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布斯堡王朝沉浮录(一)

 珍爱百合 2018-12-15

历史和现在有趣的人儿

在此相遇

本文正文

3223

读完约需


10

分钟


丁酉年 ︻ 鸡年 ︼ 癸丑月辛酉日

农历  腊十三  二零一八年一月二十九日

29

宜读书

《哈布斯堡王朝沉浮录二》

-明日预告

这个乡下的小伯爵心中对儿子和家族最遥远的期望,

也远远没有想到过一个以他的儿子哈布斯堡为姓氏的家族,

500年后能够建立出任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墨西哥皇帝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的庞大王朝。

| 《哈布斯堡王朝沉浮录》 |

03

公元1020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早上,当下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斯特拉斯堡主教威纳尔和拉德波特伯爵不约而同的天刚亮就从床上爬了起来。

 

在中世纪教宗的权威毋庸置疑,强如查理大帝也要低下高傲的头颅在教宗的加冕下,才成为“罗马人的皇帝”,那么身为一个乡下伯爵的拉德波特交好威纳尔来换取他对于自己儿子的洗礼以及对于阿尔高州自己统治的名义的支持,自然是给威纳尔主教修建一座美丽的修道院。

 

而在修道院将要修好的同时,拉德波特送给自己儿子的出生礼物,耗费了许多家财和动员了为数不少当地农夫人力修建的城堡,也要完工了。

 

(哈布斯堡)

这个城堡拉德波特命名为“哈布斯堡”,意为鹰的城堡,如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对于自己刚刚年满两岁的儿子和家族的未来,他寄予了深厚的希望。


但是在这个乡下的小伯爵心中对儿子和家族最遥远的期望,也远远没有想到过一个以他的儿子哈布斯堡为姓氏的家族,在500年后能够建立出任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墨西哥皇帝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的庞大王朝。

02

1239年冬,老拉德波特伯爵因病去世,21岁的鲁道夫·哈布斯堡在名义上拥有了家族在阿尔萨斯和阿尔高地产和庄园的所有权。


鲁道夫的身材十分高大,直逼2米左右,虽然爱好习武,但是身体怎么吃都不长肉,又瘦鼻子又大,小脑袋、光头,远远地看起来确实像一只脱了顶毛的苍鹰(或者秃鹫)。年轻的总是鲁道夫脸色苍白、神情严峻。


(老年鲁道夫)

残酷的世道也不由得他不神情严峻,他的母亲是克伊布格伯爵乌尔里希的女儿,名为海尔维希,在法理上理应是基堡伯爵的继承人。而鲁道夫作为儿子,也拥有继承权。不过基堡伯爵的领地被他那个游手好闲沉迷酗酒逢赌必输的舅舅继承了,然后,就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领地内的所有能卖钱的东西都被都被他拿去还了赌债,甚至包括领地的所有权。给予了一个当地富商的远房远房远房的是一个小佣兵团长的流浪骑士,从此那个富商的后代如果手段出色的话,也能够跻身贵族阶层。


如果说基堡伯爵的领地是因为他的舅舅明知道富商在下套但是也拦不住犯蠢丢失了的话,那么老拉德波特伯爵所留给他的阿尔萨斯和阿尔高领地和庄园的一半所有权,就是教会给没有理由的豪夺了。当然如果“将那些土地用于供养上帝”算是一个能让人接受的理由的话,前边的话就当我没说过。


所以1239年的冬天,在竣工19年的穆里修道院里,神情忧郁的鲁道夫看着躺在那里宛如沉睡的老拉德波特和在一旁抽泣不止的母亲海尔维希,耳边环绕着新面孔主教的诵经声和唱诗班的合声,怔怔出神。


1241年春,鲁道夫带着两名侍卫踏上了前往意大利法扎的路途,在他的身后留下的是老拉德波特留下的一半领地,以及勉强一个中队仅有在农闲时候训练的农夫民兵和两个小队的骑士。在前方,他名义上的教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正在从斯波莱托巡视法扎的路上。


01

鲁道夫的曾祖父,曾经跟随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远征意大利,战死疆场。祖父曾是皇帝腓特烈二世的一名宠臣,这也是他的父亲老拉德波特能够以种种段,使哈布斯堡家族在上阿尔萨斯地区获得采邑和各种特权的依仗之一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年幼时父亲身患疟疾而突然去世,德意志国内诸侯集结为两大集团意图争夺王冠,虽然这一行为遭到了中世纪“最强大的教皇”英诺森三世的调停,但是王位争夺战还是爆发了。年仅三岁的腓特烈在母亲康斯坦丝带领下,匆匆南逃西西里,继承了意大利地区西西里王位,教皇英诺森三世一边发表声明对他们进行庇护,在另一方面却乘机对处于弱势的孤儿寡母进行要挟,充当了腓特烈二世的监护人和意大利地区西西里王国的摄政。不久,康斯坦斯去世,腓特烈二世遂沦为罗马教皇卵翼下的孤儿。


