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病中医临床名医秘方

 学中医书馆 2018-12-15

皮肤病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紫癜(肌衄)秘方(11首)
1.1消风宁络饮
【来源】曹向平,《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炒防风10克,炙黄芪15克,炒赤芍10克,大生地15克,炒丹皮10克,牛角腮
5克,生槐花15克,炙甘草5克,红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一般服用15剂即可。如反复发作者则须连进本
方30剂。
【功用】消风凉血,散瘀宁络,佐调卫气。
【方解】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
累及毛细血管壁而发生出血症状。本病多由细菌(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
物或药物过敏等所致,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尤以儿童居多,中医属血证发斑范畴,称之为
“肌衄”。谬仲淳论血证要诀指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实寓血活瘀化之深意。本方之目的
为消风凉血,散瘀宁络并举,辅以调整卫气,使其风祛瘀散络宁,血循常道而自止。方中
防风为祛风主要药,可祛头面及周身之风邪;生槐花功能凉血,祛血中之风热,两药相伍,
共奏消风宁络之功,赤芍为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佳品;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丹皮
功专散瘀;牛角腮为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皮角髓,味苦性温,为止血祛瘀之品,疗血证之
要药,上药相伍,共奏凉血散瘀之功,黄芪、炙甘草、红枣和营血,配防风更益卫气。
【主治】肌衄(过敏性紫癜)。
【加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血溢论》中所论的“血溢”,“血随经络虚处著溢,自皮孔
出”,当系本病。是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而出现青紫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
特征的病证。使用本方时,若伴有明显腹痛者,去赤芍改白芍1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一般服用18剂后可愈。
【附记】①本方适用于单纯型“肌衄”,证,是曹氏数十年临证中治过敏性紫癜之经验
方,有较好之疗效。②服药期间忌海鲜,辛辣食物。(3)若并发肾小球肾炎者,当视具体证
候按肾炎辨治。
1.2脱敏消癜汤
【来源】冉雪蜂,《冉氏经验方》
【组成】艾叶、乌梅、阿胶(烊化)、金银花、槐花米各9克,大枣50克,甘草9克,生
大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养气止血,清热解毒,脱敏。
【方解】方中乌梅为脱敏要药;大枣补气养血;胶艾止血;当归养血活血;金银花,
槐花米、甘草清热解毒;生大黄泻热毒,行瘀血。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止血,清热解毒,
脱敏之功。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出现全身反应,发热者,加生地15克,连翘、丹皮、紫草各9克;出现肠胃
道反应,脐周下腹部疼痛者,加厚朴,枳壳,川楝子,黄柏各9克,大黄用量增至6~9克;
出现风湿性反应,关节疼痛明显、膝、踝、腕等处关节肿胀并有浆液性渗出,体温升高,
行动困难者,加汉防己,秦艽,牛膝、鸡血藤,柴胡各9克;出现肾脏病变,水肿,少尿
或出现蛋白尿、血尿或管型时,生大黄用量加至6~9克,黄芪、滑石各15克,猪苓、泽泻、
车前子各9克;出现神经系统病变,惊厥者,加水牛角50克,僵蚕,钩藤,天竹黄各9克,


出现瘫痪等,加马钱子0.3克(研末冲服)。
【疗效】多年用于临床,若随证加减得当,疗效颇著。
1.3滋阴降火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地30克,丹皮10克,鲜茅根30克,知母、黄柏、栀子炭各10克,仙鹤草、
大青叶各15克,茜草12克,大蓟、小蓟各12克,广角1.5克(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解】多因热入血分,血热外溢所致。方中生地、丹皮凉血热而滋阴;大青叶清热
解毒而消紫癜;茅根,大小蓟,仙鹤草凉血止血;栀子炭,知母,黄柏清热泻火;茜草清
血热兼能化瘀生新,俾止中有散,则出血点易于吸收也。滋阴即能清热,凉血即能止血,
故用之每奏佳效。
【主治】过敏性紫癜。出血点鲜红或紫红,面红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滑数。
【加减】如大便潜血,加海螵蛸13克,五倍子10克,三七(研冲)、白芨(研冲)各3克。
【疗效】临床屡试屡验,效果颇佳。
1.4补气凉血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党参、鱼鳔胶(炒珠)各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鲜茅根30克,大
小蓟各15克,茜草12克,仙鹤草15克,龟胶、阿胶各10克(均烊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摄血,凉血止血。
【方解】气虚者,脾气虚也。脾虚不能统血,则血不能归经而外溢,故出血点遍于全
身。虽为气虚,亦有火热寓于其中,故本病以气虚不摄血为本,血热妄行为标。治当标本
兼顾,或先治其标,后固其本,随机化裁、灵活运用。故方用党参、黄芪大补元气,摄血
以固本;复以生地,丹皮、茅根、大小蓟、仙鹤草、茜草清热凉血止血以治标。且茜草兼
能化瘀生新,俾止中有散。鱼鳔胶龟胶,阿胶补血止血,且能升血小板。尤其鱼鳔胶,可
使血凝聚,不疏散。多年来临床实践,鱼鳔胶配何首乌、枸杞子升血小板极佳。其用法为
先将鱼鳔胶用滑石粉炒成珠,再与诸药同煎、或将鱼鳔胶用香油炸单吃,但必须嚼烂而后
咽之。
【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点遍于全身皮肤,黏膜,内脏,或齿龈出血,大便
潜血,血热者,其色鲜红,或瘀斑、瘀点,脉滑数;气虚者,其色暗淡,肤色苍白,心慌
气短,精神萎靡,舌淡苔白。
【加减】心慌,加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大便潜血,加用“滋阴降火汤”。气虚甚者,
重用益气之品;血热甚者,重用凉血之药。
【疗效】临床应用,效果颇捷。
1.5青紫汤
【来源】王鹏飞,《中医杂志》(5)1990年
【组成】青黛3克,紫草、白芨各9克,乳香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
【方解】肺主气,合皮毛。本病发病以秋季为多,盖秋季气燥,燥邪犯肺,易伤阴动
血,伤及皮毛,故成皮肤紫癜。多因邪热伤于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经脉,致热入血分
而逆乱,血不循经,外溢脉道所致。其治着眼于热、血、肺、肾,以清热凉血为主,早期
清肺透邪,晚期,治肾护阴。方用青黛清五脏之热、平肝凉血;紫草凉血,走皮肤,透邪
于外,与青黛相伍,清透内外而宁血;白芨苦甘涩凉、入肺肾,苦凉清肺治其本,甘缓止
痛,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治疗腹痛及胃肠出血,涩则收敛止血治其急;入肾经兼以治
肾护阴。乳香活血通络,一去凉血之弊,一为新血开道。四药合用,妄行之血可宁,越府

之血可归,热去血平,其病自愈,且适用于各型紫癜。疗效较佳。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单纯皮肤型:若皮疹颗粒小而稀疏,伴有表证者,加金银花9克,板蓝根12
克,白芷6克,焦山栀9克;若紫癜量多呈片状、伴气营热证者、去乳香、加寒水石15克,
丹皮9克,犀角粉0.5克(冲)、元参9克,生地12克;皮肤关节型,加钩藤、木瓜、威灵仙各
6克,金银花藤12克;腹型:大便下血、色鲜红、伴肛门灼热、大便不爽者,加地榆10克,
白头翁6克,黄连4克,赤小豆30克;大便色黑呈柏油样,紫癜色淡者,加伏龙肝15克,干
姜5克,阿胶珠9克,黄芪15克,黄精9克;腹部窜痛、攻冲起块者,加芍药15克,甘草6克,
元胡9克,沉香末0.5克(冲)、凤尾草、倒扣草各9克;紫癜肾病,加益母草15克,凤尾草10
克,倒扣草9克,泽兰15克,泽泻30克,生山楂、山药各15克,生地12克。
【疗效】李素亭等报道:临床治疗200例,其中皮肤关节型59例、单纯皮肤型40例、
混合型45例,肾型36例、腹型20例。结果痊愈128例、好转6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7%,
治愈率为64%。
1.6清荣饮
【来源】王祉然,《中医杂志》(12)1987年
【组成】槐花25克,生地榆15克,白茅根20克,白芍、玄参各15克,金银花、生地各
20克,大枣20枚,鸡内金15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二汁混合,早
晚各服1次。
【功用】清热凉血、滋阴补虚。
【方解】过敏性紫癜、中医称“紫斑”,或称肌衄或葡萄疫者。紫癜病发于营血,显于
皮肤,但病变却在胃腑,《医学入门》说:“乃胃虚火游于外。”《外科正宗》言其为“邪毒
传胃”。胃浊不降、虚火内生、血热妄行、故发紫斑。清其血热为当务之急,故方用槐花、
生地榆、白茅根、生地、玄参、白芍、金银花为一派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之品,为血证通
用之品。惟大枣、鸡内金、炒三仙(山楂、神曲、麦芽)为其独到用药、为治本而设,有见
血休治血之妙。大枣用量多达20枚,取其和胃润营之功,为方中举足轻重之品。现代药理
研究证明,大枣煎剂可增加动物的血清总蛋白和血蛋白;鸡内金、炒三仙一可化胃浊以降
虚火,二可防大枣甘温壅滞之弊,其配伍精当,为方中所不可缺少。另过敏性紫癜,临床
辨证分型一般有血热妄行、阴虚火旺和气不摄血三种,本方既能清热凉血,又可滋阴补虚,
故可作为治疗过敏性紫癜的通治验方使用,且每获良效。
【主治】过敏性紫癜。证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常伴有鼻衄、齿衄及月经过多,
或有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
【疗效】临床屡用屡验,效果甚著。曾临床验证数例,均获痊愈。
1.7茜草汤
【来源】宋廷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茜草根30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丹皮、阿胶、白芍、黄芩各10克,甘草
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解】本病多由外邪乘虚入侵,酿成热毒,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渗于脉外,见于
肌肤所致。方中重用生地、茜草根、玄参清热凉血;白芍和营清热;丹皮凉血散瘀;黄芩、
甘草清热凉血解毒;阿胶养阴止血补血、滋补肝肾。诸药配合,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之功效。黄芩还具有轻度扩张血管作用,可减轻血管反应。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兼有热象者,加大青叶;腹痛便血者,加地榆炭、炒枳壳、木香、白芨;血
尿者,加车前草、萹蓄、茅根。
【疗效】治疗60例,全部治愈。其中2天后紫癜即见消退,腹痛、便血症状减轻,6~


