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赫的伟大在于什么?

 娜姆namu 2018-12-14

巴赫的音乐精神

    巴赫的音乐并非全都涉及宗教,但我们必须带着宗教的情感去聆听他的音乐。因为他的音乐是音乐中的宗教——它确立了人们对这种艺术严肃性的信仰。他的音乐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在众多的巴罗克音乐家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喜爱的要数德国第一位古典大师J·S·巴赫(1685-1750 )。他的一千多部作品记录了巴罗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而且他的四个儿子—威廉·费利德曼·巴赫(最大的、也是最受宠爱的)、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发展奏鸣曲式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弗里德里希·巴赫、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又称“伦敦巴赫”,最有才华的)—都是杰出的音乐家。巴赫的音乐作品展示了巴罗克艺术所能表现的崇高和庄严、纯净和质朴的极致,并且使德国开始在欧洲音乐国家里名列前茅,最终遥遥领先。当时的意大利和法国人把德国人等同于野蛮人,并且这种偏见一直持续到莫扎特的时代。



    巴赫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音乐家。北方的新教是他艺术的宗教基拙。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之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是从被称作赞美诗曲调的路德派众赞歌中产生的,通过这一曲调,这位巴罗克时期最博学的作曲家又结合了当时最流行的曲调,以其丰富的内涵挖掘了音乐艺术历史发展所有的可能性。他的康塔塔(用众赞歌,即赞美诗曲调写成的歌曲)、受难曲、弥撒曲、圣诞节与复活节清唱剧以及众赞歌前奏曲(用众赞歌曲调写成的管风琴曲)是宗教音乐的典范;同时,他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和优美的旋律创作大量的世俗音乐,其中包括键盘独奏曲、室内乐、协奏曲、大协奏曲、管弦乐。

    除了歌剧,他努力征服了当时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尽管他没有创造什么新的形式,但他完美了当时所有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他将法、意、德的民族音乐传统融合在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当中。法国风格的管弦乐组曲、意大利风格的大协奏曲、协奏曲,以及前者的辉煌、后者的柔美都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作为最后一位最伟大的复调音乐大师,他通过他的复调音乐以及对描写风格的爱好,连结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传统,他的赋格艺术、对位技巧后来再也无人企及,成为至高的典范;他又通过戏剧性的咏叹调与17世纪的意大利相贯通;他还通过优稚讲究的装饰音手法与17世纪的法国相串连。他磅礴的气势、精湛而复杂的技法为成熟时期的贝多芬、瓦格纳深刻而有力的艺术作了准备。他对音乐的严肃态度与贝多芬、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一脉相承,代表了整整几代德国音乐家的信念。


    但是,巴赫在世的时候只是以一个杰出的管风琴家而著称于世。作为作曲家他却默默无闻,出版的作品甚少,即使出版也难以销售。他作为演奏家愈是得到人们的注意和赞扬,作为作曲家则愈是引起争议。巴赫没有充分认识和接受意大利音乐,他的音乐一直保持着德国式的粗犷。他在当时崇尚那波里派柔美曲调的音乐界不被人所知,名声远远不能和今天仅小有名气的台勒曼相比。意大利娇媚,甚至花哨、肤浅的歌剧音乐在当时的德国甚为流行,使人们时严肃的艺术趣味十分轻视。特别在他死后,巴赫受到了严重的忽视。在当时新的艺术风气中,他的复调音乐好像是在卖弄学问,他的宏伟艺术显得沉重而令人难以承受。讨18世纪的听众来说,巴赫四个儿子的声名远远超过了他,因为他们纤巧的洛可可风格更符合当时流行的艺术趣味。直到1801年《平均律钢琴曲集》出版,这种情况才稍有改观。

