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砚鉴定

 一刀斋 2018-12-14

“石质坚韧,温润莹洁,文理缜密,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石。”这是对歙石优良品质的赞美,上乘砚石具有发墨益毫、贮水不涸等特点。但是,歙砚砚石产地分布太广,尽管同属一个地质带,不同产地与不同坑口的砚石质量差别甚大;甚至同一砚坑所产砚石由于层次、位置的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异;有些石料同时具有两种坑口石品特征。那么,怎样去鉴别砚石的优劣呢?

一、石质优劣的感官与实践认知

    歙砚品种繁多、千差万别,根据人们千百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的来说,在徽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内所产的砚石当中,以婺源砚山“龙尾石”、济源坑“鱼子石”、歙县溪头坑“龙潭石”、歙县岩源坑“彩带石”、休宁县“流口石”为佳,尤以“龙尾石”为上。在“龙尾石”当中,以“眉子坑”、“罗纹坑”、“金星坑”和“水舷坑”的砚石最佳,这四个坑被人们俗称为“四大名坑”。

    准确判断出砚石的坑口只是砚石鉴定的第一步,其次是砚石质地的评价与纹饰、色泽的鉴赏。质地是砚石的内在质量,纹色则是砚石的表面特征(有些纹色只是质地优劣标志之一)。辨别砚石的优劣,一般可采用“看、摸、敲、洗、磨、刻”这几种方法来鉴定。

    看:这是鉴定砚石的重中之重,包括坑口的判定,纹理是否清晰,质地是否无瑕(无石筋,无裂纹,无杂质夹层),砚石的厚度与形状等。有经验的人还可以判断出砚石是否为含粉砂板岩或粉砂质板岩,云母、石英含量的多寡,砚石折光的强烈程度等。

    摸:即用手抚摸石体,感觉细润,如婴儿的肌肤般柔嫩(古称“孩儿面”、“美人肤”)为上品;手指按上去即有汗印,呵上一口气,能出现许多小水珠,说明砚石结构紧密,不吸水。

    敲:就是用手将砚石托空,用木棍轻敲或用手指轻弹,如声音清脆,“声如磬”,说明石质结构紧密;反之,出现瓦声、木声则说明石质结构粗糙松软,“卜卜”声更说明石有裂隙或暗伤。

    洗:砚石中的微小裂隙肉眼不易察觉,经水冲洗后晾几分钟,微小裂隙处会有明显水迹出现,有利于进一步判断。同时,湿水后的砚石更利于观察其纹理色泽,此时更能看出石中金刚砂点的分布状况及多少。晾干的过程也可以判断砚石是否吸水。

    磨:砚石进行打磨后其纹饰、色泽突显,打磨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砚石的细润程度以及各部分的硬度是否一致。如在野外可采用河中的自然砂代替金刚砂进行水磨。

    刻:通过刻刀可以感受石头的硬度,砚石纹饰的石质与砚石底色的石质基本硬度不能相差太大,石质太软或太硬的不是理想砚石。如在野外可以采用指甲、硬币、小刀或玻璃等在砚石上刻划几下,也能大致测出砚石的硬度。

    以上方法也可用于成品砚的鉴定。

二、歙石的地质学研究及歙砚自磨刃发墨理论

    历史上,人们对砚做过大量的直觉性描述,依据感官与实践认知,总结出了一套评定砚石优劣的标准,但一直没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阐述。经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上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地壳内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即火成岩;二是由外力及海水中沉积物生成的水成岩,即沉积岩;第三就是由以上两种岩石在外来因素影响下,如高温、高压等作用下,使其岩性发生变化的变质岩。歙砚石属于变质岩,未变质之前是一种水成岩,其岩性为板岩结构中的粘板岩、含粉砂板岩及粉砂质板岩。

    歙砚石的地质年代为前震旦纪,距今10亿余年。由于这种变质岩既保留了原来水成岩中的矿物成分,又重新经过高压组合,砚石中云母和石英等分布密集、聚结紧凑,使得歙石纹理缜密,坚润细腻,叩之金声,抚之如玉,即所谓“金声玉德”;平均硬度达到肖氏40度(摩氏4度),比墨的硬度平均高出一倍。所以在用墨研磨时,发墨益毫,“贮墨不涸”,“磨之无声”(就是下墨快,不损笔锋,贮墨不易干涸,磨墨时噪音低的意思);同时也造就了歙砚另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即“多年宿墨,一濯即莹”(就是歙砚虽用之年久、墨膏满面,却能洗之立净的意思)。真正具备了“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的优点。