10天紫癜全部消退,治愈者54例(占90%),11~15天治愈者3例、16~20天治愈者3例。平
均治愈时间为9.5天。
1.8黄芪二活汤
【来源】舒义,《新中医》(5)1988年
【组成】黄芪50克,羌活、独活、荆芥、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藁本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疏风宁血、益气固表。
【方解】卫阳不固,风邪外袭,扰动营阴,致阴血溢于脉外,则紫癜作矣。本方由羌
活胜湿汤化裁而成。方中重用黄芪旨在扶正驱邪,尤其补气固表,以御邪侵而防复发。配
以羌活、荆芥、独活、防风、蔓荆子、藁本祛风胜湿以疏风安血和营;川芎活血,甘草解
毒、并调和诸药。尤其方中荆芥能除血中风邪,使邪去正安、血不妄行。诸药合用,共奏
疏风宁血、益气固表之功。用于风扰血溢之证(过敏性紫癜),疗效颇佳。
【主治】过敏性紫癜并发肾小球肾炎。
【加减】风胜阻于经络、关节肿痛者,加细辛、桂枝;风扰胃肠、腹痛、恶心、呕吐,
加白芍、法半夏;有热象者,加蝉蜕。
【疗效】治疗14例,均获痊愈。即紫癜全部吸收、伴发之腹痛、呕吐、或关节肿痛、
风疹亦全部消失。并发肾炎水肿消失、血压恢复正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全部转阴。
所有病例、服药3剂后紫癜都明显减少,有3例服药3剂即愈。大部分6~9剂痊愈,最多服
12剂而愈。
1.9化瘀苍术散
【来源】李博鉴,《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0克,生苡仁30克,泽泻10克,白茅根、生地各30克,
丹皮、赤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主治】皮肤病,如过敏性紫癜(葡萄疫)、小腿湿疹(湿臁疮)、结节性红斑(梅核火丹)、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丹毒、硬结性红斑、小腿静脉性溃疡、结节性血管炎,色素紫癜性苔
藓样皮炎、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综合征、静脉功能不全等,有由湿热
下注,瘀阻经脉引起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加减】瘀滞偏盛,证见皮肤生有瘀点、瘀斑、溃疡、坏死,或有静脉曲张、结节、
肿块、触之痛甚,伴舌暗苔腻、或有瘀点,脉涩滞者,可加泽兰、丹参、穿山甲、王不留
行等;湿邪偏盛:证见腿脚水肿,压之有凹陷,或糜烂浸渍,脂水频流,淫淫作痒,伴舌
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者,可酌加冬瓜皮、茯苓皮、防己、木瓜等;热毒偏盛:证见皮肤
焮红、色如涂丹、触之灼热,疼痛不已,伴璺核肿大、壮热恶寒,舌绛苔黄、脉弦数或洪
数者,可酌加忍冬藤、牛蒡子、紫草、板蓝根等;气血不足、证见疮口紫暗平塌,肉色灰
白,出脓清稀、久不收敛、伴乏力倦怠、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脉细者,可酌加当归、
熟地、黄芪、鸡血藤等。
【疗效】临床屡用,随机加减,每获良效。
1.10三草楂黄汤
【来源】王洪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防风各10克,大黄、鹿衔草、甘草各12克,紫草15克,生山楂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风清热,行瘀解毒。
【方解】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属中医“血证”、“发斑”范畴。
其因不外风、热、毒、虚,多因血热壅盛,兼感风邪,风热搏结于血分,热毒迫血妄行,
致血溢于肌表而发斑。初起治当清降为主,日久当以养阴血为本,兼清郁热为标。治血证
勿忘行瘀,活血行瘀当贯彻始终。方中以防风疏散风热、祛表邪;生地、紫草、大黄,活


血凉血、逐内伏营血之热毒;生山楂味酸,微甘性平,善入血分,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以
甘草佐之,则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鹿衔草祛风湿而通利关节,止血而
不留瘀。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行瘀解毒之功。
【主治】紫癜性肾炎。
【加减】风热内盛兼咽痛重者,加蝉衣、玄参、山豆根;热伏营血,紫癜致密经久不
消者,加丹皮、赤芍;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旱莲草;腹痛兼便血者,加白芍,焦大黄;
气虚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冬虫夏草、黄芪;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热象明
显者,加白花蛇舌草,败酱草。
【疗效】屡用效佳,有效率达78%;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者疗效尤佳。
1.11加减玉女煎
【来源】张季高,《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5克,麦冬、知母、茜草根、蒲黄各10克,生石膏、水牛角(先煎)各30
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养阴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消斑。
【方解】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少阴不足,阳明有余所致。阴虚则火旺,而火旺更易伤阴、
虚火伤及脉络,故见肌衄,或他处出血,故治宜清火与滋阴并用。方中生石膏清胃热之有
余;生地滋阴凉血;知母苦寒质润,助生石膏清胃泻火;麦冬养胃阴、助生地凉血止血;
蒲黄、茜草根、水牛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甘草协调诸药,引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奏
养阴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消斑之功,用治本病最为适宜,而且效果甚佳。
【主治】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疗效】多年使用,屡获良效。
二、治丹毒秘方(3首)
2.1蝎槟导滞汤
【来源】余步卿,《浙江中医医院学报》(6)1980年
【组成】全蝎(或蝎尾)4只(研吞)、槟榔、生甘草各4.5克,川牛膝、炙甲片、桃仁各9
克,红花、独活各3克,赤芍、黄柏各6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湿清热,疏结导滞。
【方解】本方是已故名医余步卿用以治疗流火早期的经验方。方中的独活、黄柏、生
甘草化湿清热;忍冬藤解毒通络;以全蝎搜风、散结、通络;槟榔、川牛膝、炙甲片、赤
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结导滞,且牛膝导药下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合用,
共奏化湿清热、疏结导滞之功。用之临床,一般三四剂即可见效。
【主治】流火早期(下肢丹毒)。鲁贤昌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不但对流火早期
有效,而且对流火中、晚期(除化脓者外)和多种下肢疾患,如热痹、血栓性静脉炎、炎性
肿块、手术后感染和伤筋瘀肿疼痛,人造血管术后栓塞等均可主之。
【加减】如有表证,发冷发热,脉浮数、舌苔白腻,可加薄荷、苏梗;热重烦躁,舌
苔黄腻,去红花,加焦山栀、黄芩、丹皮;脘闷欲呕,去桃仁、炙甲片、独活,加藿香、
姜半夏、广郁金、炒枳壳;肿硬痛剧,加乳香、桑寄生;皮色潮红、光亮肿大者,去炙甲
片、红花,加晚蚕砂、地骷髅、绵茵陈。
鲁贤昌用药经验:如方中缺全蝎,可用地鳖虫、地龙或蜈蚣代替;槟榔用量可酌情增
加;高热时,去独活、红花、炙甲片,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半枝莲、丹皮等。
在内服药治疗的同时,也可适当配合外治:如腹股沟淋巴结坚硬肿大,可用温经通络
的薄贴盖之;局部红肿较剧者,可加用如意金黄散外敷。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鲁贤昌临床验证流火(下肢丹毒)、血栓性静脉炎、人
造血管术后栓塞各1例、均获痊愈。多年临床使用,用治上述各病症,证明均有良好效果。


2.2鹿角阳和汤
【来源】郑锦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鹿角霜30克,麻黄5克,熟地30克,肉桂5克,白芥子3克,炮姜1.5克,川椒5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温服、第三煎熏洗患处。
【功用】温阳解毒、利湿消肿。
【方解】慢性丹毒出现局部漫肿,疼痛不著,患处皮温稍低,皮色苍白或紫暗,自觉
木胀感等是虚寒之象,故方用麻黄开腠,可助解散寒凝;取肉桂壮元阳、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炮姜守而不走,助肉桂温中散寒;白芥子对皮里膜外的寒凝有消散之功;方中重用
熟地补血生精填髓,扶正以驱邪。且熟地与麻黄同用,既能缓麻黄发表,又能去熟地滋腻;
川椒温经散寒;鹿角霜功力不及鹿角,故用量较大,取其温补肾阳兼能散瘀消肿而治虚寒
性疮疡。合用共奏温阳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慢性丹毒。
【加减】局部皮色紫暗,加丹皮20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疼痛加乳香、没药各6
克。
【疗效】治疗17例慢性丹毒虚寒型,除1例转口腔医院,2例下肢呈慢性水肿样而中断
治疗外,其余均获良效。
2.3解毒清热汤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医疗经验集》
【组成】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各30克,紫花地丁、蚤休、天花粉各15克,赤芍9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蒲公英解毒长于消痈;紫花地丁解毒长于治疔毒;大青叶解毒清热凉血,
常用于治疗瘟疫斑疹、丹毒等症;蚤休能解肝胆之郁热、熄上扰之火毒,善治上焦痈肿疮
毒;佐以赤芍凉血活血散瘀;花粉清热生津护阴。药少力专,各尽其用。既能协同解毒清
热,且各有专长,故适用于疔、疖、痈肿、急性丹毒等一切体表感染的初期。本方为清热
解毒的首选良方、力专解毒清热。
【主治】疔、疖、痈、急性丹毒初期及一切体表感染初起之症。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屡试屡验,效果颇佳。
三、治鱼鳞病秘方(1首)
3.1鱼鳞汤
【来源】周鸣岐,《中医杂志》(8)1980年
【组成】生黄芪50克,黑芝麻40克,丹参、地肤子各25克,当归、生地、熟地、枸杞
子、何首乌、白鲜皮各20克,生山药、苦参片、防风各15克,川芎、桂枝、蝉蜕、甘草各
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血、补肾祛风。
【方解】鱼鳞病多由肝肾阴虚、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方用黄
芪、山药健脾益气、生地、熟地、当归、川芎养血;枸杞、首乌、芝麻补益肝肾;白鲜皮、
地肤子、防风、苦参片、蝉蜕祛风燥湿;桂枝通络;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本方作用全
面、治疗有效。
【主治】鱼鳞病。
【加减】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合欢皮;纳呆、脘胀,去生地、熟地,加白
术、鸡内金;便溏,去黑芝麻、枸杞子、生地、熟地,加白术、淮山药;气短、自汗,加
党参。


【疗效】治疗70例,临床痊愈12例,明显好转45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97.1%。
四、治银屑病(牛皮癣)秘方(4首)
4.1白NB038 汤
【来源】周鸣岐,《辽宁中医杂志》(8)1984年
【组成】①防风10克,威灵仙15克,白茅根60克,白鲜皮20克,苦参、草河车、丹皮
各15克,土茯苓、忍冬藤各30克,地肤子20克,甘草10克。②生地30克,当归15克,土茯
苓25克,赤芍15克,丹参、紫花地丁各20克,连翘15克,元参20克,火麻仁15克,白鲜皮
20克。
【用法】水煎服,均为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①祛风清热、凉血解毒。②滋阴润燥、解毒化瘀。
【方解】银屑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白疕风。当风邪之毒客于皮肤、稽留不去、蕴结化
热,热盛则燥,燥甚则致血热,或久病素体虚弱、风燥内蕴、耗伤阴血、脉络瘀阻、肌肤
失养所致。前者为风盛血热,后者为风燥血虚。治宜侧重。风盛血热,治宜祛风清热、凉
血解毒。故方①用防风、威灵仙、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苦参、土茯苓清热利湿;白
茅根、丹皮、草河车、忍冬藤凉血解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风燥血虚,治宜滋阴润
燥,解毒化瘀。故方②用生地滋阴润燥;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紫花地丁、连翘清
热解毒;元参滋阴泻火;土茯苓、麻仁通腑泄毒;白鲜皮祛风止痒。分型论治、故奏效颇
佳。
【主治】银屑病(牛皮癣)。
【加减】①号方:口渴心烦,加花粉、栀子;脾虚湿胜,加白术、滑石;咽喉肿痛,
加双花、山豆根;便秘、加麻仁;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加大黄。②号方:舌暗或有瘀斑,
加莪术、漏芦、丹参、赤芍;大便秘结,加肉苁蓉;皮肤奇痒,加地肤子、蛇床子、蛲床
子、刺蒺藜、蝉衣、蜂房;头部皮疹严重,加防风、蜂房、白芷;下肢重,加牛膝、茜草;
斑块消失较慢,加蜈蚣3条(研末冲服)。若服汤剂困难,可用单方蜈蚣10条,焙干研末,分
5次,每晨空腹服,也有一定疗效。
【疗效】治疗116例,结果基本痊愈22例,显效24例、好转58例,无效18例。总有效
率为93.1%。
【附记】凡治疗效果不显著,多因未坚持继续服药,或在服药中饮酒、食辛辣刺激物
有关。病愈后仍应继续治疗1个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多年来笔者应用本方治疗多
例,并配用外治(方详《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均获痊愈。临床实践证明:比单用内
治或外治,疗效尤佳。
4.2白NB038 方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①生地、生槐花各30克,山豆根9克,白鲜皮、草河车、大青叶、紫草各15
克,黄药子12克。②土茯苓30克,忍冬藤、山豆根各9克,生甘草6克,板蓝根、威灵仙、
草河车、白鲜皮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均为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①凉血清热、解毒治疮。②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方解】牛皮癣进行期,多属血热风燥,故方用生地、生槐花、紫草凉血清热;山豆
根、草河车、大青叶清热解毒;白鲜皮消风止痒;黄药子凉血解毒。合用共奏凉血清热、
解毒治疮之功;早期多为风盛热炽,故方用土茯苓、白鲜皮、威灵仙祛风除湿;板蓝根、
山豆根、草河车、忍冬藤、生甘草清热解毒。随证选用,效果甚佳。
【主治】牛皮癣。1号方适用于进行期,2号方适用于早期。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据〔《光明中医》(3)1988年〕权耀恒报道:用本方(即
上二方)随证加减,治疗69例,结果痊愈45例,好转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7%。
4.3银屑汤


