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语听力训练方法之聆听训练要达到多少数量,才能实现质变

 生财大掌柜 2018-12-15

中国人学英语通常有两大误区:

第一,书面语优先,语法至上,对于聆听的本原重要性了解甚少;

第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奢望灵丹妙药一劳永逸。

很多网上宣传的速成课程标榜可以一两个月甚至更短几天就可以搞掂英语,毕其功于一役,从此一劳永逸,当然我们许多花钱上培训班的学生和家长往往也有这种心理。

这本身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我们可以说说眼前两个巨大的现实:

其一,用脑子想一想,从古到今有什么人能够一两个月搞掂一门外语?如果有那真的是天才中的天才,而你属于其中一个吗?

其二,多少人一次次进培训班,烧钱再烧钱,回炉再回炉,不要说一两个月,好多年都过去了,英语仍旧很挣扎,这说明了什么?

这样的事实你熟视无睹,还期望再烧钱再跳进培训班就能一两个月搞掂英语?古语说不撞南墙不回头,但很多学生和家长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那么为什么不退一步思考思考,究竟我该怎么学英语,究竟什么是恰当正确的方法?

同时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急于求成的一个顽固病状就是,对任何学习素材,恨不能到手就能听清听懂,就能读懂。这根本不是学习的心态,而是“不学而会”的心态,自然常常会带来强烈的挫折感。我们不妨要设问,究竟聆听训练要达到多少数量,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任何正常难度的素材到手,第一遍就基本能听清、听懂和读懂?

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框架性结论非常清晰。我们从三个层面来阐述:

第一层面

针对专家行为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2006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厚达900多页的学术名著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这部影响广泛深远,它综合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给出铁硬的结论:任何技能或知识领域要达到专家级水平,即便是天才中的天才,都需要不少于1万小时的专门训练,这一发现即被称作1万小时原理。画家,作家,作曲家,钢琴家,运动员,舞蹈家,科学家,棋手,甚至罪犯,都需要至少1万小时以上的专门训练,其专业技能才能炉火纯青。

英语听力训练方法之聆听训练要达到多少数量,才能实现质变

这也就意味着要娴熟地掌握一门语言交流能力,总体要达到1万小时的训练。若将语言分解的听说读写四项交流技能,那么意味着每一个单项技能要达到炉火纯青,都需要不少于2500小时的训练。

由此可见,外语学习中的一种错误心态,一个屡教不改的痼疾,甚至,一种根本错误的微观教学模式或学习模式,就是追求对学习素材即时的全面的理解(听清、听懂和读懂)。正确的心态是:不在乎当下是否能透彻理解,而在乎学习方式是否恰当,学习素材是否优质,训练的行为习惯是否确立,学习过程是否享受,怎样尽快达到所需要的累积训练量。

第二层面

直接针对语言行为的实证研究

对听说读写这四种主要语言交流方式的行为状态,从1930年代起,美国学者Rankin和Wilt等各自作了研究。这些研究揭示的数据一致,但始终被外语教育家忽略:个体清醒的时候平均有70%以上的时段从事语言交流;而聆听在其中所占时间比例最高,大约为50%。随后半个多世纪里,虽然社会交流技术发生了巨大变迁,科学家多次规模化研究获得的数据始终一致:聆听在各种时代各种人群的语言交流中(听说读写四种交流)所占比例约为50%。

英语听力训练方法之聆听训练要达到多少数量,才能实现质变

根据这些反复确证的研究获得的行为层面的硬数据,假设每人每天平均随眠9个小时,清醒时间为15个小时;其中70%的时间在从事语言交流(训练),时长为10.5个小时,那么一年就达到3500小时以上,三年就超过1万个小时。而幼儿恰恰是平均在三岁就达到口语运用的娴熟阶段(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成熟还需要十多年的成长)。

而聆听占约50%的时长,每个人平均每天聆听不少于5个小时,一年12个月的累积时间是1800个小时,18个月就超过2500小时。与此完美对应:所有婴儿恰恰平均是聆听12个月后开口说话(一个一个地嘣单词),平均18个月之后口语输出的进步明显加速。

(补充说明:婴儿每天需要的睡眠远远多于成人,但婴儿语言交流中聆听的比例又远远超过成人或大龄儿童。两者相抵,结论基本不变)

由人类的语言天赋 1万小时训练原理,毫不奇怪地,当代科学家一再确认,每个人在母语的口语加工能力都达到了专家级水准,都超越了一流科学家团队设计的超级电脑专家系统的语言加工能力。

所以中国学生司空见惯,英语国家、包括非洲英语国家,许多一无所长的贩夫走卒跑到中国来充当英语教师,赚快钱赚大钱,且被学生崇拜。对中国学生而言他们是英语“专家”。为什么每个人都成为母语加工能力专家呢?除了人类的天赋之外,最重要之处就在于:每个人的语言学习训练时间都远远超过了一万个小时。