    由于岩石中还有硫化银、钠、铁、锰等其他丰富的矿物成分(如砚中含高价氧化铁,砚石则成褐色、棕色,如含绿泥石则为绿色,而含黄铁矿石则呈黄色),这些都聚在岩石的胶化物中,在岩石再次形成的过程中,受压力、地热、渗透等外力的作用不同及岩石本身凝固程度的不同,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构造状态,从而形成了歙石千姿百态的纹理以及丰富多变的色彩,大约有百十个品种,远远超过其他各砚种。根据程明铭1985年编写的《安徽省歙砚石料评价技术要求及天然纹饰的研究》,将歙石天然纹饰分为五类,即层理纹饰:刷丝纹、玉带等;金属纹饰:金星、银星、金晕、金花等;叶理纹饰:水波纹、罗纹等;斑点纹饰:鱼子纹、紫云玉斑等;混合纹饰:眉纹等。

   20世纪80年代中叶,安徽歙砚厂与北京地质大学联合对歙砚砚石产地进行了地质考察,采集了系统的地层标本和砚石标本。经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射线物相分析、X射线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等多项实验研究之后,科学地分析了歙砚砚石的矿物组成。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砚石的发墨原理及砚锋的自磨性,总称为“歙砚的自磨刃发墨理论”,并撰文发表在1988年的《科学通报》第17期上。

    经研究后发现,各种歙砚砚石的化学成份大致相同。比对鱼子纹石与金星水波罗纹石两组砚石的化学分析结果,可以知道砚石属富钾岩石,原岩为粘土岩(蛭石型粘土岩)。砚石的形成温度为300400℃,压力为36千百帕(kbar)。

    采用仪器检测歙砚砚石的一般性质后发现,砚石平均比重为2.9,大于世界各地所产的其他板岩比重(小于2.7,个别达到2.8);平均硬度为摩氏34度(肖氏3040)。砚石的矿物组成主要有云母、绿泥石和石英等,80%的矿物颗粒粒径在0.01毫米(10微米)左右,云母粒径更小,在110微米之间,其云母为多硅白云母,绿泥石为蠕绿泥石(在双目镜下观测,黑色矿物即为蠕绿泥石,蠕绿泥石为黑绿到黑色,与它的含铁量有关,蠕绿泥石是歙砚呈苍黑色的主要色素矿物。也可以说蠕绿泥石中含铁量的多少决定了砚石从黑绿色到黑色的颜色变化)。砚石中多硅白云母占50%60%,蠕绿泥石占20%30%,石英占20%30%,长石占1%2%,余者小于1%。

    当人们使用砚台时,墨在砚上的研磨过程其实就是砚面切割墨体,因此,砚是切割工具。刃是切割工具的关键部位,是决定切割效果的主要因素。从几何上看,刃的形态有四类:

    零维(点型)刃,如锥子的尖端。

    一维(线型)刃,如刀具的刀刃,它可以上直线形,也可以是曲线形。

    二维(面型)刃,如锉刀的锉面。

    三维(体型)刃,如狼牙棒的棒面。

    显然,砚面是二维刃。二维刃由锋构成,锋有零维(点状)锋,一维(线状)锋和局域二维锋(面状锋)。砚面上的锋称为砚锋,对歙砚砚锋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表明,优良的歙砚砚面的锋都是曲线状的,常见的是鱼鳞状砚锋(图12)和花瓣状砚锋(图3)、折线状砚锋(图4)。此外,还见有点状锋。一般说,多硅白云母和蠕绿泥石多呈曲线状砚锋,如同刚性很强的锋利刀锋,可以顺利地切割墨体,石英则呈点状砚锋,犹如人之犬牙,有利于处理墨体中个别硬物。砚锋形态对墨的切割效果和切割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砚锋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Si是 区域的面积,Σlii区域内线状锋的总长度,ρ的单位为μm-1。若有点状锋,则定义ρ=ΣNi/Si,ΣNii区域内点状锋总数。该参数表达了砚面上砚锋间距,决定着切割墨体的墨粒粒度大小,因此,砚锋密度和发墨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扫描电镜照片的测量结果,将歙砚砚面刃分为四类:

    疏锋型:ρ<0.6

    中锋型:0.6<ρ<1

    密锋型:1<ρ<1.5

    高密锋型: ρ>1.5

    中锋和密锋面型刃的砚锋间距在1微米左右,它们切割墨体所得到的墨粒为微米级,呈似胶状,即“发墨如油”;用高密锋型刃所得到的墨粒更细,但切割速度变慢,即“滑感”;用疏锋型刃所得到的墨粒较粗,多在微米级以上,即“粒感”。由以上分析可知,歙砚的发墨效果决定于砚面的矿物组

    图1 似鱼鳞状砚锋

    图2 鱼鳞状砚锋

    图3 花瓣状砚锋

    图4 折线状砚锋成,砚锋形态和砚锋密度,这一原理称为砚的发墨原理。

    由于歙砚砚锋呈叠瓦状排列,几乎所有矿物都被连锁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它抵消了层状矿物的面易于解理性能,保护了片状矿物。一般说,线状或点状锋经过一段时间研磨之后,会变钝而逐渐不能再起切割作用,即不同时刻,其切割效果是不同的,或者说,砚面的切割性能是不稳定的,然而,歙砚砚锋不同,由片状矿物构成的砚锋,呈叠瓦状排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虽然它可以受损伤,但不会失去切割性能。由于片状矿物与砚面斜交成一条线,即线状锋,若某一水平上的线状砚锋消失,另一水平上的线状砚锋将自动出现。所以,歙砚的砚锋是天然的,不是人为的。在使用过程中,原砚锋不断消失,新砚锋又不断产生,故歙砚砚锋具有自磨性质,这就是歙砚砚锋的自磨性。事实证明,百多年前的旧歙砚,其砚锋如同新歙砚一样,具有优良的发墨效果。以上关于发墨原理和砚锋的自磨性总称为歙砚的自磨刃发墨理论,可用于评价砚石的内在质量。三、歙石与玉山罗纹石、九江星子石的区别

    我国地大物博,砚石产地分布极广,石品种类繁多。与歙石(主要是龙尾石)纹色极为相似的有:江西玉山罗纹石,江西九江星子县的金星石、眉纹石(俗称九江石),还有湖北大沱石,山东砣矶石、淄石等。特别是玉山罗纹石、九江石与歙石有很多相似之处,几可乱真。(玉山罗纹都浅灰色的,婺源罗纹颜色都比较黑一点,婺源罗纹的折光与滋润度等都比较好

    仔细比对玉山罗纹石与龙尾石中的相似石品,可以发现玉山罗纹石石色偏淡,纹理单一,石质较松,敲击如瓦木声,下墨、发墨较慢。

    九江石与龙尾石中相似石品相比,其石色偏淡,石质莹洁度、折光度均亚于龙尾石。九江石磨出的石浆和铲出石粉颜色一般较龙尾石的深些,呈灰黑色。石中的金星一般圆而大、偏黄而无光泽;其银星坚硬而颗粒大;其眉纹无明显折光,多数不清晰。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真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就能够比较准确的加以区别。 

                玉山的罗纹石色青灰多有罗纹、其岩层结构也与龙尾石接近。与龙尾石相比较其各自的特征是:罗纹石色偏淡、纹理单一无透明感、石质松软、比重轻、声如瓦,而九江星子岩的金星石,多数无罗纹,有罗纹的石色偏淡、无罗纹的石色偏黑,无透明感,石中的金星色淡或偏黄如锈、石质较松在清代就出现以此冒充歙砚的现象。龙尾石的平均硬度为莫氏4度左右,端溪石的平均硬度为莫氏3.5度,龙尾石的纹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等;端溪石的纹理品种有蕉叶白、鱼脑冻、火捺、石眼等。龙尾石的主调为青黑色。端溪石的主调为猪肝色。

              另外,发墨在研墨时的感觉和研出的墨汁在用后的效果是:一、在砚上研墨时,用力轻、时间短、研无声。研出的墨汁细而稠;二、所研出的墨汁用在宣纸上,随笔生辉,墨色浓淡分明、韵味盎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