【来源】周鸣岐,《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鲜皮30克,金银花40克(单煎)、连翘15克,土茯苓、生地各30克,白茅根
50克,苦参15克,防风10克,地肤子、丹参各15克,鸡血藤25克,当归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煮沸后改文火,继煎20分钟,每剂药可煎2次,取汁混匀、
日服2次。方中金银花宜单煎,煮沸后煎煮时间不超过10分钟,滤汁加入前汤药中同服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方解】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容易复发的顽固性皮肤病,中医对本病早有详细记载,
多属“松皮癣”、“风癣”、“干癣”、“蛇虱”等病范畴。临床症状为周身泛发红色皮疹、呈点
滴状、斑块状、地图状,或混合状,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大量脱屑,皮屑易于剥离,剥
离后有点状出血,新发皮疹不断出现、伴瘙痒,或见心烦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
脉数。多由素体血热蕴毒、燔灼营血;复由外感风、热、湿、燥、毒诸邪,伤人肌肤,内
外合邪,发为银屑顽疾。诚如《医学入门》所言:“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客于皮肤。”
方中白鲜皮,防风祛风解毒止痒;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土茯
苓、苦参、地肤子清热祛湿解毒;丹参、鸡血藤、当归活血化瘀、养血润燥。诸药合用,
相得益彰,既可外散肌表之风毒,又能内清血中之热毒,以收攻邪祛病之效。
【主治】银屑病。
【加减】银屑病是一种顽固性皮肤病,多呈慢性病变过程,故治疗一般以3个月为1疗
程,一定要坚持治疗,不可中断,以冀全功。在使用本方时,如血热盛者,加紫草15克,
生槐花30克,黄芩10克;挟有湿邪者,加茵陈20克,生黄柏15克,薏苡仁20克;血瘀重者,
加赤芍15克,红花、莪术各10克;如风盛痒甚者,加刺蒺藜30克,乌梢蛇15克,牛蒡子15
克;若皮损头部甚者,加全蝎10克(研末分冲服)、川芎、藁本各10克;若久病阴血亏虚,
内燥甚者,加玄参、生首乌、熟地各20克,生黄芪15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银屑病的疗效与能否忌口关系甚大。因此,在服药期间忌饮酒,忌嗜食辛辣
腥等食物。严格忌口,方可收功。预防感冒,适当休息。
4.4白NB038 一号方
【来源】赵炳南,《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
【组成】生槐花30克,紫草根、赤芍各15克,白茅根、大生地、鸡血藤各30克,丹参
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凉血、活血、消疮。
【主治】银屑病(血热型)。症见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泛发潮红、新生疹不断出现、
鳞屑较多,表层易于剥离,底层附着较紧,剥离后有筛状出血点、瘙痒明显,伴有口干舌
燥,心烦易怒,溲赤便秘等症。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附记】又全国名医赵锡武自拟秘方——蒺藜汤:白蒺藜、苦参各30克,皂刺、蝉蜕、
归尾各12克,生石膏、葛根、薏苡仁、海桐皮、白鲜皮各18克,麻黄6克,大黄3克,杏仁、
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甘草9克,大枣7枚。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疏风解表、清热解
毒。用治银屑病,效果颇著。
五、治神经性皮炎秘方(3首)
5.1首乌饮
【来源】孙迅,《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首乌15克,丹皮8克,生地12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红花3克,地肤子、
白蒺藜、僵蚕、玄参、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祛风凉血、健脾利湿。


【方解】方中以地肤子、白蒺藜、僵蚕祛风止痒;首乌、丹皮、生地、当归、熟地、
红花凉血活血;玄参、甘草健脾利湿,合用共奏祛风凉血、健脾利湿之功。本方适用于神
经性皮炎、尤适用播散型损害病例,效果较好;枫银膏外治有肯定治疗效果,内外兼治,
效果尤佳。但枫银膏中含有水银,不适宜大面积应用。
【主治】神经性皮炎。
【加减】瘙痒剧烈、病变扩散、食欲不振者,加苍术或焦术;四肢倦怠、消化不良,
脉浮虚者、加白术;瘙痒过甚、烦躁、睡眠不佳者,加蛇床子、地骨皮。
外搽枫银膏:将大枫子仁与水银按3∶1制成硬膏,外搽患处。
【疗效】治疗54例,结果痊愈49例(占90.7%),有效5例。总有效率达100%。治愈后继
续服用本方,可巩固疗效。
5.2搜风除湿汤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医疗经验集》
【组成】全虫6~12克,蜈蚣3~5条、海风藤、川槿皮、炒黄柏、炒白术、炒枳壳各9~
15克,炒薏米15~30克,白鲜皮、威灵仙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搜内外风、除湿止痒。
【方解】方中全虫、蜈蚣搜剔深入内外风邪而止痒;白鲜皮、川槿皮、海风藤、威灵
仙祛风通络止痒;炒枳壳、炒黄柏、炒白术、炒薏米健脾燥湿止痛。本方各药均为炒用,
适用于风湿之邪深入肌腠的慢性瘙痒类皮肤病。
【主治】慢性湿疹、慢性顽固性神经性皮炎(顽癣)、年久而致色素暗淡沉着及皮肤粗
糙、而显著瘙痒感的皮肤瘙痒症(隐疹),皮肤淀粉样变(松皮癣)有明显痒感者、结节性痒疹
(顽湿聚结)。
【疗效】笔者临床反复验证多年,用于治疗以瘙痒为主症的上述各病症的慢性期,确
有较为显著的疗效。临床实践观察,有效率达98%以上。
5.3消风化瘀汤
【来源】王林杨,《江苏中医》(3)1990年
【组成】荆芥、防风、三棱、莪术、生甘草各10克,蝉衣5克,露蜂房3克,生地、蚤
休各15克,紫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第3煎用以洗浴,或将药渣装入纱布袋内局部
热敷,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待症状减轻后,隔日1剂,再递减至隔2~3日1剂。妇
女经期及孕妇停服。
【功用】消风化瘀、凉血解毒。
【方解】本病多因血虚风燥、肤失所养所致。方用荆芥、防风、蝉衣、露蜂房消风以
止痒;三棱、莪术等活血祛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用生地、紫草凉血养血。伍
蚤休、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合用共奏消风化瘀、凉血解毒之功。
【主治】神经性皮炎。剧烈瘙痒、苔藓化是本病的两大主证。
【加减】皮肤苔藓化严重者,加桃仁、王不留行;瘙痒剧烈者,加乌梢蛇;干燥脱屑
较多者,加全当归;糜烂渗液者,加地肤子;夜寐不宁者,加夜交藤;急躁易怒者,加五
味子,白芍。用药量均为10克。
【疗效】治疗39例,结果临床治愈11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2.3%。平均疗程为74天。
【附记】又《当代中国名医高效良方1000首》载一首经验方——皮炎方:苦参、黄柏、
苍术、防风各9克,大枫子、白鲜皮各30克,松香、鹤虱草各12克,五倍子15克。上药共
研粗末,用较厚草纸,卷药末成纸卷,燃烟熏皮损处,每日熏1~2次,每次半小时,温度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功能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
临床运用多年,疗效满意。使用注意:临床上往往开始见效快,后较慢,勿间断,坚持使
用才能有效。皮损较大而且粗糙变厚者,熏疗时烟应浓,温度宜高,但也不能过高,以免


烧伤。熏完后皮损处往往有一层油脂不要擦掉,保持时间越长越好。
六、治脂溢性皮炎秘方(3首)
6.1凉血清肺饮
【来源】顾伯华,《中医杂志》(8)1988年
【组成】生地15克,元参、川石斛、寒水石、桑白皮各12克,生石膏、白花蛇舌草各
30克,黄芩9克,虎杖、生山楂各15克,生甘草1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清肺,清热解毒。
【方解】本症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和成年后的男子。临床所见以阴虚湿热为多。故方用
生地、元参、石斛滋阴润燥;生石膏、寒水石泻胃火、清肺热;白花蛇舌草、虎杖清热解
毒;桑白皮、黄芩泻肺清热;生甘草和中,以防苦寒伤胃。诸药配伍,有较强的清热解毒
作用,故用治脂溢性皮炎等病,有良好的效果。
【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疮、酒渣鼻。
【加减】皮疹糜烂及伴油腻性脱屑者,加茵陈、生苡仁各15克;皮损呈结节囊肿,加
益母草15克,莪术12克;鼻翼潮红者,加制大黄9克,苦参片15克;大便干结者,加全瓜
蒌12克,枳实9克。
【疗效】临床多年反复验证,效果颇佳。
6.2凉血消风散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当归、荆芥、苦参、白蒺藜、知母各9克,蝉衣、生甘草各6克,
生石膏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消风清热。
【方解】本方系以《医宗金鉴》消风散增减而成。方中以生地、当归、甘草凉血润燥;
知母、生石膏清肌热;荆芥、蝉衣消风;苦参、白蒺藜祛风止痒。凡血热生风、风燥诸证、
舌淡红、脉弦滑数,均可加减运用,收效颇著。
【主治】脂溢性皮炎、人工荨麻疹、玫瑰糠疹等证。
【加减】玫瑰慷疹,加紫草以凉血清热;人工荨麻疹,加紫草、桃仁。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6.3养血消风散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熟地15克,当归、荆芥、白蒺藜、苍术、苦参、麻仁各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方解】血虚风燥。方用熟地、当归滋阴养血;荆芥、白蒺藜、苦参消风止痒;苍术
健脾、合苦参除湿;麻仁、甘草润燥。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润燥、消风止痒之功。
【主治】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凡证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均可用之。
【疗效】屡用效佳。
七、治药物性皮炎秘方(2首)
7.1皮炎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丹皮、赤芍、知母、金银花、连翘、竹叶各9克,生石膏30克,
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


