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研究和探讨的领域非常广泛。黎先生从事语文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70余年,同时担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编纂、总主任;这部大型百科全书式工具书,因时局变化最终未能完成,但几十年的编纂经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珍贵的资料,同时“编纂处”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国语辞典》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关键词 黎锦熙 辞典编纂 中国大辞典 国语辞典 一、黎锦熙的学术生平 黎锦熙(1890-1978),湖南湘潭人,字君缉、君劭、伯昕,号绍希,后改劭西,别号鹏庵,笔名无名、瑟涧斋主人。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大学国文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一直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理事会副主席。 黎先生从事语文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70余年,研究和探讨的领域非常广泛,在语言学、文字学、辞典学、语法学、修辞学、教育学、目录学、地理学、史学、佛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著述,尤其在文字改革、语法研究和辞典编纂三个方面成就非凡。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在“纪念黎锦熙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大会上称赞黎先生为“学术之宗师,教育之楷模,爱国之志士”,这是对黎先生一生最恰当的评价。适逢黎先生30周年忌辰,不腆鄙陋,仅就黎先生在辞典编纂方面的贡献进行梳理总结,以表达后学对前辈的无比尊崇和怀念。 二、黎锦熙与《中国大辞典》 据黎先生自己的《中国大辞典概述》一文所述,先生于1917年就开始计划编纂《国语辞典》,当时的旨趣是为了“统一国语和便利普通教育及民众教育”;1923年促使“国语统一筹备会”设立“国语辞典编纂处”;1924年起,开始打算“要对于中国文字作一番根本的改革”,希望编纂的辞典能担当这项重任,因而要求“规模务求大,材料务求多,时间不怕长,理想尽高远”,随之准备把计划中的《国语辞典》更名为《中国大辞典》;1928年“国语会”改组,“国语辞典编纂处”正式更名为“中国大辞典编纂处”,黎锦熙和钱玄同任总编纂,钱先生主管字的形体声韵,黎先生主管义训及复合词。1929年开始做“搜集”、“整理”的工作,计划全书告成之期为1948年,共需20年,分30卷,每卷编完随即付印;每三卷合订一册,共十巨册。 学术的良愿须逢社会沃土才能努力达成。从1929年到1948年这20年间,经费不足,战火连绵,黎先生带领编纂处的工作人员艰难维持。1937年,日军侵华,北平沦陷,编纂工作难以为继,被迫中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编纂处得以恢复办公,然而由于人力、财力的严重不足,工作进展非常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总算有了一个稍为安定的社会环境,黎先生继续出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主持《中国大辞典》的编纂工作,但继之而来的各种“学习”运动、“速成识字”运动等逐渐展开,编纂处决定为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等社会需要服务,利用现有资源编纂出版一些小型工具书,计划中的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大辞典》的编纂又不得不再次中断。 1955年8月起,“大辞典编纂处”从北师大改属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订工作,1956年又将全部图书卡片移交给语言研究所。但黎先生对于《中国大辞典》的编著依然痴心不改,认为“这部历史性的《中国大辞典》,当等到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编成之后再计划进行编纂”,直到晚年,他还向中共中央写了“请中央组织《中国百科大辞典》的编写工作的建议”。 黎先生与《中国大辞典》的历史,真是一部令人心酸又令人动容的历史。1917年计划,1924年酝酿,1928年更名成功,1929年正式启动,从计划、酝酿到更名、启动,黎先生作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然而《中国大辞典》生不逢时,编纂处成立以后的漫长岁月,编纂工作都是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进行。黎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大辞典》的编纂,从风华正茂,到霜华染鬓,最终还是没有编成。黎先生赍志以殁,这无论是对于先生本人还是对于中国的辞典事业都实为遗憾。 令人慰藉的是,《中国大辞典》虽然没有编纂出版,但是黎先生带领下的“编纂处”,在当时极端困难的社会条件下,在没有任何编纂新型大辞典经验的情况下,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为辞典编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1)遴选、延揽科研人才。编纂班子各成员需具有高水平的学术素质,“大辞典编纂处”除了总编纂黎锦熙、钱玄同外,其他成员像汪怡、刘复、魏建功、孙楷第、白涤洲等都是当时著名学者。(2)统筹全局,精心设计编纂工作程序。黎先生当时制定了《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组织大纲》、《编纂处规程》、《纂著部中国大辞典本股暂行简章》等,如“大纲”规定“编纂处”按照全书工作的程序,分设搜集、整理、调查、纂著、统计五部,每部之下分若干组;搜集、纂著两部的若干组之下,再分若干股,各部、各组以及各股之间分工不同而又互相协作。这些都细密周到,切实可行,直到现在也可资借鉴。(3)制定编纂原则、方法和体例,不断改进编纂方法。 除了为中国的辞书编纂事业积累如上宝贵经验外,“编纂处”在艰难的编纂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撰著、出版、刊发多种相关专著和论文,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我国的词源历史悠久,文献丰富,“编纂处”根据黎先生制定的按照历史的原则来编著《中国大辞典》,先用六年多的时间,全力广积资料。