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错误的家教方式

 木香草堂 2018-12-15
 
警惕错误的家教方式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错误的家教语言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的语言并没有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应有的作用。常见的家长错误语言包括:

一、没有所指的废话。

“学习好了住高楼,学习不好扫茅厕”,从启蒙教育开始,直到初中毕业,家长以每天三遍计,至少跟孩子说了不下千万遍。这种老和尚念经似的絮叨,除了增加子女的厌烦情绪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凡都有个合理的限度,教育孩子也不例外,超过合理的限度,事物就会朝着你不愿看到的反方向发展。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位牧师到某地讲经传教募捐,他讲得很深刻也很生动,一位体验生活的作家被感动了,当即决定捐款1000元。牧师讲得已经很到位了,作家估计他该结束了,但牧师仍在讲,作家有点不耐烦了,决定不捐1000元了,改捐100元。两个小时过去了,牧师还在滔滔不绝,作家开始反感了,决定只捐10元。三个小时过去了,牧师还在旁征博引,作家的反感情绪加剧,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四个小时过去了,牧师还在翻来覆去地讲同一个道理,作家反感透了,最后不但一分钱没捐,还趁人不注意从捐款箱里偷了10元钱溜走了。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应”。

我们家长教育孩子往往不知不觉地会犯牧师的错误。“你得好好学习呀,将来必须争取上重点高中才有出路。”这道理也许没错,孩子一般会听得进去,但是,你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孩子不烦你才怪哩。

二、对问题解决不起丝毫作用的空话。

一事当前,我们家长只会发牢骚,抱怨。自己发泄完了,事情就过去了,至于问题怎么解决,他就不管了。

三、蛮横,充满指令的冷话。

“作业没写完,不许去参加文艺活动”之类。 

四、不顾孩子感受的硬话。

“不许跟那孩子玩,跟他非学坏了不可!”等。

五、不考虑孩子接受能力的气话。

“这回再进不了前十名,看我怎么收拾你”之类。

六、不分场合,不管气氛的楞话。 
“我儿子老让老师留,我快烦死了”等。

七、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没经验出现的问题、不足等,上升到道德品质谴责的怪话。

“小小年纪,就这么不要脸,看我不打你!”等等。

八、对孩子的细微进步视而不见,贬斥态度一成不变的混话。

“你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无药可救了”之类。

九、对孩子过错揭老底,翻旧帐,不依不饶的坏话。

“你老毛病又犯了,忘了那次……”等。

十、对孩子的缺点挖苦,嘲讽,无情打击的毒话。

其中最令孩子深恶痛绝的几句是:“你真没出息,我怎么养了你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你懂什么,不要插嘴!”;“再考不进前X名,看我不打断你的腿?”;“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我真恨不得有一个地缝钻进去。”;“你从来没干过让我们有面子的事,你是我们家的耻辱!”等等。

这样的语言被称作“语言暴力”,其对孩子心灵的杀伤力,等同于一场精神上的虐杀。在这些语言的刺激下,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伤痕累累,逐渐变得胆小怯懦,麻木愚昧,真成蠢货和笨蛋了。有甚者发展到最后会变得暴虐,乖戾,做出像马家爵那样惊天的大案。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会实现与孩子畅通无阻的交流,做到与孩子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呢?

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家长要付出真情,拿出耐心,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孩子。要把心时刻放在孩子身上,观察他的言行举动,让孩子生活在父母关爱的目光里,不要借口忙推卸责任。

二是倾听孩子。要用极大的耐心倾听孩子讲话,给他发出“你的话我很感兴趣”的信号,鼓励他说真话,说实话,从而了解孩子的所想、所盼、所怕、所愁。与孩子对话时,绕过他怕的,躲开他愁的,围绕他愿的,朝着他盼的,说他关心的,做他心想的。对孩子说的不对的地方不要急于制止或厉声呵斥,否则孩子就会抗拒你,不说实话,撒谎起来。

