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沁园筝韵》序言 三

 江山携手 2018-12-14

    《沁园筝韵》序言 <wbr>三

   相当数量的作品深度揭示关于自然之情亲情友情尤其是爱情的主题。主人公的爱情生活和经历丰富多姿,借助诗歌的方式倾吐爱和被爱的深刻的感受,任何一个读过若寒爱情诗歌的读者,无不为其真挚忠诚纯洁热烈恒久的爱所感动感染所慨叹惊叹!相聚的狂喜分别的伤感,彻骨的相思与守望焦渴的期待与等候,清晨眺望正午徘徊黄昏伫立午夜难眠。作者对爱之情的表露就古体诗歌而言,已几近达到了最大限度接近饱和状态。萦,月静何闻散唤声?喃喃诺,辗转枕伤情。阳关柳暗燕声愁,渭水何年可渡舟?遥望峰峦依旧静,不知何月碧波悠。”“…… 梦里隐约聚,口边依稀叙。情激荡,心飘逸。柔情邀皓月,醉舞伴花笔。如今恼,曲终人散从何觅?”“  别影去,念君痴。怕人再唱鹧鸪词。如今狂饮相思酒,且待相逢醒醉姿。”“素指纤纤河汉女,织彩丝几许?牵牛咫尺,千百痴守,南北眺迢慕。  涕孤恋影双相苦,难越七夕路。待耐架虹时,鹊桥深险,有缘终能渡。”“清影孤灯书未寄,搓碎鸿笺,恼语难成意。冷月清寒霜满地,千丝万缕绕心绪。  回首深情双挽臂,颦笑凝眸、共品诗词句。此梦如今千百里,相思无奈从何觅?心诺舟,情狂吼,烈酒偏偏载眉愁。万般心事情依旧。听泪酬,任恨柔,随爱留。情切切云窗似梦,意绵绵睡眠朦胧。触动着、娇羞容,浸吞着、泪痕影。暮还朝、此意谁懂。只是教人痒痒痛,惟留下、相思共永。”“西风如诉,寒宵难叙。滔滔浊浪东流去。看街圩,月光徐,银丝几缕如飘絮。回首云烟水付与。甜,心却苦。思,泪若雨。这类诗句俯拾即是,当归于作者个性化最凸显成就最高的古诗歌之列。不过似乎作者的情爱在古体诗词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宣泄。也许是因为古体诗歌总是以含蓄取胜,当然这种委婉内缄的表达方式与曾经本民族的性格习惯风俗道德甚至制度等相关,不象西方或当今国内一些诗歌那样可以直抒胸臆畅所欲言。因此中国古体诗歌表达爱情的惯用手段是寄情于具体的景物之上,所谓寓情于景是也。自然,揭露其他意绪的诗词,亦然。也许中国古体诗歌的法规律法太森严,在一定程度上使情感的流溢受限。然而这些发热耀眼的文字足以征服古版的读者甚至现代版的观众。
   
总有人喜欢给业绩卓然的作家诗人贴上前代名家的标签,例如若寒的古体诗歌就获得了易安体的称谓。的确,从作品之权重来审视,似乎作者更倾心偏爱词曲,有的诗篇携带的风格近似于易安体使人感到意外又不意外。李清照做为一代女性词之大家,是后世无数门徒粉丝尤其是女性崇拜仰慕追逐靠近的偶像,然而不要说并列甚至逾越,仅效仿模拟成功者有几?考量若寒的才思智慧能力等内在优势和功底,出产李氏式的诗文应该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事。然而必须提醒的是作者古体诗歌的风格并未定型,因为我们从其他许多诗词曲中有尝到了苏轼和李白的滋味嗅到王维和孟浩然的气息听到杜甫的呼吸看到了李商隐的影子摸到了柳永的脉搏……湖接万彩偷明镜/碧影轻镶巧若峰/独坐渡头遥目去/无波浪处滚如洪。深山野寨觅桃源/独木小桥荡眼前/屋后娇花盈客面/廊前翠绿吐语欢/浓浓暖日斜窗照/漠漠淡云碧水缠/携手言欢灶下坐/腊豚米酒话云烟。孤月冷霜侵梦寒/临窗弹泪怨烛残/旋书寄问人何处/揉碎红笺墨淡然。云岫何时暗?泪眼向阳关。谁知依旧无语,忍顾独悲欢。远眺茫茫浊浪,眉角双双紫燕,起舞弄梁间。蹙锁相思怨,怎奈浸衣衫。    无获处,借清酒,倚阑杆。千帆收尽,残阳一道暮江寒。弱水悠悠东逝,斩不断愁千万,此刻欲心穿。孤月遥清影,可否伴君还?”……作者的文风婉约又豪放迂回又径直清爽又凝重浪漫又现实---双重性格的诠释,不是吗?可以看出作者从事古典诗词的写作是呈多向度辐射,是否等同或超越李易安尚不可言,一者取决于作者主观的选择,二者取决于客观存在的可能性。不管怎样,至少可以肯定作者力图突破一种单一的创作模式,即使追随易安体也不会永远行走在其身影之中。作者奋进的目标是形成自己独有的古体诗风并且指日可待。拟或乃至从整体上变更优化古体诗歌的运行系统而创造出更加适应现代人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格律体系?这是更艰难也更辉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业。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集一生之心血不就是在漫长的劳作中打造自己的品牌找到文海书山里的这个自己么?如果自始至终未能找到,那么不管出版多少所谓的作品占有多少虚饰的头衔赢得多少蹊跷的奖项,自己仍然不是自己,失败便是最准确的结论。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