【方解】本方由犀角地黄汤和白虎汤增减而成。故方用生地、丹皮、赤芍清营凉血;
知母、生石膏清解肌热;竹叶轻清风热;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
奏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之功。
【主治】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包括漆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适用于中药
毒及风毒肿所致者(血热型)。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确有佳效。
7.2增液解毒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元参12克,麦冬、石斛(先煎)、沙参、丹参、赤芍、花粉各9克,
金银花15克,连翘、炙鳖甲、炙龟板各9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增液、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以生地、元参、麦冬、石斛、花粉、沙参养阴增液;鳖甲、龟板滋阴潜
阳;丹参、赤芍凉血和营;金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解毒。合用具有养阴增液、清热解毒
之效。本方适用于毒热伤营耗液,而致皮肤剥脱,潮红等症。
【主治】药物(剥脱)性皮炎(阴伤型)。多见于剥脱性皮炎,起大疱、大量渗液、层层脱
皮、口干、舌绛光剥,脉细数。
【加减】配合外治:如见水疱、疱破后糜烂渗液,每日用生地榆30~60克,煎水300~
500毫升待凉,用纱布五六层浸透药液,湿敷患处,一次敷20~30分钟,日敷4~5次。可
连敷2~3天。如皮损潮红,如麻疹样等损害,瘙痒剧,可用三石水等方,随症选用。
【疗效】临床验证,确有良效。
八、治湿疹秘方(4首)
8.1滋阴除湿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元参12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
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养血、除湿止痒。
【方解】方中生地、元参滋阴清热;当归、丹参养血和营,四味合用,以补阴血之不
足,又可防渗利诸药伤阴之弊;茯苓、泽泻健脾利湿,除湿而不伤阴;白鲜皮、蛇床子祛
湿止痒,祛湿邪之有余,制滋补诸品之腻滞。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滋渗并施,养阴与除
湿并行不悖,使湿去而无伤阴之弊,阴复而无助湿之嫌。用以治疗湿疹反复不愈,日久伤
阴耗血,舌淡苔净或光之证,颇为合拍。
【主治】亚急性、慢性、泛发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反复
发作者,天疱疮等证。
【加减】若阴血耗损不甚,可减生地、丹参用量。一方无白鲜皮,用地肤子10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8.2全虫方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医疗经验集》
【组成】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灵
仙12~30克,苦参6克,白鲜皮、黄柏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熄风止痒、除湿解毒。
【方解】本方是以大败毒汤(五虎下西川)为借鉴而化裁的经验方。主要是用于治疗蕴
湿日久、风毒凝聚所引起的慢性顽固性以瘙痒为主症的皮肤疾患。方中以全虫、皂刺、猪
牙皂角为主要药。其中全虫性辛平入肝经、走而不守,能熄内外表里之风;皂刺辛散温通,


功能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气、涤清肠胃湿滞、消风止痒散毒。盖
“热”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湿毒,非攻发内托辛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
角三者同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
宜。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
蕴湿而止痒;刺蒺藜辛苦温、祛风,“治诸风疮疡”、“全身风痒”,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刺
蒺藜协同驱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能够辅助全虫除去深在之风毒蕴湿而治顽固性的瘙痒。
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毒,顽湿聚毒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佐以炒枳壳、黄柏、
炒槐花,旨在行气清胃肠之热结,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结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
较深。本方主要是针对病程日久的顽固性湿毒聚结、风盛瘙痒诸症。故本方对于慢性顽固
的瘙痒性皮肤疾病偏于实证者最为相宜。而对于血虚受风而引起的隐疹(如皮肤瘙痒证)不
适用,除非患者素来体质健康、外受风邪、复因瘙抓、皮肤苔藓样变、瘙痒无度者,尚可
加减使用。
【主治】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慢性顽固瘙痒性皮肤
病。
【加减】如局限性或泛发的慢性湿疹、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如用
之不应,可加乌梢蛇;如瘙痒甚烈、皮损肥厚、明显色素沉着或伴有大便干燥者,可加川
军9~15克。按川军一般都惧其通下太过,岂不知川军活血破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
厚肠胃,与诸药相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
【疗效】多年临床反复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有效率达100%。
【附记】服药期间,禁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本方孕妇慎用,儿童与老年人
酌情减量。
8.3龙蚤清渗汤
【来源】金起凤,《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龙胆草10克,蚤休30克,黄芩、炒山栀各10克,丹皮15克,鲜生地30克,赤
芍12克,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苦参15克,六一散15克(包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二次,早、晚饭后各服1次。如局部皮肤大片潮红,或外布密
集丘疹、红斑群集成片、灼热痒剧,可将药渣煎汤待凉后,用纱布浸透药液冷湿敷于患处,
以清热燥湿止痒。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佐以祛风止痒。
【方解】本型病机由于湿热内盛,侵及营血,壅搏肌肤而发。故方用龙胆草、黄芩、
蚤休、炒山栀、六一散清热利湿解毒;鲜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活血;苦参、白鲜皮、地
肤子清热渗湿、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可使邪热清彻,病可告愈。
【主治】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证属湿热型者。
【加减】凡因湿热俱盛、肝失疏泄而引起的各种急性皮肤病属湿热型者均可使用本方。
故使用本方应证属湿热型者方适宜。症见皮损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渗出,并伴有胸
闷、纳呆、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或溏、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等。临证时,如渴喜凉饮,
脉滑数,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瘙痒剧烈,加全蝎6克,海桐皮15克;苔黄舌绛、血
热偏盛,加玳瑁10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6~9克(后下);药后大便溏薄,加山药18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满意。
8.4小儿化湿汤
【来源】朱仁康,《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包煎)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健脾除湿。
【方解】婴幼儿湿疹,中医称胎疮、奶癣,与胎热、乳食有关,证属脾湿心火、湿热
为患。小儿湿疹常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呆便溏、舌淡苔腻者,此乃脾虚湿盛之证,
须以健脾除湿为大法,方中苍术、白术、茯苓、陈皮、麦芽健脾助运;泽泻、六一散淡渗


利湿,俟脾健湿除,湿疹则愈矣。
【主治】小儿湿疹。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0~20剂可愈。
九、治带状疱疹秘方(2首)
9.1清热消毒饮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30克,紫花、黄花地丁各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忍冬藤、赤小豆
各30克,丹皮10克,黄连6克,大青叶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乳香、没药、蝉蜕各5克,
蚕砂、山栀子各10克,滑石12克,大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本病系湿热素盛,侵入血分、蕴郁成毒而发于外也。方用生石膏大清阳明之
热。阳明主肌肉,此症基地焮红,是热毒结于肌腠,故以清阳明为主。紫花、黄花地丁、
金银花及藤、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为治疮疡丹毒之品;黄连消炎杀菌;赤小豆、丹皮
祛湿热以凉血;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蚕砂、蝉蜕祛风湿而治皮肤湿疹;滑石、山栀子、
知母、黄柏导湿热以下行。再以大黄通降清理肠胃,俾肠胃清净不致蕴郁成毒而发于肌腠。
本方以清热解毒为主,再辅以凉血活血、清利湿热之法,故用之效果非凡。
【主治】带状疱疹(缠腰火丹)。
【加减】如溃烂流水,加白鲜皮30克;痒者,加苍耳子6克,地肤子30克;红赤较甚
者,加桃仁、茜草各10克;如脉不洪大,去石膏。
再辅以外治,方用石膏轻粉散(煅石膏、轻粉、海蛤粉各30克,青黛10克,上冰片2克,
共研细末)适量,用凉水调涂患处,干后再涂,或用香油调涂亦可。或将水泡用针穿破,用
药粉干搽亦可。此药涂后有立刻觉清凉止痛之效。
【疗效】临床屡用,内外并治,治验甚多,疗效堪称满意。一般用药7天即愈。
9.2马苋解毒汤
【来源】李林,《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马齿苋、大青叶、紫草、败酱草各15克,黄连20克,酸枣仁20克,煅牡蛎(或
磁石)(先煎)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祛湿、安神止痛。
【方解】方中以马齿苋为主药,清热解毒,配大青叶清肝泻火解毒,以协马齿苋清热
解毒之功;紫草凉血解毒;败酱草祛湿活血解毒;黄连清热燥湿;酸枣仁安神;牡蛎软坚
敛疮,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祛湿、安神止痛之功。并随证加减、调整马齿苋用
量,故收效较好。
【主治】带状疱疹。
【加减】如皮肤焮红,有丘疹、丘疱疹簇集者,加丹皮、生地各15克;皮损深红、血
泡或密集成片小疱者,马齿苋加至20克,加金银花、连翘、泽泻各10克;疱溃破糜烂者,
马齿苋加至25克,加龙胆草、木通各1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剧痛者,去酸枣仁,
加延明索9克,罂粟壳10克;年老患者可酌情加白术、党参和黄芪等。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86例,其中4~7天治愈者53例,8~14天治愈者33例。显效
10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
【附记】又皮肤病专家朱仁康的临床验方,与本方组成相似,但药简效捷、效果颇佳。
方用大青叶(或板蓝根)、蒲公英各15克,马齿苋60克。水煎服,每日1剂。疼痛剧烈者,加
延胡索、川楝子各9克。本方清热解毒作用颇强。治疗带状疮疹144例,治疗结果1~10天
内皮损大部结痂或结痂完全脱落、疼痛消失而治愈者125例(占86.8%),平均治愈天数为5.3
天;10天以上治愈者19例。治愈率达100%。


十、治荨麻疹秘方(9首)
10.1荆防方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荆芥穗、防风、僵蚕、紫背浮萍、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丹
皮、干地黄、黄芩各9克,薄荷、蝉衣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要药,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
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宜在表之风邪,用防风
必用荆芥;薄荷轻清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
其气清虚,善于透发。此四味合用,清热疏风、表散的作用较强,故为第一线药组;而牛
蒡子、浮萍、僵蚕为第二线药组,作用较强。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浮萍轻浮升散、
善开主窍;僵蚕祛风散结,单用也可治风疮隐疹。协助第一线药组以透达表热之邪。金银
花、黄芩解毒清肺热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地黄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
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止痒之功。本方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的,病程在1个月
内尤为适宜。
【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加减】若见恶寒重,发热轻,风团皮损偏白者属于风寒,本方去薄荷,重用荆芥,
加干姜皮也可使用;若服用一二剂后皮损逐渐消退,可以减去第一线药组,以免疏散太过,
大汗伤气。若兼见高热,可增加服药次数,即日服4次即可。若兼见吐泻、腹痛等胃肠道
症状时,可加服周氏回生丹,每次7~10粒,效果较好。
【疗效】屡试屡效,效果颇著。
10.2麻黄方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麻黄、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鲜皮、丹参各15克,陈皮、丹皮、
白僵蚕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解】因血虚而外受寒湿之邪传经入里而致的?癗。方中以麻黄、杏仁、干姜皮取
其辛温宣肺以开腠理、推邪外出;佐以浮萍、白鲜皮走表扬散寒湿;丹参、丹皮,养血活
血,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白僵蚕化痰祛风、疏通经络;陈皮
伍杏仁宣肺理气、祛邪外出;陈皮伍干姜皮能理气开胃,醒脾化湿、以期内外兼治;干姜
皮伍麻黄,又能缓和麻黄辛温透达之性,以免大汗伤正。诸药合用,共奏散风、活血、除
湿、止痒之功,对风寒所致的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主治】血虚因寒湿或风寒而发者的慢性荨麻疹,或急性荨麻疹。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佳效。曾验证数例急性荨麻疹、证属风寒者、均获痊愈。
10.3麻黄蝉衣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麻黄、蝉蜕各6克,槐花米、黄柏、乌梅、板蓝根、甘草、生大黄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一般2~3剂即荨麻疹消退。
【功用】抗过敏、散风热、凉血祛风、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
祛除寒毒。”(《本草正》)蝉蜕宣肺、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槐花清热凉血,据现代药理研
究,有维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力、减少血管通透性的作用;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乌梅“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本草经疏》),现代药理研究,有抗过敏作用;板蓝根清
热解毒凉血;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神农本草经》),甘草


