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自己的心留些白

 家有学子 2018-12-15

提及书法学习,我们常会说,书法应当回归晋唐,向古人取法。但究竟该如何取法,却常令我们茫然。

毕竟魏晋的风流、盛唐的气象,距离现在已1000多年的时光。时光除了给这些先贤遗迹披上历史的厚氅,同时也为它们罩上一层迷蒙的薄纱。看似触手可及,但你已很难体味右军在曲水流觞之际的心性流淌。


那么该如何揭开这层纱?

其实右军身后的很多书家,用他们一生的苦苦追寻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跳板。我们只需踏着他们的足迹,便能更容易地亲近晋唐。

赵孟頫《违远帖》(局部)

今天,笔者以八大山人临写的《兴福寺半截碑》为例,与诸位同道一同探究古人是如何学习王羲之的。

盛唐,因为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和推崇,集字之风蔚然兴起,而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怀仁集王圣教序》便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怀仁集王圣教序(局部)

据书论记载,唐代集王书者有十八家,《兴福寺半截碑》,因其字行流畅,摹刻精良,而备受推崇,清代杨宾更是称赞它仅次于《怀仁集王圣教序》,足见其价值。

《兴福寺半截碑》为唐代僧人大雅等集晋王羲之行书碑刻,开元九(七二一)年立于长安。因此碑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名《兴福寺半截碑》,也称《兴福寺残碑》。计三十五行,每行二十三、四、五字不等,中空三行,现存于陕西省碑林博物馆。

原拓(局部)

临本(局部)

上方的两张图片分别为原拓和八大山人的临本。与原拓相比,八大的临本或许在用笔上单薄一些,少了些变化,而线条沉实,和原迹的灵动迥然不同,自有一番风貌。

或许是缘于他在结字上的独到理解和体悟,他的临本比王羲之多了几分稚拙和奇趣,如果用一句当下网络上的流行语“呆萌”来表述或许更贴切。但你如果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形的处理方法却无不与王羲之暗合。

下来笔者便择几个代表性的字例,与诸友同做探讨。



“肇”字,上下结构,原拓上疏下密,字的上半部分左右两边分别向字内倾斜靠拢,而临本沿用了原拓在疏密上的处理方式,但增加了上半部分左右两边倾斜的幅度更大,字的态势更具动感。



“镇”字,左右结构,原拓左放右收,而临本字的部首更加收敛,字的收放关系被进一步放大,同时临本还强化了偏旁上下两部分的疏密关系。



“守”字,上下结构,原拓上纵下擒,而临本点与宝盖的距离更加开张,字的下部更趋收敛,擒纵对比更加强烈,“头重脚轻”,给人以顽童一般不安分之感。




“西”字,独体字,原拓内部两竖向右靠拢,而让出左下的空间,给人以左疏右密之感,而临本两竖写的比较短小,且向左靠拢,右上的空间更趋开张,疏密对比强烈。

通过上述字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八大山人在学习王羲之时,有所取舍。

他舍弃了王字用笔的灵动和多变,而采用了相对沉实的用笔,线条简洁而凝练,绝不拖泥带水。

王羲之《得示帖》


八大山人《临河叙》

在结字方面,他很好的继承了王字的结字思想,但绝不墨守成规。他临写时,或夸大原有的对比关系,或将原有的对比关系反用。

他还会常常不可思议的在字内留出一片白,似乎又一次略带戏谑的用他的字迹翻了这世间一个白眼。

八大山人《题鱼图轴

八大山人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学书法应当有取舍、有变通。

既给字留些白,也要给自己的内心留些白。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总是轻易的被“外物”填满,而忘却了这些“外物”本该是为我所用的。

夸张也好,反用亦罢,吃进腹中的食物,只有消化了,才能滋养你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