三是解读孩子。不要凭经验相当然,更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要蹲下身子,怀着童心看待孩子,注意解读孩子的潜台词,如:女孩子不出操可能是生理周期的缘故;孩子在临考前玩耍可能是想缓解一下过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可能是视力下降看不清黑板的缘故;一个女孩子忽然跟一个打架不要命的男生走的很近,可能是她在校外遇到坏人了,在寻求保护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去耐心解读,找出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四是尊重孩子。孩子是有着独立人格、独特性情的人。不要以衣食父母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自以为是。家长要转换思维,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做事情,争取与孩子的想法共鸣,与孩子的做法合拍,与孩子一同面对生活里出现的各种考验,一起享受奋斗后取得的成果。

五是保护孩子。不仅要保护孩子不受各种显性的伤害,更要保护孩子不受隐性伤害,如: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不受师长的损害;保护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体验、感受人生的热情不受打击;保护孩子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善举不受压制;保护孩子全面发展自我、磨炼自我的规划不被扭曲等等。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多做事少说话;多理解少指责;多赞扬少否定;多给与具体帮助,少来些空洞说教;多体察孩子的感受,少纠缠往事。这里我建议我们的家长把孩子当客人,体察其所需所好;把孩子当领导,察颜观色,细细揣摩;把孩子当恋人欣赏爱悦,体谅包容;把孩子当哥们,两肋插刀肝胆相照。以我们的真诚,宽容,豁达,亲和,睿智和洞察,赢得孩子的心。

希望家长朋友们都能亲子心心相印,吸吸相通,相伴一起成长,共度人生好时光!

初中家长十大家教误区

处在激烈竞争时代的初中家长们,从自身的生活阅历中深深体会到:浓厚的科学知识、坚强的体魄和健全的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三大要素。故我们的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有的家长就说:“我后半辈子就指着孩子过活了”,但是家教的结果往往不随人愿。
究其原因,我认为,初中家长教育存在下列十大误区,违背了孩子正常发展的客观规律,致使效果不佳:

1.包揽生活琐事,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安心学习。

2.安排封闭的房间让孩子静心学习。

3.用严厉的批评责怪孩子成绩落后。

4.逼孩子学习一门或几门艺术技能。

5.一有成绩就给超量的奖励。

6.做错事惩罚方法简单守旧。

7.不诚信对待孩子,以为孩子还小。

8.不能正确分析孩子的缺点和优点,期望不切实际。

9.身教、言教不统一,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

10.乱给孩子请不合实际的家教。

望各位家长在实际的家教过程中,避免上述误区。

 

四种家教方式易使孩子染上“网瘾”

孩子网络成瘾与家教方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控制型、忽视型、溺爱型、严厉型家教方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网瘾”。原因在于:“控制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易产生敌对情绪;不管不顾的“忽视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孤僻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同情心;“溺爱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好逸恶劳;“严厉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不善于与父母情感交流,情绪极度压抑。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她为何被“网”住 

小桃,是我校初二年级的一名“问题”少女。她对我说:上网只是为了发泄和逃避。原来,初一时,小桃开始接触网络,喜欢上了和网友聊天,倾诉心事,开始每个星期只上两次,时间都不不会超过2个小时。但是她妈妈特别担心她在网上“遇到坏人”,于是,她一上网打开QQ开始聊天,妈妈就会狠狠地唠叨一顿,这令小桃难于接受。久而久之,小桃和妈妈之间的话语越来越少。到后来,小桃又迷恋上“劲舞团”这款网络游戏,于是从每个星期只上两次网,发展成了每天保证四个小时在线,有的时候还逃课去“升级”。

在心理咨询室里,小桃对我说:“平时我很少与父母沟通。一方面,父母工作忙,除了关心我学习外,无暇顾及我的其他感受;另一方面,我觉得能够跟父母交流的话题也很少。况且,父母总是认为我的想法太幼稚,不切实际。可是,相同的想法,我却可以从网友那里得到赞赏和支持。而且,由于彼此互相不认识,我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世界,还省去了与周围的同伴说担心泄密等问题的烦恼。另外,大家一起做游戏,聊起来也很有话题,就好像真的世界那样。”

