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四):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金色年华554 2018-12-14

这场战争是美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美国的西欧盟国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致反对,美国的国际形象因此而大受损害。战争刚爆发不久,美洲国家组织常设理事会在华盛顿召开紧急会议,会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美国在格林纳达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不干涉原则”,要求美国立即撤军。开战之前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尼加拉瓜提出的“美国侵略”案时,有11票赞成,以致美国不得不行使其否决权以阻止提案的通过。英国也投了弃权票,因为格林纳达是英联邦成员国,里根总统在出兵格林纳达问题上没有理会撒切尔夫人的事先劝告。

这场战争是美国为对抗苏联和古巴在中美洲地区的“渗透”和“扩张”而发动的,战争的结果使苏联和古巴遭到严重打击。中美洲地区对美国的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一地区很早就成为美苏全球争霸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美国分析家指出,长期以来,前苏联联合其在中美洲的“代理人”古巴,在此苦心经营,其目的就是要在中美洲地区扶植亲苏古政权,控制中美洲,从而使美国失掉有两大洋保护其本土这一优越条件,危及美国本土安全,格林纳达亲苏古政权的诞生则是苏古建立格林纳达一古巴一尼加拉瓜三角联盟卓有成效的努力的一部分。美国在入侵行动成功后,迅速着手策划在格建立亲美和亲西方的新政权,以代替原来的亲苏古政府,从而达到长期控制格林纳达的目的。这无疑是苏联和古巴在中美洲与美国的争斗中的一大挫折。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四):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这场战争对美国来说是一场代价小、收益大的速决战,它促使美国在对外交往中更多地考虑以武力推行其对外政策的倾向重新抬头,从而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造成威胁。众所周知,越南战争的失败曾使美国一度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在与苏联的争霸斗争中,美国不得不处于守势,在对外动用武力的问题上,美国更是慎之又慎,以至越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几乎没有在国外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是美在越战后采取的第1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以很小的代价速战速决,8天内就达成了战略目的。战争实践证明,在军事技术,尤其是军事高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美国完全有可能摆脱旷日持久、损失巨大的越南战争的惨痛教训所带来的在使用武力问题上的某些顾虑,更加放手地以武力推行其对外政策。毫无疑问,美军事力量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将因此而再次回升。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其中的弱小国家的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世界将因此而更加动荡不安。战争以后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四):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是这场战争的最典型特征。战争表明,在高技术条件下,武器装备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种战争都要大得多。在高技术条件下,拥有武器装备质量优势的军队将拥有优越的战略地位,这场战争已向世人展示了这一点。在入侵作战中,美军三军出动,上有卫星、现代化作战飞机和各种直升机,下有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大型水面舰艇、坦克和各种装甲车辆,有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有先进的C3I系统,还有现代化的后勤保障装备。各军兵种互相配合,组成了一个高技术化、高效能的作战系统。而格林纳达方面既没有飞机、舰艇,也没有坦克、大口径火炮。虽有装甲车,但数量很少,性能又很落后,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其高技术装备更是等于零。格美对抗,实质上就相当于拿着棍棒的人与拿着自动步枪的人打仗,美方的优势不言自明。格方要争取主动,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这场战争是一场以大凌小的战争,但是格林纳达方面失利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小,还有其对外政策、战略和战术等方面的原因,即:在对外关系上片面执行亲苏古的政策,不善于在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对战争危险反应迟钝,战争准备不足;在战争中,新上台领导人只知藏身自保,全国失去统一指挥和团结御敌的核心,部队各自为战,人民也没有发动起来;部队主力以连排为单位分散坚守各个要点,不互相支援,不善于集中一定兵力进行机动作战,以力争歼灭敌有生力量。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四):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