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ㄓㄡ)。 ( zhōu)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nǎn)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
此外,周姓也有少数民族的改姓和赐姓所形成的支系。
【郡望】 1、汝南郡:汉时置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市东南),辖地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周姓之郡望较多,有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等二十一郡,其中以汝南郡最为重要。
【堂号】 1、汝南堂: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颖州府。
【历史名人】 周敦颐 周敦颐(西历1017~1073),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生前并不被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其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和程赜(zé)送到他的门下,后来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祭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吴 (ㄨˊ)。( wú)
【历史来源】 1、出于姚姓: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
【郡望】 1、延陵郡: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西南。
【堂号】 1、延陵堂: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历史名人】 吴承恩 吴承恩(西历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小说家。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替儿子取名为承恩,字汝忠,意思是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郑(ㄓㄥˋ)。( zhèng)
【历史来源】 1、源自于姬姓:周宣王公历前806年封其弟姬友于南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
【郡望】 1、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历史名人】 郑和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保太监。因从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有功,便赐姓郑,始名为郑和。 从永乐三年(西历1405)至宣德八年(西历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见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麻林地(今称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15世纪初朝鲜所制的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显示了郑和时代明朝及其藩属国的世界观。
王 (ㄨㄤˊ)。( wá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進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和“槐阴”,其中以“三槐堂”较为有名。
【历史名人】 王羲之 王羲之(西历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或“王会稽”。 年少时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