和中缓急、解毒润肺。诸药合用,既能抗过敏,又能散风热,用于治疗风热型荨麻疹,实
有捷效,是已故名医冉雪峰创立的特效验方之一。
【主治】荨麻疹。
【加减】出现全身反应,有发热恶寒者,加金银花15克,苏叶3克;大便干、大黄加
至15克;出现气短、呼吸困难者,加杏仁9克,瓜蒌15克;大便溏者,首剂去大黄、加丹
皮9克;恶心、呕吐、腰痛,加厚朴、枳实、建曲各9克:小便短赤者,加滑石粉9克,石
斛12克,生大黄减至6克。
【疗效】屡用特效。
10.4活血祛风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荆芥、白蒺藜各9克,蝉衣、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和营消风。
【方解】“久病入络”,故治宜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方中重用活血药当
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和营止痒;佐以荆芥、蝉衣、白蒺藜消风;甘草调
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和营消风之功,用于荨麻疹日久发作,以及皮肤瘙痒
不止,舌质紫、脉细涩等证,颇为合拍。
【主治】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证等。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10.5多皮饮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鲜皮、赤苓
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解】方中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健脾利湿、涤清肠胃的积滞,原方五
皮汤中的生姜皮改为干姜皮,取其辛温和胃、固表守而不走;白鲜皮、川槿皮驱风止痒;
丹皮凉血和血化斑;地骨皮、桑白皮泄肺热而清皮毛。合用共奏健脾除湿、疏风和血之功,
用于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经常复发,而发作时以皮疹为主。湿重于热,用过麻黄方不效者
最为适宜。
【主治】亚急性、慢性荨麻疹。
【加减】若遇冷而复发者,则重用干姜皮;遇热而发作者,去干姜皮,加干生地15~
30克。
【疗效】屡试屡验,效果甚佳。
10.6潜阳熄风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熟地各15克,当归、何首乌、白芍各9克,紫贝齿、珍珠母各30克,磁石、
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潜阳熄风,养血和营。
【方解】方中以紫贝齿、磁石、生龙牡、代赭石、珍珠母平肝潜阳;生熟地、当归养
血;白芍和阴血,泻肝火;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本方通过平肝潜阳、养血滋阴以熄风、
养血润燥以和营。故适用于风燥日久、伤阴耗血、内风不熄、皮肤瘙痒不止、舌质淡、苔
净或光、脉弦细之证,颇有效验。
【主治】慢性荨麻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10.7消疹汤


【来源】陶航,《中医杂志》(7)1987年
【组成】苍术、黄芩、连翘、地肤子、茯苓、蝉蜕各10克,厚朴6~9克,陈皮6克,
甘草5克,丹皮10~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祛湿、运脾和中、散风活血。
【方解】胃肠型荨麻疹的发病与湿热关系密切。方中以苍术、厚朴、地肤子、茯苓、
陈皮燥湿利湿运脾;以黄芩、连翘清热;蝉蜕散风止痒,加一味丹皮凉血活血,以助风团
的消散。本方组方合理、主次分明,故用之效果颇佳。
【主治】慢性胃肠型荨麻疹。且多伴有脘腹痛或不适、恶心或呕吐、大便稀溏或不爽、
苔白腻或黄腻等肠胃症状。
【加减】痒甚,加蝉蜕、苦参、徐长卿各10克;脘腹痛甚,加炒枳壳、焦楂曲各10克;
疹红赤或咽红赤,加金银花、地骨皮各10克。
【疗效】治疗15例,结果痊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治愈12例中,曾随访6例,
有5例复发,再服原方痊愈。
【附记】饮食宜清淡、忌虾、蟹、公鸡、猪头肉、雪里蕻、芫荽等腥荤发物。并注意
避免接触花粉,防止昆虫蜇咬。
10.8固正御风汤
【来源】朱仁康,《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炙黄芪20克,防风、炒白术、桂枝、赤芍、白芍各10克,生姜3片,大枣10
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营固卫,以御风寒。
【方解】方中以炙黄芪、白术、防风固表御风;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发散风寒;佐赤芍活血祛风。本方用玉屏风散固卫、桂枝汤调营,合用共达以御风寒之功。
【主治】冷激性荨麻疹。
【加减】日久发作不休,加乌梅、五味子酸收之品,并有抗过敏作用。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良效。
10.9消荨汤
【来源】任继学,《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葛根30克,桑白皮15克,蝉蜕20克,白鲜皮、白芷、栀子、地骨皮、苦参、
竹叶各10克,大黄2~3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
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药汁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分2次温服。
【功用】祛风止痒,清热解毒。
【方解】荨麻疹中医称“隐疹”,“风疹块”。受由汗出当风,露外受凉,风邪袭虚,或
阴虚血燥,胃肠湿热蕴结,复感湿邪而发。肺居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
主表,故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清宣肺卫;白芷祛风止痒;《内经》云:“诸痛疮疡,
皆属于心”,故用苦参、栀子、竹叶清心热而利小便,使邪从前阴(小便)排出;重用葛根调
理肌腠,退热散风;大黄泻火、通便解毒,使邪从后阴(大便)而去。诸药合用,共奏祛风
止痒、清热解毒、调和营卫之功效。
【主治】风疹块成粟粒状丘疹、瘙痒难忍、搔抓成片,即现代医学所称之荨麻疹。
【加减】症状以皮肤作痒为主,病因与风、湿、热有关的荨麻疹适宜本方。如风热盛,
疹色赤、遇热加剧,脉浮数、舌质红、舌苔薄白者,加生地、丹皮、薄荷以祛风清热;如
风湿盛、色瘀红、遇冷或受潮湿加重、脉浮缓、舌质淡、苔白腻者、加苍术、黄柏以祛风
利湿;如风毒盛者(感染)、身热头痛、瘙痒、局部溃破流水,脉弦数,舌质红,加双花、
蒲公英、紫花地丁以祛风清热解毒。本方大黄用量必须斟酌使用,随证加减。如便秘、身
热、口渴、脉数,大黄可用10~30克,以荡热解毒;如大便溏、微热不渴,可酌减至2~5


克,借以清理湿热。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附记】同时注意衣物清洁,饮食素淡,大便通畅,定能收到良好效果。本方加减对
过敏性紫癜同样有效。
十一、治扁平疣秘方(4首)
11.1去疣三号方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马齿苋60克,败酱草、紫草、大青叶(或板蓝根)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解】方中以马齿苋、败酱草、大青叶清热解毒、且败酱草还有凉血利湿之功。紫
草凉血清热,合之共具清解疣毒之功。
【主治】扁平疣、传染性软疣。
【疗效】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扁平疣75例,结果痊愈47例,进步11例,无效17例。痊愈
病例中,服药3~24剂,平均为13.8剂。
【附记】本方药简效捷、且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取材方便和疗程较短。值得推广使
用。
11.2蓝苡消疣汤
【来源】裴宇法,《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板蓝根、生苡仁各60克,柴胡、黄芩、连翘、桃仁各10克,防风8克,陈皮、
生川军各6克,麻黄5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结,疏风逐邪。
【方解】方中以板蓝根、黄芩、连翘清热解毒,生苡仁祛湿;桃仁活血;防风、麻黄
疏风逐邪,且防风善祛阻于经络之风毒;柴胡、大黄、陈皮疏畅气机。甘草解毒、并调和
诸药。合之为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达邪、活血散结之功,故用之颇验。
【主治】扁平疣。
【加减】发于颜面部,加桑叶6克,桔梗8克;在下肢者,加牛膝10克;皮疹呈深褐色,
且发展快,舌质红、脉数者,加青黛、夏枯草各10克,皂刺6克;痒甚者,加蝉蜕6克,荆
芥5克;月经期,去桃仁。
【疗效】治疗185例,结果治愈181例(占97.8%),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痊愈病
例中服药20~25剂者26例,26~30剂者155例。
11.3化毒消疣汤
【来源】顾伯华,《千家妙方·下》
【组成】大青叶、蒲公英、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牡蛎(先煎)、磁石(先煎)、
鲜生地各30克,黄芩12克,制大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第3煎煎水外洗患部,每日1次。或用本方煎水,
待温外洗患部,每日洗3次。
【功用】清热平肝。
【主治】扁平疣。
【疗效】临床屡用,均收到较好治疗效果。部分病人服药数剂后,疣痒加重,其数有
增,此为向愈之兆,不必忧之,继续用药,即可痊愈。
11.4兰藤消疣饮
【来源】金起凤,《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板蓝根、马齿苋、红藤、紫花地丁、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蒲公英20克,
香附、木贼草各10克,赤芍、莪术各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如扁平疣病久不愈,面部皮疹多者,宜配
合外擦,可将药渣煎成浓汤,用小纱布一块浸药液后,在颜面各处皮疹点进行轻轻揉擦小
范围的皮疹1分钟左右,但必须每处轮换交替进行。每次15分钟,每日2次。揉擦6~7天后,
如见脱屑渐次增多,这是佳兆,预示皮疣开始消退。
【功用】清热解毒,祛湿化疣,祛风散邪。
【主治】扁平疣、传染性软疣,证见颜面遍布散在成群集粟粒状或米粒大小扁平丘疹,
色浅红或不变,或双手背亦有;或胸背部散在脐窝状丘疹,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疗效】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十二、治寻常疣秘方(2首)
12.1二石消疣汤
【来源】韩堃元,《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灵磁石30克,石决明18克,紫草、鸡血藤各24克,夏枯草、蜂房各12克,全
当归、僵蚕、炙甲片各9克,赤芍、防风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平肝,清肝经郁热。
【方解】方用灵磁石,石决明养阴平肝潜阳;夏枯草清肝经郁热;鸡血藤、当归、赤
芍活血行瘀;蜂房、紫草解毒以治恶疮;防风、僵蚕驱风软坚;尤妙用甲片,取其攻窜之
力,引药达病所。均短期内治疗痊愈,确非偶然。
【主治】多发性寻常疣。
【疗效】治疗2例泛发性寻常疣,病程1例4年,1例8年。服药7~21剂均获痊愈。随访
2年未发。
12.2去疣4号方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当归尾、赤芍、白芍、桃仁、红花、牛膝、山甲片各9克,熟地12克,赤小
豆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另加黄酒30克,日服2次。5剂为1疗程,至多2疗程,进
行观察疗效。
【功用】活血去疣。
【方解】方中以山甲片为主药,取其攻窜之力。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牛膝、赤
小豆活血散瘀;熟地、白芍养血柔肝,以助其山甲攻窜之势,以达活血去疣之效。
【主治】多发性寻常疣、跖疣(发于足部)。
【疗效】临床多年使用,每获良效。
【附记】如属热毒型可用马齿苋60克,蜂房9克,生苡仁30克,紫草15克。水煎服,
每日1剂。用治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效果颇佳。
十三、治皮肤瘙痒症秘方(4首)
13.1皮癣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当归、赤芍、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9克,生
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解】血热风燥,故方用生地、当归、赤芍凉血润燥;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苍耳
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清热止痒。诸药相伍、共奏凉血润燥,祛风止痒之
功。
【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证、丘疹性湿疹。证见瘙痒极甚,丘疹色红,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等。
【疗效】验之临床,每获佳效。
13.2二地汤
【来源】胡建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地、生地、赤芍各10克,当归10~12克,川芎6~9克,女贞子、枸杞子、
玉竹、麦冬、菟丝子、浮萍、防风、防己、枳壳各10克,生黄芪、首乌、刺蒺藜、白鲜皮
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滋阴,润肤,祛风,止痒。
【方解】本病系阴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故方用当归、熟地、首乌养血;
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生地、麦冬、玉竹滋阴润肤;以防风、蒺藜、浮萍祛风止痒;
入赤芍、川芎凉血活血,推动养血作用以达到血行风自灭作用;防己祛风湿;白鲜皮止痒;
枳壳理气宽中;黄芪补气固表。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共奏养血滋阴润肤、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全身性瘙痒症。
【疗效】治疗167例,总有效率为98%。其中痊愈45例(占27%),显效60例(占36%),有
效59例(占35%),无效3例(占18%)。
【附记】验之临床,本方对病后、产后及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效果尤佳。
13.3当黄汤
【来源】梁存让,《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12~15克,熟地、黄芪、白蒺藜、川芎、荆芥、白芍各10~12克,何首
乌30克,防风、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肾补肝,益气固表,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方解】方中重用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黄芪益卫固表;当归、川芎、白芍活血祛风;
白蒺藜善行血分,舒肝解郁,疏散肝经内热,止皮肤之痒;与荆芥、防风配伍,能入肌表,
宣散风邪而增强止痒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风、润肤止痒之功。
【主治】老年性皮肤干燥脱屑型瘙痒。
【加减】湿热重者,加黄柏、黄芩、苡仁;寒重者,加桂皮、附子;阴虚者,加玄参、
麦冬;有瘀血之证,加丹参;风盛者,加蝉蜕、白鲜皮;阳虚者,加仙灵脾、仙茅。
【疗效】治疗78例,总有效率为96.15%。其中临床治愈36例,平均服药28例,有效39
例,平均服药26.5剂,无效3例。
13.4风癣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元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
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9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和营、消风止痒。
【方解】血虚风燥。故方中以生地、当归、白芍、丹参养血和营;元参、甘草滋阴润
燥;茜草、红花活血;黄芩除湿清热;苦参、苍耳子祛风除湿;白鲜皮、地肤子除湿止痒;
诸药配伍,共奏养血和营、消风止痒之功。
【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证见皮损肥厚浸润,瘙痒剧甚,舌质淡,
苔薄白。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十四、治结节性红斑秘方(6首)
14.1归白消斑汤
【来源】王安泰,《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当归、防风、白芍各6克,黄芪、党参、白芷、桔梗、苏叶各10克,川芎、
枳壳、乌药各5克,厚朴、官桂、槟榔各2克,木通、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理气通络,祛风利湿。
【方解】方中以黄芪、党参补气;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枳壳、乌药、厚朴、官桂
理气;防风、白芷、桔梗、苏叶祛风;加之槟榔、木通利湿消肿。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
血、理气通络、祛风利湿之功。本方作用全面,标本兼顾,故其效非凡。
【主治】结节性红斑。
【加减】恶寒发热,加菊花、桑叶;五心烦热,加玄参、麦冬、地骨皮;结节暗红,
加紫草、鸡血藤。
【疗效】治疗41例,结果痊愈20例,基本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5.12%。
14.2桃红银地汤
【来源】王安泰,《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金银花、生地各10克,桃仁、红花、防风、泽泻、赤芍、牛膝、当归尾各6
克,生牡蛎、丹参各9克,蒲公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清热,祛风利湿。
【方解】方中以红花、桃仁、赤芍、归尾活血化瘀;牛膝利湿散瘀通络;丹参活血;
生地凉血清热。7味药合用其活血化瘀之功尤著。辅以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防风祛
风止痒;泽泻利湿;生牡蛎软坚消肿。本方配伍严谨,主次分明,作用全面,其效不凡。
【主治】结节性红斑。
【加减】恶寒发热,加菊花、桑叶;五心烦热,加玄参、麦冬、地骨皮;结节暗红,
加紫草、鸡血藤;痛甚,加白芷。
【疗效】治疗15例,痊愈11例,基本痊愈4例,治愈率达100%。
14.3活血通络方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香附、青皮、王不留行、茜草、泽兰、牛膝各
9克。一方去桃仁、赤芍、青皮,加地龙、生苡仁、黄芩各9克,鸡血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通经活络。
【方解】治疗本病,应多从血分考虑用药。既已成瘀,不论初期已久,总宜散血,血
散瘀去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矣;方中以青皮、香附行气,气行则血亦行;归尾、
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王不留行通经活血;茜草凉血清热;泽兰活血破瘀;牛膝利
湿散瘀,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通经活血之功。
【主治】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下肢结节病。可用于风湿阻于经络,气滞血瘀,
结聚成核,红肿疼痛之证。
【加减】结节性红斑,先用加减方,以增强清热利湿之功;待红斑退,大便不畅,脉
滑,舌苔黄腻已化,再用本方。
【疗效】临床屡用,颇见效验。一般服药10剂即收全功。
14.4凉血五根汤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白茅根30~60克,瓜蒌根15~30克,茜草根、紫草根、板蓝根各9~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活血,解毒化斑。
【方解】方中以白茅根、茜草根、紫草根凉血活血为主;佐以瓜蒌根养阴生津;板蓝
根清热解毒。适用于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引起的皮肤病。因为根性下沉,故本方以治疗