在孩提时代,腓特烈二世便成了罗马教皇等“一些无耻政治家们手中的玩偶”

在青年时代,腓特烈二世在西西里度过,曾以学识渊博的学者钦奇奥·萨维利为师。受到了别具一格的混合教育,也开始初步的培育了自己的班底。


腓特烈二世十五岁的时候,两大集团首领之一的菲利普被杀,奥托大获全胜,并且在次年主动请求教皇为其加冕。不料,奥托刚刚带上皇冠,立即翻转脸来,宣布皇帝对中部意大利帝国领地拥有所有权,并率军攻打南部意大利,企图夺取教皇的“粮仓”——腓特烈二世的西西里王国,因而触怒了英诺森三世。1210年,教皇对皇帝进行“绝罚”,英诺森开除了奥托的教籍。然而,奥托四世拥有强大武装,绝非教皇的一纸破门令所能敌。英诺森三世急需一个世俗君主组织武力与奥托抗衡。这样,年已十七岁的腓特烈二世时来运转,于1211年在教皇鼓动下,被德意志诸侯推选为德意志国王。次年三月,腓特烈二世率军北上德意志,第一次踏上故国领土,号令诸侯,与奥托展开了决战。

终于在1214年7月27日著名的布汶战役中,腓特烈二世一举消灭了奥托四世及其韦尔夫派诸侯的军队,成功地铲除了他的帝位障碍。


1215年,腓特烈二世向罗马教皇作出放弃西西里王位,立即进行十字军东征的许诺之后,终于被教皇英诺森三世扶上了神圣罗马皇帝的宝座。第二年,英诺森三世驾崩。

春风得意年仅二十二岁的腓特烈二世当然想建立一个北起波罗的海,南抵北非海岸,囊括东方的拜占庭和巴勒斯坦广大地区的基督教世界大帝国。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他着手准备了一次又一次的十字军东征,来完成他的梦想。

腓特烈二世既是雄心勃勃的战略家,也是注重实际的务实主义者。他深信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和强大的军力作后盾。为此,他分别以西西里和德意志作为重振帝国的物质资源和军事资源。


1212-1220年间,腓特烈二世首次在德意志呆了八年。通过对教会的妥协,他豁免教会的纳税义务,放弃皇帝对教会的世俗统治权,并承诺镇压“异端”,支持主教抑制城市自治的企图,换取了教会对于他在国内政治的支持。然后,他选立其年仅九岁的长子亨利为德意志王,称亨利七世。任命帝国宰相、科隆大主教恩格尔贝特为摄政,总揽全权,辅佐治理。

假道罗马,正式加冕,返回南意,专注于西西里政务。


因为对换取教会支持妥协的缘故,他的长子亨利在成长过程中就深深的对教会权力过大不满。年轻王子亨利七世亲政,对城市企图摆脱教会控制,借助于王权而取得自治的倾向,予以同情和支持。美因兹大主教西格弗里德向皇帝提出申诉。腓特烈二世责令其子亨利对城市各类组织予以取缔,遭到城市拒绝。腓特烈二世对于亨利王子同情城市、取缔不力的软弱态度大为不满。父子关系恶化起来。

德意志城市与诸侯的矛盾,在腓特烈二世的干预下日趋激化,并且集中体现在腓特烈与亨利、他们父子之间的公开冲突上面。腓特烈二世为了讨好诸侯,不惜牺牲王权和压制城市的政策,遭到了致力于德意志事务的亨利七世和一些王室大臣的坚决反对。

1232年,皇帝腓特烈二世在拉文纳召开帝国会议,进一步剥夺德意志城市的原有权利,允准诸侯在各自的领地内的一切城市,享有“沃姆斯敕令”中的各种特权。亨利王子拒不出席拉文纳会议,以示抗议。这时市民反抗情绪亦达到炙热程度。

1233年,皇帝公然与教皇协调一致,在德意志建立“异端裁判所”,企图镇压市民“异端”。但是,它的第一个被派去审判异端的主持者,立即被愤怒的市民群众所打死。


一年,腓特烈三十九岁,亨利王子二十二岁,恰好是腓特烈称帝的年纪。


然后亨利发布宣言,在博帕德举兵起义,从者如流。

1235年,腓特烈二世从意大利携带大量黄金进军德意志,在诸侯武装配合下,对市民起义进行利诱和镇压。参加起义的封建主和骑士纷纷倒戈。起义者在攻打沃姆斯城失败以后,被迫缴械投降。腓特烈二世逮捕王子亨利,囚于狱中。

1237年,腓特烈二世镇压了亨利在德意志的起义以后,率大军奇袭意大利北部。

1239年,腓特烈二世被新任教皇英诺森三世的侄子开除教籍之后加紧攻势,以咄咄逼人之势,从四面八方对教皇国形成包围态势,使它龟缩于亚平宁半岛中部一隅。


1941年,正处于男人黄金年龄尾巴的腓特烈二世返回意大利,巡视自己的领地。

1941年,英诺森三世的侄子格雷戈里九世拟于复活节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密谋废黜皇帝。