从1928年9月到1932年8月,编纂处共剪录书报约380种,制作资料卡片约200万张。1936到1937年,又剪录书报100多种,增加卡片60多万张。1947年以后,又继续做了一些搜集整理工作,都制了卡片。根据黎先生在1975年11月13日给张涤华先生的信件,当时共得资料卡片360多万张。 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黎先生和其他编纂人员根据所得资料加以研究、考订和统计,写出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当时统名为“副产物”。据1934年统计,这些副产物共296种,约600卷。黎先生自己撰写或督修的专著就有十余种,如: (1)《说文三书及广韵注音索引》(十二卷),黎锦熙督修,1932年9月成稿,未缮印,稿片存纂著部备检。(2)《近思录释词》(一卷,附索引一卷),1931年成稿,未缮印,稿片汇入整理部。(3)《宋元语词广证》(十卷),]933年成稿,未缮印,稿片汇入整理部。(4)《元杂剧总集曲目对照表》(一卷),此书供大辞典校勘元曲异文时检查别本之用,曾刊《图书馆学季刊》第五卷第一期。(5)《辑雍熙乐府本西厢记曲文》(一册),此书供大辞典校勘所采元曲词头之用,从明嘉靖本《雍熙乐府》中辑出,与孙楷第合写,1934年北平立达书局出版。(6)《审音通说》若干卷,就旧韵书说明审定国音的通 则,本为专书,但仅发表其中一篇,刊《女师大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中国大辞典》规模大,卷数多,难以速成。应当时社会急需,黎先生决定利用已经搜整的资料,编纂各种中小型的字典、词典。根据黎锦熙之女黎泽渝的《黎锦熙著述目录》和相关文献记载,黎先生主编出版辞书十余部,主要有:(1)《国音字典9(1932年,商务印书馆);(2)《国语辞典9(193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47年再版;1957年删改为简本《汉语词典》);(3)《中华新韵9(1941年,成都茹左书局刊印线装本;1944年,成都印稻草纸黑字本及木刻朱印本;1950年,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校增注,商务印书馆;1963年,台北正中书局);(4)《新部首索引国音字典》(1949年,商务印书馆;1952年改为普及本《学文化字典》);(5)《增订注释国音常用字汇》(1949年,商务印书馆);(6)《学习辞典》(195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部、天下出版社联合出版);(7)《同音字典9(1953年,五十年代出版社;1956年,商务印书馆新版;1957年新版二版)等。另外,还有几部基本成稿没有正式出版或刊发,如:(8)《增注中华新韵》;(9)《新部首注音汉字字汇》;(10)《国字形音大系》;(11)《广韵声义通谱》;(12)《文法辞典》。以上这些辞书包括已经出版和没有刊发的,它们凝聚了黎先生的智慧和心血,都应看作黎先生主持下“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阶段性学术成果。 令人欣慰的是,黎锦熙一生为了《中国大辞典》的编纂呕心沥血,虽然未能最终完成,但其间收获颇丰,尤其是编纂完成并得以出版的《国语辞典》,堪称黎先生辞书编纂方面的代表之作。 三、黎锦熙与《国语辞典》 其实,黎先生于1917年开始计划编纂的就是《国语辞典》,后来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越做越大,《国语辞典》更名为《中国大辞典》。然而,也是时代使然,虽历经艰辛,《中国大辞典》终未编成。《国语辞典》的出版算是了却先生多年的夙愿,在当代,《国语辞典》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黎先生泉下有知,当感欣慰。 《国语辞典》出版于zO世纪30-40年代,因为是在抗日战争对期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刊印的,流传并不广。1957年,商务重印时又进行了删节,书名改为《汉语词典》。当代,在中国大陆,《国语辞典》的影响力远不及吕叔湘和丁声树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辞典》。虽然如此,对于《国语辞典》,中国辞书学界还是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陈庆武、林玉山在《20世纪的中国辞书》一文中认为:“《国语辞典》……它首创用音序排列的排检法,注意注音和定词,重视现代口语,是我国第一部现代语言描写性规范性辞书。”李宇明在《关于辞书现代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国语辞典》与《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一样是中国“早年现代辞书的重要著作”。王宁在《论辞书的原创性及其认定原则》一文中认为,《国语辞典》属于我国并不多见的具有原创性的辞书。它所建立的编纂体例,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典编纂都在遵循;它所采用的编排方式开创了“现代汉语辞书真正意义上的音序排列法”;它以现代汉语正在使用的动态词为主要描写对象,“开启了现代汉语描写性语文辞书编纂的先河”,“所以,《国语辞典》尽管还不完善,但它在辞书史上的划时代地位,是元可取代的”。 在台湾地区,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版了《重编国语辞典》《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1994年),之后又陆续进行了修订,第4版1998年4月完成,第5版2005年1月完成,并以网络版发行。毋庸置疑,《重编国语辞典》已经成为当代台湾地区的一部权威词典。 总之,《国语辞典》奠定了黎锦熙先生在中国辞书史上的重要地位;黎先生为编纂《中国大辞典》而撰写、搜整的各种珍贵资料及其保存下来的各种档案,也为我国编纂大型辞书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资料和极其宝贵的经验;黎先生在编纂《中国大辞典》过程中创作的一系列“副产品”更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黎先生主编或督编的《学习辞典》《学文化字典》《同音字典》等各种工具书,适应当时中国国情,在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推广普通话及汉语规范化等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