在我做的“网瘾”少年的心理咨询中,很多少年都表示:家长是最不适宜吐露真言的对象,因为,自己的困惑、疑问,在大人眼中是只是杞人忧天、异想天开、不切实际,有时还会引来一顿不必要的唠叨或者责骂,而网友大多和自己年龄相仿、趣味相同,他们不仅会耐心地倾听你的困惑,还会给你提出很有见地的建议等。

可见,是我们错误的家教方式使孩子染上了“网瘾”。

下面,我对这些错误的家教方式作一深入分析,以期使家长朋友们认识其危害性。

1种:“控制型”家教方式。

父母特别愿意控制孩子,孩子的前途、命运,家长早早地都给孩子设定好了。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孩子成就感的惟一来源,一旦学习失败,孩子们就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除了学习,孩子的交友、外出等,家长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这种家教方式下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服从、懦弱、胆小、人际交往差的性格。因为他长期受家长控制的压抑。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会突然爆发出来,不再听从家长的管理和约束。

2种:“忽视型”家教方式。

“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个“问题”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使孩子得不到温暖。“忽视型”的家教方式通常发生在单亲家庭或父母因经商、学习、就业等不在身边的家庭。这些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往往就会到社会上去游荡,形成放荡不羁的个性,到了青春期以后,家庭管不了。你要管,这些孩子就往往采取非常强硬的手段来对抗父母,并且会叫嚣:“你们过去不管我,现在又来管我”等。

3种:“溺爱型”家教方式。

“溺爱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在家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性格上,多疑、敏感等,造成家长说不得,说一点就认为是对他的讽刺、挖苦。一旦到了青春期,他就会对家长的管理一概不听。“我想做什么,你们管不着”,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殊不知,生活中要面对很多选择,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将人生的元素尽量简单化,那么,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选择的正确率越高,成功率也就越大。

4种:“严厉型”家教方式

孩子因为长期受父母的打骂,变得非常冷酷,非常偏执,行为非常怪异,没有安全感,到了青春期以后,不管亲人说什么管理他、约束他的话,他都认为是虚伪的。他认为好玩的东西,就得去玩,谁管他,都不行。这样的孩子,人际关系都不是特别好,而且小心眼,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摆脱“网瘾”,家长朋友们应先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学生之所以愿意把游戏中的朋友当成倾诉对象,关键原因在于家长对于青少年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的认识和沟通,与学生之间缺乏贴心的交流。在许多家庭中,孩子与大人之间缺乏沟通,往往家长不明白自己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另一方面,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正处于成长期,有一种叛逆心理,他们有情绪需要发泄,很多孩子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发泄渠道才借助网络。

所以,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应选择“尊重型”、“支持型”、“关爱型”、“民主型”的家教方式:给孩子适度活动交往空间;引导孩子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附加学习;与孩子经常交流,教孩子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尊重孩子发言权、参与权。

同时,家长要学会“弹性引导”。家长在孩子的“脱瘾”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必须打破原来一味地打骂、埋怨或者放纵溺爱的传统做法。家长应该定期与孩子交流。另外,家长要学会上网,家长不懂网络,就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督促孩子健康上网。善于“弹性说服”,就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耸听。

希望家长朋友们在参与了本期培训后,能有意识地避免错误的家教方式,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开学初家长该怎么做?