病变在下肢者最为合拍。
【主治】多形性红斑(血风疮),丹毒初起,紫癜,结节性红斑(瓜藤缠)及一切红斑类皮
肤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14.5加味利湿化瘀饮
【来源】赵炳南,《千家妙方·下》
【组成】当归、丹参、土贝母、白芍、赤芍、夏枯草、紫草、白术、黄柏、牛膝、茜
草各9克,元参、生地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佐以养阴。
【方解】湿热凝聚,经络阻隔,又日久不愈,必致阴伤。方中取“二妙丸”健脾燥湿,
不用苍术而用白术;生地、元参、麦冬清热养阴而不滋腻;紫草、茜草、当归、丹参、赤
芍凉血而又活血;土贝母、夏枯草清热软坚散结。本方突出清热利湿以治其因,活血化瘀
以治其果。利湿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缠邪,故而能收到较为理想之效果。
【主治】结节性红斑。【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良效。
14.6消毒灵
【来源】韩百灵,《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20克,赤芍、丹皮、怀牛膝、苦参各15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
天花粉、当归、连翘、黄芩各15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放文火上煎煮30分钟,每剂
煎两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清心火,凉血热,解热毒。
【方解】方中用药多偏苦寒,此为正治之法,热者寒之之意,故方中以生地、赤芍、
丹皮凉血中之热以治标;当归、牛膝活血逐瘀,引血下行;苦参、连翘清心泻火以断热之
源;蒲公英、紫花地丁解已成之热毒;天花粉、甘草生津泻火以润燥;黄芩清热。合而用
之,共奏清心火、凉血热、解热毒之功效。
【主治】红斑狼疮。此由肝郁化热,心火内炽,血热成瘀而致。症见皮损为水肿性鲜
红色斑片,或有瘀点、瘀斑、血疱、指甲下及眼结膜出血点,甚或伴高热、烦躁,热度持
续不退,神昏谵语、抽搐、肌肉酸痛、关节疼痛,舌质红绛或紫暗,脉洪滑或洪数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一般服30剂左右可愈。
【附记】又有名医邓铁涛、陈照龙用治红斑狼疮之秘方,效果很好。特介绍如下,供
临床选用。
(1)治皮肤炎方(邓铁涛):药用青蒿10克,鳖甲(先煎)、地骨皮各30克,知母、丹皮、
红条紫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滋阴清热。用治皮肤炎、红斑狼疮。效佳。
(2)消结汤(陈照龙):药用黄芩10克,连翘15克,羌活、独活各10克,丹参16克,赤芍
12克,丝瓜络、木通、云苓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清热除湿,活血通络。用治
结节性红斑,效佳。
十五、治痤疮秘方(2首)
15.1凉血消疮饮
【来源】王俊芳,《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桑叶10克,丹皮、生地、黄芩、菊花各15克,生石膏4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祛风。
【方解】本病是肺经血热郁滞,或脾胃积热熏蒸等原因所致。故方中以黄芩、生石膏
清肺胃积热;丹皮凉血活血:以生地协同丹皮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桑叶、菊花清上焦风