    但艺术的历史证明巴赫是真正令人难以忘怀的。巴赫死后的几十年中,他的儿子和学生还都牢记着他。浪漫主义时代与巴赫的激情、他的半音和声、庞大的结构以及他的复调音乐的澎湃气势和壮丽辉煌有着血脉关系。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舒曼为复活巴赫的音乐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708-1717年,巴赫在魏玛担任宫廷管风琴师和室内乐演奏家,作为一个管风琴大师的名声自此传开。这一期间他写作了许多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1717-1723年,他在柯腾一个嗜好室内乐的亲王那里服务,创作了大量的组曲、协奏曲、奏鸣曲以及键盘独奏曲,这些作品的世俗风味特别浓郁;1723-----1750年,他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担任唱诗班音乐指挥,写作了二百余首宗教康塔塔以及大型的宗教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受难曲。其中倾注的戏剧性和情感力量得到了后来几代人的共鸣。他还于1730年在莱比锡“音乐家协会”乐队兼指挥,创作了不少世俗音乐。在生命的最后五年,巴赫完全回归于自我的内心生活和精神需求,潜心完成他一生的总结工作《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巴赫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他精雕细琢的音乐技艺、无可企及的专业技巧、无穷无尽的表现方式和千变万化的作曲手法,而且在于他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精通表现了无与伦比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体现了他对和谐形式的高度敏感和炽热的内心世界。他才气横溢,无需特别的激发就能写出大量旋律优美、热情奔放、技巧精湛的乐曲。真是如借神力,自然奔涌,一发而不可收。   

    当然,巴赫对音乐色彩、生动细小的末节和详尽复杂的整体的爱好,有时打乱了作品整体的连贯性,使听众对它们难以产生统一之感。在他的音乐里没有后来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主题的对比原则,特别是他的键盘赋格曲,往往只是对一个主题的复述、详解和讨论,缺乏戏剧性,因此初涉音乐的人往往不能体会到他的片位技巧的魅力,茫然自失在变化万端的迷宫中。然而,这恰恰是巴赫的高明之处,他巧妙地将短小的音乐动机用两条或更多的旋律加以叠加,加以发展,最终汇成一个壮美宏大的世界。他的音乐宇宙通常是从一个中心点蔓延开来,用一些简单的元素构建起来的。任何一个细微的素材最终都可能发展成一座高耸的巨厦,给人以无限的神奇之感。他的器乐作品既是对旧的、复调的、对位的音乐世界的总结(键盘斌格),又是时一个新的、主调的、和声的音乐世界的开启(室内乐和管弦乐作品)。这些作品连同他具有新教精神的声乐作品一道,将人对上帝的敬仰、对尘世的眷恋、对生命的热爱融为一体,建立了古典音乐的第一个里程碑。



    感情的泛滥是以剥夺其细腻、客观为代价的。冷静、深厚、客观的情感远比洋溢、外泄、兴奋的情感丰富得多。前者是丰润心灵的表征,后者却可能掩盖了枯燥的灵魂。前者不仅是深刻的,而且具有隽永的艺术性。

    这种观念不仅是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解毒剂,而且用它来认识巴赫的音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巴赫的音乐在历史上经过一段沉默之后,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得到了复兴,不过这种复兴是极度浪漫主义化的。而在本世纪,不少演奏家又热衷于用绝时平淡的手法来演奏巴赫的作品,把它们作为除了纯粹音乐意义之外别无他意的器乐曲。这两个极端都使巴赫的作品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之中。

    巴赫的音乐实际上包含了后来音乐发展的所有可能性和广阔性:它不仅仅含有热衷于旋律、情感、音效的19世纪的音乐信条,也包括热衷于细微处理、冷静客观、单纯透明的古老而纯粹的音乐信条。这两种信条的融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艺术:敏感而客观、热情而冷静、内容丰富而形式统一、意味深长同时精细考究、情感强烈同时隐而不发。巴赫的音乐是广阔而平静的海洋,包容而不排斥一切。只有从巴赫那里开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德国乃至西方音乐的历史。


免费申请巴赫音乐导赏群

让聆听巴赫变成美好生活

还可加入古典音乐分享群

群里每天分享音乐与资料

扫描下方图片微信二维码即可申请

助手72小时内会通过申请

如果没有通过可再次申请

通过微信后务必耐心等待

元旦后开设肖邦莫扎特群


你为何要申请巴赫音乐微信群?

巴赫创作音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每个人的成为孤独聆听者?还是通过音乐让人们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通过巴赫的音乐,让古典音乐把人团聚在一起,然后一起慢慢成长,不断学习古典音乐知识,让每日聆听变成一种习惯的美好生活方式。我们的巴赫群正在开设巴赫1000计划,在未来1000天免费带大家欣赏巴赫作品、分享相关研究资料!除此以外,申请巴赫群的所有朋友,都有机会加入古典音乐群,以及未来建设的肖邦、莫扎特等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