新学期家长如何帮孩子“收心”

放假后不愿上学并不是孩子的专利,其实我们成人也有歇班后不愿上班的情况,因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孩子的心情。尤其是寒假开学后,很多孩子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兴奋点还停留在游戏、聚会、娱乐等方面,特别是“年味”比较浓的家庭,在亲朋好友经常来访、大小聚会应酬不断的情况下,要想让孩子“收心”,作为家长必须有所考虑,帮助孩子有计划地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1、全家共同调整作息。

逐步按照上学的作息时间安排孩子的一日生活,特别是家庭的整体作息也要有所调整。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能只“逼”着孩子一人睡觉而家长却娱乐、看电视到很晚。家长做到了,虽然孩子不情愿但也没话可说。

2、巩固好的学习习惯。

开学初,很多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远不如平时作业来得那么认真。家长要培养孩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认真完成开学初的作业,并将学过的知识再系统地复习一遍,如有可能,提前做些预习工作。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需要巩固和强化的,开学初正是一个良好的时机,预习、复习、自我管理、自我督促等等很多平时没时间培养的好习惯可以从开学起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期望搞突击、不劳而获的心态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3、订计划、立目标。

孩子不愿上学其实还有一种心理,那就是他对新的学期没有什么期待。一个没有吸引力的事情我想不光是孩子,恐怕成人也不愿去接纳它。新的学期,可以有哪些新的展望和打算,在细致帮助孩子分析自我的前提下,让孩子好好计划一下。比如要在哪些学科有所突破?在新增加的科目中该如何表现?同学关系是否有新调整?个性成长上还有什么要注意的等等。目标计划的制定不可只局限于学习成绩,还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这样孩子才会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多的期待,也更盼望着开学。

开学后,家长还应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孩子开学期间的变化,以便让孩子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顺利进行。

寒假结束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迅速“进入角色”

寒假刚刚结束,孩子不太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家长该怎么帮助他们呢?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家长以身作则。

假期结束了,家长希望孩子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不再松松散散,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自己仍处在松懈的假期生活中,没有规律,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家庭气氛回到有规律的状态中,孩子更容易“进入角色”。

2、给孩子过渡期。

孩子无法进入状态,家长也不要过于责备,要给孩子一个短暂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不能想睡才睡、一觉睡到大天亮,并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预习。万一孩子短期内突然跟不上,不要责骂孩子,而应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跟上进度。

3、多与老师沟通。

开学后,家长应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告诉老师,让老师心里有数,在教学上进行调整。同时,家长也应及时从老师那里打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根据老师的建议,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教育孩子需多方面合力,不是单靠某一方就能成功,所以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很重要。

4、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有的家长性子偏急,寒假时因种种原因未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一开学又希望孩子马上进入状态。在这种心态下,有的家长会给孩子买一大堆教辅资料,有的家长会索性严禁孩子看电视。其实,对待孩子应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开学初,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把课堂上的内容好好消化,而不是误导孩子本末倒置,把教辅资料当成“主攻堡垒”。这样反而很容易让孩子跟不上学习正常进度,更不容易进入正常学习状态。其实,孩子的教辅资料不在多,而在精。

至于电视,也犯不着一下子变成“禁地”,只需引导孩子在适当的时间,看适当的栏目就行了。如法制频道的一些节目,教育频道的一些节目,都可以让孩子看看,既可以增长知识,又不至于让孩子一下子心里变得空荡荡的。

总之,帮助孩子“进入角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

新学期,家长怎样给孩子提希望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通过一个假期的休整和反思,绝大多数孩子对新的学期都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业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孩子,如果家长在学期初采取一些教育补救措施,就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不轻易表露的。如果家长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种向上的冲动欲望,仍然用老眼光看待孩子,用一些老话题来挫伤孩子,就会在不经意之间扑灭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

一、合理提出希望,切勿好高骛远。

新学期,家长往往会给孩子提出一些新希望。如果家长对孩子在学业或表现方面的要求标准过高,超过孩子的实际能力,孩子就会屡遭失败,产生持续的失败受挫感,慢慢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这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会,反而会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走向自卑,从而进一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最终成为真正的“差生”。

