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布斯堡王朝的辉煌与落寞

 珍爱百合 2018-12-15

在现今的中欧,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痕迹愈来愈淡,生活在王朝曾经领土上的人们,或在民族国家中享受民主,抑或水深火热,却很少再提起那个曾辉煌多时的庞大帝国。


从11世纪初兴起的哈布斯堡强大家族,15世纪开始先后统治了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等跨语言、跨民族的大型帝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其瓦解。

一个家族所主导的王朝何以存续数百年,又为何陨落于战火,从此销声匿迹于世间,皆让人玩味。


精通于哈布斯堡王朝历史的专家学者彼得·贾德森,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大部头巨作中,并没有将叙述战线无限拉长,而是将目光集中于18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100多年中,一个帝国从兴盛到衰亡,世间的巨变令人惊叹。


哈布斯堡王朝以八卦闻名于世,包括闻名世界的伊丽莎白皇后(茜茜公主)与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政治联姻。贾德森则另辟蹊径,不以八卦逸事博人眼球,而将笔力集中于国家机制。


在《哈布斯堡王朝》一书中,贾德森教授在一开篇便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观点:


一、18世纪帝国政体试图通过绘制地形地貌、统计人口等方式,巩固自己对多个迥然不同的地区的控制;

二、政府与臣民间的关系与之前不同: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三、地方百姓试图通过新兴的帝国结构支持自己的目的。


庞大帝国的兴亡与其中国民的生存状态与关系,现今读来仍颇有兴味。在贾德森着笔的时日中,主要为王朝中两位君主的执政时间,一位是哈布斯堡家族中唯一的女性统治者玛利亚·特丽莎,以及其继承者——茜茜公主的夫君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如若说在特丽莎执政时期,超越国家的社会公民意识开始萌芽,到了约瑟夫时期,自由主义思潮更为盛行,“帝国的概念开始更充分地表现在社会方面,而与国家本身的联系越来越少”,君主的帝国过渡到了社会的帝国,进而向自由帝国迈进。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于1948年12月3日登基,年仅18岁便成为了奥匈帝国的帝王,六年后,其迎娶了时年16岁的表妹伊丽莎白,即我们熟知的茜茜公主,才子佳人两人的情投意合固然让人羡慕,但帝国辉煌的一去不复返则同样无法被力挽狂澜。在约瑟夫执政期间,专制政权正在瓦解,而自由主义正在迸发,整个欧洲皆处于充满矛盾的多元状态。


正如贾德森总结的那样:“民主与帝国是想象中的两极,它们彼此相辅相成。”


民族主义日益强大,哈布斯堡则苦苦支撑,希望能守住帝国统治的合法性。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立法上的诸多改革,虽然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与官员们努力且灵活,然而仍然没有找到能够维护帝国长治久安的良策。

一个帝国的命运,并非完全由统治者的努力与才干所决定。正如奥地利著名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所言:“历史的轨迹不像弹子游戏,一击之后是可以预测的运动轨迹;它更像是一朵云运动的路线,虽然它也遵循着物理法则,但是同样受到那些只能被称为巧合的事实所影响。”


爆发的世界战争彻底改变了缔造社会与国家的种种条件,以“要婚姻不要战争”闻名的哈布斯堡王朝,最终在战争中灰飞烟灭。而1916年,作为帝国存续重要象征的约瑟夫也离开了人世,人们一时间陷于巨大的民族灾难感之中,一个王朝终于落幕。


而颇为讽刺的是,奥匈帝国的覆灭、哈布斯堡王朝的终结并没有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差异,更多在体量而非内核。


最终,“哈布斯堡家族从此再也不是中欧的统治者……哈布斯堡王朝昔日的领土被3个新生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和4个已经存在的国家(意大利、匈牙利、意大利、罗马尼亚)所分割,所有这个7个国家都把它们自己视作民族国家。”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帝国的消失,纵然令人唏嘘,亦是命运与时代之必然。



编辑:阿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