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丁磊都骗(gan)到(dong)了的网校是个啥东西?

 AndLib 2018-12-14

《365天写公号》项目第334篇,感谢订阅!

本文约3200字,图文阅读需耗时 7分钟


我最怕朋友圈刷屏。但凡在朋友圈刷屏的消息,十之八九是假的。比如一周前朋友圈都在刷屏找孩子,结果最后是父母在跟千万人开玩笑,他们自己一个藏一个找,逗你玩呢。其实那时候那条消息本身破绽十足,说孩子走丢了,却能把孩子书包衣服鞋子都摆得整整齐齐给拍照了让大家按这套衣服去找。开玩笑搞智商大冒险游戏呢?


昨天到今天,一个网校刷屏了。它倒是不说网校,而说一块屏幕。《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意思是,因为一块特殊的屏幕,消弭了城市和乡村教育水平,使得乡村的孩子,也能考上北大清华了。


而且用了一个很吓人的数据:因为上了某网校课,总共有88人考上了牛校。


我连链接都没打开,就不相信。想也想得到。这88个人,如果考上牛校,本身就是牛娃呗。恰好他们没机会上老师的课,恰好上了那个什么网课呗。


他们还吃猪肉呢。你也不能说所有吃了猪肉的孩子,都能上好大学。都能消弭城市和农村教育鸿沟。


这不,搞了十多年网易云课堂的丁磊,也出来发声了。



看来,丁磊也被感动了,或者被骗到了。他要拿出1亿推广这个模式,让知识“无阶层流动,让中国处处都是学区房!


那么,把丁磊都骗(gan)到(dong)了的网校是个啥东西?


要我说,这88人不读这个网课,买一套3年高考5年模拟也能上好大学。如今,农村能考上好大学的,大部分是报了农村专项的。如果没有农村专项这个新的针对部分农村孩子的录取制度,以现在城乡教育差距的继续快速拉大,要考上名校,已经是难上加难。


当然,中青报“冰点周刊”是值得阅读的,那篇文章标题加了“可能”,而其结论是,云南等一些农村学校,通过购买成都七中的网络在线同步课程,“16年来,7.2万名学生,有88个人考上了北大清华。”


这是一个温暖的结局,温暖的结论。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一下子照亮了中国人的心。


当然,16年来,不是2016年来,是总共16年,也就是2002年开始。2012年开始的农村专项机会,让农村孩子也有公平机会考上北大清华。


农村教育资源不好,这不因这块屏幕而改善。从200所学校扩展到2000所,该上大学的,该考好大学的,还是这群人。但农村和城市的教育鸿沟,一块屏显然不够。


城市的孩子,从幼儿园,从娘胎里就开始竞争。2岁孩子学英语,3岁孩子学数学,5岁孩子作文一对一,不要以为这是说笑话,这是我在北京往南往北出门2公里,进到任何一个大商场都能看到的可悲现实。或者在西湖边上的少年宫,你每天都你看到这样的孩子。这些幼儿园就开始学语数外的孩子,他们的能力有多少提升我不知道,他们在未来的升学路上的能力,显然是无敌了。要想打败这群考试怪兽,你要么天资比他们高一个等级,要么你也只能2岁就上补习班。否则,你只能放弃。


因为从出生那天,就不公平。中国日报漫画师画的《起跑线》,就很传神。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儿子是神人转世,我花了3900万培养他一统世界” | 实录:北京精英疯魔记》,初看,笑死个人,但大多数城市牛蛙家长,和这个报道里面那几位愚蠢的有钱家长比起来,并无太大差别。


转世、异象、复制大脑技术……这是一个发生在2010年后中国北京的真实故事,上周在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刚刚判决完毕。在这个故事中,你能看到在文明外衣下,一群高收入精英,为了筹谋孩子的前途,如何心智狂乱,心甘情愿被骗走1个亿。

这些受害者,不在远处,也许就是你的同事、你孩子班上的家长、你的亲人朋友。


说的是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成神,被一个骗子骗买了上亿的各种文物。有个叫Luker的朋友在文章后面留言:


把诸神替换成名校,把文物替换成补习班,把四门课程替换成语数外和选课,然后再读一遍文章试试。


你根本无法反驳。


那“88个考上清北的贫苦地区的孩子”,就是给全中国贫困家长、有爱心的中产、有钱如丁磊那样的富豪的文物,或诸神。


你想消弭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对不起,现实依然残酷!