语言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但它必须在外界语言信息的持续输入刺激下,才能够激活与发展;也即语言自学能力建立在能听清他人话语的基础上。如果剥夺了语言输入,或者如果不能利用外界的语言输入信息,那么个体就无法持续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原先已经掌握的语言能力也会蜕化。英语国家的成人即使不读书不看报,缺乏书面语练习,其语言能力也不会明显的衰退,还能跑到中国来充当英语专家。为什么?因为他或她每天都会大量地通过聆听来接受语言刺激。例如,与亲友交流,听广播听歌曲,呆坐沙发看电视到深更半夜,等等。

注意研究的跨度非常大,包括美国劳工部的研究,对象群体也非常广泛,但结论非常清晰。

第一,外语学习既不神秘也不例外:如果你达到足够的练习量,且练习方式恰当,你一定能成为外语运用的专家;否则,练习时间量不够,或练习方式不恰当,例如听力不过关时大量做书面语训练,尤其是卷面试题训练,你的外语能力便无法持续进步、更难以突破。

第二,听力完全过关的要求是,在训练方法恰当的前提下,累积聆听达到2500个小时。

所谓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这个结论或许会令众多师生沮丧。但我们不妨反思,30多年来两代人十年寒窗的语法翻译式学习的训练模式,累积的训练量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但由于方法错误,大多数人仍旧没有逃脱聋哑英语的命运。那么如果我们确实找到了正确的训练方法,2500个小时的训练量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它仅仅相当于中国全日制学生一年的学习总量。

第三层面

20-80普遍法则

20-80法则源自帕累托定律(The 80–20 rule /The Pareto principle ),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发现的20-80分布现象而命名。这里不讨论这个定律的技术涵义,而只简述其普遍的哲学蕴含。20-80普遍法则告诉人们,自然和人类社会任一事物,只占该事物20%的少数部分决定了整体。

比方说,原典法的社会普及度,从0到20%也许需要耗费10年20年,但一旦达到20%这个临界点,它就会在一年内普及到几乎100%;比方说,20%的富人掌握的财富,超过其余80%的人(Z国目前的状态是相对短期的异常状态,财富集中程度可能更高,但这个状况在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它终将恢复到20-80分布)等等。

这个普遍法则运用于语言学习有两大结论。

第一,我们把整体的语言交流能力划分为五项构成,听 说 读 写 其他相关项 (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个体的语言交流能力,如个性内向外向,如是否英俊漂亮,是否富有或掌握权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否慎密敏捷,等等,但它们显然不是语言的核心能力或要素。)它们各占20%。

那么就语言核心能力的习得而言,关键恰恰在听力这个20%。一旦听力过关,说 读 写的训练都能水到渠成地实施;听力不过关,说 读 写的训练下再大功夫也往往难逃少慢差费的结局。

第二,在听力所要求的2500个小时训练量中,前20%,即前500个小时的训练量是关键,是临界点转折点。在相对较短是时间内达到500个小时,听力加工过程就必然地且自然而然地发生正向的不再逆转的“顿悟式”改变,从听不清到听清,从听不懂到听懂,语感源源而来,聆听快感更倍增,学生自信心亦倍增,后续的2000个小时训练不再是负担和挣扎,而变成愉快的享受,轻松自如地成为习惯,顺利完成。

所以说到底,外语学习的入门捷径非常简单,太简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用难度适中的优质素材,不焦不躁静心聆听,累积达到500个小时,其余的一切都能水到渠成。如果每天聆听5个小时,这需要约100天,如果每天聆听2个小时,这需要约8个月。500个小时的聆听训练,是外语学习量变到质变的分水岭。

方法正确(聆听,聆听,再聆听,心态平和,不急于求成,不求甚解),素材恰当(经典文本 经典朗诵 自己喜爱 难度适中并持续进阶),强度不要过低(100-180天之内),那么一旦达到500个小时的数量,你的英语内功就基本奠定了,英语能力就必然奔驰在通畅无阻的超高速公路。

最后一点补充,因为个体差异,也因为年龄越小,大脑语音流加工潜能越高,所以徐老师给出的临界点的训练量是300-500个小时——通常说来,徐老师这里专门指聆听本身,不包括聆听后的阅读,单词记忆,自由扩展。进而,这300-500个小时是临界点,转折点,而不是完全入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500-2500个小时的进程中,过了500个小时,任何儿童都表现出令家长惊喜不已的进步和成就。

天才儿童,300个小时就过了这个转折点,平均而言,500个小时是需要的,听力发展滞后的,也许时间长一点,过了这个临界点,聆听就已经成为习惯,后续的阅读和口语和写作训练当然是必要的,但都是愉快的享受的旅程了,而不再是需要励志教育捆绑的痛苦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