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眼到睹容,意到铸魂;表里关情,惟尚求真;游于象外,纳于心中;笔端一现,所谓超群。 文学理念: “形”与“神”,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对对立统一概念,“形”指的是万物外在的形体、“神”指的是万物内在的精神。形与神是相辅相生的,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观点。汉代以来,形与神这一对概念被用于书画、绘画等艺术领域。到了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将其引入文学理论,提出了“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意思是事物的内涵和风采很难描摹,即使用最精炼的语言也难以体现其极致;而形体就比较好写了,可以通过词语的修饰与夸饰来达到目的。在文学范畴内,对于形与神的论述,和书法、绘画一样,经过了“形似”论、“神似”论两个阶段,最终形成了“形神具备”的理论。对联成为一种独立的题材之后,历代联家继承了形似、神似与形神具备的传统,丰富了对联文化的艺术魅力。 经典联例: 例一: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郑板桥题扬州月观亭 例二: 春水绿浮珠一颗; 夕阳红湿地三弓。——金安清题杭州西湖湖心亭 例三: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题扬州个园 艺术特征: 表现之一:摹形在肖 肖者,相似也。对联创作时,许多时候要对人与物的形象进步简笔勾勒,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这就要求作者“巧为形似之言。”(沈约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欧阳修语)。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作者在下笔之前,第一要认真观察人物、事物的形貌特征,发现他最具个性的那一点;第二,要在遣词用字时反复推敲,找到最能表现对象特征的那个字,做到“非此字词不行。” 表现之二:传神在现 再现人物、事物的精神风貌的宗旨是活灵活现。如果说,外在的形貌以吸引人为上,那么,内在的精神风采当以打动人为高,惟其如此任何事物的风采才能别具特征,否则就不是“这一个”了。清代刘大櫆《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仔细品读这一段话,我们或许能领悟到一些传神之法。 表现之三:修辞在妙 摹形也好,传神也罢,都离不开辞藻,这就需要在修辞技巧上下功夫、求韵味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古人形神别具的对联作品,就会发现巧用修辞是这一类作品的一大特色。而在诸多修辞手法中,比喻尤其显示了它的魅力,上述三个例子中,没有一句不用比喻。当然比喻的目的就是让笔下的事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在打比喻时一定要务求实用,做到既能形似,更能神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