二、尊重孩子个性,切勿相互攀比。

孩子之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标准化的所谓“优质产品”,因为当前的教育标准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外乎语文、数学、英语等的考分高一点,表现乖一点等)。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将孩子塑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把孩子看做平等的个体,尊重他,和他谈心,“建议式”地请他做事。在这种环境中,智力再差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也会充满实现自我的自信。而不是总和别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做家长的不要有这样的话语:“你看看,隔壁的小王又得了100分,你才得了89分,你怎么搞得啊”。家长朋友们,89分就也是孩子努力的结果啊!如果他真的不努力,应该会得“鸭蛋”。

三、目标具体可行,切勿空洞泛指。

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家长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也会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家长应该多制定近期目标:把大目标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分解成一些直观、具体、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这样才能让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由于这样的目标经过努力后确实能达到,所以,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

在管理孩子学习上,要分解大事、抓紧小事;弱化“大”目标、强化“小”措施——具体表现为:减少对“宏伟规划”的描绘,减弱对名次的要求。有目标,还必须有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有完成计划的具体措施。只有认真成事,最后才能事成。如:孩子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不能简单地提出,这学期你的数学成绩必须达到95分以上,因为这个目标太大了,而应该具体分析孩子在数学的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果计算有问题,就督促孩子练习计算,应用题不会分析,就引导孩子分析数量关系等。

四、善于宽容孩子,切勿以偏概全。

孩子是受教育者,他们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在不断改正错误中进步成长的。当家长给孩子提出希望以后,孩子会不自觉的犯一些以前出现过的错误或产生新的错误,这时并不是孩子“老毛病又犯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把犯错误的孩子“一棍子打死”。这样一般会前功尽弃,也就是有很多家长总感觉到的,孩子开学头几周表现还可以,到了半期以后,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的原因。孩子犯错误一般是不自觉,或对错误的后果认识不够造成的。家长如果懂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能从心底里谅解,这种谅解具有一定的感化作用。一些科学教子成功的家庭都会发现:孩子有过失的时候,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机。有些教子技高一筹的家长,他们的教子秘诀是宽容孩子的过失,必要的时候,甚至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保密,以免其自尊心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有过失的孩子会像枯死的小苗儿又复苏过来一样,吸取教训,加倍努力,进步很快。家长们切记——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

北大有多远

他们是村里惟一把儿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庭。

山里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又浅,还让家里的地分着心,从没教出过有出息的学生来。他们怕耽误了儿子,就送到城里去。

妻的一个表妹嫁在城里,帮儿子联系了学校,还让在她家吃住。可事不随人愿,妻的表妹因丈夫有外遇而服毒自杀。儿子自然不能再去她家吃住。儿子在城里上学成了问题。

他们夫妻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丈夫去城里,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上学。

他到一家建筑工地干小工。那家工地每天中午管一顿饭,可他从不在那里吃,下了班赶忙往“家”里奔,给儿子做饭。每顿都做一份可口的饭菜给儿子,他则吃点煎饼、咸菜。

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升入四年级后,成绩急剧下滑,一下子由前五名滑到了中下游。他急了,先是劝说,继而便打,把儿子白嫩的屁股打得血红肿胀。儿子趴在床上疼得哭,他则在一旁心痛、失望地抹眼泪。

他想辅导儿子,拿过儿子的课本,才知道根本辅导不了四年级的儿子,他想像城里人那样请个家教,可他干小工挣的那点钱,根本请不起。

他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烟一根接一根地抽,叹息一声连着一声。

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让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把一天所学转教给他,儿子当老师,他当学生。 
年幼的儿子觉得好玩,一下子提起了兴致,上课再不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眼睛瞪得老虎似的,巴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住,以便晚上好教父亲。

晚上,儿子老师样地讲,父亲学生样地听。父亲有不懂的,就问儿子,儿子有的会,有的也不会,但儿子从不说不会,却反过来熊他,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父亲就羞愧而无奈地点点头。儿子还会说,自己想去,明天再告诉你。父亲心里笑笑,并不点破,就一边想去了。第二天晚上,儿子准会把那题详细地给父亲讲一遍……

