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红袍之“怪”:不可思议的真实 ---陈德华

 指禅李的收藏 2018-12-14


大红袍有着很多、很多美丽的传说,但也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真实……

一、长年累月有人看守大红袍茶树

大红袍茶树1949年前是归天心永乐禅寺所有,据有关资料记载,1932年国民党将军蒋鼎文先生久慕大红袍名气(品质)急欲喝到大红袍,于是就在大红袍茶树边(约距30米左右)大岩石下盖了一间小木屋,茶季时派人看守……

1940年陈嘉庚先生来武夷山(时为崇安县)时也参观了大红袍茶树,并着重提到了大红袍茶树、茶叶和小木屋…..

直到现在(文革期间也不例外)仍有人日夜看守,所以在民间普遍流传大红袍茶树有士兵、和尚、工人看守之说,这确实是真实的,这在国内茶区实属罕见!

二、县长题字——独此一树

对于绝大部分茶树而言,专门为一棵茶树题刻者少之又少。1945年,武夷茶区有几百上千个名丛、单丛、花名茶树,但那时,崇安县长吴石仙仅为大红袍茶树题写,字是刻在茶树旁的,具体由马头岩石匠黄华友打刻的(含大红袍茶树旁石壁上的踏步)共花工钱三十方大米(约390斤),在那个年代能花此工钱刻字的实在可观,这在国内茶区该不多见吧?


三、“圆满”“引种”回归,平安顺利发展

1962年,杭州中国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来武夷山九龙窠剪取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育苗种植,作为种质资源的保护。由此,大红袍已神秘地走出了武夷山。

1964年,福建省茶叶研究所也派人来武夷山九龙窠剪取大红袍枝条进行育苗,作为保护研究之用。当时本人曾要求分些枝条育苗,结果未得同意。事隔21年后,于1985年11月,笔者以原武夷山茶叶研究所所长身份应邀参加省茶叶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所庆,趁机私下向所培育室主任黄修岩同学要了五株大红袍茶苗带回武夷山,秘密的种在武夷山御茶园名丛标本园内,从此武夷山开始了发展大红袍茶的历史,当时所里领导均不知道。

如今武夷山茶区发展了许许多多大红袍茶,都是从这五株大红袍茶苗(茶树)发展起来的,这与人们想象中有些不合情理(曲线绕弯发展了大红袍茶的现象),但确是真实的事实,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大红袍的传奇神秘之处。


四、大红袍茶树——国有财产

1995年武夷山市政府145号文件:《武夷山市人们政府关于委托市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母树进行保护管理的通知》

大红袍母树是国有财产,由市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由于大红袍名声在外,为了防止对大红袍产权和监护权的争执和现代大红袍官司的出现,市政府专门为此发了这一文件,确实也体现了大红袍茶树的传奇色彩!

五、对大红袍茶树进行基因组DNA鉴定

2009年武夷山市茶业局与省农林大学协作对大红袍茶树进行DNA身份验证,测定结果证实武夷茶区内前兰、黄村、御茶园、九龙窠母树及省茶叶研究所大红袍共6个茶样,共同相似系数均为1.00,表明六个资源为同一物种,说明目前武夷茶区种植的大红袍为同一物种,是纯种;同时还否定了外界流传北斗等也是大红袍的说法,这把业界对大红袍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顺利发展打好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