那篇报道出来后,网上就出了很多看起来是反转的报道和评论。我倒是希望这些反转,是不存在的。但以我的经验,这种反转一定是存在的。甚至哪怕感动丁磊的报道,本身的出台,也许就仅仅是想感动人而已。起没起到麻痹或者欺骗作用,作者才不管呢。冬天那么冷,作者先暖到自己再说。写出一篇暖宝宝的文章,成就感不下于救下88个孩子。


这不,很快就有人翻出2个月前的一篇报道:《这个制造状元的直播班,我们替你去探了探》,感动,但并不那么美好。


直播班教室的电脑上正在回放直播课视频。(刘璐明 摄)

第一次变革使得生源质量显著上升。留住优生之后,学校下一步是要让“优者更优”,但本校的教学水平却无法在短期内得以提升。

因此,最初知晓直播班这种模式的时候,平果中学校长张华涛就决定要做一次尝试。

那是2015年,张华涛带上书记、年级主任等人前往云南参观。彼时,在云南开设直播班的学校已近20所,2014年云南省理科状元便来自安宁中学直播班。

一周的时间里,张校长一行人去了云南三所开设直播班的中学参观。“不得不说,他们老师有自己一套方法,进度紧凑高效,每个知识点都和高考题对应,不拖泥带水,不像我们平时上课,还会等等反应慢的学生。”随行的年纪主任邓福禧讲道。

为建直播班,学校花费了不少力气。“卫星信号接受设备花费近三十万,又加盖了两间配套厕所和办公室”,副校长黄都永说。而这些都是专门面向优秀学生的。


看出来了么?这就是农村用上了城市里的学而思、新东方的技术啊。学而思和新东方经常被人批评,为什么?又批评它们什么?最大的批评是,这些学校,只是培养了会考试的人,而没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全面的人。而且,这么一个直播班,不是人人可以享用,只有学校为了提升升学率选过了的好苗子,才可以上。


一个学校,还分三六九等!城市和农村的教育鸿沟“消弭”了,农村内部自己鸿沟“上下层”搭建起来了。


腾讯大家则发了一篇张丰的评论文章:尖子生才有资格看的直播课堂,是少数人的命运游戏 ,很尖锐:


但是我却从这个造梦奇迹中感受到一些不安。这些学生重复的,其实只是我老家那所高中(从黄冈中学取经)的故事,只是版本不同罢了。他们在课堂上看成都七中的视频,然后疯狂练习,疯狂做题,其实就是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而已


诚然。不就是让孩子们,更会考试了嘛!可怜的本校的劣质资源,“本校老师”,最后沦为那些冲刺清北学生的监督者,而非教育者。多魔幻的一副场景。


到了晚上,更看到有一个财经自媒体,写了一篇研究那个网校股权结构的文章,最后也下了一个结论“这不是公益,这是赚钱的买卖”。虽然可能也显得偏颇,但说到了要害。这到底是要赚钱,还是要消弭城市和农村巨大的教育鸿沟?到底是因为农村有那个提升整体教育的需求,还是农村真的需要多考几个清华北大?


这块屏幕可能无法改变命运,但却能造就亿万富豪夫妻》,这标题,挺反转。


这篇文章直接击中的是中国教育水平在地域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成都七中与乡村学校之间的差异。当然在这些差异的背后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心中都有一条暗线,那就是中国阶层的上升通道在慢慢收窄。比如文章一开头就是通过平行线描述了成都七中学子们被世界名校伯克利录取和乡村学校学生们上本科都难的巨大反差。

他说“效果不好,我们已经没和这个合作好多年了。”他接着又回了一句“都是出钱合作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最后,朋友圈又传出截图“网校去年出事负责人就被抓了”,“屏幕两边的师生皆贫,中间的人……富了。”


我认为上面这篇文章,一定要点开看。


也许看完,就不感动了,也不觉得暖心了。


那么多高智商人群,被他们这么带欺骗性的报道割韭菜。我实在看不下去。


但如果我高冷地说,丁磊期望的2000所学校,数百万块屏幕没用,我似乎也说不出口。因为我自己也是喜欢看TED,看网易公开课,看B站纪录片和教程的,也喜欢Khan,Coursera并希望它们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结果的一个人。


我同样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在童年就陷入各种补习班的泥潭,她能自由玩乐,和别的小朋友们,能一起站在起跑线上,不至于怯场。


我更希望国家能真正投入更多资源,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更多农村孩子有高中读,有大学读,读得起,毕业后有工作可做,成长后,能喜欢学习,喜欢探求,即便依然贫穷,起码能和城里孩子一样有自信。


后两个希望,恐怕我都要失望了。我自己真没那个自信。


30年前,我有100%的自信从农村出来,仅仅依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30年后,假如我现在还在农村,连那块屏幕都没有,或也有那块改变自己命运的屏幕,我还有30年前那个自信么?


我不知道。你觉得我有么?


2018 年 12 月 13 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