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新乡辉县出土的战国秦半两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众所周知,“半两”钱是我国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的青铜铸币,最初为战国时期秦国的铸币。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成为全国通行的法定货币。汉承秦制,仍用“半两”钱,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前止。先后历经战国、秦、汉三个历史时期,计二百一十八年,是我国最早在全国通行的统一的青铜铸币。

关于“半两”钱的最初铸行时间,钱币界多有分歧。或为战国时铸,或为秦统一天下时铸。1979年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号墓中七枚半两钱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秦更修田律》木牍同出,“半两”钱始铸于战国遂成定论。“青川七钱”是迄今发现最早出土于纪年墓中的战国“半两”钱。

一、出土概况

2014年春夏之交,在河南省新乡辉县某建筑工地出土一批战国秦“半两”。从网上和其它渠道得知,这批“半两”出土数量较多,估计有数百千克。由见到的实物和残留物分析,整体埋藏情况较好,环境干燥,为筒子棒状,似应为木箱盛装后就地掩埋。钱币整体锈蚀较轻,为土花绿斑红锈,钱体铜质纯净,质地很好。钱文书体大篆,笔意古拙;铸造工艺原始,单面范铸。外轮不圆,留有浇口和毛边。钱币品种单一,除几枚仅见的“两甾”钱外,均为“半两”。“半两”二字虽有多种变化,但整体文风粗放,形制多样。对照“青川七钱”,为战国秦“半两”无疑。

二、版别分类

笔者得知该出土信息后,几经辗转以高价购得0.5千克多保留原始筒子出土状态的“半两”钱。从整体状态看,钱币埋藏环境较为干燥,锈蚀不重。出土钱币呈筒子状面背依次排列,穿中缗绳早已腐朽,外轮沾有少量朽木和干草,泥土不多。由于埋藏时间较长加之钱币重量的叠压,钱币相互间粘接紧密,剥离后可见结晶体和原始铜色;钱币通体为红色土花锈,字体笔画间和钱面有片状绿锈,入水色彩艳丽;经清理得钱89枚,未见破损者。由于该批窖藏坑口锈色特征明显,在网站上和泉友处又陆续获得了一些钱币信息,现一同介绍于后。在检测钱币数据时,因钱币外轮不规则,故以左右为直径数据,如遇岔口错开测量;因穿口呈面大背小喇叭口状,测量也以钱面左右最外端大口为准;因钱体有弧度,厚薄数据以穿上靠近穿口位置为准;重量以清理土锈后的重量为准。现根据习惯按字体的变化将钱币的类别分述如下:

大字“半两”字体大而方正,书体规矩,特征明显。经对比,和“青川七钱”的第一、七品相同。左右二字和穿口宽度基本等分,占满钱面,各占三分之一;“半”头横折和“两”字第三笔横折和穿上沿基本平齐,二字下部和穿下沿基本平齐。字口深峻,制作规整,占这次出土的大宗,约50%。钱体多数有二个浇口茬,部分有一个或三个。直径多在31~32毫米之间,平均直径31.37毫米,平均重量5.44克。

长字“半两”二字有一字或二字较长,书体较规矩,文字下部超出穿下沿,字口深峻,“两”字双“人”较长,和“青川七钱”的第二、三品相类。部分文字倾斜。制作规整,约占这次出土的20%。钱体多数有一或二个浇口茬。直径多在31~32毫米之间,平均直径31.71毫米,平均重量6.16克。

平夷“半两”二字字体较粗,字口平夷,书体较随意;部分笔画隐起,“两”字多无上横,“半”字较长,“两”字左右两竖不直,多为分腿写法,制作一般,和“青川七钱”的第四品相类。钱体较厚,约占这次出土的15%。钱体多数有一或二个浇口茬。直径多在32~33毫米之间,平均直径32.18毫米,整批中直径最大;平均重量6.90克,平均重量也最重。

小字“半两”二字字体瘦小,书体随意;部分笔画隐起,大篆气息浓郁,制作一般,和“青川七钱”的第五品相类。钱体较薄,约占这次出土的15%。钱体多数有一或二个浇口茬。直径多在31~32毫米之间,平均直径31.29毫米,平均重量4.80克,平均重量最轻。

其它 除以上四种大的类别之外的钱币总数不及1%,故不计。见有小径“半两”,字体高挺,书体一粗放一规整。

大样,直径超过35毫米。厚重,直径正常但较重。

有外郭数品,有的有不规则、不全部外郭,有规整外郭的;

