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系列课程第五章信用和利率第五章信用和利率第一节信用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信用形式第三节利息和利率第 一节信用的概念和特征一、信用的含义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的三要素:1、债权和债务2、时间间隔3 、信用工具二、信用的特征1、是价值运动形式2、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3、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第二节信用形式一、商业信 用是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一)种类1、赊销2、预付货款3、补偿贸易(二)特点 1、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2、借款人用于生产和销售,具有生产性。3、与特定的商品交易相联系。4、其规模与经济繁荣程度 相一致。(三)作用1、积极作用(1)有利于润滑商品生产和流通,加速商品价值实现过程;(2)有利于企业间的资金融通,加速资 本周转;(3)操作灵活,信用规模适度;(4)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消极作用(1)容易形成债务链和债务危机; (2)影响货币供给的调控和信用总量的控制。(四)工具商业票据记载商业信用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1、期票债务人 债权人2、汇票债权人债务人持票人(第三者)汇票须承兑才能生效。3、商业票据具有流动性背书 贴现(五)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规模受企业资本量的约束。2、具有严格的方向性。3、具有对象上的局限性。4、信用链条的不稳定 性。5、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二、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的方式提供给工商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的信用形式。( 一)特点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2、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3、在一定程度上可由银行本身创造。4、在期限上相 对灵活,可长可短。(二)优点1、投放方向不受限制。2、不受银行资本量的限制。(三)工具1、银行本票2、银行汇票3、 支票4、银行券5、信用卡(四)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关系1、联系(1)商业信用始终是一切信用制度的基础。(2)只有商业信 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银行信用才会出现,银行信用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3)商业信用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银行 信用,银行信用的出现反过来又使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4)两者是并存而非替代关系,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彼此相互 促进,相互影响的“伙伴”关系。2、区别(1)主体不同。(2)受商品流转方向限制不同。(3)信用期限不同。(4)受产业资本 约束不同。三、国家信用指一国或地区依据信用原则向国内外投资者发行债券以筹措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主要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 。(一)特点1、规模伸缩与国家财政状况紧密相关。2、具有公共性和服务性。3、安全性高,信用风险小。(二)作用1.是弥 补财政赤字、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途径。2.可以筹集大量建设资金。3.成为国家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措施。 (三)主要形式1、公债券2、国库券3、专项债券4、向银行透支和借款(四)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关系区别:1、融资方式不同 2、目的不同联系:1、中央银行是管理全国金融机构,制定贯彻国家货币政策的综合部门,是国家信用的提供者,并代理国库执行国库出纳职 能。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国家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和承销者。2、国家信用依赖银行信用的支持,中央银行把买卖国债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手 段。四、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形态或货币形态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一)特 点1、以商品形态或货币形态提供。2、债权人是企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债务人是消费者个人。(二)作用1、扩大了需求,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2、使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脱节,增加了经济链条的不稳定因素。(三)类型1、类似商业信用2、属于银行信用五、其他 信用形式(一)股份信用是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二)国际信用是国家间发生的一种借贷,主要包括国际 商业信用、国际银行信用、政府间信用、国际金融机构信用。(三)民间信用非官方的在民间组织内由个人之间进行的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所提供 的直接借贷关系。民间信用的主客体是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组织及一般家庭个人消费者;能方便、灵活地满足借贷双方的需要;时间 一般较短,活动空间有限;利率较高、具有较大的弹性;民间信用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风险性。第三节利息和利率一、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一)利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或者债权人向债务人索要的报酬。利息与投资收益(二)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和 本金额的比率。二、利率的种类(一)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 真实的利率。(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利率适用 于短期借贷。浮动利率指在中央银行确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利率随着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三)市场利 率、官定利率和公定利率市场利率指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官定利率指一国政府或货币管理当局根据本国经济的发展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指由一国或地区的行业协会或民间金融组织确定的利率。(四)基准利率和市场其他利率基准利率指在市场存在多种利率的条件下 起决定或指导作用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将影响到其他利率的变化。三、利息的计算(一)单利完全按照本金和借贷期限计算利息,所 得利息不再计入本金再次计算利息。其中,F为本利和,I是利息额,P是本金,i是利率,n是期限。(二)复利指按照本金计算利息 ,所得利息计入本金再次计算利息,逐期累计。俗称“利滚利”。例1:10万元存款,年利率3%,3年期。问:不同计息方式下,利息和 本利和分别为多少?复利计息条件下,实际利率水平是多少?例2:某人手中有10万元,预计闲置3年。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年期 为4.5%。问:他这笔钱应该怎样存?四、西方利率决定理论(一)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以马歇尔为首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利率是由储蓄与 投资等实际因素所决定的。利率取决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点,即储蓄与投资相等时的利率水平,又称“均衡利率”。(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完全由货币因素决定。决定均衡利率的两大因素是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即货币供求。该理论揭示 了一条货币作用于实际经济的途径。(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了前两种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供给包括总储 蓄和银行新增的货币量,需求包括总投资和新增的货币需求量,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四)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影响利率决定的因素很多,包括灵活偏好、收入水平、货币供给量等等,必须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研究其决定。把多种因素结合起来,运用一般均衡的 方法探讨利率的决定。(IS-LM模型)市场均衡利率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决定的。五、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一)平 均利润率(二)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三)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四)历史和国际的影响(五)物价变动的影响(六)汇率的影响六、 利率的功能和作用(一)功能1、中介功能2、分配功能3、调节功能4、动力功能5、控制功能(二)作用1、在宏观经济活动 中的作用(1)调节社会资本供给(2)调节投资(3)调节社会总供求2、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2)调节个人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3)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三)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1、限制利率发挥作用的因素(1)利率管制(2)授信限量(3)市场开放程度(4)利率弹性2、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3)适当的利率水平(4)合理的利率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