1941年,同样是二十二周岁鲁道夫带着两名侍卫踏上了前往意大利法扎的路途。






注1

教宗为什么这么厉害?这与欧洲中世纪时的特殊时代环境,以及天主教世界地缘结构有着密切关联:

第一,中世纪的欧洲世界,面对十分巨大的外部压力。它们不仅要跟东南欧的拜占庭帝国——东正教系统展开地缘及教派博弈,还要与新兴的伊斯兰势力拼死搏杀。此外,在东北欧,以匈人、蒙古人为代表的草原游牧势力,还经常挥师西进,隔三差五的挥师西向,让欧洲文明经常陷入覆亡的恐惧中。而除了保国卫教,谋求土地、财富,控制商路,甚至恢复宗教圣地,各种因素的趋势,都让欧洲势力有强烈的东进拓土开疆欲望。

 

总而言之,不管是自保还是扩张,中世纪的欧洲文明始终处在外战频仍的状态,鉴于欧洲之外地均为强势地缘势力,这些外战也是十分惨烈。

 

高频率,大规模的外战,这对欧洲文明圈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它们要想获胜——或者至少被被人欺负,那不仅需要相当的物质财富支撑,政治架构上,也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枢,将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而且在具体的政治军事行动上,大家也需要步调一致,勠力同心。

 

但就是这个中央集权,正好是欧洲的死结。众所周知,自罗马灭亡后,欧洲政治上就四分五裂,不仅时常并存着大大小小几十个王国,王国以下,还有公国、侯国,乃至最低级的骑士。每一级的封建领主,都有相对应的自主权力,整个欧洲社会在政治上支离破碎。

 

这种支离破碎的封建制度,使欧洲别说凝聚合力拓土开疆,连齐心以应外侮都十分困难——天主教世界在中世纪外战中的整体拙劣表现,这种撕裂的政治结构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可是,这外战又必须得打。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只有一个——加强中央集权——换句话说,各地有必要将部分权力上交中枢,集中使用。

 

可是,交给谁呢?交给国王?由某一个国王大权独揽,其他国王肯定不答应,他们有理由担心这种权力上缴,会使得新的“皇帝”享受到超出其本国地缘实力之外的额外力量加乘,进而倒转过来,对自己的生存构成威胁到。

 

所以,这个中央集权,其驾驭者不可能是某个世俗层面国王,而只能是教会。教会的影响遍及全欧,能够获得各地缘板块的普遍认可;最重要的是,教会归根结底还是个宗教组织,就算得到一部分世俗权力,但也有限度,不至于对各国的世俗权力构成根本性威胁。

 

其次,欧洲内部政治结构的四分五裂,使得各国之间的冲突非常频繁。而欧洲地缘结构的撕裂,的支离破碎,又决定了没有哪个地缘势力拥有绝对优势。即便偶尔冒出个强势政权,大体实现全欧统一(比如查理曼帝国),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没多久就会由于地缘结构的支离破碎,重新回归分裂,群雄逐鹿呈长期化态势。

 

可是,战争意味着物质消耗,意味着生产破坏,意味着人口减少。这对中世纪时本就相对贫弱的欧洲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之重。所以在打的同时,欧洲各国也普遍存在着停战的需求——不然这么天天你死我活,大家都受不了。

 

既然要停战,那谈判就免不了,而对立双方即便都有停战念头,但各自的立场与底线也免不了有较大差距,所以有必要有一个拥有足够权威,且立场公正的势力居中调和。而罗马教会则是最合适的选择。而这种调停人(在某称程度上也是裁决者)的身份,又会加重教会的政治权威。


而对教会而言,既然它得到了部分世俗权力,那在组织架构方面,也有必要做出一系列相应的调整。首先,世俗权力的严密规范,意味着教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用松散的纯宗教模式来构建自己的组织假设,而必须根据世俗规范,将自己的组织架构更加精细化,实用化。具体而言,即有必要设立有一个最高话事人和裁决者,这样才可以及时高效的解决现实层面的各类问题。这种情况下,昔日的罗马教会大主教,其权威不断上升,最终发展成政教合一的教宗。




注2


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962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德意志地区的东法兰克王国向德意志王国转变的开始。

在这一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孩童路易”驾崩无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

后奥托一世继位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

到了12世纪的腓特烈一世时期,帝国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腓特烈一世公然加上“神圣”二字。

而东法兰克王国的由来是查理大帝所统治的法兰克王国,分封给三个儿子,所成立的东法兰克、中法兰克、西法兰克王国。

西法兰克王国逐步演变成法兰西王国。

中法兰克王国逐步演变成意大利王国。其中一部分被东西法兰克王国所吞并。


查理大帝的父亲就是高中历史课本中“丕平献土”中的宰相丕平。他在父亲的基础上抵挡住了当时势力急速膨胀的阿拉伯人入侵,又被称为铁锤查理。


下边是我做的三个gif图,展示了当时阿拉伯人的崛起,以及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End-


喜欢的话可以分享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