渐渐地,父亲能问住儿子的问题越来越少。小学毕业,儿子竟考了全校第二名。初中三年,儿子每年都考第一。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后,变得懂事了,理解了父亲这些年来的苦心和艰难,就对父亲说,您今后不要再陪我学了,我长大了,我会努力学习的,您放心就是。

父亲欣喜地连连点头,可晚上照样让儿子教他。

儿子再不忍心父亲陪他受罪,想了想说,我每晚回家后,把学的东西背一遍给您听,您认为可以了,我就睡觉,您认为不行,我就不睡觉,继续学,直到您满意为止……

儿子的懂事和体贴,让父亲泪眼朦胧。

从此,每天放学回家后,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复述当天所学,每次考试,都把试卷拿给父亲看。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儿子成为他们镇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给初三学生家长的建议

1、把孩子的初三学业作为家中的头等大事来抓。

2、与学校多沟通,与老师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3、思想: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斥责,学习要重过程,轻结果。还要给孩子订一个合理的近期目标。

4、高度关注学生的上学放学时间、作业情况(可通过作业本与老师交流)、交往情况、服装发型等。

5、 学习上偏科的同学要有全面发展的意识,可买一本相关的资料多做一些习题,注重与老师的交流,请家长多引领。

6、 要让孩子真正懂得中考的重要性,对中考有充足的准备。

7、对各次考试进行可行性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统筹安排,逐一击破。争取每天前进一点。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

8、 三规:环境、坐姿、时间;二限:交往、零用钱;一查:作业本;重引导。

9、 借初三良好开端的东风,坚持不懈,成就大器之材。 

10、借水城中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孩子送入高一级学府。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资料(第一期)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学会和孩子聊天

什么是“代沟”?“代沟”是家长平时沟通无效,致使孩子与家长产生隔阂的现象。它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不能拥有共同兴趣或共同思维的表现。“代沟”使家庭失去“磁性”,不再温馨。消除“代沟”的方法是家长学会和孩子聊天,努力营造“家长的事情孩子乐于听,孩子的事情家长听着乐” 的氛围。

据调查:家长主动与孩子摆谈工作和生活中的悲与欢的占32%;不让孩子知道家庭经济状况的占28%。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孩子不主动与家长摆谈同学间趣事的占61%;当受到委屈时,向家长倾诉的竟只有16%

和孩子聊天,应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共享性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参与,使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爸爸、妈妈很相信自己,愿意和自己分享家里的事,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里的事。

和孩子聊天,应讲究技巧,讲究手法,讲究环境。下列做法是错误的:有孩子的同学在场,你大肆叫苦说家里没钱交学费;当孩子兴冲冲地与你聊同学间的趣事时,你却因工作原因心烦而不闻不理;孩子与你谈论网上的事情时,你却马上追究上网的时间,网上都做了些什么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多了,孩子便以“没有共同语言”或“自找惹事”为由,而不愿与你聊天了。

所以,家长要想学会和孩子聊天就应该做到:①认同孩子的观点,别以成人思维去审视他;②收集孩子关心的话题;③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④别斥责孩子。必须斥责时,也一定用建议的口吻;⑤自思:我和孩子之间三天说了多少话?笑了多少次?⑥学会检讨自己的过失;⑦在孩子面前学会妥协。

合理关注孩子的成绩

考试是教师对学生所授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验证方法。考试让孩子紧张,甚至焦虑和恐惧。尤其面对中考、高考,这种一锤定音的考试时,紧张更是在所难免的了。面对孩子的考试,如果家长不会合理关注,就会让孩子产生“考试焦虑综合症”。即:头昏脑胀、坐卧不安、胡思乱想、思维僵滞、情绪失控和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易怒烦燥或无动于衷等现象。所以,家长要合理关注孩子的成绩,努力做到:

1、不要给孩子施加考试压力。

无论是平时测验、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高考,家长都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孩子。有时家长无意识的言行就给孩子增添了精神压力,比如家长的下列情形,就是在对孩子施压:⑴希望孩子考上重点,请假在家作后勤;⑵接送孩子的每次考试;⑶“你应该有信心,我们相信你。”⑷“考试不好,什么条件都免谈。”⑸“考得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⑹“你一定要给我争光啊!”⑺“考试不好,你会失去很多朋友的。”等等。

这些压力的施加,一次也就够了,若频率过度的使用,自然就会让孩子紧张起来形成考试焦虑的四种思维模式:一是“顾他性思维”即担心他人对自己的个人评价;二是“忌己性思维”即担心考试成绩不好会对个人的自我形象带来损害;三是“虑远性思维”即担心个人未来的前途;四是“自虑性思维”即担心个人对应试缺乏准备。

因此,我建议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尽可能采取下列语言。如:⑴“测试只是一种测验,这次不行,下次再来。”⑵“只要你是努了力的,我们会理解的。”⑶“虽然我们也有些担心,但相信你能发挥出你的正常平。”⑷“你考得不好,其它人也会考得不好。”⑸“不必紧张,你就当是自我检验吧。”⑹“看看我和别人的差距在哪里。”等等。

2、教给孩子一些应考技巧。

⑴文化科的考试和体育考试是不一样的。体育考试是一个瞬间,一个短暂的时间,它需要的是理念的支撑和爆发力的展示。文化科的考试则是一积累,没有足够的积累是绝对不行的。尽管体育考试也需要累积锻炼,但只要潜能得到足够的激发就能完成。例如:初一的儿子沮丧地回到家。“怎么回事,儿子?”爸爸问。“我的体育考得太差了。”“考的什么?”“立定跳远,要跳2m,我拼了命也跳不过。” “是吗?来爸爸教你。”……“哇,我终于跳过了!”“我的儿子怎么会比别人差呢!”父子俩高兴起来。原来,爸爸用激发潜能的办法,让儿子静静的在心中立跳,12345,跳!一下子就超越并达到2.2m,得了95分。

⑵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必太在意,但要求孩子的考试态度一定要端正。比如:认真复习,按时到达,仔细阅题,不作弊等。“认真待考,诚实迎考,端正临考,自律思考”是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总要求。

⑶对于考试成绩不佳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要为其提供作弊或变相作弊的条件。错就错了,分析原因,自我承担责任,下次重新来过,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孩子才会在受挫中醒悟,在失败中成长。

⑷作为现代家长,谁没有经历过考试?谁没有接触过考试?因此,家长必要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当时的情境及应对方法告诉孩子,让孩子借鉴。

3、关注孩子的重大考试。

所谓重大考试是指升上一级学校或参与国家、省、市级比赛的各种考试。每位孩子在重大考试前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现象。但这种紧张现象的产生,常是家长们人为造成的。比如:家长告诫孩子“这次一定考好啊!”“这次如果成绩理想的话,就......”;“如果本次考试不好的话,就会......”;“这次你一定要越过......”;“这个时候了,还有心情看电视!”;“快去看你的书!”等。其实,家长们不明白,这时的孩子正是需要“减压”的时候。考前“施压”,会让孩子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厌食、头昏、精力不集中等“考前焦虑综合症”。这样的结果,其考试成绩是可想而知的。“减压”就是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让孩子轻松、愉悦的面对考试。这样,孩子就会毫无怨言地承担考试结果。事实表明,“施压”法重在平时,而绝非在临时。否则,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如果家长有过急的行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举个例子:初中每次考试均是全区前五名的梁艳,是学校认为的中考“状元苗子”,在毕业考试中,因第二天考数学,梁艳却在复习语文。这时,非常关注女儿学习的妈妈发现后,便干扰起来:“这时看什么语文嘛,明天是考数学,你应该复习数学啊”。女儿不听。妈妈多次干预无效。梁艳也在妈妈的干预中感到厌烦,便和妈妈顶撞起来。生气的妈妈最终将女儿的语文书撕毁......梁艳在心烦中参加了全部考试。结果,梁艳的中考成绩在全区名列350名之后。