从外郭的形状看,也可能是无意为之。还见有规制型,整体文字规矩,字画方折,极似孙仲汇先生谈到的置样型标准半两。特大样,直径36毫米以上。

左读“半两”,也称传形“半两”或“两半”。《中国钱币大辞典》称之谓左读。这次的窖藏中发现极少部分左读钱,估计每千枚钱中或可见一枚。从形制上看属第二类长字“半两”,文字有大小差别。

从《古泉园地》等网站的披露还可见到部分特殊厚重的“半两”钱,这次出土的钱币,重量在10克以上的非常少见,15克以上的极少见,另有数枚重量更达到20克以上,实属罕见。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次出土发现大量的“半两”钱中还见有数枚“两甾”。“甾”即“锱”的省文,《说文》:“甾,六铢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两甾为十二铢,正同半两之重。有人将此钱定为先秦钱,也有认为非先秦钱。而事实上两锱钱分为有郭与无郭两种,无郭“两甾”也被泉友们称半两型“两甾”,多和战国秦半两和秦半两同出,发现的量比有外郭的少的多,多在陕西秦故地出土,河南省豫北及豫西北有极少量出土,制作一般,这次发现的“两甾”钱为无外郭型,铸造工艺与“半两”类似,但铜质较差,有一或二个浇口茬。

从形制上和出土情况看应属战国秦所铸。而有外郭的又比无外郭的发现数量大,在河南省南阳一带多有出土,制作风格和无郭者差别较大,文字较规整也较精整。笔者认为有外郭“两甾”可按郭若愚先生所说:“再根据出土的秦代半两观察,可知秦代后期的半两普遍减重,轻重大小不一。可两甾钱大小轻重却无甚区别,其形制风格与陕西临潼秦始皇临葬坑出土的半两钱极为近似。因此可以认为秦末钱币轻重悬殊,官铸私铸混淆,经济十分混乱。秦始皇在经济濒危之际,很可能实行币制改革,铸行两甾钱代替秦半两。由于秦皇朝急速覆灭,这种变革也只是昙花一现,没有普遍实施,而只是铸了少量两甾钱流传后世而已。”

三、埋藏原因及其它

战国时期的秦半两在流通中是有很明显的地域性,当时秦半两还不是能在全国流通使用的法定货币,而在新乡辉县一带当时属魏地,流通使用的应是布币。从目前已披露的出土资料可看出批量窖藏战国半两主要集中发现在秦故地陕西和其占领区四川两省。秦半两尤其是战国秦半两整批出土,在河南省无论是出土地点和出土量都是很少的。从河南省钱币学会组织编撰的《河南出土钱币丛书》中可知,目前整批出土的战国秦半两报道仅豫北地区汤阴一处窖藏,其它均为小批或零星出土于墓葬或与其它混出。

1995年11月下旬,汤阴县工商银行基建工地出土一处战国半两窖藏,出土总量20余千克,约5000枚。汤阴县文管所从征集到的5千克钱币中抽样分析,将此批窖藏战国秦半两分为厚重型、灯笼半两、饼半两、厚重规整型等八大类,并对窖藏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批战国秦半两应为军资,在秦进攻魏时,由于战争原因在退守时将钱币仓促埋藏;埋藏时间在公元前256年~前225年的秦魏战争期间。

辉县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华北平原西部,毗邻山西省,由地级新乡市代管。春秋属卫,战国归魏,秦属河内郡。辉县在汤阴西南不足100千米,而这次出土的战国半两窖藏无论是类别和内涵都与汤阴窖藏极为相类,结合地域情况及埋藏方式两次出土类似,这些数量众多的战国秦半两也应为秦魏战争期间的秦军军资,由于战争期间的敌我双方的攻防变化被秦军埋藏,埋藏时间可能和汤阴窖藏一致。在秦对外战争区域出现批量军资窖藏,这再次证明了蒋若是先生“先秦半两钱之发现与秦军对外之经略,先秦半两钱之出土多集中于秦对外战争之战略要地。先秦半两钱出于早起铸造者,虽工艺原始,范无定型。然出自官铸者,其钱型书体仍力求整齐规范,此于“青川七钱”中可以见之。”的论断。

那么,是不是在广袤的中原地区仅见有这些战国秦半两的窖藏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吴镇烽先生的一篇文中记述可了解到他在“1986年在河南省博物馆参观时,见到该馆库藏大批秦半两,都是五十年代河南省基本建设工地出土的,可惜没有及时整理发表,详细情况不明,但这些半两钱确为河南地区则是无可质疑的”。通过这篇文字我们可知在河南省博物馆的库房就存有大量的未整理的河南本省出土的秦“半两”钱,这些钱币的出土情况若能被整理发表,无疑对全面研究秦“半两“在河南省的流布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附详细数据表(单位:mm,g)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6年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