热;甘草和中解毒。诸药配合,能达到清热疏风、凉血活血作用,故而用之多效。
【主治】寻常性痤疮。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皮疹色红,加紫草;有结节囊肿者,加皂角刺、莪术、灵
磁石;有继发感染者,加板蓝根、忍冬藤;丘疹型,加忍冬藤、紫草。
【疗效】治疗29例,其中丘疹型、结节型各10例,囊肿型5例,混合型5例。有继发感
染者8例。经治疗均获痊愈。
15.2黄芩清肺饮
【来源】杨大猷,《千家妙方·下》
【组成】川芎、赤芍、生地、葛根、花粉、黄芩各9克,当归、红花各6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亦可制成冲剂,当茶频饮。
【功用】清热滋阴,凉血活血。
【主治】青年痤疮。
【疗效】坚持服用,每获痊愈。
十六、治硬皮病秘方(3首)
16.1治硬皮病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熟地24克,淮山药30克,云苓15克,山萸肉12克,泽泻、丹皮、阿胶(烊化)
各10克,百合、太子参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补肾健脾养肺,活血散结以治皮。
【主治】硬皮病。
【加减】心血不足者,加熟枣仁、鸡血藤;胃阴虚者,加石斛;痰湿壅肺者,加橘络、
百部、紫菀、五爪龙;兼血瘀者,加丹参、牛膝;肾虚甚者,加鹿角胶、鳖甲等;气虚者,
加黄芪;舌淡者,加少许桂枝。
【疗效】屡用效佳。
16.2通脉方
【来源】陈慕莲,《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黄芪、党参各30克,桂枝、附片各10克,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鸡血藤
30克,桃仁、红花、全蝎各15克,蜈蚣3条,金银花、土贝母各15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30日为1疗程。
【功用】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主治】硬皮病。
【疗效】坚持服用,效果甚佳。
16.3通脉汤
【来源】龚琼模,《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丹参、鸡血藤各15克,赤芍10克,当归12克,乳香、没药各6克,桃仁、红
花、川芎、地龙各10克,金银花3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服,日服2~4次。每次服100~200毫升,20~30天为1疗
程,可连续服用几个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清热。【主治】皮痹阻(硬皮病)。
【疗效】坚持服用,效果甚佳。
十七、治尖锐湿疣秘方(1首)
17.1消疣汤
【来源】彭显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土茯苓30克,黄连10克,黄柏、山慈菇、虎杖各15克,败酱草20克,桃仁、
牛膝各10克,赤芍、白芍、白术各15克,穿山甲、赤小豆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穿山甲先煎3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同煎20分钟,去渣取汁,
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化浊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肛门尖锐湿疣是发于肛门周围表浅皮肤的小赘生物。彭氏认为该病的发生主
要是湿热毒邪壅滞,浊瘀互结于肛门所致。故方用土茯苓甘淡,入肝胃,气薄味浓,走表
达里,善升提搜毒外泄,渗湿利导以攻毒邪,能清血毒、剔毒邪、清毒疮,除痛肿为本方
主药;辅之以黄连、黄柏、虎杖、败酱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山慈菇消肿、散结、化毒
疾、解毒,治痈肿疔疮;赤芍、桃仁、牛膝、穿山甲等活血消瘀、消肿排脓止痛;赤小豆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为补利兼施之渗湿药;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燥湿解毒、故诸药合
用、具有清热解毒、化浊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
【主治】肛门尖锐湿疣。
【加减】临证使用,如伴有大便秘结者,可加熟大黄、大枳实各12克。
同时配合外用洗疣汤:苦参、金银花藤各30克,川椒、马齿苋各20克,五倍子30克,
乌梅、白僵蚕各20克,黄柏、白鲜皮各30克,明矾15克。上药水煎,趁热,每日早、晚熏
洗1次,继用鸭胆子末配凡士林调匀外敷患处,则效果更佳。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连用内外并治方各10剂左右可愈。且病人痛苦少,
疗程短,无复发。
十八、治扁平苔藓秘方(1首)
18.1乌蛇驱风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乌蛇10克,蝉衣6克,荆芥,防风、白芷、羌活各10克,黄连8克,黄芩、金
银花、连翘各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搜风剔邪,清热解毒。
【方解】扁平苔藓属于中医“乌癞风”或“紫癜风”范畴,临床上典型损害可见多角形表
面常有光泽之紫红色扁平丘疹,其大小从针头大至黄豆大小不等,往往多发,皮疹成片呈
苔藓化。此病多由风湿蕴聚,郁久化毒,阻于肌腠,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原则以搜风燥湿、
清热解毒为主。故本方组成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用虫类药搜剔隐伏之邪,乌蛇甘平无毒,
善行走窜,《开宝本草》谓其“治诸风顽疾,皮肤不仁,风瘙隐疹,疥癣”;蝉衣甘寒灵动
透发,《本草纲目》谓其“治皮肤风热,痘疹作痒”,两药配伍,相辅相成,以搜剔隐伏之
邪;二是重用风药疏风透邪,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辛能散透,辅助乌蛇、蝉衣使久郁
之邪复从肌表外驱;三是配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以清解郁热;甘草既能调和诸药,
亦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诸药相合,配伍默契,功效颇著。
【主治】扁平苔藓,以及慢性荨麻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结节性痒疹
等顽固瘙痒性皮肤病。
【加减】凡属风邪久羁,郁久化热之证,舌质红,苔黄而腻者均可使用本方。临证使
用,可随症加减。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一般连服3个月左右可愈。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数例,均获痊愈。除按上法服用外,同时加3煎药汁外用擦洗
患部,每日1~2次,每次擦洗20~30分钟,可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
十九、治黄褐斑秘方(2首)
19.1益肾化斑汤
【来源】姚寓晨,《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仙灵脾15克,菟丝子20克,地黄(血热用生地、血虚用熟地)15克,当归、川
芎、芍药(养血用白芍、化瘀用赤芍)、桃仁、红花各12克,僵蚕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补肾祛瘀。
【方解】黄褐斑现于眼眶周围属肾虚,上唇属瘀阻胞宫。方中君以仙灵脾性温而不燥,
功善补肾壮阳;菟丝子性平,既补肾阳,又补肾阴,且补而不腻;当归、地黄、川芎、芍
药俱为臣药,功能补营血,调冲任;佐以桃仁、红花入血分而逐瘀行血,使以僵蚕祛风搜
络。诸药相配,共奏补肾祛瘀之功。
【主治】妇女黄褐斑。
【加减】(1)对于单纯性黄褐斑的治疗,应随证加减:①若患者为阴虚体质,可酌选二
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等;若患者为阳虚体质,可酌选肉桂、附片、巴戟天、
肉苁蓉、鹿角霜等。②若黄褐斑仅见额部,可酌加丹参、肉桂、川连;仅见于左颊,可酌
加柴胡、白蒺藜;仅见于右颊,可酌加桑白皮、杏仁;仅见于鼻部,可酌加苍白术、枳壳;
仅见于下面部,可酌加补骨脂、炮山甲;仅见于上唇,可酌加紫石英、地鳖虫。③更年期
妇女,肾气渐衰,脾胃虚弱,易致阴阳失调,治宜阴阳并调,可酌选用知母、黄柏、附片、
肉桂、二至丸、肉苁蓉、巴戟天,并佐以紫河车、龟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④若夹风而黄
褐斑时隐时现,皮肤瘙痒者,可酌加防风、白鲜皮;若夹火而黄褐斑色深者;可酌加生石
膏、地骨皮;若夹寒而黄褐斑色淡者,可酌加肉桂、吴茱萸;若夹痰而黄褐斑疙瘩叠长者,
可酌加白芥子、白附子;若夹湿热而黄褐斑垢腻者,可酌加苍术、黄柏、生苡仁。
(2)对于合并性黄褐斑的治疗,可在辨证论治中结合益肾化瘀之法,以收治病消斑之效。
①对患黄褐斑而不见月经病者,治疗应循经后益肾补虚,经间调燮阴阳,经前用养血调经,
经期因势用方之法。在所用调经方中加用本方之主药,对月经量多、月经先期、崩漏等证
在经前,经期慎用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药,但在经后、经间可酌情选加。②对黄褐斑而
又见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者,应经后充养任督,经间化瘀软坚,经前养血摄血,经期消补
兼施之法治疗。③对患黄褐斑而又见不孕症者,若经不调则调经,络不通者则通络,待经
调络通后再进益肾化斑汤,并可酌加党参、黄芪、紫河车等。④对患黄褐斑而又见带下证
患者,不应拘于湿热,应随证灵活施治。⑤对产前患黄褐斑患者,可用扁鹊三百饮加减(绿
豆、赤小豆、黑穞豆、金银花、生甘草、陈皮、砂仁、桑寄生、炒黄芩)以安胎消斑。禁用
桃仁、红花等祛瘀破滞动胎之品。⑥对产后黄褐斑患者,可在大补气血中佐以化瘀消斑之
法。⑦对黄褐斑由于长期服用避孕药所致者,可用本方酌加鹿角霜、炙鳖甲、炮山甲、龟
板、蛇床子、马鞭草等逐补搜逐之品。
【疗效】临床屡用,效验殊速。
19.2去黯美容汤
【来源】吕景山,《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生地、熟地、川芎、赤芍、白芍、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冬瓜子15
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阴养血,散结行滞。【主治】面黯(黄褐斑)。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二十、治手足皲裂秘方(2首)
20.1治皲裂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猪肤(鲜)60克,百合30克,黄芪15克,淮山药15克。
【用法】每日2剂,1剂水煎服,日服2次;另1剂,先将后3味共研细末,与猪肤共捣
烂如泥成膏,每取适量,涂擦患处,日涂3次。
【功用】益气润肺,生肌养皮。【主治】手足皲裂。【疗效】屡用效佳。
20.2手足龟裂汤
【来源】陈超,《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威灵仙15克,猪牙皂10克,白鲜皮15克,浮萍、僵蚕、蝉衣各10克,蛇床子、
地肤子、百部各15克,生地20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制川乌、制草乌、川桂皮,防风、
当归各10克。
【用法】上药用白醋2000毫升浸泡,煎沸,待温后,将患肢放入药醋中浸泡15~20分
钟,日泡3次。第二次用再将醋药煎沸等温热时浸泡15~20分钟。
【功用】祛风凉血活血,杀虫止痒。
【主治】手足心龟裂症。【疗效】一般连用药数周即可痊愈。
二一、治鸡眼、冻疮秘方(2首)
21.1拔核膏
【来源】程爵棠,《江苏中医》(2)1984年
【组成】蜈蚣30条,乌梅8克,菜油(或茶油)适量。
【用法】先将前两味药共研细末,入菜油(以油盖过药面为宜),浸泡7~15天后即可,
临证时先用温盐开水(温开水500毫升,加入食用盐5克)浸泡患部15~25分钟,待患部粗皮
软化后,用手术刀或剪刀削去粗皮(以见血丝并少量出血为度),再取本油膏(适量)调匀外敷
患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12小时换药1次。
【功用】通络止痛,软坚散结。
【方解】本证多因缠脚或穿窄紧鞋长途步行,导致足底部气血运行失畅,凝集郁结所
致,正如《医宗金鉴》云:“肉刺证由缠脚生,或着窄鞋远路行,步履艰难疼痛甚。”治宜
软坚散结,方中乌梅祛邪散结;蜈蚣通络止痛、软坚散结,入菜油消炎。药仅两味,力专
效宏。共奏通络止痛、软坚散结之功效。
【主治】鸡眼。
【疗效】治疗87例,痊愈71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
【附记】据临床观察,用本方治验颇多,疗效显著。一般用药3~10天后必效,且复
发少,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21.2桂附煎
【来源】程爵棠,《广西中医药》(1)1985年
【组成】桂枝50克,川红花、附子、荆芥、苏叶、川椒各20克。
【用法】将上药入搪瓷脸盆内,加清水3000毫升,煎煮沸后数分钟,取下待温(以不烫
手为宜),速将患处(未溃者)浸泡在药液中20~30分钟,并边浸泡边用药渣揉擦患部,每日
早、中、晚各浸泡1次,每剂连用3日。若局部患处不易浸泡者,则用毛巾蘸药汁热敷。已
溃烂者忌用。可按外科溃疡处理。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痒。
【方解】《医宗金鉴》云:“冻疮触犯平寒伤,气血失畅肌硬僵。”说明本病多因素体
阳虚,复遇寒冷之气凝聚肢节,致使阳气不得布达,阳抑血凝,引起局部气血失畅,血络
痉挛,寒邪郁结所致。盖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不充,易受寒冷之气侵袭,故四肢发病尤
为多见。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故方中君以辛温大热纯阳之附子,温经散寒;臣以桂
枝、川椒助君药以增强温经散寒作用,且桂枝又能温经通络;佐以川红花活血化瘀、通络
止痛,合桂枝则活血通络之功尤著;荆芥、苏叶,辛温疏散风寒,祛风止痒,以拒外寒冷
气入侵。又桂枝能横行肢节,故兼之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
痒之功。
【主治】冻疮。症见局部,尤其四肢末端红肿,或呈紫暗色、僵硬,易痒易痛,遇冬
寒即发,至春暖方愈。
【疗效】治疗58例,痊愈(两年内未复发)51例,显效(1年后复发)6例,无效1例。总有
效率达98.5%。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用于治疗未溃冻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防冻作用。治验颇
多,疗效显著。同时患者宜注意保暖防寒。每天用温水浸泡患部。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二、治脱发秘方(5首)
22.1一麻二至丸
【来源】董建华,《中医杂志》(10)1988年
【组成】黑芝麻30克,女贞子、墨旱莲草、制首乌、侧柏叶、枸杞子各10克,生、熟
地各15克,黄精20克。
【用法】先用适量清水将药物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兑匀、分2次服。
【功用】补肾养血,凉血润燥。
【方解】方中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而不腻,补而不燥,且有凉血润燥作用;首
乌养血乌发,生、熟地补肾填精;枸杞子、黑芝麻、黄精养血滋肝;侧柏叶凉血润燥。诸
药合用,以培根本,既能养血凉血,又能滋补肝肾,毛发得以所养,自无脱落之患矣。
【主治】肾虚精血不足而兼血热引起的斑秃。
【加减】若血虚神疲、头晕、心悸甚者,加当归、白芍、玄参;失眠重者,加生龙骨、
生牡蛎、山栀或丹参、酸枣仁、夜交藤;若失眠而苔腻夹痰者,加合欢皮;腰酸重者,加
菟丝子、川断;口干少津者,加石斛、麦冬;头皮红亮且瘙痒甚者,加白蒺藜、地骨皮;
若头皮不甚红亮、瘙痒不甚者,减侧柏叶为半量。
服药同时,可配合外搽药(鲜侧柏叶浸入75%酒精中一周后,备用)外搽脱发部位。
【疗效】屡用效佳。笔者临床验证数例,连服15~30日,均获痊愈。半年后随访,新
发生长如常。
22.2补肾养血丹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熟地60克,当归、杭白芍、川芎、木瓜、菟丝子、桃仁、何首乌、黑芝麻、
桑叶、天麻各30克,羌活、红花各24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丸,日服2次。
【功用】滋补肝肾,养血润燥。
【方解】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发之荣枯,全赖血之濡养,肾之充。虽外因风盛
燥血,主为肾气不荣于发所致。方中用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血盛则发
生,以发为血之余也。熟地、菟丝子、何首乌、桑麻丸(桑叶、黑芝麻)滋补肝肾,肝肾气
充则发荣华而黑润。木瓜养肝以敛阴;肝藏血,养肝即能养血,天麻养血,熄风,羌活性
味雄烈,直达巅顶,用以疏导巅顶之血脉,则毛发易生;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瘀不去则
新不生,去瘀即所以生新也。本方验之临床,疗效确比古方神应养真丹、通窍活血汤为优。
【主治】斑秃(油风)。
【疗效】曾治愈多例,效佳,且疗效可靠。笔者亦曾试治5例,均获痊愈。
22.3生发饮
【来源】周鸣岐,《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生地、熟地、当归、旱莲草各20克,侧柏叶15克,黑芝麻30克,何首乌25克。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1小时后即行煎煮至沸后改用文火,继煎30分钟,每剂药可
煎服3次,每日1剂。
【功用】滋补肝肾,乌须生发。
【方解】脱发是常见皮肤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斑秃和脂溢性脱发。斑秃症状为头发
迅速脱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少数人头发可全脱落,称全秃。脂溢性脱发症状为头皮多
屑、多油、瘙痒明显,前额及头顶部头发稀疏变细,逐渐脱落。此皆由多种病因导致精气
血不能畅荣毛发所致。因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故脱发与肝肾二脏关
系最密切,当为临床调护之重点。方中炙首乌、熟地、黑芝麻,皆入肝肾二经,以滋肝肾,
生精养血,为生发乌发之主药。治斑秃尤为必不可少之品;旱莲草、生地滋阴清热,助养
血生发之能,为方中辅药。当归祛瘀生新,养血活血,以其温通之性,以助滋养药物畅荣
毛发;侧柏叶为“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得之,最益脾土,大滋其肺”,能生须发,并


