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之行访本林 赴陕西汉中西乡走访慰问采访曾经在国外工作过的退休职工李本林
李本林(前排左3)陪同桑给巴尔总统伊德里斯.阿卜杜勒.瓦基尔查看领事馆选址
李本林告诉我,他1950年生人,1977年11月西南交大毕业,工民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建厂局四总队施工组任技术员,带他的师傅是一处老工程师徐伯新。1978年7月第一工程处成立,先后参加了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南厂机车车间项目建设,担任过一处二队副队长。曾先后两次走出国门,参加海外工程建设。 第一次是,1985年11月出国,担任中国驻桑给巴尔领事馆工程项目经理兼项目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该项目的施工管理、技术管理和党建工作。该工程1986年3月开工,1988年3月竣工,建筑面积2630平米,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为652.75万元。当时领事馆的选址是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椰树林砍伐后的基础上建的,桑给巴尔总统还亲自去了现场,查看了地形,确定了建馆具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官方对该工程的重视和中非之间的真挚友谊。 刚到工地,陌生的环境,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的障碍,要米没米,要面没面,非常不方便,到哪里买菜都不知道,没有燃料,我们项目部的同志就去拣椰子树的干枝叶烧火做饭。只好借助于当地的华侨,找到了一家华侨开的方便面厂,他们制作方便面工艺非常简单,说白了就是晾干了的面条,大袋装的,用白开水煮了后,放了点咸盐,倒了点酱油醋,没有一点蔬菜,大家就这样草草的填饱了肚皮。 开工初始,施工工具,建筑材料还没运到,我又向当地华侨求助,找到了广东华侨岑先生,说明情况后,岑先生知道我们是来建领事馆的,表示愿意帮我的忙,就赞助了我们一袋水泥,浇筑了一块工程奠基石。 当时建筑组经过协调只给我们配备了一栋面积不大的木板房,我们把它隔成了三小间,一间作为项目经理和翻译的办公室,一间给外交部国外基建处的女处长李淑兰女士用,另外一间作为一间会议室兼会客室用。 职工住的三类房,都是当年修坦赞铁路时用过的废旧瓦楞铁搭建的,非常简单。 当地蚂蚁特别多,我们就在板房四周开了一个小凹槽,倒上些柴油,防止了蚂蚁的侵袭,效果不错。1988年8月项目完工回国。 第二次出国是在1995年元月,参加了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大修工程项目的师公,本人主要负责招投标这一块,工程完结又转入了市坦桑尼亚保险公司大楼、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经代处、中坦航外墙维修等项目施工,本人主要负责施工技术管理,1997年8月回国。 一生最大的遗憾未能为老母亲养老送终 李本林(前排右1)和领事馆陈伴年馆长(后排中间)及工作人员、黑人朋友在一起 桑给巴尔岛属于热带地区,天气大多数都是非常炎热的。到了夏季,炎热高温,而且这里的蚊虫也是有很多,大该是清凉油风油精驱蚊的效果好的原因,在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发现他们把清凉油、风油精视为神品,经常出入海关、机场、港口、车站、码头,黑人朋友把清凉油、风油精亲切地称为CHINA油。经常找我讨要,我就千方百计从医疗组弄了一些,随身携带,送给他们,黑人朋友都很高兴。 他非常感谢自己的妻子,自参加工作以来,夫妻一直长期两地分居,很少顾家,是妻子撑起了家中的一片天,不仅全力支持自己的工作,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还为自己的双亲养老送了终。 当我们看到李本林满面红光,身体健康,一家人其乐融融时,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时,我们为他的家庭美满幸福而高兴。 李本林欣慰的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就来到了建厂局,眨眼之间四十多年的时光过去了,我把自己的最好年华献给了祖国的铁路建设、献给了非洲。每当看到自己参与建造的铁路客运站房和铁路厂房时,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每当回忆起中国驻桑给巴尔领事馆是自己亲手组织建造的,心里美滋滋的!自己虽未尽孝但尽了忠,活的坦然,无怨无悔。 我为我们中铁建工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他说坦桑尼亚是中国人民值得信赖的好朋友,铁哥们儿。他坚信中坦友谊一定会薪火相传,万古长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