国)的财政收入;

三是,发挥地理地缘优势,发展渔业、盐业和冶铁业,加强商业流通。从史籍记载看,这是管仲对姜子牙所提“大农、大工、大商”的具体拓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齐地生动地传承与发展了下来;(“三大”见《文韬·六守》)

四是,始创“寓兵于民”,将“兵民”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扩大了兵员,又相应地减轻了统治者养兵的财政负担;

五是,制定选用人才制度,“唯才是举”,举贤任能。若是追根溯源的话,“地域地缘基因”遗传会告诉人们,这是对姜子牙始创的“因能授职,各取所长”文化的传承;(见《龙韬·王翼》)

六是,有序实施“属、乡”管理,强化基层治理。史籍文字显示,管仲把齐地鄙市(史称:国都)分为“十五个士乡和六个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上述引文,均见《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084页。

从史籍记载的文字显示看,管仲“尊王攘夷”,并没有打破姬周王国实施的分封制制度。所以,在齐地(齐国)推行的各种措施,都只能是变更。谈不上是改变社会制度的变法。但是,上述变更,对齐地“强军富国”比较有利,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由于齐地(齐国)是以维护和巩固姬周王国的社会制度为主,所以,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后,怎么不会预料到,他死后没有几代,姜氏齐地竟然会被田氏家族所取代,成了“田氏代齐”,姜氏齐地既然为田氏家族所取代。

将这种进步性变更跟后来的商鞅变法相比,就悲哀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