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科举博物馆

 如歌行板11 2018-12-15

大约一年前整理家谱, 用家谱软件将它数字化并自动生成树形图, 以便于保存和浏览.

偶然发现先祖安池公(28世, 雍正癸卯年~嘉庆戊午年 1723~1798)和宗溱公(31世, 道光壬午年~光绪己亥年 1822~1899)因'捐建考棚'而获赏正一品赠光禄大夫衔. 宗溱公之父和祖父也同时获赏赠. 据说此'考棚'即江南贡院原址, 现南京科举博物馆.

趁同学毕业工作50周年聚会/旅游之便,提前半天抵达南京,前往江南贡院遗址/南京科举博物馆参观。

南京科举博物馆就在夫子庙步行街,三号地铁直达,非常方便。

抵达博物馆前广场,未见想象中应有的建筑。抬头看见三根旗杆上挂的条幅分别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中国最大地下博物馆;自古出状元的宝地。原来博物馆是在地下的。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简介牌。

科举考试就是万人过独木桥,得以中举犹如鲤鱼跳龙门。牌楼上明言:这里就是“龙门”。

牌楼后面是一大片浅水池,水池后是三重檐白墙黑瓦的门洞建筑,是为“明远楼”。

博物馆有三大主要建筑,除了地下主题部分,明远楼和号舍外,另一处是牌楼对面的“江南贡院。

现在不少旅游景点对70以上老人免除门票,入景点参观基本没有钱包压力,否则动辄几十元,退休金不高的就无法在这方面达到“财务自由”了。

于是进入贡院看个究竟。

科举考试就是为了争一个名次。经过多轮过关斩将,层层筛选,万里挑一能夺得前三名者,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要通过层层考试最终高中状元,要经过县/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直至殿试,得到皇帝青睐。经过十年寒窗,吃的苦中之苦,放能成为人上之人。

为了防止考试作弊,各级考试都有强大的监考阵容。

号舍是贡院内所建号房,为考生白天考试,夜间住宿之所。清代鼎盛时期达二万余间。考生在这样的号舍内要度过九天六夜。

也到号舍内坐一下,体验一下当年考生的心情。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刻入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念,等待着一朝中举,寒窗苦读换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贡院内的一尊魁星,右手高举 握一管大笔,称朱笔,用以点定中试者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左脚金鸡独立,右脚踩着海中一只大龟的头部,以为“独占鳌头”。面孔虽然狰狞,却在民间被奉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也许每年高考前夕,来这里祈求保佑的学子及其家长不少。

流过贡院内的一泾秦淮河水。

远眺河边的游船。

不忘记用“状元”来吸引游客购买姓氏木牌。

由不得自己,还是落入它的圈套。

出了江南贡院,由此处进入科举博物馆,看看如何才能“状元及第”。

由于博物馆建在地下,需先经过下行的台阶。

进入迎宾大厅。

出迎宾大厅延下行坡道继续向下。

这个坡道设计非常新颖,富有创意。左手侧墙面由成千上万片“汉瓦”叠砌,犹如鱼鳞。

铭牌上对坡道的寓意做了介绍。

墙体隔缝左侧的墙面也另有一种特色。

参观的起点在地下四层。

“前言”对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做了总结性的评论。最后的结语是:时至今日,对公平、正义精神的无限渴望,对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以及以考试作为选拔、测评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充分运用的大背景下,科举的合理价值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整面墙上,在灰黑色底板上布满看似金属刻制出的千万汉字,一个个棱角分明,画面令人震撼。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是数千年以来,不少读书人的人生格言,行为的准绳。

“科举之家”的牌坊。明代第一位状元家族故居之物。族内多人中举入仕,名副其实的科举之家。

展览的序言中介绍了科举考试中对考场,考生,考官的各种规定, 以及历史上在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一些人和事。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九品中正制是东汉末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朝廷设置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品评他的同籍人士,把人才分为从上上到下下九等,以备录用。

正式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中国古代社会三个主要行业:士,农,工。三个瓷俑分别代表这三种人。而其中代表“士”的瓷俑最高,即表示“惟有读书高”。

进入科举考试最后一关的殿试,得到皇帝的认可者,可以“拉大旗做虎皮”,自称“天子门生”了。

县试,府试,院试,层层过关。

全国贡院分布图,江南贡院为最大。

一旦中举,报子手持捷报,上门通告。中学语文课本“范进中举”一课中的场景又出现在眼前。

明清考中进士,举人,贡生的,政府会拨给银两在房前立杆树碑,用以光耀门楣。这是举人旗的杆头。

在地方科举考试胜出者,来年再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

清乾隆四十年(1775)乙末科探花沈清藻殿试试卷。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不是昭曰?)....

终于“金榜题名”了。

“金榜题名时”后,接下来就是“洞房花烛夜”了。

中国科举史上的末科状元。

展览大厅天幕上繁星点点。

电脑数据库里查看一下,清代安徽籍朱姓人士中有多少在科举考试中中榜。30人。

科举制度的结束。

现代考试制度的开始。

博物馆的地面部分。明远楼。

网上下载的明远楼,前面有一片浅水池,映出楼的倒影。

号舍。

网上下载的号舍废址的旧照。

号舍以各自的“字”为名。最盛时期有20644间。

康熙御制宸翰碑,有感于科举考试舞弊案时有发生,刻石立碑于江南贡院。

明远楼另一侧的号舍。

明远楼后面矗立着不同时期刻制的石碑,记录着江南贡院发生的变迁。

此碑立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

此碑立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

此碑立于明万历捌年(1580年)。

此碑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

此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此碑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碑文为李鸿章所撰,记述江南贡院历太平天国兵火,于同治三年,五年增修,重修,扩修,东至平江府,南至西总门,号舍增至18900余间。

据年份判断,先祖宗溱公时值四十年中,捐建考棚,获赏赠荣衔,大概与该次重扩修有关。

此碑刻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记载了清末废科举后贡院有盛而衰,于是设立处分所,析产,留下明远楼,衡鉴堂及号舍若干,其余贡院财产出售。于是:

数百年文战之场,一旦尽归商战,君子于此可以观世变”。

- 完 -


除少数图片下载自互联网,其余照片均出自本人华为手机,少了高档相机的清晰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