作为家长,无论你是心急也好、关心也罢。在任何时候,你都必须以孩子的情趣为中心,尽可能削减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不适的事件或机会。让孩子在轻松、重视的状态下完成一次次重大考试。

为此我建议家长考前要做的事情包括:⑴为孩子妥善安排饮食,以确保精力旺盛;⑵不要与孩子有“条件”交换;⑶提醒孩子,这时的复习只是一个巩固、总结的过程;⑷提示孩子应对考场进行事先试坐,并计划好路程与时间;⑸提醒孩子考试中所需携带的工具;⑹考场上首先要做的是,填写考号和姓名等;⑺考场上要浏览自己的卷页是否与规定相符;⑻告诉孩子一些消除紧张的办法,如喝水、上厕所、默数数字等;⑼简单的先做,难点的后做;⑽重点是把会做得做对。

4、教孩子学会考后总结。

考试的目的在于找出差距和不足。因此,考试结束就要总结,分析试卷,找出差距。据调查,当孩子拿着试卷回家时,家长注重试卷内容的只占24%,有76%的家长没有注意到孩子考后对学习内容的分解与关注。其实,此时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段。如果孩子考好了,在鼓励中找点差距,通常孩子是会接受的;考差了,及时、适地给予一些方法指导和劝慰,会避免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当然如果首先注重分数,批评一番之后再沟通的话,那就是不可取的教训了。

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体的碰撞。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都要学习教育的艺术。

根据许多成功的经验,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包括:倾听、发现、童心未泯、老谋深算、哪壶先开提哪壶、说话算话等几个方面。

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出了孩子一串串的心里话,使沟通变得畅通无阻。有一位家长向我咨询“孩子太不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在和我谈起时却是口若悬河。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原因: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在半小时的咨询里,只是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说话,却被母亲抢去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

还有个例子: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

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时,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就会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长期吃着“夹生饭”。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关键是一个“信”字。“说话算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肯学习“曾子杀猪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为整天高喊“狼来了”而无人理睬的可怜虫了,哪里还谈得上两代人的沟通呢?

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时候喜欢跟家长说些学校里的事———谁惹老师生气了,谁和谁打架了等等,可孩子上了中学后,话就变少了,家长问起学校的事,孩子也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还行!”为什么到了中学之后,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好像有了一条鸿沟呢?怎样才能走近孩子呢?我们在做调查时曾让学生用五分钟写出家长常说的话,出现频率高的是:“快起床!都快6点了!”“你真不争气!你要是有×××一半我也没白受累!”“上课注意听讲!”“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别磨蹭!快写作业!”“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办!”“怎么又考这么点分!”“不是这道题错就是那道题错,就没有全对的时候!”“把电视关了!有什么好看的!”家长可能觉得这些话都是必须要叮嘱的,但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这种简单的说教在内心世界日益丰富的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天天讲,月月讲,不把孩子说烦才怪呢!

下面是孩子们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请给我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我长大了!”“别整天唠叨我!”“严格要求,我没意见,可太严了我受不了!”“请支持我做些我喜欢做的事!”“让我有点自己的小秘密,好吗?”“我希望得到鼓励,别总是责备。”“别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我,我也有自尊心!”对于家长来说,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要了解他们,要接纳他们已经长大的事实,否则只会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下面是几个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替孩子着想———留点面子;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

正确批评孩子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
、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结果,即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一屋,心理却相隔很远。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闭琐自己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如前面这个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毕竟我们做父母的也年少过),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请参加生日宴会的女儿,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于女儿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于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一定也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下面的练习,请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 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

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比如: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别人说话。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不?这样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孩子就会心服口服。

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错了!其实,这样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觉,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

最后,祝愿各位家长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希望您的孩子在我们的共同教育下茁壮成长

http://www./jyjx/visew.php?id=1588

 警惕错误的家教方式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