可防前药过于阴柔滋腻碍脾之弊,同为方中佐使。诸药合用,相辅相成,共收补肝益肾、
益精养血、乌须生发之功。
【主治】脱发,须发早白。
【加减】肝肾亏虚甚者(多为斑秃),加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各20克,五味子10克;
风盛血热者(多为脂溢性脱发),去熟地、黑芝麻,加蝉蜕、地肤子、丹皮、川芎各10克,
白鲜皮20克,苦参15克,蜈蚣3条(研末兑服);兼气滞血瘀者,加红花、桃仁各10克,赤芍
15克,鸡血藤30克。
【疗效】临床使用十多年,治验甚多,疗效满意。有效率达100%。
22.4清秃复生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当归9克,丹参15克,何首乌藤、黑芝麻梗各30克,川芎、菟丝子、冬桑叶
各9克,熟地15克,桑椹子10克,生侧柏叶15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补肝肾,养血生发。
【方解】头为诸阳之会,发如树之枝叶,必赖血液濡养始荣。经云:“发为血之余。”(《医
述》)云:“百脉会于百会,血气上行而为之生发也。”发失所养则枯,甚则脱落。本病致因
虽多,皆因精血亏虚所致,其热、燥,风或挟湿、挟痰、挟瘀,皆因血虚相因之所由起。
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故脱发皆与肝肾二经有关。故方用首乌藤、黑
芝麻梗、熟地、桑椹子、菟丝子等大队滋阴养血之品为君以滋补肝肾,养血生发,先祖赞
谓:“首乌为养血生发乌发之妙品。今用其藤,既具首乌滋阴养血之功,又具通经活络、
养心安神之妙;治脱发尤宜;以黑芝麻梗代黑芝麻,既具养血润燥之力,又兼驱风通络之
能。二药宜重用,疗效始著。臣以当归、丹参、川芎养血活血,以助君药养血生发之功。
且川芎为血中气药,治上部之疾尤良,佐以生侧柏叶凉血清热;冬桑叶疏风散热;五味子
收敛安神且能滋肾;川芎合桑叶能引诸药之性上头部,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
共奏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之功。
【主治】斑秃及脂溢性脱发。
【加减】若湿热偏甚者,去熟地、五味子,加苦参、黄柏各9克;脾虚湿甚,去熟地、
桑椹子、菟丝子、五味子,加党参9克,茯苓、白术各15克;血热风动,加生地、丹皮、
菊花、钩藤各9~15克,挟痰瘀阻络,去桑椹、菟丝子、五味子,加赤芍、红花、半夏曲、
制香附各9克;兼肾阳虚,加仙灵脾、金樱子、巴戟天各6~9克;兼气虚,加党参、黄芪
各9克,或去桑椹子、菟丝子、五味子。
同时配以外治:即用脱发熏洗方(自拟方)、透骨草25克,何首乌15~30克,苦参15~
30克,侧柏叶9~15克,垂柳树枝9克。脂溢性脱发,加枯矾9克。煎水先熏后洗,每日1剂。
每日2次。洗后则用外搽方(秦伯未方):川乌粉,用醋调敷患部。每日搽3~6次。一般单用
上述二法外治,效果亦佳。
【疗效】治疗350例,其中单纯性脱发264例,产后脱发51例,病后脱发35例。经内外
并治,用药20~60天,结果痊愈228例,显效91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57%。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历经三世,治愈甚多。笔者临床使用二十多年,疗效
甚为满意。
22.5除湿健发汤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炒白术、猪苓、萆薢、白鲜皮、首乌藤各15克,泽泻、车前子、川芎、桑椹
各9克,赤石脂、生地、熟地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祛湿,滋阴固肾,乌须健发。
【方解】脂溢性脱发,中医称“发蛀脱发”。所谓“发蛀”,是形容毛囊根部如同被虫蛀
之后而引起的脱发。发为血之余,血为阴精所化生,肾藏精而固阴,肾阴虚则发焦黄而松


动。所以阴虚湿盛为本病之根源。治宜健脾祛湿、滋阴固肾以治其本。方中炒白术、泽泻、
猪苓、萆薢、车前子健脾祛湿利水而不伤其阴;且车前子不但能利水,还有养阴的作用;
生地、熟地、桑椹子、首乌藤补肾养血,以助生发;川芎活血,且能引药上行;白鲜皮除
湿散风止痒,以治其标。赤石脂能收敛,旨在减少油脂的分泌,且能解余毒。诸药协同,
使之湿从下走,阴血上充,皮毛腠理密固,标本兼顾,故用之多效。
【主治】脂溢性脱发。【疗效】临床屡用,每获佳效。
【附记】又赵炳南教授用苣胜子方治疗斑秃、脱发。验之临床,每获效验。药用:苣
胜子、黑芝麻、桑椹子、川芎、酒当归、甘草各9克,菟丝子、白芍各12克,首乌12克,
炒白术15克,木瓜6克。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能滋阴养血,血盛则发荣,故用
之效佳。
又岳美中教授用一味茯苓散,治疗斑秃,伴心情懊憹忧郁者。验之临床,每获良效。
药用茯苓1000克。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冲服,日服2次,口服。功能健脾利湿,
养心安神,故用之良效。
又邓铁涛教授用自拟治脱发方,治疗斑秃、脱发、白发,并配合外治,效果颇佳。药
用首乌、黑豆各30克,大枣4枚,甘草5克,黄精15克,熟地24克,桑椹子12克,五爪龙30
克,鸡血藤24克。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功能养血生发。同时配用外治法:①每天
晨起用白兰地酒擦全头发根,脱发处多擦。②脱发处配合运用毫针平压挑刺患部。其针法
是:先用1寸毫针向后斜刺百会穴,并留针至结束;继而选用1寸毫针3~5枚,并排捏在拇、
食指间,然后平压在患部皮肤上,再一齐平提起,此时患部的皮肤则被轻轻挑起,如此往
返操作,把整个患部的皮肤平压挑刺一遍。每天或隔天1次。
二三、皮肤病通治方(2首)
23.1清肝饮
【来源】程淳夫,《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青蒿、柴胡、黄芩、丹皮、橘叶、川楝子各10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肝胆风火。
【方解】肝属风,胆属火,风火为阳,火动则阳失潜藏,阳亢则风更剧生,风火相煽,
遂循其脏腑之经络,表现于皮肤的各种不同反映。方中青蒿、柴胡、黄芩均走少阳胆经,
以清肝经风火、止瘙痒;丹皮走肝经以清肝火;橘叶、川楝子走肝胆经以疏肝行气,清肝
经风火;金钱草,走肝经以清利肝经湿热,诸药配伍,疏肝行气,清肝利湿。
【主治】肝胆风火遂循脏腑之经络表现皮肤的红肿疼痛、瘙痒、水疱透亮,舌质红,
苔薄黄、脉弦数。如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湿疹、女阴瘙痒、带状疱疹、脱发等疾患。
【加减】男女脱发、头痒、白屑多,加凌霄花、月季花、玫瑰花;外用青蒿、芒硝浓
煎剂洗头,每日1次;小儿耳内糜烂、流水、痒痛不止,加杭菊花、玫瑰花、月季花、生
蒲黄;腋下起疙瘩,红肿痒痛不止,加牡蛎、枳壳,外用青蒿、芒硝浓煎剂外洗患处;男
人眉毛烂、胡须烂、瘙痒、抓破流水,加生蒲黄、王不留行、三棱、五灵脂、枳壳;外用
青蒿、芒硝浓煎剂外洗患处;妇女乳房瘙痒、红肿、起硬壳,加丝瓜络、王不留行、穿山
甲、蟅虫、竹茹、三棱、葱白;男女外阴瘙痒,抓破流水,加蟅虫、地龙、茜草根、怀牛
膝,外用青蒿、芒硝浓煎剂外洗患处。
【疗效】多年临床应用,凡肝胆风火,肝经湿热所致者,用之皆获佳效,而且奏效颇
捷,疗效可靠。笔者临床亦喜用此方,对证验之临床,每获佳效,确为皮肤病实热证之良
方。
23.2八味洁肤膏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煨甘遂60克,红芽大戟90克,白芥子24克,麻黄12克,生南星、生半夏各55
克,僵蚕30克,生石灰(风化自制者良)150~180克。笔者使用常依本方加白鲜皮、防风各


30克。
【用法】上药烘干或晒干共研极细末,过筛,研细和匀,入麻油适量调和成稠糊状药
膏即成,收贮备用。凡干性皮肤病,先用消毒纱布轻轻擦之,令皮肤发热、渗水,即取本
膏涂擦患部,涂薄薄一层即可;而湿性皮肤病,亦用消毒纱布(或砂纸)擦之发热,即涂擦
膏药薄薄一层即止。每日涂擦4~6次,痊愈为度。
【功用】疏风化痰,祛湿解毒。
【方解】人之皮肤犹如疆域之藩篱,易受外邪之侵袭,一有邪入即邪蕴为患,此皮肤
病之所由起矣。正如《本草求真》云:“一有邪入,则阳疲郁不伸而热生矣。有热自必有
湿,湿淫则热益盛,而风更乘热至,相依为害。”说明致因虽多,不外乎是风寒湿热或时
疫毒气相依所致。痰毒必伏,相因而致。然邪有侧重,以风热湿毒居多。治宜疏风化痰,
祛湿解毒为治。方中君以煨甘遂、大戟善祛经络水湿之毒,以毒攻毒,无处不到,又因外
用,治皮肤湿毒尤宜。臣以生石灰,善治皮肤、骨髓疮疡恶毒,时疫毒气或脓水淋漓之证,
尤为祛风热毒气,收湿敛疮之妙品;白鲜皮治风疮疥癣,尤能开关通窍,俾水行热清风熄
而痒止;佐以防风祛风止痒,且善搜深入之风毒;僵蚕祛风热、散痰结;南星、半夏化风
痰、祛湿毒、消肿散结;白芥子内外宣通,善能行气化顽痰。尤妙在用麻黄为使,麻黄善
开鬼门,发汗散寒,尤能散肺经郁火之邪毒,鬼门(腠理)一开,诸邪必驱之无存,病必向
愈。诸药配伍,其疏风化痰、祛湿解毒之功颇著。
【主治】一切皮肤病,无论干、湿型者均可用之。
【疗效】二十多年来,治验颇多,有效率达100%,治愈率亦在80%以上,若能(必要
时)配合内治(内服对证汤剂),则效果尤佳。据1980~1990年来用本方外治多种皮肤病510
例,有的配合内治方药,结果均获痊愈,治愈率达100%。
【附记】本方为笔者师传秘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