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油画艺术化与商业化的关系,身形轻盈妙曼的人体油画少女欣赏

 p0oouuu 2018-12-15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中国当代油画领域出现了一种策略性媚俗倾向,如今已成为当代油画主要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不同于格林伯格时代的中产阶级趣味,在中国经济转变和文化转向的环境下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不仅仅体现为中国化的造型、符号化的构图和庸俗化的审美趣味,更表现为欣赏力的衰竭和创造性独立人格的普遍衰弱

有论者认为,媚俗艺术大致有以下三点基本特征:首先,媚俗艺术总是肤浅易懂的;其次媚俗艺术是可消费的且相对便宜的;最后媚俗艺术对时尚与流行十分依赖,易过时。基于这三点可以发现媚俗艺术生成和流变的根基都有一种取悦的力量。

就媚俗艺术本性而言,无论是“带来自我满足”的赝品,还是“用以炫耀性装饰”的真品都是伪艺术。由此可见,媚俗艺术的整个概念显然都围绕着模仿、伪造、假冒以及欺骗这类问题。从表面看,创作范畴的媚俗与艺术家自甘平庸大有关系,其实其背后却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风尚变革等推手的推波助澜,是后工业化时代文学艺术中商业之风的一种直接而另类的凸显。

油画创作承担着过多的意识形态功能,油画创作的市场化转型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但是凡事过犹不及,油画艺术的过度商业化、盲目臣服于市场的意志和资本的趣味,艺术家必然要陷入“为金钱而创作”的精神窘境,使艺术家追求艺术真理、探索艺术真谛的创作行为渐渐蜕变为了艺术“生产行为”,探索表现技法的精湛、追求艺术思想的深刻、寻觅表现形式的新颖等艺术家本应当放在首位的要素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普遍在思考自己的创作如何去赢得艺术市场的青睐、如何获取更大的商品价值。

与此同时,艺术收藏行为也在艺术市场这双大手的扭曲之下发生了异变,高雅的收藏行为被投资、投机甚至炒作、赌一把等取代。在这样的文化投机与商业投机的共同作用下,媚俗倾向开始影响和左右中国的油画创作。媚俗之风从根本上侵蚀着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消解着艺术家对真善美的准确把握和敏锐表达。因为过于在意经济效益或者市场声名,艺术家在创作中占据其思维的主要是如何取悦与打动消费者的钱包。在这样的氛围下,作品的创作看似红火,但是充斥市场的则很可能是大量的平庸之作,很难产生震撼心灵、感人肺腑的佳作,诚如泰戈尔所言:鸟翼上一旦系上了黄金,鸟儿就永远无法在蓝天翱翔了。

中国近现代的艺术先驱们以西方为师学习油画,正是在这种学习的基础上才奠定了中国油画的基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偏差,比如某些艺术家、评论家言必称西方,一切以西方经典作品是举,某种程度上带动社会主流话语,认为西方油画艺术水准全面高于中国,当这种观念影响中国艺术市场时,一些中国油画家更是把持不住,迷失自我,陷入媚市场趋势、媚消费者口味的误区。

事实上,几代前辈油画家一直在探索油画民族化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今天的中国油画家除了要积极学习人类历史上优秀的艺术传统、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艺术,更要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积极探索油画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等民族化问题,处理好借鉴西方与油画民族化之间的关系,要在尊重和汲取外国先进油画技法和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本土化的艺术元素,用思想性更独特更深刻、艺术性更精湛,富有原创精神的油画作品去赢得受众和市场。

其次,理性处理油画艺术化与商业化的关系。艺术市场化的浪潮拍击着诸多中国油画家,尤其是优秀油画家的思维,使其陷入纠结:是坚守艺术理想和信念,进行艰辛而孤独的艺术探索?还是主动迎合市场、追求商业价值,创作那些非自己所愿、艺术性差,但迎合市场潮流和消费心理的作品?这是中国油画家必须做出正确选项的主要问题。

最后,摆正短期繁荣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目前看来中国的油画市场比较火爆,但是要想长期保持这种繁荣,归根结底还需要不断涌现的高水准的作品来支撑。如果我们盲目乐观,盲目地为眼前的红火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不注意内涵式发展,只一味地为了激发商业价值而迎合世俗,那么这种繁荣景象很可能迅速地沦为明日黄花,因为市场之所以追捧油画作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油画是高雅的、富有魅力的艺术,最终决定油画作品价值的主要是作品本身所涵盖的创造性、创新力和艺术价值。只有充满创造性、创新力和艺术底蕴的作品,才能经得起受众的检验、社会的检验和市场的检验,而最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文化沉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